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评价超微血流成像(SMI)联合剪切波弹性成像(SWE)鉴别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价值。方法对96例共115个可疑甲状腺结节进行SMI和SWE检查,以病理结果为依据评估SMI、SWE及SMI联合SWE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 115个甲状腺结节中,良性结节44个,恶性结节71个。SMI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32%、77.27%、83.48%、86.11%及79.07%;SWE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92%、68.18%、79.13%、81.33%及75.0%;SMI联合SWE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55%、93.19%、92.17%、95.59%及87.23%。结论 SMI联合SWE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两者结合可以提高诊断的特异度和准确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对甲状腺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85例患者104个甲状腺结节采用常规超声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诊断准确率。结果:104个甲状腺结节经手术后病理证实良性结节78个,恶性结节26个。常规超声对良恶性结节诊断的灵敏度为61.5%,特异度为69.2%,阳性预测值为40.0%,阴性预测值为84.4%,诊断准确率为67.3%;超声弹性成像对良恶性结节诊断的灵敏度为92.3%,特异度为91.0%,阳性预测值为77.4%,阴性预测值为97.3%,诊断准确率为91.4%。各项统计指标比较,超声弹性成像优于常规超声检查(P〈0.05)。结论:超声弹性成像通过硬度分级对甲状腺结节进行定性诊断,大大提高了诊断准确率,在甲状腺结节性疾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声触诊组织成像与定量(VTIQ)技术联合2015年美国甲状腺学会(ATA)指南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5-11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收治的甲状腺结节患者109例,共109个甲状腺结节。患者行常规甲状腺超声检查和VTIQ检查,并按照2015年ATA指南进行分组。以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单独应用VTIQ检查、ATA指南以及两者联合应用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价值。结果 109个甲状腺结节中,良性结节65个,恶性结节44个。良恶性结节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良亚性结节内部成分、回声、边缘、钙化、纵横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良性结节剪切波速度(SWS)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均低于恶性结节(P<0.001);良恶性结节2015年ATA指南分组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SWS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4〔95%CI(0.758,0.911)〕、0.841〔95%CI(0.763,0.919)〕和0.861〔95%CI(0.790,0.933)〕,诊断界值分别为3.26、2.54、2.92 m/s。以SWS平均值2.92 m/s为诊断界值时,其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灵敏度、特异度及正确率分别为79.5%(35/44)、83.1%(54/65)和81.7%(89/109)。以极低度可疑恶性组诊断为甲状腺良性结节,低度可疑恶性组及以上(包括未描述组)诊断为甲状腺恶性结节,其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灵敏度、特异度及正确率分别为97.7%(43/44)、40.0%(26/65)和63.3%(69/109),AUC为0.689〔95%CI(0.591,0.786)〕。将极低度可疑恶性组诊断为甲状腺良性结节,高度可疑恶性组诊断为甲状腺恶性结节,低度、中度可疑恶性组及未描述组则根据SWS平均值<2.92 m/s诊断为甲状腺良性结节,SWS平均值≥2.92 m/s诊断为甲状腺恶性结节。VTIQ技术联合2015年ATA指南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灵敏度、特异度及正确率分别为97.7%(43/44)、80.0%(52/65)、87.2%(95/109),AUC为0.889〔95%CI(0.824,0.954)〕。VTIQ技术联合2015年ATA指南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灵敏度与单独应用2015年ATA指南相同,而特异度和正确率均升高(P<0.001)。VTIQ技术联合2015年ATA指南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灵敏度较单独应用VTIQ技术升高(P=0.008),而特异度和正确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727,P=0.210)。结论 VTIQ技术对于鉴别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联合2015年ATA指南后较单独应用2015年ATA指南能明显提高诊断的特异度和正确率,同时不降低灵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常规超声(US)、实时弹性成像(UE)及声脉冲辐射力弹性成像(ARFI)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8月-2014年3月在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甲状腺切除术的96例患者(100个甲状腺结节)。US采用半定量评分方法判断结节性质,UE采用5级评分法判断结节性质,ARFI定量测定结节内剪切波速度(SWV),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计算灵敏度、特异度、正确率,比较US、UE、SWV的ROC曲线下面积,判定诊断效能。结果 US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灵敏度、特异度、正确率分别为:73.9%(17/23)、80.5%(62/77)、79.0%(79/100);UE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灵敏度、特异度、正确率分别为:87.0%(20/23)、75.3%(58/77)、78.0%(78/100);ARFI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灵敏度、特异度、正确率分别为91.3%(21/23)、85.7%(66/77)、87.0%(87/100)。77个良性甲状腺结节SWV值为(2.22±0.49) m/s,23个恶性甲状腺结节SWV值为(3.39±1.28) m/s,恶性甲状腺结节SWV 值高于良性甲状腺结节(t=6.74,P<0.001)。US、UE、SWV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6、0.800、0.9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4.062,P<0.01);其中UE、SWV大于US,SWV大于UE(P<0.05)。结论 US、UE及ARFI均有助于鉴别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UE优于US,ARFI优于UE及US。  相似文献   

5.
