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中氨基酸的含量变化与短暂性脑缺血和脑梗死体积大小的关系以及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超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选择发病6h以内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AICVD)患者80例,其中脑梗死(CI)组57例,短暂性脑缺血(TIA)组23例,CI组中大体积梗死19例,中体积梗死22例,小体积梗死16例,各取血清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测定血清Glu和GABA.结果 TIA组的超早期血清中L-Glu、GABA含量高于对照组,低于CI组;CI组超早期血清中L-Glu、GABA含量高于对照组和TIA组;超早期梗死灶体积大小与血清中L-Glu、GABA含量呈正相关,含量越高,梗死灶体积越大.结论患者血清中L-Glu、GABA含量高低,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超早期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与MR弥散成像之间的关联性,以探究血清hs-CRP水平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病早期诊断与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12月收治的3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病症类型分为急性脑梗死组100例、非急性期脑梗死组140例以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60例。其中急性脑梗死组100例患者按照MR弥散成像资料又可细分为三个亚组,A组:腔梗组28例,B组:小面积梗塞组50例,C组:大面积梗塞组22例。另选取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间血清hs-CRP水平并与MR弥散成像做关联性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血清hs-CRP水平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SPSS 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可知,血清hs-CRP水平与MR弥散成像资料所显示的梗死面积具有直接的关联性。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hs-CRP水平随着MR弥散成像所显示的梗死面积增大而升高,损伤面积越大,相应的血清hs-CRP水平变化越剧烈。  相似文献   

3.
为观察脑缺血预适应(BIP)对脑梗死近期预后的影响,作者收集急性脑梗死162例,根据发病前1周内有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病史分为观察组(有TIA史)64例,对照组(无TIA史)98例,观察梗死后24h CT显示的梗死灶范围、CT值和15d后的肌力恢复情况等3项指标。结果表明,1周内脑缺血预适应可增加脑梗塞时脑组织对缺血损害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微栓子与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首次发病在72 h内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70例,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微栓子信号(MES)后分为MES阳性组(54例)和MES阴性组(16例),同时将无脑血管病史且无明显颅内外动脉狭窄的50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各组血清TNF-α水平.结果 5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MES阳性占83.02%(44/53),17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中MES阳性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MES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TIA患者(P<0.05).对照组中未见有MES阳性者.MES阳性组急性脑梗死患者和TIA患者的TNF-α水平分别为(53.78±5.34)、(38.89±3.61) ng/L,均高于MES阴性组急性脑梗死患者和TIA患者的TNF-α水平[(48.62±3.69)、(36.89±2.71) ng/L](P< 0.05).MES阳性组、MES阴性组急性脑梗死患者和TIA患者的TNF-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5.61±2.22)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NF-α水平与微栓子有一定的相关性,脑缺血患者TNF-α水平增高,使得内皮细胞和白细胞上的黏附分子表达增强,黏附分子参与了微栓子的形成过程,两者是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高危因素,及时有效地给予药物干预,可能对防治脑缺血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为提高诊断准确率,寻求最佳诊断方法,我们选取了2001年~2004年间130例同时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CT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其中TIA患者40例,脑梗塞患者90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6.
血栓前体蛋白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血栓前体蛋白(TpP)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动态观察发病6 h内表现为完全或部分前循环梗死的患者,分为血栓形成性脑梗死(TCI)组4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42例、腔隙性脑梗死(LI)组37例.测定三组患者入院时血浆TpP水平并进行比较.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浆TpP水平对发病6 h内TCI的诊断价值.结果 TCI、TIA、LI组血浆TpP水平分别为(24.43±3.21)、(15.51±2.65)、(13.52±5.45)mg/L,均显著高于健康人(3.9±2.5)mg/L(P<0.01),TCI组血浆TpP水平显著高于TIA组和LI组(P<0.01),TIA组血浆TpP水平高于LI组(P<0.01). TpP诊断TCI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79±0.013(P<0.01).最佳截断点血浆TpP水平为19.1 mg/L.当血浆TpP水平>19.1 mg/L时,诊断TCI的灵敏度为95%,特异度为96%,二者之和最大.结论 血浆TpP水平可以在发病6 h内鉴别TCI、TIA与Li.  相似文献   

7.
