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1):107-110
目的探讨高位肌间沟罗哌卡因神经阻滞用于老年锁骨骨折麻醉效果及其对应激反应影响。方法选取大连市普兰店区中心医院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50例老年锁骨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7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给予高位肌间沟罗哌卡因神经阻滞麻醉,对比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应激反应、术后疼痛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麻醉优良率为100.0%,高于对照组的93.33%;麻醉后观察组患者的SVI(45.93±8.78)mL/m2、MAP (82.59±19.52)mmHg、HR (64.93±8.78)次/min,高于对照组的SVI (38.84±13.67)mL/m2、MAP (74.62±6.78)mmHg、HR (60.84±6.67)次/min;术后1 h观察组患者的CI(2.83±0.54)L/(min·m2)、MAP (82.53±12.54)mmHg、HR (67.53±8.54)次/min,高于对照组的CI(2.52±0.52)L/(min·m2)、MAP(76.53±10.54)mmHg、HR(60.53±4.54)次/min;观察组患者术后2 h VAS评分(3.07±1.02)分、6 h VAS评分(3.00±0.34)分、12 h VAS评分(2.95±0.14)分、24 h VAS评分(1.85±0.22)分,低于对照组患者术后2 h VAS评分(3.68±1.21)分、6 h VAS评分(3.27±0.26)分、12 h VAS评分(3.13±0.25)分、24 h VAS评分(2.51±0.26)分;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33%,低于对照组的21.33%(P0.05)。结论老年骨折手术患者应用高位肌间沟罗哌卡因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更好,并可降低患者应激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左旋布比卡因与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O.375%左旋布比卡因与0.375%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50例ASA Ⅰ~II级行择期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左旋布比卡因组(L组)、罗哌卡因组(R组),各25例。分别用0.375%左旋布比卡因和0.375%罗哌卡因30mL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监测并记录麻醉前(T0)、麻醉后即刻(T1)、麻醉后5min(T2)、10min(T3)、20min(T4)、30min(B)的HR、MAP、SpO2、RR,观察两组的麻醉起效时间、术后感觉及运动功能恢复时间和麻醉镇痛质量。结果两组在各时间段的HR、MAP、SpO2、R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麻醉起效时间:L组为(4.6±1.2)min,R组为(4.9±1.4)min(P〉0.05);感觉和运动功能恢复时间:L组为(485±140)min vs (220±30)min,R组为(445±130)min vs (186±38)min(P〉0.05)。两组麻醉镇痛质量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0.375%左旋布比卡因与0.375%罗哌卡因30mL皆可用于臂丛神经阻滞,两者麻醉起效时间、神经功能恢复时间及麻醉镇痛质量相似。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不同浓度罗派卡因腹横肌平面(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TAP)阻滞在小儿疝气术后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50例拟行手术治疗的小儿疝气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L组)和对照组(H组),各25例。L组采用0.250%罗派卡因0.5 mL/kg进行TAP阻滞,H组采用0.375%罗派卡因0.5 mL/kg进行TAP阻滞。比较2组患儿麻醉前、置入喉罩后、切皮前、切皮后1 min、术毕时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麻醉时间、FLACC量表评分、有效镇痛时间、镇痛泵按压次数及术后发生恶心呕吐、腹胀便秘、下肢麻木患儿例数。结果2组MAP和HR在麻醉前、置入喉罩后、切皮前和切皮后1 min 4个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毕时L组MAP和HR均高于H组患儿(P<0.01和P<0.05);2组手术时间、FLACC量表评分、术后有效镇痛时间、镇痛泵按压次数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组患儿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4.0%,低于H组的32.0%(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0.250%罗派卡因0.5 mL/kg行TAP神经阻滞复合静脉镇痛泵使用,可以满足小儿疝气术后镇痛的需求,不良反应少,是多模式镇痛的较佳选择。  相似文献   

4.
