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近几年,肠道菌群失调是国内外研究溃疡性结肠炎的热点之一。中医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多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针灸作为中医学的重要治疗手段,可以通过调理脏腑气机升降、调控脑肠肽和炎症反应等改变肠道微生物群的数量和比例,使肠道菌群恢复稳态。本研究基于脾胃学说理论,聚焦肠道微生态,从溃疡性结肠炎与肠道菌群的关系、脾胃学说与肠道菌群的关系角度浅析针灸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理论依据与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2.
中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同时脾胃化生的气血津液为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脾胃功能正常,则邪无所伤,诸脏安和。近年来发现肠道菌群失调可引起包括神经、精神等多系统疾病。通过阐述脾胃与其他四脏在生理病理上的密切相关性,分析中医"脾胃"与肠道微生物群的关系,结合现代"微生物-肠-脑轴"理论进一步探讨"脾胃为后天之本",为从脾胃论治调节肠道菌群,治疗与肠道菌群失调相关性疾病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氧化三甲胺依赖肠道菌群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减少氧化三甲胺形成,可能成为防治心血管疾病新的有效途径。现代中医学认为,动脉粥样硬化与脾胃关系密切;临床研究显示,肠道菌群失调是中医脾胃失其健运的一个生物学基础,临床从脾胃论治动脉粥样硬化显示有一定疗效。本文拟从氧化三甲胺与肠道菌群、中医脾胃、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入手,结合中医学理论和现代医学认识,论述中医学从脾胃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前景。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众多证据表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在调节神经内分泌、神经免疫及中枢神经系统炎性反应的作用已被证实。中医学“脾胃学说”与肠道菌群关系密切,中医药以肠道菌群为靶点,通过调脾胃治疗脑系疾病取得了一些成果,笔者就“肠道菌群—脑—脾胃”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探讨,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与思路。  相似文献   

