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纯二甲基甲酰胺(DMF)为淋洗剂用凝胶渗透色谱法(GPC法)测得的聚丙烯腈共聚物的淋洗曲线会出现分峰现象,在DMF中添加静电屏蔽剂硝酸钠后,峰的形状可以变得正常,但是无法以聚苯乙烯为标样,用高分子链的流体力学体积作为通用校正参数对GPC仪进行标定。以已知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的聚丙烯腈宽分布样品为标样,用试凑法对CPC仪进行了准确的标定。提出了在测试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用聚苯乙烯作为标样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流变学方法预测纤维素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的可行性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纤维素/NMMO溶液的流变数据预测了纤维素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并与凝胶渗透色谱法(GPC)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发现用流变学方法预测的纤维素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与GPC方法测得的结果是对应的。尽管流变方法得到的分布是正态分布,不能像GPC的结果反映一些纤维素的性质,但是用来对照分析纤维素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用不同浓度的纤维素/NMMO·H2O溶液,采用流变法测定纤维素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并与凝胶渗透色谱(GPC)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采用流变法测试时,尽管溶液浓度对测量结果有影响,但浓度越高,这种影响程度越小.因此采用尽量高的溶液浓度,可以得到更为稳定的结果.同时,当纤维素/NMMO·H2O溶液的浓度固定时,所测得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与GPC法测得结果大小是相对应的.流变法中,根据Tuninello的"稀释假定"理论,利用动态流变G'和G"的主曲线,计算出纤维素的相对微分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应用Wesslan函数适应法(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的模型函数)计算出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的多分散指数(PDI).  相似文献   

4.
GPC法测定MBS/PVC共聚树脂中PVC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GPc(凝胶渗透色谱)测定了MBS/PVC共聚树脂中PVC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考察了样品质量浓度在0.05~0.4 mg/L之间时质量浓度的变化对测定结果的影响,以及溶剂溶解时间对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质量浓度的增加,测得的相对分子质量逐渐减小,分布逐渐变宽;相同测定条件下,溶剂溶解时间越长,测得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布越窄.  相似文献   

5.
通过自制力矩测量仪测量溶胀和溶解过程中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丙烯腈-溶剂混合体系力矩随温度变化情况,采取阶段升温的方法,选择力-温度曲线中力矩开始上升处所对应温度为恒温温度,制得均匀的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丙烯腈(含固量5%)浆液。还初步讨论了力矩峰出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运用概率统计的方法推导了调节剂与缩聚物相对分子质量及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的关系式。用已内酰胺开环缩聚反应进行了实验验证。指出:调节剂的官能度对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有较大的影响。聚合物的特性粘度不仅是相对分子质量的函数,也是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的函数,并得出了聚酰胺-6特性粘度与数均相对分子质量及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指数的经验关系式。  相似文献   

7.
涉及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矩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特别是淤浆法高密度聚乙烯链长分布矩的计算方法。在研究了淤浆法乙烯聚合反应机理与动力学的基础上,建立并求解了相应的动力学与矩常微分方程组。所提出的方法已成功地用于工业生产过程。  相似文献   

8.
研究应用熔体动态粘弹性质测定聚苯硫醚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方法。采用流变仪测定聚苯硫醚熔体动态储能模量、动态耗能模量、动态剪切粘度等流变性数据,用零动态剪切粘度数值确定重均相对分子质量。应用双滑动链环流变性分子动力学模型,根据平台模量,特征松弛时间等独立参数,模拟计算熔体动态剪切粘度理论值,和实验测试值拟合,得到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系数。该法为测定200℃以下不溶于任何有机溶剂的聚苯硫醚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提供了一种实际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研究应用熔体动态粘弹性质测定聚苯硫醚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方法。采用流变仪测定聚苯硫醚熔体动态储能模量、动态耗能模量、动态剪切粘度等流变性数据,用零动态剪切粘度数值确定重均相对分子质量。应用双滑动链环流变性分子动力学模型,根据平台模量,特征松弛时间等独立参数,模拟计算熔体动态剪切粘度理论值,与实验测试值拟合,得到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系数。该法为测定200℃以下不溶于任何有机溶剂的聚苯硫醚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提供了一种实际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用Visual Basic6.0编制了粘度法测定高聚物相对分子质量的实验数据处理软件,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直线、外推法求截距。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高相对分子质量PAN纺丝溶液的制备工艺,讨论了影响纺丝溶液的流动曲线、非牛顿指数、结构粘度指数、孔口膨化比等的主要因素,为确定合理的PAN基碳纤维原丝生产工艺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凝胶纺壳聚糖分散碳纳米管/聚丙烯腈纤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壁碳纳米管(MWNTs)通过壳聚糖衍生物处理后与超高分子量聚丙烯腈进行复合,将得到的复合材料通过凝胶纺丝法制备出不同复合比例的MWNTs/聚丙烯腈纤维.将不同纺丝方法以及不同比例MWNTs对拉伸强度、模量、取向度、结晶结构的影响进行比较研究,同时通过电镜观察MWNTs的分散状况.结果表明:相比于湿法纺丝,通过凝胶纺丝法制备的复合纤维,MWNTs取向更好,分散更为均匀,纤维拉伸强度、模量都得到显著提高.对比未加MWNTs的对照样,在这个体系中加入质量分数为0.5%的MWNTs复合时,拉伸强度提高37%,弹性模量提高11.68%,并且声速取向度维持在相当高的水平(92.5%).  相似文献   