张国磐 《中外医疗》2010,29(30):45-46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在老年病人下肢手术中应用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及对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选择40例拟行单侧下肢手术的老年病人,入手术室后常规监测,吸氧2L/min,酌情予咪达唑仑镇静及适量芬太尼,经刺激仪定位下行腰丛和坐骨神经阻滞,于腰丛注入1%利多卡因20mL和0.375%罗哌卡因15mL,坐骨神经处注入1%利多卡因15mL和0.375%罗哌卡因5mL,观察患者阻滞后感觉神经阻滞效果、阻滞维持时间、手术时间,以及术中、术后不良反应。记录本组麻醉前、麻醉后15、30、60min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结果所有患者术中都获得满意的麻醉效果,无严重麻醉意外及死亡病例。与麻醉前比较,本组病人麻醉后血压虽有明显下降,但平均降幅低于术前20%。结论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行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效果佳,循环维持稳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不同质量浓度的甲磺酸罗哌卡因腰麻用于高龄患者下肢手术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108例行下肢手术的高龄患者随机分为低质量浓度重相对密度组(Ⅰ组)、低质量浓度轻相对密度组(Ⅱ组)和高质量浓度重相对密度组(Ⅲ组),每组36例。3组患者均行腰—硬联合麻醉,并给予同等剂量的腰麻液甲磺酸罗哌卡因8.94 mg。监测记录3组患者的阻滞平面,运动阻滞程度,麻醉效果,麻醉前和麻醉后5 min、15 min、30 min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并发症以及不良反应等。结果:3组患者感觉阻滞效果优良率均达到100%;运动阻滞Bromage评分达3分的例数分别为26、25、36,3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动力学组间比较:注药后15 min 3组MAP分别为(114.86±13.65)、(113.56±16.54)、(75.21±15.65)mmHg;HR分别为(94.51±16.53)、(94.65±16.12)、(112.65±23.56)次·min-1,Ⅰ、Ⅱ组与Ⅲ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动力学组内比较:Ⅰ、Ⅱ组与相应麻醉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注药前与注药15 min后MAP分别为(116.53±15.32)和(75.21±15.65)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的不良反应明显多于Ⅰ、Ⅱ组(P〈0.05)。结论:低质量浓度甲磺酸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应用于高龄患者下肢手术,血流动力学平稳,麻醉效果满意,副作用少,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6.
王军伟 《基层医学论坛》2014,(35):4780-4782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盐酸罗哌卡因用于膝关节镜手术患者腰硬联合麻醉时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4年2月我院行膝关节镜手术患者7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分别予以0.25%和0.5%的盐酸罗哌卡因进行腰硬联合麻醉。比较2组麻醉前后各时点的MAP、HR变化,感觉、运动阻滞和术后恢复情况,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麻醉前后各时点 MAP、HR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则从麻醉15 min后开始至术毕,与麻醉前比较MAP、HR均出现了明显下降(P<0.01);2组麻醉前和麻醉后10 min MAP、HR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余各时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麻醉起效后患侧感觉、运动阻滞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毕观察组的感觉、运动恢复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0.25%浓度的罗哌卡因用于膝关节镜手术腰硬联合麻醉,阻滞效果满意,显著减少了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波动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且术后麻醉恢复加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轻比重罗哌卡因用于单侧连续腰麻高龄患者下肢手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轻比重罗哌卡因用于单侧连续腰麻高龄患者下肢手术的疗效.方法 将120例年龄82~102岁的老年骨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连续腰麻组(S组)和连续硬膜外麻醉组(E组),S组行蛛网膜下隙穿刺,E组腰椎间隙行硬膜外腔穿刺.