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新生儿窒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与上消化道出血的关系。方法对120例新生儿窒息患儿及其中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64例患儿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早产儿组中重度窒息的早产儿与轻度窒息的早产儿两者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足月儿组中重度窒息的足月儿与轻度窒息的足月儿两者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轻度窒息组中,早产儿与足月儿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重度窒息组中早产儿与足月儿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发生窒息的新生儿应警惕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特别早产儿,应及时治疗,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新生儿窒息患儿凝血功能的改变情况及其意义.方法 2008年1月至2010年2月240例我院新生儿科住院新生儿(早产儿120例和足月儿120例):120例早产儿分为对照A组40例、轻度窒息组(观察A1组)40例和重度窒息组(观察A2组)40例;120例足月儿也同样分为对照B组40例、轻度窒息组(观察B1组)40例和重度窒息组(观察B2组)40例.检测所有患儿的凝血酶原时间 (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时间(TT)、血浆D-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和外周血血小板值(PLT).结果 与对照A和B组比较,观察A1和B1组轻度窒息患儿PT、APTT、Fbg、TT、FDP、D-D二聚体、PLT均无显著差异,观察A2和B2组重度窒息患儿PT、APTT、TT、PLT无显著差异,Fbg降低、FDP明显升高和D-D二聚体明显升高,统计学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新生儿重度窒息患儿存有高凝和纤溶亢进状态的凝血功能紊乱;Fbg、D-D二聚体和FDP三者结合可作为诊断新生儿重度窒息患儿早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较为敏感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缺氧对于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在凝血功能方面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3年5月至2014年10月期间的新生儿135例,根据新生儿的胎龄、体重情况以及窒息程度进行分组,分为正常足月儿19例、窒息足月儿42例、无窒息早产低出生体重儿29例、窒息早产低出生体重儿45例,对其进行出生后半天内的静脉采血,检测体内凝血指标.结果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与足月儿相比均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窒息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PT、APTT,与无窒息及轻度窒息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窒息对于低体重儿的凝血方面功能具有一定影响,会导致患儿出血发生率增加,建议临床工作中早予处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分析早产儿与足月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探讨NRDS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方法对本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86例NRDS患儿根据胎龄不同,分为早产儿组(〈37周)53例,足月儿组(≥37周)33例,比较其病因、治疗、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早产儿的PDS主要病因为早产,足月儿则为选择性剖宫产和围生期窒息等;使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时间比较,足月儿较早产儿晚;足月儿NRDS应用机械通气比例明显高于早产儿,其临床治愈率较高,死亡率方面与早产儿组无差别。结论早产儿组NRDS发病时间早, PS疗效显著,并发症以颅内出血为主。足月儿RDS发病时间较晚, PS疗效不明显,多以机械通气为主,并发症以肺动脉高压、气漏为主。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三种常见新生儿疾病对患儿凝血功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60例早产儿(早产儿组)、60例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黄疸组)、60例重度新生儿窒息(重度窒息组)和60例健康足月新生儿(正常对照组)作为观察对象,采用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凝仪及配套试剂检测其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 三种常见新生儿疾病组血浆PT、APTT、TT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重度窒息组血浆PT延长较之其他两组更为明显(P< 0.001).三种常见新生儿疾病组血浆Fib含量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重度窒息组患儿血浆Fib含量下降较之其他两组更为明显(P<0.001).结论 三种常见新生儿疾病均可导致患儿凝血功能紊乱,应加强患儿凝血功能筛查指标的监测,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病情恶化和发生DIC.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母亲所娩新生儿凝血功能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纳入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100例妊娠期高血压孕妇进行研究,依据孕妇妊娠期高血压严重程度分为重度子痫前期组28例、轻度子痫前期组34例、妊娠期高血压组38例,比较三组不同妊娠期高血压严重程度孕妇所娩新生儿凝血功能指标检测结果,进一步依据胎龄将100例新生儿分为早期早产儿组19例、晚期早产儿组46例、足月儿组35例,比较三组新生儿凝血功能指标检测结果。结果 不同妊娠期高血压严重程度孕妇所娩新生儿PT、APTT、FDP、D-D检测结果显示,重度子痫前期组轻度子痫前期组妊娠期高血压组,FIB、PLT检测结果显示,重度子痫前期组轻度子痫前期组妊娠期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胎龄新生儿PT、APTT、FDP、D-D检测结果显示,早期早产儿组晚期早产儿组足月儿组,FIB、PLT检测结果显示,早期早产儿组晚期早产儿组足月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母亲对所娩新生儿凝血功能有明显影响,母亲妊娠期高血压越严重、新生儿胎龄越低越容易出现凝血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7.