13.
采用恒速型毛细管流变仪研究分子量双峰分布聚乙烯PE-SP2520的高速挤出性能.结果表明:因分子量分布的特殊性,PE-SP2520的结晶度和熔峰温度均低于对比样品LLDPE-7047.高速挤出时PE-SP2520剪切黏度较高,非牛顿流动性较弱,入口压力降和熔体强度较高.与对比样品比较,PE-SP2520挤出稳定性好:挤出压力稳定,流动曲线连续,挤出畸变主要为鲨鱼皮畸变.流动稳定性提高的重要原因在于分子量双峰分布使分子链缠结能力下降,熔体/管壁边界应力集中效应弱.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交叉分级法和体积排斥色谱法(SEC)分别测定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四亚甲基醚多嵌段共聚物(PET-PTMG)的分子量分布和组成分布,并对两种方法的结果进行了比较。讨论了PET-PTMG的交叉分级和体积排斥色谱规律。结果表明:当共聚物的各组成相容性很差时(例如PET-PTMG),交叉分级对组成分离起主要作用,而对分子量分离的效率较差;由SEC法测定共聚物的组成分布只是反映组成随分子量变化的情况,而不能代表真实的组成分布;PET-PTMG~氯仿体系并不符合SEC普适校正规律。  相似文献   

15.
在GPC浓度效应的模型理论基础上,提出了用多分散试样标定普适标定曲线方程的新方法。采用数理分析方法,经过多重数学转换,把多分散试样的分子参数转变成单分散标样的有效流体力学体积的直接解析函数,得到了用多分散试样来建立单分散标样的普适标定曲线方程式,并按该方程式分析和处理了多分散PS,PDCMA和PTDMA试样数据,所得到的普适标定曲线方程与单分散标样的普适标定曲线方程一致,经过浓度效应修正后,两者重合。  相似文献   

16.
合成了基团转移聚合反应引发剂亚磷酸二乙三甲硅酯,用该引发剂对甲基丙烯酸甲酯作了聚合反应分子量研究,并用从理论上计算得到的分子量与实验值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7.
低聚香豆胶交联凝胶体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首次研究了微波辅助酸降解香豆胶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并与水浴酸降解过程进行对比,获得了低聚香豆胶。研究了低聚香豆胶与硼砂交联形成凝胶的过程,考察了低聚香豆胶浓度、硼砂浓度和pH值对形成凝胶体系的影响,获得了稳定的凝胶体系。进一步研究了低聚香豆胶凝胶体系的流变特性。结果表明:微波辅助酸降解法是快速降解香豆胶的新方法,降解速度显著高于水浴酸降解法。在适当的碱性条件下,低聚香豆胶可与硼砂形成较稳定的交联凝胶体系,该体系具有显著的粘弹性和剪切变稀特性。  相似文献   

18.
正交优化燕麦β-葡聚糖提取及其分子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确定提取燕麦中β-葡聚糖的最佳工艺条件,以分光光度法测定得到的燕麦β-葡聚糖含量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设计,分别考察pH值、液料比、温度和提取时间对提取率的影响.由此知提取燕麦中的β-葡聚糖的较佳工艺是,液料比为25,pH值为11时80℃水浴提取4h.用凝胶色谱测定纯化后β-葡聚糖平均分子量,得其平均分子量为9.697×105D.  相似文献   

19.
利用氮氧稳定自由基活性聚合所得的不同分子量分布的聚苯乙烯为样品,研究了凝胶渗透色谱(GPC)示差折光检测器灵敏度和进样量变化对测试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检测器灵敏度和进样量的增加,样品的信号均逐渐增强.检测器灵敏度和进样量的变化对于宽分子量分布样品的影响要比对窄分子量分布样品的影响明显.根据结果分析,在测试过程中一般应选择灵敏度为16或32,20~50μL的进样量.  相似文献   

20.
Poly (L-lactide) was prepared by bulk polymerization of L-lactide at 140℃ in the presence of stannous octoate. The polymer products were characterized by number average molecular weight Mn, weight average molecular weight Mw and molecular weight distribution MWD (Mw/Mn)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tannous octoate was a high effective catalyst, and coordinated insertion mechanism of the reaction was propo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