记录麻醉前及麻醉后1 min、3 min、5 min、10 min、15 min、30 min、1 h、2 h、手术结束时患者的MAP、HR、SPO2;记录两组局麻药用量、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辅助用药、感觉阻滞平面、最大运动阻滞程度;观察两组麻醉效果、不良反应和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MAP下降幅度两组间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HR、SPO2变化两组间无差异.S组局麻药用量、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辅助用药(氟芬合剂)明显少于E组.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S组较E组麻醉起效快,感觉运动神经阻滞完善,血流动力学维持平稳,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麻醉方法,用于高龄患者的下肢手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小剂量罗哌卡因连续腰麻在老年患者下肢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期行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120例,年龄60~89岁,ASAⅠ~Ⅲ级,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 A、B 2组,每组60例。2组均选择 L2~3间隙穿刺,A 组向蛛网膜下腔头侧置入 G25腰麻导管2~3cm,患者平卧后给予0.5%重比重罗哌卡因负荷量1.0mL,以后每次追加0.5mL;B 组向蛛网膜下腔一次性给予0.5%重比重罗哌卡因2~3mL,并经硬膜外向头侧置管3~4cm。观察并记录2组麻醉前(基础值)和麻醉后5min、15min、30min、60min 时的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和脉搏血氧饱和度(pulse oxygen saturation,SpO2);用针刺法测定感觉神经阻滞程度;用改良 Bromage评分记录运动神经阻滞程度;记录术中使用麻黄碱、阿托品的例数以及术中和术后3d 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麻醉后各时间点 SBP、DBP 和 MAP 有轻微下降,B 组麻醉后各时间点 SBP、DBP 和 MAP 是先下降后上升,时间因素及时间与分组的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感觉神经阻滞平面 A 组中位数为 T10,B 组中位数为T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运动神经阻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麻醉效果均满意。术中 A 组低血压发生率明显低于 B 组(P <0.05)。术后3d 随访,2组患者均未出现马尾综合征等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小剂量罗哌卡因连续腰麻具有麻醉效果满意、血流动力学稳定、麻醉并发症少等优点,是老年患者下肢手术较好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辅助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在单侧下肢骨科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择期行单侧下肢骨科手术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辅助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组(N组),右美托咪定辅助连续硬膜外麻醉组(E组),各25例,记录两组患者在入室后麻醉穿刺前(T_0)、麻醉阻滞后10 min(T_1)、20 min(T_2)、30 min(T_3)、手术开始切皮时(T_4)、手术开始后30 min(T_5)、手术结束时(T_6)的SBP、DBP及HR;记录两组阻滞完成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术后感觉阻滞失效时间、术中血管活性药使用情况、麻醉效果;记录术后2 d内恶心、呕吐、头痛及尿潴留发生情况。结果:T_3时N组的SBP、DBP明显高于E组(P<0.05);与T_0时比较,T_3时E组的SBP、DBP明显降低(P<0.05),T_1~T_6时两组HR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阻滞完成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及阻滞失效时间比较,N组均明显长于E组(P<0.05);两组患者麻醉效果优、良、差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组术中血管活性性药使用率(0%)明显低于E组(32.0%)(P<0.05)。术后2d内,N组尿潴留发生率明显低于E组(P<0.05),两组恶心、呕吐及头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辅助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用于单侧下肢骨科手术中,麻醉效果良好,较硬膜外阻滞具有血流动力学影响小,术后并发症少及适应证更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的腰丛-坐骨神经阻滞与连续硬膜外阻滞在高龄患者单侧股骨头置换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师协会Ⅱ~Ⅲ级拟行单侧股骨头置换手术的老年患者40例,随机分为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组(N 组,n =20)和硬膜外阻滞组(E 组,n =20)。N 组行神经刺激仪辅助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局部麻醉药为0.3%罗哌卡因和0.3%利多卡因混合液,腰丛阻滞剂量30~35 mL,坐骨神经阻滞剂量25~30 mL;E 组行连续硬膜外麻醉,硬膜外腔向头侧置管,试验量无异常后给予1%利多卡因+0.5%罗哌卡因6~8 mL。