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研究甲基强的松龙在腰椎管狭窄症围手术期对神经根牵拉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腰椎管狭窄症患者66例,分为两组.A组为对照组共32例;B组为甲强龙治疗组共34例.术前及术后1周、3个月分别采用IOA下腰痛评分系统对两组病人进行评分并比较.结果 A组术后出现根性刺激症状者7例,B组1例.术后一周两组IOA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3月则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甲强龙可以改善腰椎管狭窄症术后的神经根刺激症状,而其远期疗效则与对照组无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单纯后路减压加内固定植骨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70例退变性腰椎失稳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病人分为两组.A组35例,行全椎板减压神经根管松解加内固定、横突间植骨;B组35例行单纯后路减压.术后随访3~24个月, 按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下腰痛评分表评定疗效.结果:A、B组术前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的优良率为85.7%,B组术后的优良率为57.1%,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椎板减压神经根管松解加内固定、横突间植骨治疗退变性腰椎失稳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全椎板切除脊柱内固定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将株洲市二医院90例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纳入本研究,随机分组。A组患者接受半椎板切除手术治疗,B组接受全椎板切除脊柱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1年,以VAS评分、JOA评分评价2组手术效果的差异性。结果与术前比较,所有患者术后VAS评分均有所下降,对比2组术后VAS评分发现,B组明显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2组JOA评分优良率发现,B组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全椎板切除脊柱内固定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可明显缓解疼痛症状、改善下肢功能,值得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探究身痛逐瘀汤对腰椎管狭窄症术后残余症状的短期疗效。方法选择40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纳入研究,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抗炎镇痛药物塞来昔布,配合营养神经药物甲钴胺片口服治疗干预方案,实验组实施身痛逐瘀汤治疗干预方案,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1周、2周与4周的VAS评分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实验组患者的JOA指数评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口服中药期间患者未有不良反应。结论在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术后治疗中,给予身痛逐瘀汤干预,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同时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选择性椎板减压手术治疗后卧床时间与术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 将进行选择性腰椎板减压加神经根管扩大手术患者148例根据术后下床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术后3 d下床者为观察组共78例,术后2周下床者为对照组共70例;随访时间最短18个月,最长66个月,平均(46.21±16.98)个月.统计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病程、病变责任节段、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的JOA评分(15分法)及疗效.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组内、组间近、远期JOA评分及临床疗效等结果数据经统计学分析提示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对于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通过对"责任节段"进行选择性椎板减压神经根管扩大手术后患者,由于手术过程及方式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椎体结构的稳定性.因此,手术后下床活动时间的早晚对临床疗效并无影响;然而,早期离床下地活动对于减少卧床并发症、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增强骨骼的负重能力及肌肉组织的力量、提高患者自信心、缩短康复过程、提高生活质量等又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手术减压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早、中期疗效。方法:筛选35例经保守治疗无效、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资料分为2组,A组10例行单纯后路椎管减压;B组25例行全椎管彻底减压和神经根松解,应用椎弓根内固定,植骨融合。结果:全组随访3-36月,平均16月;全组术前JOA评分,平均(11.6±2.05)分,术后随防JOA评分,平均(24.73±2.3)分,手术前后相比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严格掌握手术指征,手术减压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早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以十步正骨法为主的中医综合疗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45例,采取以十步正骨法为主的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并设对照组45例。疗程为1个月,治疗后随访期平均为1.2 a。采用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日本矫外科协会(JOA)评分标准评定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医综合组较治疗前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两组VAS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及随访时JOA分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医综合治疗组疗效尤其在改善疼痛症状上优于对照组。[结论]以十步正骨法为主的中医综合疗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显著,并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全椎板切除脊柱内固定术在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中的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入院的100例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选择性减压术,实验组患者则给予全椎板切除脊柱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疾病相关参数、总体治疗效果、并发症与生活质量.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3个月VAS评分与ODI评分组间比较均显著性低于对照组,JOA评分、行走距离、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与椎管矢状径组间比较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显著性低于对照组;末期随访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与总体健康评分组间比较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全椎板切除脊柱内固定术在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中的的应用效果显著,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两种不同减压术式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 2003年9月~2009年8月共收治72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男48例,女24例,年龄54~83岁,平均年龄66 3岁.其中40例采用有限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术(A组),32例采用全椎板切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术(B组).