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路庆旺 《解剖与临床》2006,11(3):199-199,204
目的:观察鼓膜置管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SOM)的效果.方法:对26例(30耳)保守治疗无效的慢性SOM行鼓膜置管治疗.结果:26例患者随访6~12个月,治愈21耳(70%),好转5耳(16.7%),无效4耳(13.3%),总有效率86.7%.结论:鼓膜置管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方法简便,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2.
颈内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探讨颈内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并发症和改进技术。方法对2003年8月至2006年12月158例应用颈内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颈内中心静脉穿刺和置管过程中并发症发生情况,研究相关的并发症和技术问题。结果颈内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并发症发生率为7.59%,其中局部出血、血肿5例(3.16%),误穿动脉3例(1.90%),局部红肿感染2例(1.27%),心律失常1例(0.63%)、气胸1例(0.63%)。结论颈内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具有一定的危险性,需注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深静脉穿刺置管术作为急诊科最常用的临床基本操作技能之一,常用于大量补液、中心静脉压力测定、化疗药物给药、肠外营养、临时心脏起搏以及血液净化治疗,尤其对急危重症的监测和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1]。我科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具有急诊科特色的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培训培训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渗出性中耳炎伴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16例临床诊断为渗出性中耳炎伴变应性鼻炎的患者,采用鼻内镜下鼓膜置管术、鼻喷激素,进行治疗观察.结果 本组渗出性中耳炎患者全部治愈.结论 鼻内镜下鼓膜置管术加用鼻喷激素、口服药物是治疗渗出性中耳炎伴变应性鼻炎患者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改进的解剖依据和临床验证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为改进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操作方法提供解剖学基础 , 并通过临床应用加以验证.方法20具成人标本,按改进穿刺点定位的具体操作步骤,解剖观察右锁骨下静脉的行程、毗邻,测量与该静脉有关的数据;并用该法行右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2 180例.结果穿刺点至右锁骨下静脉、右锁骨下动脉和静脉角的距离分别为(3.5±0.6)cm, (2.9±0.6)cm 和 (5.7 ±0.9)cm, 锁骨表面至第一肋表面的深度为(2.3±0.4)cm, 锁骨下缘与锁骨下静脉的角度为 37.5°±11.6°.统计了按此置管术施行的临床资料2 180例,穿刺成功率为98.85% (2155 例 );穿刺失败率为1.15% (25 例),并分析了失败的原因.结论改进的右锁骨下静脉穿刺术具有成功率高的特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31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在鼻内镜下行鼓膜置管术后症状改善、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 31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耳闷、耳鸣消失且听力恢复正常者25例,明显改善4例,1例通气管脱落经再次置管后改善,无效1例.总有效率96.77%.结论 鼻内镜下行鼓膜置管手术,视野好,立体感强,精细微创,疗效可靠,并发症及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在成人30具尸体标本,结合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观察了颈内静脉下1/3段的行程及其毗邻结构,并测量了颈内静脉的口径。根据解剖观察所得资料,对305例患者进行了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穿刺部位为胸锁关节上缘3~4cm,由胸锁孔突孔的锁骨头与胸骨头所形成陷凹处。插管长度右侧柱在13.3~14.3cm,左侧在15.8~16.8cm的范围内,以采用右侧插管为佳。临床实践证明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陈明清 《医学信息》2006,19(10):1842-1843
目的 应用内窥镜技术提高对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恢复提高患者听力。方法对64例(114耳)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在窥镜导引下行鼓膜切开置管术。结果 64例患儿随访0.5年~2年,51例(80%)听力明显改善,纯音听阈。声阻抗基本恢复正常,13例患儿听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有效率100%。结论 内窥镜下中耳置管术具有显微镜下手术同等优点,且具有简单、易掌握等优点,对分泌性中耳炎患儿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吴柄东  唐敏 《医学信息》2019,(19):104-105
目的 观察泪小管前壁切除逆行置管术治疗扩张型泪小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6年5月~2018年8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70例扩张型泪小管炎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泪小管切开引流术,实验组行泪小管前壁切除逆行置管术。比较两组手术效果及术后复发情况。结果 实验组治愈率为94.29%,高于对照组的6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复发率为0,低于对照组的28.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泪小管前壁切除逆行置管术可恢复扩张型泪小管炎患者的泪道引流功能,远期临床疗效较高,同时可降低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输尿管镜下尿道置管术治疗前尿道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50例前尿道损伤患者,按伤后入院时间分成实验组90例,对照组60例,对实验组进行输尿管镜下尿道置管治疗,对照组进行开放性尿道吻合术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治愈率分别为93.3%和50.0%,实验组总并发率为6.7%,对照组为40.0%,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输尿管镜下尿道置管术治疗前尿道损伤,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正>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常用于快速输注液体、监测中心静脉压、输注刺激性药物或急救药物、建立有效治疗通路(如心脏起搏、胃肠外营养)等,是麻醉科医师必须掌握的一项临床操作技能。在对住院医师进行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培训时,我科采取了加强岗前培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并结合量化考核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现将培训体会报告如下。1在岗前培训时强调风险防范意识我科新入科住院医师在接受正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之  相似文献   