记录2组患者麻醉前、麻醉后5 min、麻醉后10 min、手术开始时和手术开始后30 min(T0~T4)血压和心率的变化,并观察2组患者麻醉操作时间、麻醉效果及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T2(麻醉后10 min)及 T3(手术开始时)E 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均明显低于基础值,较 N 组波动大(P <0.01),N 组患者均无明显变化;2组患者心率均无明显变化。2组患者麻醉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E 组术后不良反应明显多于 N 组(P <0.01)。结论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在高龄患者股骨头置换手术中可以达到与硬膜外阻滞相同的效果,并具有对循环干扰小及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章蔚  方才  谢言虎  疏树华 《安徽医学》2011,32(7):918-921
目的比较神经刺激器辅助下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与腰硬联合麻醉在膝关节镜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60例膝关节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腰硬联合组(C组)和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组(N组)两组,每组30例。C组行腰硬联合麻醉,硬膜外腔置管,腰麻药0.5%罗哌卡因重比重液3 ml,不足者酌情硬膜外腔追加0.75%罗哌卡因;N组采用神经刺激仪辅助下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局麻药为0.45%罗哌卡因,腰丛阻滞剂量25~30 ml,坐股神经阻滞剂量20~25 ml。记录并比较两组麻醉血流动力学、起效维持时间、麻醉效果、辅助用药、补液量以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比较,C组麻醉后10 min(T10)、麻醉后20 min(T20)MAP下降(P〈0.05),T20HR下降(P〈0.05),C组T20MAP、HR低于N组(P〈0.05);C组麻醉准备及操作时间(Tr)、感觉完全阻滞时间(T1)、运动完全阻滞时间(T2)、感觉恢复时间(T3)、运动恢复时间(T4)低于N组(P〈0.05),术后首次排尿时间(Tu)长于N组(P〈0.05);N组并发症少于C组。结论神经刺激器辅助下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膝关节镜手术麻醉,阻滞完善,麻醉效果确切,血流动力学平稳,并发症少,尤其适合相对长时间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骶管麻醉的效果。方法 60例在骶管麻醉下接受混合痔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L组骶管注入0.5%罗哌卡因15ml。S组注入0.5%罗哌卡因15ml和舒芬太尼10μg。记录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的HR、MAP、SpO2。对比两组患者的麻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程度,手术开始15、30min及术后1、6、12h的VAS疼痛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S组麻醉阻滞起效时间明显快于L组(P<0.05),术中、术后VAS疼痛评分低于L组(P<0.05),两组患者的心动过缓、低血压、运动阻滞程度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骶管麻醉时可缩短麻醉阻滞起效时间,改善镇痛效果,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0.25%小剂量、低密度布比卡因单侧腰麻应用于单侧膝关节关节镜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单侧膝关节镜手术患者45例,于L3~L4间隙行腰-硬联合穿刺,以0.15mL/s的速度将0.25%小剂量、低密度布比卡因7.5mg注入蛛网膜下腔,保持患肢在上侧卧穿刺体位5min,记录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最高感觉阻滞平面、感觉阻滞平面固定时间、下肢运动阻滞改良Bromage评分、麻醉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呼吸(RR)及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结果:下肢感觉阻滞起效时间(33.7±6.8)s、最高感觉阻滞平面T10(T8~T11)、运动阻滞Bromage评分(2.8±0.4)分;麻醉前与麻醉后各时间点SBP、DBP、HR、RR及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25%小剂量、低密度布比卡因应用于单侧膝关节关节镜手术麻醉效果较满意,起效快、循环稳定、局部麻醉药用量少、并发症少,患者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老年人下肢骨折手术中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方式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0例老年人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均在60岁以上)分为观察组(采用小剂量左旋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方式)和对照组(采用硬膜外麻醉方式),各30例,对比观察2组患者麻醉前后心率(HR)、血压、手术麻醉效果、麻醉显效时间以及麻醉用量等情况。