采用JOA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对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神经功能与自觉症状进行评估并计算改善率,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研究中72例患者得到10~62个月随访,平均37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A组56.6%±30.2%,B组60.5%±22.8%,优良率A组77%,B组81%,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均未出现椎间隙感染及腰椎失稳并发症.结论 有限椎管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与全椎板切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比较在手术创伤、恢复时间和治疗费用方面有更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腰椎后路减压术个体化应用的临床疗效,优化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后路减压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9-05~2010-12收治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80例,依据患者病情特点,个体化应用腰椎后路减压术,即分为中央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组35例、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植骨融合组45例。均于术前及术后12个月进行腰椎JOA评分、Prolo评分及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并根据JOA评分结果进行疗效分级。结果获得随访75例,时间12-36个月,平均25个月。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腰椎JOA评分、Prolo评分及腰腿痛VAS评分结果较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组和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植骨融合组JOA评分术后改善率依次为77.57%和74.26%。依改善率划分疗效等级,其中优46例,良25例,可4例,优良率94.67%。4例患者术后短期症状加重,经治疗于术后2-5周症状较术前改善;1例患者术后脑梗死,转入神经内科联合治疗后恢复良好;1例患者术后脑脊液漏,治疗后切口甲级愈合。结论腰椎后路减压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安全有效。对于不同的病例,严格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可优化该术式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微创小切口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疾病的近期疗效。方法将收治并确诊的120例单节段腰椎退变疾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0例采取传统开放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治疗,观察组60例采取微创小切口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治疗,比较2组患者在手术住院方面的差异,同时评价患者生活质量、腰椎JOA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149.3±23.2)min vs.(128.4±24.7)min,P<0.05],但其手术失血量、平均切口长度及住院天数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个月,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75.4±8.2)分vs.(59.5±7.7)分,P<0.05];2组腰椎JOA评分均改善(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高于对照组[(26.6±2.8)分vs.(18.5±2.4)分,P<0.05]。结论微创小切口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疾病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脊髓型颈椎病颈前路减压柱状植骨融合的临床疗效。方法 21例单或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环锯椎间盘切除减压,自体柱状髂骨植入融合,颈托外固定。术后随访观察颈椎X线片、自我感觉、临床功能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21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恢复满意,植骨全部融合,患者生活基本可自理,部分患者重返工作。神经功能改善依据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定标准,优16例,良2例,中2例,无效1例;JOA评分由术前(9.3±2.1)分上升至术后的(15.4±1.6)分。结论前路减压植骨是单、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治疗方法,具有减压彻底,手术时间短,创伤小,神经恢复好,费用低等优点;术后需较长期外固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研究伴交感神经症状的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中切除后纵韧带的早期疗效。方法 选取浙江省丽水市人民医院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100例伴交感神经症状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根据患者术中后纵韧带处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去除组(52例)和保留组(48例)。应用20分评分法评估对比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6、9个月的交感神经症状改善情况;并选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JOA)系统分析患者术后脊髓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选用X线片观察患者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去除组术前及术后3、6、9个月的交感神经症状评分分别为(7.4±0.3)、(1.9±0.4)、(2.0±0.6)、(2.1±0.7)分,保留组为(7.8±0.5)、(2.8±1.1)、(3.2±1.4)、(4.1±1.8)分。去除组术前及术后3、6、9个月的JOA评分分别为(10.2±1.4)、(12.5±1.3)、(14.3±0.9)、(14.9±1.1)分,保留组为(10.5±1.3)、(10.9±0.6)、(11.2±1.1)、(12.5±0.8)分。两组患者术前交感神经症状评分、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去除组患者术后交感神经症状评分、JOA评分均优于保留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此外,去除组患者X线检测显示植骨融合优28例,良14例,优良率为80.7%;保留组患者植骨融合优27例,良11例,优良率为79.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去除组有1例伴咽部不适、1例多痰及1例吞咽疼痛,无饮水咳呛;保留组有2例伴多痰、1例吞咽疼痛、1例吞咽困难及1例饮水咳呛。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可有效治疗伴交感神经症状的脊髓型颈椎病,如患者术中行后纵韧带切除操作,患者交感神经症状可显著改善,早期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椎管减压所得自体颗粒骨在腰椎间融合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2年10月间143例接受腰椎椎管减压、应用椎管减压所得自体颗粒骨行椎间植骨融合术的腰椎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运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术前术后腰腿疼痛情况;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标准进行术后疗效评定;同时采用Jorgenson 标准评价术后腰椎融合节段的融合情况.结果 术后143 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0~30.0个月,平均15.6 个月.术后切口有1例出现脂肪液化,1例伤口皮下积液,其余均Ⅰ期愈合,未发生切口红肿、渗出、感染.VAS评分:术前(7.63&#177;1.52)分,末次随访 (2.17&#177;1.09)分;JOA 评分:术前(11.36&#177;4.67)分,末次随访 (24.87&#177;2.23)分;ODI指数评价:术前(79.8&#177;10.8)%,末次随访(17.6&#177;6.4)%.以上三指标随访期间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年X 线片示脊柱融合135例,8例未融合,融合率为88.6%,平均融合时间为5.8个月.结论 椎管减压颗粒骨椎间植骨在腰椎间融合术中可获得良好术后疗效和融合率,而且费用低,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腰椎管狭窄后路减压钉棒系统内固定干预的早中期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骨科2010年1月~2012年1月腰椎管狭窄手术治疗患者38例,按随机数字表分组,对照组15例予单纯后路椎管减压干预,钉棒系统内固定组23例予后路减压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及早中期疗效.