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目的:为了早期发现胎儿持续枕横位、枕后位、头盆不称、体重过大。方法:通过产程曲线图观察产程可以早期 发现头位难产儿。结论:要正确评估产力、产道、胎儿三大分娩要素,尽早发现,正确、合理地处理因产力异常所致异常产程,可 避免发生难产。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早期发现胎儿持续枕横位、枕后位、头盆不称、体重过大。方法:通过产程曲线图观察产程可以早期发现头位难产儿。结论:要正确评估产力、产道、胎儿三大分娩要素,尽早发现,正确、合理地处理因产力异常所致异常产程,可避免发生难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持续性枕后位引起的头位难产的产程特点,以便早期发现、及时适当的处理和选择正确的分娩方式。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59例持续性枕后位的产程特点和分娩结局。结果潜伏期延长、活跃期停滞、第二产程延长及胎头下降梗阻是持续性枕后位的产程特点。结论持续性枕后位应早期诊断、及时适当的处理,骨盆正常可调动良好产力阴道顺产,而骨盆异常,尤其中骨盆异常,多表现活跃期停滞、第二产程延长、胎头下降梗阻,切不可盲目试产,需选择正确的分娩方式,以减少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软产道损伤及子宫切口裂伤出血等母婴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头位难产产生的原因及分娩方式的选择.方法 对我院169例头位难产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结果和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并复习相关文献资料.结果 169例头位难产中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共116例(68.6%),而产道异常14例,产力异常28例,巨大儿7例,严重胎头位置异常5例,造成难产的最主要原因是持续性枕横(后)位.结论 密切观察产程进展和胎头下降是早期发现头位难产的重要手段,决定分娩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矫正产程中持续性枕后位的有效方法,以降低难产率.方法 对产程进入活跃期后持续性枕后位的92例产妇,经加强产力、改变孕妇体位、封闭宫颈水肿等处理,胎儿仍不能自然旋转为枕前位,且产程阻滞,为持续性枕后位者,辅以经孕妇腹壁推胎背成枕前位联合手法,行徒手旋转胎头.结果 92例中转胎位成功80例,失败12例,成功率为87.0%;无胎儿头皮擦伤、颅内出血、胎盘早剥、脐带脱垂及软产道擦伤等并发症.结论 徒手旋转持续性枕后位胎头,可改善胎头以最佳的径线和头盆关系使胎儿以枕前位顺利娩出,降低难产及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6.
张淑荣 《健康必读》2008,7(4):50-51
目的探讨头位难产的特点,原因,尽早发现胎儿头位难产。方法通过王淑雯产程曲线图观察产程可以早期发现头位难产儿。结论密切观察产程进展和儿头下降是早期发现头位难产的重要手段,提高妇产科医师的技术水平,正确合理处理异常产程,是提高围产期质量的保证。  相似文献   

7.
产妇能否顺利分娩,不仅取决于胎产式,还取决于胎方位和产妇骨盆大小及胎儿大小,如何从头先露中将难产识别出来,是产科医生、助产士经常遇到的问题,临产头先露时胎头大多取枕横位或枕斜位入盆,在产力的作用下在骨盆腔内采取一系列适应性的动作而转成枕前位,最终以正常的枕前位分娩方式进行分娩,当胎先露不能以枕前位分娩方式进行分娩时,称为胎头位置异常,胎头位置异常多发生在分娩过程中,因此必须密切观察产程及早发现异常情况。  相似文献   

8.
仝玉丽 《职业与健康》2006,22(18):1516-1517
目的观察产程活跃期徒手矫正异常胎头位置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产程进入活跃期产妇160例,经加强产力,改变母体体位等处理后,胎方位仍不能自然旋转为枕前位,产程阻滞的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施行经阴道徒手旋转儿头、辅以经孕妇腹部轻推儿背为脊前方位的联合手法。结果徒手旋转异常胎头位置成功145例,失败15例,其中枕后位13例,枕直后位2例。结论该法可矫正异常胎头位置,使难产转为顺产,是降低难产发生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1997年1月至12月,我院共收治产妇256例,其中头位难产26例,产妇年龄20~37岁之间,初产妇23例,经产妇3例。1.2 主要原因 导致头位难产的主要原因头盆不称、胎头位置异常(如枕横位,枕后位,面先露等),其次因产力异常、产道异常、胎儿畸形等。1.3 分娩方式的选择及处理 在观察产程中都可经一段试产才能决定分娩方式,试产要慎重,要注意产妇的一般情况的纠正(如酸中毒),同时要解除产妇思想顾虑,保持产妇良好的产力,如潜伏期延长16小时应及时处理,给予安定10m…  相似文献   