孙乐科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629-631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早产患儿凝血功能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 2008年1月至2010年2月60例江西省南昌市第三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早产儿。观察1组轻度新生儿窒息20例,观察2组重度新生儿窒息20例;对照组20例无新生儿窒息缺氧早产患儿。检测所有患儿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时间(TT)、血浆D-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和外周血血小板值(PLT)。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1组轻度窒息患儿PT、APTT、Fbg、TT、PLT、FDP和D-D二聚体均无显著差异,观察2组重度窒息患儿PT、APTT、TT和PLT无显著差异,Fbg明显降低而FDP和D-D二聚体明显升高。结论新生儿重度窒息早产儿存在高凝和纤溶亢进状态的凝血功能紊乱;Fbg降低、FDP升高和血浆D-D二聚体升高可作为诊断新生儿重度窒息早月患儿早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较敏感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足月儿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特点,进一步探讨足月儿RDS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徐州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NICU2010年6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足月儿RDS40例作为足月儿组,并随机选取同期入院的早产儿RDS40例作为早产儿组,对两组患儿的围产期情况、治疗方法、并发症及预后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1)病因:足月儿RDS主要病因为选择性剖宫产(胎龄〈39周),早产儿RDS的主要病因是早产。(2)发病时间:足月儿组为(4.16±1.90)h,早产儿组(1.47±0.75)h。(3)治疗:足月儿组呼吸机持续时间为(74.43±19.14)h,28例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早产儿组呼吸机持续时间为(59.45±18.11)h,36例应用Ps。(4)并发症:足月儿组以气漏、肺动脉高压多见;早产儿组以颅内出血为主。结论:足月儿与早产儿RDS在病因、发病时间、治疗及并发症方面有许多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9.
窒息是新生儿最常见的症状 ,目前在我国发病率仍较高。据 perlm an等 [1]报道新生儿窒息可引起肾、脑、心血管、胃肠道等多脏器形态和功能的改变 ,其中以肾脏损害发生率最高。国内华春良等 [2 ] 研究认为 ,窒息新生儿中普遍存在肾功能障碍。我们自 1996年 7月~ 2 0 0 0年 7月对 12 0例窒息新生儿的肾功能进行了监测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2 0例窒息患儿中 ,男 76例 ,女 4 4例 ;足月儿 82例 ,早产儿 38例 ;轻度窒息 78例 ,重度窒息 4 2例。宫内窘迫 6 5例。所有患儿母亲均无肾功能损害表现。窒息后肾功能损害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危重新生儿凝血功能指标与危重评分的关系。方法对2008年11月~2011年11月入住本院的137例新生儿进行危重评分,并检测凝血指标,比较患儿凝血指标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危重足月儿D-二聚体(D-D)各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情越重,D-D水平越高;危重早产儿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D-D各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病情加重,PT、APTT延长,D-D水平增高;相同危重程度各组早产儿D-D水平与足月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D与新生儿的胎龄及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危重早产儿更易发生凝血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甘露醇联合高渗盐水在小儿颅内感染降颅压中的疗效。方法:将本院2012-2014年收治的106例颅内感染患儿,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给予20%甘露醇注射液q 4 h降颅压,B组给予20%甘露醇q 6 h降颅压,C组给予20%甘露醇q 6 h+3%高渗盐水q 12 h,比较三组患儿治疗后5 d的脑脊液压力变化、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不良反应等。结果:A组病例在脑脊液压力下降、颅内高压临床症状改善方面优于B组(P<0.05);C组降颅压效果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肾功损害和电解质紊乱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5), C组与B组肾功损害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组电解质紊乱发生率低于B组(P<0.05),结论:甘露醇联合高渗盐水在治疗小儿颅内感染中与传统单用甘露醇相比,在降低颅内压及改善颅内高压临床症状上有较好的疗效,并且肾功损害和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复方甘露醇注射液治疗各种病因导致的颅内高压症的疗效及安全性,并与20%甘露醇注射液进行比较。方法 34例颅内高压症患者按照双盲随机对照观察分为复方甘露醇组(n=1 7)、甘露醇组(n=1 7),分别静脉给予等量复方甘露醇或20%甘露醇,治疗持续时间相同。所有患者均需进行治疗前、后症状评分。结果 治疗后2组症状平均积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2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结论 复方甘露醇注射液治疗颅内高压症临床疗效确切,使用安全,与对照药20%甘露醇注射液疗效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甘露醇对脑出血血肿微创清除术后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96例高血压脑出血血肿行微创清除术患者分为不用甘露醇组和用甘露醇组进行临床对比研究.结果 不用甘露醇组48例中,恢复良好、生活能自理29例(60.42%),中残、部分生活自理12例(25.00%).