石兴超 《现代保健》2008,(30):41-42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变化。方法对361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脑梗死)患者及236例体检者进行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测定并对体检有LPA增高者进行随访3~6月。结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脑梗死者入院时LPA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2.04±0.7)μmol/L(正常值〈2.9μmoL/L)分别为(4.12±0.65)μmol/L、(3.74±0.56)μmol/L(P〈0.05),经抗血小板治疗后LPA分别平均下降至(2.06±0.91)μmol/L及(2.45±0.62)μmol/L;体检者中有LPA增高者共49例(3.54±0.36)μmol/L,随访3~6月共有3例发生脑梗死,8例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结论LPA可以作为脑缺血性疾病发作的预警信号,为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邢薇 《健康大视野》2007,15(2):11-12
目的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血小板CD62p、血小板数量(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的变化,以了解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探讨其在TIA发生发展以及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78例TIA患者、63例脑梗死患者及40例健康人分别抽取静脉血,以比色法检测血浆LPA,用流式细胞仪法检测血小板CD62p水平,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PLT及MPV,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TIA组、脑梗死组血浆LPA、血小板CD62p、MPV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PLT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TIA组与脑梗死组比较:血浆LPA水平TIA组明显高于脑梗死组(P〈0.01),血小板CD62D及MPV水平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小板活化在TIA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血浆LPA、血小板CD62p,PLT及MPV等指标检测,对TIA的早期诊断和有效控制脑梗死的发生率以及干预治疗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肝细胞生长因子含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含量变化及HGF与梗死灶体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双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在发病24h和30d(急性期和恢复期),测定56例脑梗死患者HGF水平,同时选取40例正常对照组测定血清HGF水平。观察并记录所有病例的病灶体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1)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HGF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在恢复期的脑梗死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脑梗死组血清HGF水平与梗死灶体积有关,体积越大,血清HGF水平越高。大、中病灶组血清HGF浓度明显高于小病灶组,P0.05。(3)脑梗死组血清HGF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关,神经功能缺损越重,血清HGF水平越高。重、中度神经功能缺损组血清HGF浓度明显高于轻度缺损组,P0.05。结论(1)HGF在急性脑梗死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2)急性脑梗死患者HGF水平与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之间有密切相关关系,说明HGF也许能反映卒中时脑组织的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10.
刘毅  云睿  胡贵华 《现代保健》2010,(4):152-153
目的总结超急性期脑梗死的CT表现,提高早期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对卒中样起病且发病时间在6h以内、临床高度怀疑脑梗死的21例患者进行急诊CT扫描,分析CT表现。结果CT首诊有阳性表现并初诊为早期脑梗死者9例,且在随后的CT复查中同一部位均可见脑梗死病灶;首诊阴性12例。经CT或MRI复查,最终临床诊断急性脑梗死16例,5例多次复查CT无阳性发现的病例最终临床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初诊准确率为42.9%。结论CT对脑梗死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但对超急性脑梗死要仔细分析CT表现,细致观察重要结构间的变化,并及时复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改良的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的早期危险评估中的价值。方法160例TIA住院患者,分别用ABCD^2评分量表和改良的ABCD。评分量表进行评分和危险分组,记录各个危险组发病7天内的脑梗死例数,对比两个量表中高危组的脑梗死率。结果经过1周的住院治疗后,160例病人中进展为脑梗死的例数一共为17例。ABCD^2评分量表筛选出高危组例数为72例.进展为脑梗死10例,脑梗死率13.89%,而改良的ABCD^2评分量表筛选出高危组例数为49例,进展为脑梗死14例,脑梗死率28.57%,从两者的高危组脑梗死率比较,改良ABCD^2评分量表显著高于ABCD^2评分量表,P<0.05。结论改良的ABCD^2评分量表在TIA进展为脑梗死的早期危险评估中,与ABCD62评分相比,提高了准确性,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继发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脑梗死是否存在缺血耐受现象.方法 136例首次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有同侧TIA史的38例患者(有TIA组)及无同侧TIA史的98例患者(无TIA组),测定两组患者入院时血小板活化因子(CD62P)阳性表达率,头颅MRI测量梗死面积,并评定其入院时及发病第30天的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结果 有TIA组患者人院时CD62P阳性表达率低于无TIA组[(4.21±0.43)%比(6.01±0.03)%,P<0.05].有TIA组患者梗死面积较无TIA组小(P<0.05 o有TIA组患者发病第30天时ADL评分低于无TIA组[(21.12±1.45)分比(30.83±3.47)分,P<0.05].结论 继发于TIA的脑梗死存在缺血耐受现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清新地区TIA患者发生后继脑梗死与患者年龄的相关性。方法调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确诊的脑梗死病例资料118例,根据患者脑梗死前1周内是否发生TIA分为TIA组和对照组,两组根据年龄再分为<65岁和≥65岁组,比较患者神经功能缺损MESSS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评分。结果年龄<65岁的TIA组患者MESSS评分极显著低于对照组,Barthel评分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年龄≥65岁患者两组MESSS和Barthel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TIA的缺血耐受作用与患者年龄具有一定相关性,低于65岁患者TIA发生后1周内出现后继脑梗死,TIA可产生较强的神经保护作用,缓解生活能力的下降程度,而年龄超过65岁患者的TIA神经功能保护作用则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和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T)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发展至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研究。