5.
肠道菌群是一个复杂多样的肠道微生态系统,其平衡影响着宿主的平衡和健康。近年来,越来越多学者关注到针灸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本文从理论、机制、应用三方面对针灸调节肠道菌群的现状进行综述。整理发现“脾胃”学说是针灸调节肠道菌群的理论基础,针灸调节肠道菌群多用于治疗肥胖、胃肠道、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微生物-脑-肠轴理论可能是针刺调节肠道菌群的重要机制。基于中医“脾胃”学说理论,针灸调节肠道菌群是否能运用于更多疾病领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脾胃学说是中医学重要理论之一,长期用于指导临床实践,但有关"脾胃为后天之本"尚缺乏现代医学阐释。近年来研究显示,肠道菌群参与了人体免疫、代谢、消化及吸收等,与各系统疾病密切相关。本文从肠道菌群与中医脾胃联系、"气血生化之源"、调节机体内在平衡和"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等方面,阐述"脾胃为后天之本"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7.
以肠道微生物作为切入点,基于脑肠轴(GBA)理论从肾-肠道微生物、肾-脑、脾胃-肠道微生物、脾胃-脑四个方面阐述先后天之本脾肾与高血压的关系。提出GBA与脾肾是不同医学体系下对高血压调控重要机制的高度概括,脾肾不足则GBA失调,从而影响高血压的发病,其机制可能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肠道菌群代谢产物、脑肠肽等相关。由此提出健运脾胃法和补肾法是治疗高血压的重要治法,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邢代君  姜婷  郑心 《光明中医》2023,(12):2408-2410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以下简称肺癌)的病死率居恶性肿瘤首位,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并会对治疗效果产生影响;“脾为之卫”是基于中医学中脾的生理功能中对其防病御邪作用的高度概括。脾与肺为母子之脏,健脾中药具有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而达到防治肺癌的作用,中医学中的脾脏与系统生物学中的肠道菌群在影响机体消化、吸收及免疫等方面的作用异曲同工,故此文结合肠道菌群与“脾为之卫”防治肺癌的科学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节饮食、重预警、从脾论治、测预后、顾护胃气等临床启发,以期运用微生物组学阐释中医学理论,为发挥中医学防治肺癌的优势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MDS)是具有高度异质性的血液系统常见恶性肿瘤,中医将其定名为“髓毒劳”。在吴翰香、黄振翘、周永明教授等海派中医血液名家70余年的临证与科学探索基础上,吾师陆嘉惠教授以“虚毒”立论,对MDS(髓毒劳)整体病机进行高度概括,提出较为系统的“虚毒并治”理、法、方、药临床策略体系。“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肾功能失调,不能化生精血,以及“因虚致毒”或“外毒致虚”等均是导致髓毒劳发病的基本因素,而现代研究也有发现肠道菌群失调是包括MDS在内的恶性肿瘤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故作者认为精血与肠道菌群是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对于机体生命活动不同维度的阐释,并进一步试从“虚毒并治”临床策略出发浅述肠道菌群与髓毒劳发病及治疗的相关性,进而提出中医药对肠道菌群的调节是其发挥MDS治疗效应新途径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代谢应激性肝损伤,已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因此,NAFLD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防治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肠道微生态特别是肠道菌群发生紊乱就是导致NAFLD的重要因素之一。NAFLD中医病证溯源、病因病机与脾胃升降失调相关,NAFLD治疗获益有赖脾胃升降。肠道是中医脾胃实现功能的主要部位,肠道菌群是饮食影响宿主代谢状态的调节因子,符合中医学脾胃升降原理的生物学内涵。脾胃气机升降失常所表现的症状与肠道菌群失调时表现的症状具有一致性,故肠道菌群与中医脾胃升降有着密切联系。该文基于现代肠道微生态系统阐述了从中医脾胃升降关系论治NAFLD的理论基础,并据此提出了NAFLD的组方用药思路,主要包括健脾益气升清、行气和胃降浊、化痰活血消积,突出脾胃升降与肠道微生态协调在NAFLD论治中的主导作用;疏肝理气、宣降肺气、升清降浊、温肾助阳,顾及NAFLD发病协同因素,助力脾胃升降,从肠道微生态靶点考量治疗效应;中药保留灌肠激活大肠传导功能而助力胃气通降、协调脾胃气机升降,结合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的理论,从16s r DNA基因路径关注中药肠道给药途径干预NAFLD的肠道微生态机制。随着肠道菌群研究领域的深入推进,其与脾胃升降和NAFLD的关系将进一步揭示,既承接了我国从古至今运用脾胃升降理论治疗肝病的悠久历史,也将拓展调节肠道微生态(肠道菌群)治疗NAFLD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11.
"脾胃为后天之本"的文化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胃为后天之本"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内涵,对后世医家的医学思想和医疗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探明这一学术思想之所以形成的理论基础,对于认识这一学术思想本身必然具有重要的裨益。  相似文献   