10.
在分娩过程中,胎头大多数以枕横、枕后位衔接,在下降过程中,强大的宫缩使多数胎儿头枕部向骨盆前方旋转90°或135°至枕前位而自然分娩。如果产程中活跃晚期(宫口开≥8 cm)胎头枕骨仍位于母体骨盆侧方、后方,称为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是导致头位难产的重要原因。国内外报道其发生率均为5%。1病因和发病机制持续性枕横位和持续性枕后位的发生与产力、产道及胎儿三者关系密切,常常是多因素共同作用。1·1骨盆异常骨盆异常(如均小骨盆、佝偻病性扁平骨盆、男型骨盆等),使入口或出口狭窄,影响胎径和胎先露部分在分娩过程中的下降和内旋转,且影…  相似文献   

11.
向云 《现代保健》2011,(21):177-179
目的总结分析100例头位难产病例的临床识别及处理方法,探讨如何及时发现头位难产、做出合理的恰当的处理,保证产妇及胎儿安全。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收治的100例头位难产病例,从发病原因、I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头位难产发生原因、识别方法及处理措施。结果头位难产发病率约为10%,早期临床表现为胎膜早破,继而可出现产程异常、宫缩乏力、胎头未衔接或衔接延迟等。常见头位为枕后位及枕横位。经正确判断及时处理后,37%的产妇可经阴道正常生产。结论对异常产程的正确处理,及时恰当处理胎头与置盆的僮置差系,是减少头位难产的关键,可降低剖宫产率,减少并发症,改善分娩结局。  相似文献   

12.
张琼  张光艳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4):4867-4869
目的:持续性枕横位与枕后位产时的早期发现与正确处理,对围产期母婴发病率影响。方法:回顾分析1995年10月~2003年2月142例持续性枕横位与枕后位病例,并随机取同期分娩的枕前位产妇200例作为对照,比较不同枕位的产程异常情况、分娩方式、分娩时对母儿的影响。结果:枕横位与枕后位产程异常发生率与枕前位相比,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早期发现与正确处理枕横位及枕后位是降低母婴发病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占头位难产绝大多数,对母婴危害性极大,早期诊断及正确处理非常重要,本文分析我院201例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的临床过程,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1993年1月至1995年1月住院分娩1684例,其中持续性枕横位与枕后位201例,占11.93%。孕妇年龄21~38岁,初产妇188例,经产妇13例,足月妊娠178例,过期妊娠23例。1.2 诊断标准临产后经过充分试产直至分娩结束时,不论胎头在骨盆入口、中骨盆或盆底,只要胎头仍取枕横位或枕后位者。201例分娩结束时胎头为枕横位154例,枕后位27例,持续性枕横位徒手旋转枕前位20例。1.3 发生因素产道异常30例,占14.93%,产力异常88例,占44.32%,胎儿异常12例,占6.13%(巨大儿11例,胎儿畸形2例),相对性头盆不称71例,占35.12%。  相似文献   

14.
<正>胎儿分娩时大多头部先入骨盆,医学上称之为"头先露"[1]。枕后位是一种常见的异常胎位,临产时若宫缩良好90%能转成枕前位自然分娩;若胎头以枕后位衔接,分娩后期胎头枕骨仍然位于母体骨盆的后方,不能转为前位而成为"持续性枕后位"[2]。产程中若未及时发现并处理可导致产程延长或停滞,产妇大出血,给产妇和胎儿造成严重后果。因此  相似文献   