方法:选取在医院就诊的164例TIA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2例。对照组进行CT检查,观察组进行MRI检查,随访26周,比较两组病灶检出阳性率以及治疗后2周病灶情况;观察两组TIA发展至急性脑梗死情况,分析影响TIA发展至急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缓解期、发作期阳性病灶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52,x~2=9.426;P<0.05);观察组患者检出的病灶直径及病灶数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82,t=3.267;P<0.05);随访期间在35例TIA患者发展至急性脑梗死中,对照组19例,观察组16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年龄、吸烟、饮酒、高血压、高血糖、冠心病、高血脂和胆固醇是TIA发展至急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x~2=4.364,x~2=5.845,x~2=9.813,x~2=15.915,x~2=12.846,x~2=10.652,x~2=7.567,x~2=9.846;P<0.05);患者年龄、高血压、高血糖均是影响TIA发展至急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32,OR=2.230,OR=1.154,OR=1.324;P<0.05)。结论:MRI、CT均可反映TIA病情进展情况,但MRI检查准确率高于CT检查,可明确病灶位置及数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64例TIA患者(TIA组),同时选择与其性别、年龄等匹配的非脑血管病的体检者64例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MMP-9水平,并进行比较.对入选者随访4年,分析MMP-9水平与TIA预后的关系.结果 TIA组MMP-9水平[(5.25±0.51)μg/L]显著高于对照组[(3.25±0.39)μg/L](t=7.830,P<0.05);TIA组在4年随访中发生一级终点事件患者MMP-9水平显著高于未发生一级终点事件患者[(5.78±0.48)μg/L比(3.15±0.29)μg/L,t=3.250,P<0.05].TIA患者中,高MMP-9水平者(>4.5μg/L)较低MMP-9水平者(<2.5 μg/L)发生一级终点事件的相对危险度为2.612(95% CI 1.557~5.463,P<0.01).在排除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血脂水平、吸烟史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影响后,高MMP-9水平者发生一级终点事件的危险度显著高于低MMP-9水平者(OR=2.346,95% CI 1.418~5.216,P=0.006).结论 MMP-9水平与TIA患者的预后有关,提示炎性反应在TIA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可能成为评估TIA预后的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临床上采用丁苯酞注射液防治TIA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作用效果。方法120例TIA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基础治疗方案为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和静脉滴注丹参川芎嗪,对照组、观察组分别加用拜阿司匹林和丁苯酞注射液,疗程均为2周,随访4周记录两组发生脑梗死的病例数,并以ABCD2评分量表对两组TIA患者进行预后评估;观察并比较两组TIA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进展为脑梗死发生率明显较低,与对照组相比P<0.05;观察组ABCD2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根据ABCD2评分评估预后,观察组中、高危病例占比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丁苯酞注射液防治TIA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探讨ABCD3-I评分在判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兀A)预后中的价值。方法根据ABCD2、ABCD3、ABCD3-I评分标准,对106例TIA患者进行评定,观察7,90d内脑梗死的发生情况。按照脑梗死风险程度分级,ABCD3.I评分0—3分为低危组(36例),4—7分为中危组(36例),8~13分为高危组(34例)。结果高危组7,90d内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低危组和中危组[7d内:23.5%(8/34)比2.8%(1/36)和5.6%(2/36),90d内:38.2%(13/34)比2.8%(1/36)和11.1%(4/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CD3.I评分中症状持续时间≥10min、伴有糖尿病、双重TIA发作、同侧颈动脉狭窄≥50%、弥散加权成像出现高信号是TIA患者7,90d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P〈0.05)。ABCD3-I评分预测7,90d内TIA患者脑梗死风险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均大于ABCD2和ABCD3评分(0.914比0.614和0.877,0.869比0.633和0.773)。结论ABCD3.I评分可更好地预测TIA患者早期脑梗死风险,帮助临床鉴别不同危险级别患者,以便采取最佳的措施分层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与脑梗死TOAST分型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ELISA法检测60例脑梗死患者(CI组)和30例对照者(NC组)血清MMP-2和MMP-9水平,根据TOAST分型,CI组又分为心源性脑栓塞组(20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20例)和腔隙性脑梗死组(20例),比较各组血清MMP-2和MMP-9水平的变化.结果 CI组患者脑梗死后第1天血清MMP-2水平较NC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MMP-9水平较NC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源性脑栓塞组和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患者脑梗死后第1天血清MMP-9水平明显高于腔隙性脑梗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血清MMP-9水平与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呈正相关,预后良好患者发病12 d内血清MMP-9水平明显低于预后不良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脑梗死后血清MMP-9水平升高,升高幅度和变化规律在TOAST各亚型不尽相同,心源性脑栓塞患者和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MMP-9水平高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MP-9水平可作为评价脑梗死病情的可靠指标;脑梗死后第1天的血清MMP-9水平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侧支循环建立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并探讨其在TIA神经保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序贯收集首次脑梗死患者164例,根据不同年龄段分为A组(年龄<55岁)、B组(年龄55~70岁)和C组(年龄>70岁),每组又根据病前有无同侧TIA分为A1、A2、B1、B2、C1、C2组,分别对患者入院及发病1个月时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侧支循环状况、梗死体积进行评估,并分析患者侧支循环的建立状况与预后的关系。结果A1、B1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梗死体积明显小于A2、B2组(P<0.0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侧支循环建立发生率和良好的侧支循环建立发生率显著高于A2、B2组(P<0.01),但C1组与C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研究发现侧支循环建立良好者预后较好,侧支循环建立不良者预后较差。结论TIA对后继脑梗死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侧支循环的建立有关,并与患者年龄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