张晓青  陈卉 《浙江医学》2017,39(17):1478-1480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ultrasound-guidedfineneedleaspirationcytology,US-FNAC)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2例110枚毗邻周围重要器官的甲状腺结节在超声引导下行FNAC检查,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US-FNAC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US-FNAC诊断恶性结节92枚,良性结节18枚。US-FNAC诊断准确率85.45%、灵敏度89.58%、特异度57.14%、阴性预测值44.44%、阳性预测值93.49%、假阴性率10.42%、假阳性率42.86%、阳性率83.64%。手术切除病理为恶性的结节为96枚(87.27%),良性结节为14枚(12.73%),阳性率为82.28%。两种方法的病理结果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均未发生明显并发症。结论US-FNAC是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6.
背景 乳腺超声美国放射学会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其评分细则缺乏统一标准。目的 探讨加权评分法在乳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6年12月于中日友好医院超声诊断科进行乳腺超声检查的患者185例、共194个结节(恶性结节103个,良性结节91个),参照《中国浅表器官超声检查指南》对结节的形态、方位、边缘、回声模式、后方回声特征、周边高回声晕环、微钙化等进行描述并进行乳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对每个恶性超声征象(形态不规则、非平行方位、边缘不规整、低回声、后方回声衰减、高回声晕环、微小钙化灶)进行特异度研究并对其进行评分,将所有恶性征象评分相加得出加权评分总分。以1.5 cm为界,分为小结节(≤1.5 cm,81个)和大结节(>1.5 cm,113个),研究加权评分对大、小结节良恶性的诊断价值。结果 恶性结节加权评分大于良性结节(P<0.05)。加权评分法诊断乳腺结节良恶性的最佳诊断截点是5.5分,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正确率分别为87.4%、81.3%、84.1%、85.1%、84.5%;加权评分法诊断小结节良恶性的最佳诊断截点是4.5分,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正确率分别为80.5%、65.0%、70.2%、76.5%、72.8%;加权评分法诊断大结节良恶性的最佳诊断截点是5.5分,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正确率分别为93.5%、90.2%、92.1%、92.0%、92.0%。 加权评分法诊断大结节良恶性的正确率高于小结节(P<0.001)。结论 加权评分法在乳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方面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尤其是对大结节的良恶性鉴别诊断要优于小结节。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超声TI-RADS分类与FNAB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 034个甲状腺结节的常规超声检查TI-RADS分类及FNAB资料,根据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 034个结节中FNAB和TI-RADS分类结果分别与病理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I-RADS诊断的灵敏度为60.94%、特异度为67.08%、阳性预测值为90.94%、阴性预测值为24.05%、准确率为61.90%;FNAB诊断的灵敏度为86.48%、特异度为67.70%、阳性预测值为93.56%、阴性预测值为48.02%、准确率为83.56%;两者联合诊断的灵敏度为93.81%、特异度为44.72%、阳性预测值为90.80%、阴性预测值为59.09%、准确率为86.75%。结论 TI-RADS与FNAB联合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与锝99核素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99Tcm-SPECT)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1231例甲状腺结节患者,患者均进行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与99Tcm-SPECT显像检查,并与术后病理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的意义。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甲状腺结节诊断的灵敏度为68.1%,特异度为90.1%,阳性预测值为71.9%,阴性预测值为88.3%,准确度为84.6%;99Tcm-SPECT甲状腺显像时灵敏度为52.8%,特异度为90.6%,阳性预测值为88.8%,阴性预测值为82.7%,准确度为80.3%;两者联合应用时灵敏度为91.9%,特异度为98.4%,阳性预测值为95.6%,阴性预测值为97.0%,准确度为96.7%;两者联合应用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均显著高于两者单独使用(P<0.01)。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与99Tcm-SPECT显像联合应用在甲状腺结节性质的鉴别诊断中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能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背景 S-Detect是一种新兴的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可以实现超声图像定性及定量自动分析,为医师鉴别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提供参考,但目前尚缺乏可靠的循证医学依据验证其鉴别诊断价值。