15.
陈文 《现代保健》2010,(25):3-5
目的 探讨头位难产的产生原因、识别方法、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 本文通过对头位难产54例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而得出结论.结果 头位难产的发生率本文为18.82%.造成头位难产的主要原因为胎位异常,其中以持续性枕横位和持续性枕后位多见,密切观察产程进展和胎头下降,是早期发现头位难产的重要手段.结论 早识别头位难产,及时、正确处理是保证分娩顺利和母儿安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头位难产的识别方法与异常头位的处理措施.方法 选取34例头位难产病例,分析生产过程中的临床资料,总结头位异常的处理措施.结果 经过及时合理的处理,自然分娩21例,剖宫产8例,阴道助产分娩4例,新生儿窒息1例.结论 尽早发现难产征兆,及时的、正确的处理胎方位,纠正异常产力能够使分娩顺利进行,降低对胎儿与产妇的伤害,提升产科质量.  相似文献   

17.
孙晓敏 《现代保健》2010,(3):165-166
头位难产占分娩总数的23.98%,占难产总数的81.63%。头位炸产是由于产道、胎儿、产力异常相互作用所导致的发生于头位分娩中的难产。由于发病率高,顺产与难产界限不清,有时不易作出早期诊断和及时正确的处理,以致危害母婴。为了避免一个健全的胎儿在分娩过程中受到损害,头位难产应在产科领域中引起特别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徒手旋转胎头处理持续性枕后位在降低头位难产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住院分娩4352人数中123例活跃期产程异常,子宫颈口扩张4 cm-10 cm,胎头位置持续性枕后位的孕妇,经加强产力,改变母体体位封闭水肿宫颈等处理:胎方位仍不能自然转为枕前位,分为2组,Ⅰ组宫口开大4 cm-7 cm,Ⅱ组宫口开大≥8 cm,右枕后位作顺时针旋转,左枕后位作逆时针转为枕前位.结果 Ⅰ组中51例,自然分娩24例,成功率为47.1%.Ⅱ组中72例,自然分娩65例,成功率91.6%.头盆评分越高成功率越高.头盆评分≥8分,成功率95.5%,头盆评分=6分,仅为43.3%,P<0.05.结论 严密监测产程,适时徒手旋转胎头处理持续性枕后位,可显著增加自然分娩率,降低手术产率,有利于保障母婴健康.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第二产程持续性枕后位的产程特点与分娩方式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资料分析方法, 对 196例第二产程持续性枕后位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发现均有产程异常表现, 根据产程异常特点设计分类, 其中第一产程无异常, 仅表现第二产程异常的为单纯I型; 第一、第二产程均表现异常为复合II型, 并进行相关因素的对比分析。结果: Ⅰ型组主要分娩方式为阴道助产分娩, 达 64. 56%, 胎儿体重较小, 多分布于 3 000~3 500g; Ⅱ型组主要分娩方式为剖宫产, 达 77.78%, 无阴道自然分娩, 胎儿体重较大, 多分布于 3 500~4 000g。Ⅱ型组母儿不良预后即产后出血、胎儿宫内缺氧、新生儿窒息率、产伤及产褥病率明显高于I型组, 且II型组中经阴道助产分娩者母儿不良预后发生率明显高于剖宫产者, 在I型组中这两者则无明显差别。结论: 对进入第二产程的持续性枕后位, 临床产程的观察有助于正确分娩方式的选择, 从而减少母儿不良预后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文慧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2):1498-1500
目的:分析产程中宫缩应激试验(CST)、异常胎儿监护图形与羊水粪染和新生儿窒息的关系,探讨早期发现胎儿窘迫的方法。方法:分析1146例足月、单胎、头位分娩的产妇产程中CST评分和异常胎儿监护图形。结果:羊水粪染组(156例)和新生儿窒息组(67例)在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CST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923例),减速图形的特点是:细变异减少或消失,伴有晚期减速、重度变异减速、不典型变异减速和延迟减速,并出现混合减速图形。结论:产时CST评分可疑或出现异常胎儿监护图形,如同时伴有细变异减少或消失,是早期诊断胎儿窘迫的重要指标,应引起高度重视,必要时及时终止妊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