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诗歌 ,无论是缘于情 ,而倾吐怀 ,还是缘于志 ,而表白志 ,都应该是靠意象的经营而生辉的。如果说 ,小说靠陈述语言的完美而成功的话 ,那么诗歌则主要靠谐和意象性语言了。因之 ,可以断言语汇、文字、是叙述性文体的建筑材料 ,而诗离不开语汇、文字记录 ,而意象应是诗歌的建材。好诗都是意象缀珠而生意、生美的。追古 ,直言诗意的诗 ,总被列于庸品 ;寻各地民歌 ,发现比兴、拟人常用 ,借物传情达意 ,含蓄莞尔之美 ,俨然 ,现当代文学史上 ,“放声歌唱”的时代似乎已成历史 ,诗作为号角的使命似乎完成。日渐富起的中国人 ,开始从诗中寻找美丽 ,寻…  相似文献   

2.
郭峥嵘 《河南农业》2007,(16):63-64
阮籍、嵇康等人因为看透了“礼教“成为凶残、腐朽和道德堕落的司马氏集团统治人民的工具,从而走向蔑弃礼法,以恃才逞智来曲折地反对统治者。阮籍的主要成就是诗歌,他的代表作品是历来传诵的八十二首《咏怀诗》。此外,带有辞赋气的散文《大人先生传》也很有名,一方面慷慨悲歌,“使气命诗“,另一方面又善用比兴,“归趣难求“,这是阮籍作诗的特色。  相似文献   

3.
从诗歌发展的视角,探析在诗歌与宗教的关系中,中、英两国的异同——一方面,中、英诗歌都宣扬了本国的宗教,宗教也丰富了本国的诗歌的内容;另一方面,宗教对中、英诗歌的影响在功用性和表现性方面也存在着个性差异。  相似文献   

4.
周丹 《甘肃农业》2006,(7):183-184
中国诗歌自朦胧诗以来,从发展的表面上看,还是比较繁荣,诗坛比较热闹,派争迭起。而实际上,通过具体的分析,在这种貌似旺盛的背后,诗歌出现了“不良生产”,诗牲被淡化.诗歌发展走向一个尴尬的境地。因此作为诗歌的生产者——诗人要树立理想的诗歌观,诗歌评论者要负起自己的责任。同时在诗歌的发展问题上,要关心诗歌的传统问题,使它朝一个崭新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诗歌自朦胧诗以来,从发展的表面上看,还是比较繁荣,诗坛比较热闹,派争迭起.而实际上,通过具体的分析,在这种貌似旺盛的背后,诗歌出现了“不良生产”,诗性被淡化,诗歌发展走向一个尴尬的境地。因此作为诗歌的生产者——诗人要树立理想的诗歌观,诗歌评论者要负起自己的责任。同时在诗歌的发展问题上,要关心诗歌的传统问题,使它朝一个崭新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刘勰诗学理论建构与《诗经》阐释有着密切关系,刘勰评价《诗经》的基本立场是“唯务折衷”,即平衡折衷宗经大旗下文学理论所面临的种种矛盾,同时以《诗经》文学实践为基础为其诗学理论建构的提供重要的依据,它具体表现在:以《诗经》创作实践为依据,揭示诗(文学)与社会现实、与时代的关系;以《诗经》阐释为依据,提出“情志”说,将文学的情感性与思想性统一起来;立足于《诗经》阐发诗赋颂赞等文体形式的演变和审美意识的发生;以“比兴”论《诗》突出“比兴”的文学与美学意味,这些都推进了中国古代诗学理论的进展。  相似文献   

7.
结合现代汉语诗歌语言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从现代汉语诗歌语言理论研究、现代汉语诗歌文本语言研究、现代汉语诗歌虚词研究三个方面评析了现代汉语诗歌语言研究近二十年来的成绩及其存在的问题,希冀为现代汉语诗歌语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8.
薛逢诗歌在唐代诗人中算不上大家和名家,但也算独具面目的一个。薛逢诗歌艺术看似不名一状,难测其端:诗歌风格豪放与英逸交错,诗歌感情基调沉郁与雄浑间杂,诗歌语言浅俗与精警并存。而在其思想和心态表达上:盛世理想主义情怀中渗透衰世感伤,关中士族辉煌自傲中渗透没落烙印,岁月人生反复感慨中渗透个人忧愤。从中可见盛唐的理想主义、中唐的通俗化向晚唐的怀古伤今倾向的转变轨迹。从这个意义上说,薛逢的诗歌艺术形式和思想心态是盛中唐向晚唐过渡的标本,也是时代由盛而衰和诗歌变向的生动写照。  相似文献   

9.
诗歌翻译是难度极大的一项工作,要想把一首英文诗歌的“说什么”和“如何说”完整传释出来,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伊丽莎白·毕晓普《加油站》一诗的汉语翻译,即说明保证诗歌翻译准确的不易,以及达到诗歌翻译准确的重要。  相似文献   