目的 评估S-Detect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维普网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搜集有关S-Detect鉴别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诊断准确性试验,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01-06。由2名评价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和质量,采用Meta-Disc 1.4和Stata 15软件进行Meta分析,合并指标包括: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诊断比值比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共纳入16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S-Detect鉴别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合并灵敏度、合并特异度、合并阳性似然比、合并阴性似然比、合并诊断比值比、AUC分别为0.84〔95%CI(0.81,0.86),P=0.003 6〕、0.71〔95%CI(0.69,0.73),P<0.000 1〕、3.31〔95%CI(2.45,4.47),P<0.000 1〕、0.22〔95%CI(0.17,0.29),P=0.000 6〕、15.93〔95%CI(9.85,25.78),P<0.000 1〕、0.89〔95%CI(0.84,0.94)〕。结论 当前证据显示,S-Detect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较高,可以作为甲状腺常规彩超检查的有效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甲状腺影像报告及数据系统( TI-RADS)诊断标准与声触诊组织成像( VTI)技术在鉴别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的价值。方法选取181例甲状腺结节患者共222个病灶,行常规超声检查以及VTI检查。所有病灶按照TI-RADS评级标准进行评级,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构建ROC曲线,比较TI-RADS与VTI技术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VTI诊断甲状腺结节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89.66%、93.33%和91.89%,TI-RADS诊断甲状腺结节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71.26%、86.67%和80.63%。 VTI技术诊断甲状腺结节的准确度高于TI-RADS,VTI技术与TI-RADS诊断标准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2和0.9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TI技术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能力优于TI-RADS标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氟碳在角膜中期保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 6 0只新西兰兔角膜随机分为 3组 :( 1)空白对照组 ;( 2 )通氧组 ;( 3)实验组。每组角膜各 4 0片。空白对照组以Dexsol中期保存液常规保存 ;通氧组在常规保存同时持续通氧保存 ;实验组在通氧组基础上加入等量氟碳液保存。 3  相似文献   

12.
肱骨远端全骺分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肱骨远端全骺分离在5岁以下儿童中是较常见的肘部损伤,且极易误诊为肱骨髁上骨折或肘关节脱位。本组25例肱骨远端全骺分离均为向内侧移位,年龄11个月至14岁,平均5.6岁,属Salter-HarrisⅠ型或Ⅱ型。对本症骨骺损伤的解剖学和组织学,诸骨(和骨化中心)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骨骺损伤的诊治进行了简短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右手虎口挛缩以及左拇指皮肤剥脱损伤各一例应用直指背侧皮瓣修复的成功经验,提出该手术的适应症和优点,并重点介绍其应用解剖学和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综述分析1954~84年国内外文献,探讨了大肠多发原发性癌的诊断标准、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发病危险因素、外科处理以及预防和诊断检测技术等问题,强调了大肠腺瘤,遗传基础、免疫缺陷、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等在发病上的作用,及高危险组患者应按方案进行常规检测监护之重要性。述介了大肠多发原发性癌系一种原发性大肠癌多中心发生的形式,在诊治上前者与后者有一致性,亦各有其独特性。报告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科1977~84年收治的8例住院大肠多发原发性癌病例的临床资料,对诊治经过进行了初步总结。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制作抗菌导管 ,预防静脉导管感染。方法 :用洗必尽和医用聚氨酯为主要成份涂覆硅胶胶管制成抗菌导管。抗菌试验包括 :(1)涂覆液MIC测定 ;(2 )体外抗菌作用观察 ;(3)体外抗菌作用持续时间观察 ;(4 )导管加温对抗菌作用的影响 ;(5 )动物试验检测抗菌效果。结果 :涂覆液对金  相似文献   

16.