重残5例(10.42%),死亡2例(4.17%);用甘露醇组48例中,恢复良好、生活能自理24例(50.00%),中残、部分生活自理14例(29.17%),重残6例(12.50%),死亡4例(8.33%).手术1 d后复查头颅CT,不用甘露醇组血肿体积明显比用甘露醇组小,两组术后神经功能评分及血肿体积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后不用甘露醇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应用甘露醇,而甘露醇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后需谨慎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提高对重型颅脑损伤临床诊治认识。方法 报告 102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结果。结果 手术治疗98例,非手术治疗 4例,结果优良 76例, 例术后好转,中残 6例,重残 6例,植物状态 3例,死亡 10例。结论 重型颅脑 1损伤应重视早期有效抢救,及早手术,预防并发症,可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内外科治疗重症婴儿颅内出血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42例重症婴儿颅内出血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经内科治疗23例,经外科治疗19例,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对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治疗效果有统计学差异,外科组的治疗效果好于内科组。两组的住院时间没有差别。结论对重症婴儿颅内出血进行外科微创手术置管引流,操作简单,损伤小,成活率高,后遗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去骨瓣面积大小如何确定。方法 :总结分析 132例去骨瓣减压的临床资料。结果 :观察组术后颅压降低的满意率 94 .1% (6 4 / 6 8) ,对照组术后颅压降低的满意率 79.7% (5 1/ 6 4 ) P <0 .0 5。结论 :去骨瓣的大小要经过多项指标来判定 ,可减少去骨瓣盲目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正常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的基因表达谱,探讨颅内动脉瘤的差异基因,为研究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机制及其可能的基因治疗打下基础。方法:分别抽提60例正常人和颅内动脉瘤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的RNA,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其外周血中的基因表达情况。结果:在基因芯片所检测的共14112个基因中,有7749个基因在正常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中呈阳性表达,表达数量较多的基因分别是:细胞信号和传递蛋白表达类、代谢相关类、离子通道和运输蛋白、结构运动类基因。表达水平位于前3位的基因分别是核糖体蛋白L41(RPL41)、核糖体蛋白S3A(RPS3A)和核糖体蛋白L23A(RPL23A)基因。与正常人外周血阳性基因比较,颅内动脉瘤患者得到85个差异基因,其中KPNA4基因与信号传导、蛋白质转运过程功能有关,基因表达明显上调;SPG3A基因与核苷酸结合功能相关,基因表达明显下调。结论:建立了正常人外周血的基因表达谱,KPNA4基因和SPG3A基因可能与颅内动脉瘤形成和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8.
尼莫地平治疗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毅  张建宁 《天津医药》2011,39(4):315-317
【摘要】 目的 评价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应用防治脑血管痉挛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 将92例合并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行颅内压监测,采用脱水降颅内压、营养神经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入院后立即给予尼莫地平注射液微泵维持匀速静脉注射,疗程14d,后改为尼莫地平片口服,疗程7d;对开颅手术的患者,术中以稀释后的尼莫地平注射液灌洗术野。监测2组入院后7d颅内压变化,记录21d GCS评分、TCD检测治疗前后大脑中动脉收缩峰流速、3个月后随访GOS评分,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3w后TCD显示治疗组伤侧大脑中动脉(MCA)收缩峰流速(Vp)低于对照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低,GCS评分从治疗后第5d起高于对照组,颅内压自第5d起低于对照组,据半年后随访GOS评分治疗组致残率低于对照组,四组数据经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早期应用防治脑血管痉挛药物,可以阻滞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或加重,减少脑梗死的发生并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介绍 32例颅内动脉瘤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经验 ,探讨手术时机、显微手术技巧及有关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在气管插管全麻及控制性低血压下进行显微手术。多采用改进的 Yasargil入路 ,在显微镜直视下操作 ,解剖动脉瘤蒂 ,准确地夹闭瘤蒂。结果 :本组 32例患者中行动脉瘤蒂夹闭术 2 9例 ,切除术 2例 ,包裹 1例 ,治愈率 90 .6 %,死亡率 9.4%。术中动脉瘤破裂 5例 ,死亡 2例 ,死亡率 40 %。结论 :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技术提高了颅内动静脉瘤的手术成功率 ,术前病情过重及动脉瘤术中破裂出血是手术失败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外伤性硬膜下血肿并脑疝的救治。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09年10月对78例患者术前快速微创钻孔引流减压,然后尽早大骨瓣开颅以充分减压,缩短伤后至手术的时间,合理高效的救治患者。结果本组患者抢救成功率76.9%,恢复正常生活51.3%,死亡率23.1%。结论创建合理高效的急救流程,争分夺秒做好术前准备,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正常呼吸循环,术前快速微创钻孔引流减压,然后尽早大骨瓣开颅减压等是成功救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