10.
感悟中国文人--中国茶诗词略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由明 《农业考古》2004,(4):132-135,144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远在上古时期中国人就善于用诗歌表达情感,那爱的、恨的、欢乐的、忧郁的、幸福的或愤怒的,在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中都能找到。而两千多年前,楚国屈原的《离骚》、《天问》等诗篇,以其巨大的震憾力,至今读来荡气回肠。从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再至元曲和明清诗歌,中国人是那样善于用诗歌表达情感,不仅留下的诗篇多,还留下了不少传诵广泛和悠久的名篇。  相似文献   

11.
谢文柏 《农业考古》2005,(2):142-144
唐代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统一、文明的国家。唐代的诗歌,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奔腾长河中也是最为波澜壮阔的一段,她代表我国古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正如清末学者王国维评说:“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文、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而与诗歌同属文化之列的茶文化.也在唐代勃兴。茶文化的兴起,自然与当时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当时统治者的重视和朝野臣民的参与有关。其实,诗歌也是茶文化的载体,他们之问相互映衬,以诗歌来表达茶文化的盛行,而茶文化为诗歌助兴。尤其到了中、晚唐时期,茶文化达到了极致。  相似文献   

12.
在新时期的诗歌浪潮中,蓝蓝是一位有影响的女诗人,她的作品以素朴、纯粹的情绪,简洁、舒展的句子,宁静、单纯的音响,向人们展示着淳朴真挚的内心世界,充满了爱与美的意趣。后期的创作风格出现了转变,进一步扩张了诗歌的可容性,拓展了诗歌空间。  相似文献   

13.
校园诗歌小议贾志超当代诗坛的情势日趋复杂,各种流派竞芳争艳。而校园诗歌作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也涌人当代诗坛,并以其独特的魁力,征服了不少读者,同时也使更多的学子拿起手中苦涩许久的笔加人这个行列。但是由于作者的大量增加,其中未免良莠不齐,而最终校园诗歌...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诗歌中常常不以主观的情绪或知性的逻辑介入自然,力求以自然自身呈现的方式呈现自然,使之与人的情感平等交融;而西方传统诗歌则将人的感受放在主位,以人的情感而不以自然的存在为依归,使自然处于从属依附的地位。中国诗歌的这种现象可从老庄的道家思想中追溯哲学木源,而西方诗歌的此种倾向亦可从其文化中天人相分的传统哲学内涵中寻求根源。  相似文献   

15.
诗歌,重于抒情言志。诗歌的意蕴常是“文在此而意在彼”,即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将自己的情感寄寓在某一物上,使之颇具人情味,“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诗人高兴时则大地扬眉带笑,诗人悲伤时山河亦低泣垂泪。文人墨客就利用“移情于物”这种创作手法,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兴寄高远的咏物佳作。  相似文献   

16.
咏鸡诗话     
金鸡三唱,喜迎新春.今年是农历乙酉鸡年。我国是文明古国。是孕育并产生大量诗歌的国度,其中有很多是吟咏鸡的诗歌。在除旧迎新之际,特精辑一录.作为新世纪第一个鸡年的献礼。  相似文献   

17.
民歌因其先天的普适性和群众性,为诗歌拓展了一条常变常新的道路。本文试图通过对民歌在现代白话新诗生发道路上所起重要作用的粗略梳理,提醒当今诗坛不要忽略对民歌的学习、借鉴,并以此为媒介关注民众生活、民众审美情感,让诗歌真正走入人心,重获重要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8.
龚自珍是近代文学的开山者, 其散文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与艺术特征。他吸收庄子寓言奇想的精神、屈骚比兴奇诡寓意的表现手法, 追求不恒常的构想、不恒常的描写、不恒常的表意造语, 形成了作者含意深隐曲折、表现诡异奇特的独特散文风格。  相似文献   

19.
钱澄之作为明末清初的杰出学者、诗人和思想家,其诗文尤负重名,被誉为“诗歌古文满天下”。但因本人参加抗清斗争,诗文中又多当局忌讳之语,乾隆年间曾被禁毁,因此其诗文成就世人知之甚少。文章对钱澄之的文学主张、诗歌、散文的创作分期、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作梳理和探究,对其文学史地位作出评估。  相似文献   

20.
泰戈尔在年逾六旬之后开始绘画,在13年左右的时间内创作了两三千幅作品,他的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其画作神秘晦涩的风格、幽暗混沌的色调,以及其中体现出来的痛苦、嘲笑、怀疑、挣扎,引发了对作品含义的争议,以及对泰戈尔诗歌与绘画孰优孰劣的论争。根据泰戈尔对艺术的理解和论述,诗歌与绘画均是其对世界认知的一种表现手段,二者都是泰戈尔充沛的创作生命力的体现。诗歌的优美,与画作中的痛苦并不矛盾。从整体来看,二者都是符合泰戈尔“和谐”与“美”之标准的、具有韵律的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