使用免疫细胞化学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复合体(PAP)法和计算机图象分析技术,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下丘脑弓状核L-脑啡肽免疫反应(L-ENK-ir)阳性细胞的变化进行了半定量研究。结果发现:动脉粥样硬化大鼠下丘脑弓状核L-ENK-ir阳性细胞数目增加,在单  相似文献   

17.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20例正常儿、27例毛细支气管炎、7例肺炎和6例上感进行血浆血栓素B_2(TXB_2),6-酮-前列素F_(1α)(6-Keto-PGF_(1α))测定,动态观察其变化。结果显示:(1)毛细支气管炎急性期TXB_2、TXB_2/6-K  相似文献   

18.
报道双胎妊娠及分娩76例,其中,初产48例,经产28例,产前确诊72例;经阴道分娩55例,剖宫产21例。结果表明,孕周越小,新生儿出生体重越轻,死亡率亦愈高,经阴道分娩者,其新生儿窒息及死亡率和产后出血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剖宫产者。文章就双胎妊娠发生率,早期诊断,产前监护,对第二胎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腰椎X线摄片技术观察大鼠腰椎部分节段固定对椎间隙前、后径和棘突间距的影响。方法120只体质量为350~450g的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单纯固定组、旋转固定组和假手术组。单纯固定组大鼠腰椎L 4-L 6节段植入椎体外部连接固定装置;旋转固定组大鼠则在此基础上于连接钢板和棘突钢板之间放置金属垫片,使L 5棘突向右侧旋转,造成L 5棘突与L 4和L 6棘突不共线;假手术组则只切开皮肤后缝合。造模1周、4周、8周和12周时大鼠腰椎X线摄片,测量各组固定节段椎间隙前、后径和棘突间距的距离。 结果造模4周后,单纯固定组固定节段L 3-L 4、L 4-L 5、L 5-L 6和L 6-S 1椎间隙前径分别为28.11±3.94、25.73±4.70、29.51±6.34和34.97±4.65像素;椎间隙后径分别为7.39±1.63、6.65±1.76、7.02±1.52和9.62±2.50像素;棘突间距分别为39.33±11.74、14.11±5.75、21.32±6.84和77.43±13.69像素,均小于假手术组( P < 0.05)。造模8周及12周后,单纯固定组固定节段L 3-L 4、L 4-L 5、L 5-L 6和L 6-S 1椎间隙前、后径和棘突间距与假手术组相比继续减小( P < 0.05)。旋转固定组与单纯固定组的测量结果一致,在造模4周、8周和12周后,其固定节段L 3-L 4、L 4-L 5、L 5-L 6和L 6-S 1椎间隙前、后径和棘突间距也均小于假手术组( P < 0.05)。造模8周后,单纯固定组和旋转固定组腰椎固定节段出现了较明显的骨赘。 结论腰椎部分节段固定可造成椎间隙减小并导致骨赘形成。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开发一种涂覆(HA/CHI-Van)5多层膜结构的骨科内植入物以用于预防骨内植入物感染。方法:将透明质酸(HA)和壳聚糖-万古霉素(CHI-Van)溶液进行层层自组装,制备得到(HA/CHI-Van)5多层膜结构;通过zeta电位检测组装过程,通过活细菌染色实验评价多层膜的抗细菌黏附效果,通过越狱实验和FE-SEM实验检测体外抗菌效果。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HA/CHI-Van)5组和假手术组,并以X线、Micro-CT、骨组织切片等方法检测该材料的体内动物实验效果。结果:每次组装不同的单层,zeta电位交替变化,证明多层膜组装成功。活细菌染色实验显示多层膜结构中的CHI具有一定的抗细菌黏附作用。越狱实验和FE-SEM实验证明(HA/CHI-Van)5多层膜结构在体外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在体外实验中,(HA/CHI-Van)5组的X线评分为0.7,而空白组的评分为12.3,(HA/CHI-Van)5组在骨密度、骨小梁数量、骨体积分数、骨组织切片方面均优于空白组(均P<0.05),且非常接近假手术组(均P>0.05)。结论:通过在骨科内植入物表面涂覆(HA/CHI-Van)5多层膜结构能够获得一定的抗细菌黏附功能和良好的抗菌作用,可以预防骨内植入物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