结果2组患者HR在麻醉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麻醉后DBP、SBP均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均小于20%;2组患者麻醉有效率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患者麻醉显效时间(5.4±1.3)min、麻醉用量(3.1±3.0)mL,对照组患者麻醉显效时间(13.1±2.5)min、麻醉用量(13.9±3.2)mL,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左旋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人下肢骨折手术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作为临床手术麻醉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在骶管麻醉患者应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进行子宫脱垂修补术的76例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骶管注入15 ml 0.5%罗哌卡因麻醉;研究组患者给予骶管注入15 ml 0.5%罗哌卡因+10μg舒芬太尼麻醉。对不同时间两组患者的HR、Sp O2及MAP进行观察并记录,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麻醉前,手术开始15 min及30 min的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 O2)及平均动脉压(MAP)情况相比较,P>0.05;研究组患者麻醉阻滞起效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其术中及术后VAS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较,P>0.05。结论: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在骶管麻醉患者应用的效果优于单纯罗哌卡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CSEA)在高龄患者下肢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100例高龄下肢手术患者随机分成2组,A组用腰硬联合麻醉,B组用硬膜外麻醉(EA)。腰麻药为(0.75%布比卡因2mL+10%葡萄糖1mL)1~2mL,硬膜外药为1%罗哌卡因。2组平面T10~T12,监测并记录CVP、ECG、SpO2、BP、HR、起效时间、阻滞效果以及麻醉并发症。结果A组起效迅速,效果确切5~8min后不感到患肢疼痛,麻醉平面固定时间约15min;B组15~20min后不感到患肢疼痛,麻醉平面固定时间约30min,其中4例镇痛不全改为全麻。2组患者均无呼吸抑制及恶心、呕吐、头痛等并发症。结论小剂量腰硬联合麻醉用于高龄患者下肢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髂筋膜腔隙阻滞联合喉罩下全麻用于全髋关节置换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期行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62例,年龄55~85岁,体质量55~75 kg,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生理盐水组(N组)和罗哌卡因组(R组),各31例。R组在手术开始前30 min行患侧超声引导下髂筋膜腔隙阻滞,注入0.375%罗哌卡因20 mL,N组注入同等容量的生理盐水。随后进行全麻诱导置入喉罩,术毕所有患者行自控镇痛。镇痛药物配方为:舒芬太尼100μg+托烷司琼5 mg/100 mL,背景输注剂量2 mL/h,PCA 2mL,锁定时间20 min,连接外周静脉。当患者感觉疼痛剧烈时给予曲马多50~100 mg进行补救。记录术中阿片类镇痛药瑞芬太尼的用量;记录术后2 h(T 1),6 h(T 2)、12 h(T 3)、24 h(T 4)及48 h(T 5)静息及主动运动时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和术后24 h和48 h内曲马多的用量,记录神经阻滞操作过程中误入血管及异感情况;记录术后局麻药中毒,恶心呕吐等不良的发生情况。结果与N组相比,R组术中阿片类镇痛药用量(1.1±0.5)mg更少(P<0.05);R组T1~T3静态VAS评分(1.6±0.6)、(1.8±0.7)、(1.7±0.6)及T 1~T 4主动运动VAS评分(1.8±0.7)、(2.0±0.7)、(1.9±0.8)、(2.0±0.7)小于N组(P<0.05);2组T 4~T 5静态及T 5主动运动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曲马多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下髂筋膜腔隙阻滞联合喉罩下全麻用于全髋关节置换能获得良好的镇痛效果,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提高神经阻滞及术后镇痛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腰丛-坐骨神经阻滞与连续硬膜外阻滞在单侧下肢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择期行单侧下肢手术的ASA Ⅰ~Ⅱ级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组(A组)和连续硬膜外阻滞组(B组)各30例.A组行神经刺激仪辅助下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腰丛阻滞剂量为0.5%罗哌卡因20 mL,坐骨神经阻滞剂量为0.5%罗哌卡因15 mL;B组行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试验量无异常后,给予0.5%罗哌卡因10~15 mL,分别记录麻醉前(T0)、麻醉后即刻(T1)、手术开始即刻(T2)、手术开始后30 min(T3)和手术结束时(T4)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呼吸频率(RR)和脉搏氧饱和度(SpO2);记录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感觉及运动恢复时间,同时记录舒芬太尼使用率及术后不良事件(恶心、瘙痒、低血压及尿潴留)的发生率.