结果 钉棒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3±0.9)h和(235.8±35.2)ml,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钉棒组总有效率为91.30%(21/2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0%(9/15),钉棒组比传统组有明显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1).术前及术后3个月、6个月两组患者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钉棒组患者术后12个月、24个月评分分别为(25.6±3.1)分和(25.0±3.3)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腰椎管狭窄治疗中使用后路减压钉棒系统内固定,其作用不仅提高了骨融合率,同时还改善了患者的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后路选择性减压融合术治疗65岁以上老年退变性腰椎侧凸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有完整随访资料的57例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确定减压节段,对既有不稳或减压所致的失稳节段进行融合,采用JOA评分、ODI量表及改善率行疗效评估。结果术前JOA、ODI评分分别为(14.7±1.8)、(32.5±6.8)分,末次随访时为(25.3±2.4)、(13.3±4.7)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优良率为78.9%,1例发生内固定断裂。结论充分术前准备和评估,选择合理的个体化方案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侧凸症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显微镜辅助下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即时及远期疗效。[方法]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行显微镜下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46例,通过术前和术后2年的影像学资料对比,并根据改良的MacNab评价标准、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定手术的即时及远期疗效。[结果]改良的MacNab评价标准评价术后即时疗效优良率100%;腰椎神经功能JOA评分由术前的(14.5±3.8)分升至术后2年的(27.5±3.3)分,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善率为(86.7±8.9)%;VAS评分由术前(7.8±1.3)分下降至术后2年的(1.6±0.7)分,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善率为(84.5±5.7)%。术后影像学显示突出髓核摘除满意。[结论]显微镜下完成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切口小,出血少,手术并发症少,其即时及远期疗效均示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单侧和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52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症患者分为两组,27例采用单侧椎弓根钉固定、椎间入Cage融合术治疗(A组);25例采用双侧椎弓根内固定、椎间Cage融合术治疗(B组)。术前、术后分别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腰痛评分(15分法)评定神经功能,分别计算两组患者病情改善率和优良率,并随访观察植骨Cage融合情况和与Cage相关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术式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骨性融合情况、相关并发症。结果术前,两组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约16个月,术后末次JOA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术前与术后JO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手术时间平均130min,术中出血量平均约270mL;B组中,手术时间平均185min,术中出血量平均约510mL。经对比分析,两组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改善率平均为93.5%。B组为8l_32%;A组优良率为96.54%,B组为82.14%;A、B组植骨融合率分别为92.6%、96%;两组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4%、4.0%。两组间改善率、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植骨融合率、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后路椎间植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症,减压融合有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李峰  马原  田慧中 《中国医药导报》2014,(6):155-158,166
目的 探讨半椎板切除减压术及腰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于老年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短中期疗效及两种术式疗效之间的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2011年7月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脊柱外科行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老年性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03例,分别予以半椎板切除减压术(减压组,31例)治疗,腰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融合组,72例)治疗.术后随访24~58个月.在术前、术后6个月、2年随访时,通过中文版腰椎管狭窄问卷(CSSS)量表对患者自身情况的评分,从而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疗效.结果 ①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减压组中2例在术后约3年时复发,后行椎间融合手术后好转;其余患者的症状在术后均有缓解.②减压组手术时间[(69±21) min]、术中出血量[(165±50)mL]均低于融合组[(152±27)min、(550±230)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间术后6个月、2年症状严重程度、生理功能评分均明显低于组内术前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6个月CSSS评分的症状严重程度评分、生理功能评分、术后满意程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融合组CSSS评分中症状严重程度、术后满意度评分均低于减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两组生理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减压组术前椎间孔高度与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融合组术前椎间孔高度与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半椎板切除减压术相比较,腰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更有利于症状缓解,获得更好的术后满意度,是治疗老年性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且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颈椎疾病患者术前高压氧预处理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1年8月长征医院闸北分院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并且具有脊髓压迫症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在术前1周开始进行高压氧预处理,对照组不进行高压氧预处理,比较两组入院时、术前、术后3 d、术后6个月时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及术后改善率、尺神经体感诱发电位(SEP)N1、P1波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及术前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3 d、术后6个月JOA评分、改善率明显较对照组高,JOA评分及改善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 d、术后6个月时的N1、P1波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进行高压氧预处理治疗,能促进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