12.
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围手术期的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泌性中耳炎(Seeretory otitis mldia,SOM)是以中耳有分泌物为特征,听力下降为主的中耳炎性疾病,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病,儿童发病率尤高.我科自2000年4月至2005年5月对84例(120耳)慢性分泌性中耳炎进行鼓膜置管术,术后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溶液预处理导管在预防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所致静脉炎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186例需行PICC置管术的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采用标准操作规范置入PICC,地塞米松组92例置管前使用地塞米松0.08mg·mL。稀释液50mL浸泡PICC导管,生理盐水组94例使用生理盐水50mL浸泡PICC导管,浸泡时间均为5min。比较两组患儿置管术后静脉炎的发生率、出现时间、严重程度及其他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地塞米松组静脉炎发生率14.1%(13/92),平均出现时间为(4.4±1.0)d,生理盐水组分别为33.O%(31/94)和(2.8±0.8)d,地塞米松组静脉炎严重程度低于生理盐水组,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他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早产儿PICC置管前,使用地塞米松溶液预处理导管,能降低PICC所致静脉炎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且能延缓静脉炎出现时间,未增加其他导管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两点超声定位法在幼儿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月于我院行择期手术且需颈内静脉穿刺的患儿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行两点超声定位,对照组行体表标志,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总成功率,误穿动脉,血肿、气胸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总成功率(87.50% vs 100.00%)均高于对照组(62.50% vs 8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0,低于对照组的1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两点定位法可有效提高幼儿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率,降低误穿动脉或局部血肿的发生,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新生儿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为新生儿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5具30侧新生儿尸体标本的颈内静脉及相关结构进行解剖观测.结果颈内静脉外径左(5.6±1.7)mm,右(6.5±1.0)mm.颈内静脉与头臂静脉夹角左(114±8)°,右(145±9)°,颈总动脉与胸锁乳突肌前缘交点位于胸锁乳突肌前缘的近中点处,其交点平面以下颈内静脉长度为(2.7±0.5)cm,左、右头臂静脉和上腔静脉长度分别为2.4、1.4和1.8cm.结论新生儿颈内静脉下段口径粗大,与颈总动脉伴行毗邻清楚,变异较小.穿刺易在颈总动脉与胸锁乳突肌前缘交点稍外侧进针,插管长度左侧为7.0cm,右侧为6.0cm.  相似文献   

16.
老年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对老年患者施行中心静脉置管的经验,寻找对老年患者施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最短时间和最佳部位。方法对三年来施行过中心静脉置管术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总置管成功率为96.2%,失败率为3.8%。虽然经右颈内静脉置管的首次成功率与经右锁骨下静脉置管的首次成功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经右颈内静脉置管时间较经右锁骨下静脉置管时间短(P〈0.05)。结论老年患者施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条件复杂、情况多变,置管难度较大,经右颈内静脉置管较经右锁骨下静脉置管更为省时、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7.
祝岩 《医学信息》2006,19(6):1084-1085
20世纪60-70年代,国外学者对腭裂伴有中耳疾患的问题引起重视,对腭裂患者常规开展中耳功能的检查及治疗。1954年有美国的Beverly W Armstrong首次提出PE管(pressure equalization tube)置入鼓室解决分泌性中耳炎的问题,至今该法已被广泛用于治疗腭裂患者的中耳疾患哪。腭裂患儿易患分泌性中耳炎多为双耳,发病早,持续时间长。中耳积液引起听力下降,影响患儿语音功能的发育甚至引起智力降低及心理障碍。为了使伴有中耳功能障碍的腭裂患儿及早获得正常的听力,本文对30例腭裂患儿58耳分泌性中耳炎在修复腭裂的同时行鼓室置管术,以探讨鼓室置管对腭裂患儿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减少患者置管术后的血栓形成,保证患者长期,准确的治疗。方法对所有外周静脉置管术患者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估,并做好登记,进行长期的临床观察。结果及时发现血栓形成的因素,并杜绝这一因素,能够极大地降低血栓的形成,能保证患者的治疗,减少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结论外周静脉置管术前评估在临床工作中非常重要,不可缺少,值得推广和重视。  相似文献   

19.
韦艳  甘晓  赵慧函  应燕萍 《医学信息》2019,(14):65-67,71
目的 比较大鼠颈外静脉置管术后两种不同导管固定方法的优缺点。方法 将30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15只。A组:暴露、切开右颈外静脉,置入大鼠颈静脉硅胶导管,导管末端予堵头封管,取适宜长度埋于手术切口皮下,缝合固定。B组:置管、封管方法同A组,将导管从颈背部皮下隧道引出,固定于颈背部。观察两组大鼠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麻醉药物用量、麻醉苏醒时长及术后7 d大鼠导管脱出情况。结果 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B组[(0.42±0.15)ml vs (1.08±0.31)ml],手术时长短于B组[(30.40±3.48)min vs (46.20±5.1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10%水合氯醛剂量少于B组[(0.73±0.05)ml vs (0.85±0.11)ml],麻醉苏醒时长短于B组[(52.27±4.06)min vs (61.27±7.3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7 d均无导管脱出,B组术后7 d有3只大鼠出现导管脱出。结论 将大鼠颈静脉硅胶导管固定于手术切口皮下的方法较将导管经皮下引出,固定于颈背部的固定方法更简便、易行,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麻醉药物用量小,苏醒快。导管埋入皮下,不易脱出,但不利于经静脉导管给药。后者虽有不足,但具有近似模拟临床中心静脉血管通路,还可通过静脉导管给药,进行不同的试验干预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锁骨下静脉置管术是神经外科最快捷、安全、有效的深静脉输液方法,以其可以较长时间留管,导管容易固定、护理方便、颈部活动不受限制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临床。锁骨下静脉置管并发感染的发生率低于颈内静脉置管,属保留中心静脉导管的首选。抢救危重休克、长期输液、周围静脉不易穿刺、大手术、测定中心静脉压或深静脉营养和化疗等患者,传统的周围浅静脉穿刺已不能满足临床治疗的需要。行锁骨下静脉置管术,有利于进行手术期补液、营养支持、危重病人抢救时的及时用药、抽血、血液制品的输入、中心静脉压的测定及肿瘤病人的化疗等,它减轻了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