结果 A组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均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T0的HR、MAP、RR和SpO2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T1、T2、T3和T4的HR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T4的MAP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舒芬太尼使用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率(恶心、瘙痒、尿潴留及低血压)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单侧下肢手术中,与连续硬膜外阻滞相比,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的临床麻醉效果好,起效快,而且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右旋美托咪啶对左旋布比卡因妇科手术腰段硬膜外麻醉的影响。方法 妇科择期子宫肌瘤手术( ASAⅠ~Ⅱ级)60例随机均分为左旋布比卡因硬膜外麻醉组(L组)和左旋布比卡因+右旋美托咪啶硬膜外麻醉组(LD组)。L组常规消毒穿刺后硬膜外注入0.75%左旋布比卡因15ml+生理盐水2 mL,LD组注入0.75%左旋布比卡因15 mL+ 右旋美托咪啶1.0μg/kg (2 mL)。记录年龄、身高、体重、ASA级、手术时间、失血量和输液量等一般情况;评估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效果;监测和记录硬膜外给药前(0)、硬膜外给药后5、10、20、30和60 min MAP、HR、SpO2和BIS值及低血压、心动过缓、恶心、呕吐和寒颤等不良反应;从术中疼痛、腹肌松弛度和牵拉反应三方面评估麻醉效果。结果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最高感觉阻滞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LD组感觉阻滞维持时间和运动阻滞恢复时间大于L组(P<0.01)、最大运动阻滞时间短于L组(P<0.05),20min和30min最大运动阻滞评分高于L组(P<0.05)。与L组比较,LD组疼痛程度和牵拉反应程度降低(P<0.01)。与基础值比较,L组和LD组BIS值于20min后降低(P<0.05~0.01),LD组BIS值于20 min后低于L组(P<0.01)。与基础值比较,L组和LD组MAP分别于硬膜外注药后20 min和10 min时降低(P<0.05~0.01),LD组HR于硬膜外注药10 min后降低(P<0.05~0.01);与L组比较,LD组MAP和HR于硬膜外注药10 min后降低(P<0.05)。LD组寒颤发生例次低于L组(P<0.01)。结论 左旋布比卡因混合右旋美托咪啶1.0μg/kg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维持时间延长,运动阻滞和镇痛作用增强,麻醉效果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20.
南荣  南露  皇甫加文  冯晓荣  黄朝旭 《西部医学》2021,33(11):1618-1621+1627
目的 分析0.5%罗哌卡因头皮神经阻滞对开颅手术患者术后炎性因子、血流动力学及镇痛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治96例需进行开颅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麻醉差异分为局部浸润麻醉组(A组)及0.5%罗哌卡因头皮神经阻滞组(B组),每组各48例。A组在切皮前采用15mL 0.5%罗哌卡因沿手术切口浸润麻醉。B组予以0.5%行头皮神经阻滞,头皮神经阻滞部位为:双侧眶上神经、耳颞神经、滑车上神经、枕小神经、枕大神经等部位作为进针点,皮肤常规消毒,在每个进针点注入1mL 0.5%罗哌卡因;操作完成后术中予以静-吸复合麻醉进行维持。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后6h、24h、48h、72h炎性因子水平、诱导前(T0)、切皮即刻(T1)、开颅时(T2)、缝合时(T3)血流动力学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比较两组术后2h、4h、8h、12h、48h疼痛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术前两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6h、24hCRP、IL-6水平明显升高,IL-10水平明显降低,至48hCRP、IL-6水平逐渐下降,IL-10水平逐渐升高,至72h后与术前一致,以B组患者尤甚(P<0.05)。T0时两组患者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T1~T3时两组患者MAP、HR水平较T0时升高,但T1~T3B组MAP、HR水平明显低于A组(P<0.05);术后VAS评分呈下降趋势,B组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显著低于A组(P<0.05);B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P<0.05)。结论 0.5%罗哌卡因头皮神经阻滞可显著抑制开颅手术炎性反应,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并缓解术后疼痛,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