12.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常由脾肺不足、肝有余而致发热。脾胃作为人身后天之本,散发精微充养肺气,脾健则肺卫自固,运化水谷濡养周身,脾实则肝木不得犯。本文从脾胃相关理论出发,阐述脾胃不足与内伤发热、肺脾不足与外感发热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作用。同时,结合现代肠道免疫、菌群学说,阐明发热的胃肠道生物学基础和药物在胃肠道的靶向作用,为进一步探讨从脾胃入手治疗小儿发热的可行性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并通过相关临床实践佐证在小儿发热治疗过程中脾胃发挥的重要作用,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艾滋病相关性腹泻从“脾胃后天之本”论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腹泻是艾滋病患者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也是艾滋病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之一。中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人体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的正常与否对腹泻的影响意义深远。从调理"脾胃后天之本"的角度出发来防治艾滋病相关性腹泻是中医学"治病求本"思想的体现,也是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相结合的反映。深入研究调理"脾胃后天之本"在艾滋病相关性腹泻的防治中的作用,对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中医学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心病可及小肠,小肠病亦可反作用于心,而心主神明是心的重要功能。若小肠分清泌浊功能受损,会有碍于心主司神志活动的发挥。现代医学发现肠道菌群与认知功能的联系紧密,这与中医学“心与小肠相表里”相吻合。糖尿病认知障碍(DCI)在中医学里属于消渴呆病范畴。中医学认为,脾胃失衡是消渴呆病的始动因子,脾虚痰浊闭阻是消渴呆病的病理物质产物,临床有健脾醒脑法指导该病。以往项目证实肠道菌群紊乱是中医学脾胃失衡的现代病理基础,提示恢复脾胃功能以调整肠道微生物稳态有助于消渴呆病的防治。近年来DCI发病率上升迅速,发病机制复杂未明,增加了治疗难度,故寻找新的靶标不容忽视。目前糖尿病与肠道菌群紊乱互为因果关系方面的研究取得不少成果。基于肠道菌群与糖尿病、认知障碍均有复杂联系,梳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尤为关键。立足于既往的科研基础,逐层分析,发现肠道菌群既能影响大脑内神经递质的合成,又参与慢性炎症、胰岛素抵抗、血糖上升等糖尿病与认知障碍的共同发病环节,具有典型的靶标作用。梳理肠道菌群与DCI的关联,以期为治疗建立新的靶点和方向,并深挖中医药调控脾胃治疗消渴呆病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5.
东火 《养生月刊》2006,27(6):488-491
众所周知,民以食为天。因为没有饮食物源源不断地输入人体,人的生命是不可能得到持续维持,而饮食物要真正成为生命的原动力,必须有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中医学认为,人体的脾胃在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脾胃是水谷之海,是气血生化之源,是人体赖以生存的中枢,故有“后天之本”的说法。修补“后天”,健全脾胃,保养正气,应是养生之本。中焦脾胃功泽全身脾胃虽居中焦,但功能不仅仅限于中焦范围,而是通过脏腑表里、血脉的连接发挥着全身的生理功能。脾胃为仓廪之官,水谷之海,化生精气营血。水谷即从外界摄入的饮食物,这些包含营养…  相似文献   

16.
冯新玲  何万春 《光明中医》2014,29(12):2629-2630
中医学脾胃是人体脏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气血化生之源.作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始终坚持以“治未病”思想为指导,围绕“脾胃为后天之本”这一理论,从根本的病因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防治脾胃病。  相似文献   

17.
中医素有“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一说,先天之本,秉承于父母,从某种意义上讲,不能更改,无法选择;而脾为后天之本,即后天的调养直接影响脾胃运行,对机体体质及疾病的恢复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在重症医学科,对这一理论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并通过对脾胃的调治而对整个疾病的恢复治疗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脾胃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经络之根,“后天之本”。临床上调理脾胃更是治疗中不可缺少的措施。历代名医皆于其著作中重视脾胃,于其辨治中处处顾护脾胃之气,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更将脾胃学说推向了新高峰。在其所著的《脾胃论  相似文献   

19.
近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与糖尿病关系密切,调节肠道菌群可以改善血糖紊乱的状况。中医学从脾胃论治糖尿病临床行之有效,调节肠道菌群成为从脾胃论治糖尿病新的研究途径。笔者从肠道菌群入手阐述中医学从脾胃论治糖尿病。  相似文献   

20.
高血压病位在肝肾,多累及脾胃,与脾胃关系密切。肠道菌群稳态失衡,现阶段已经被证明与高血压病相关,调节肠道菌群的状态对于改善高血压有着较为显著的作用。有研究证明,肠道菌群的功能与脾胃学说关系紧密。针灸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特色疗法,对于防治高血压与调整肠道菌群状态,调整脾胃功能都有积极作用。本文拟从肠道菌群与"脾胃学说"的关系入手,结合中医理论与西医理论,探讨针灸疗法治疗高血压的可行性,探讨高血压治疗的新的着眼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