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3 毫秒
1.
目的降低膀胱癌的术后复发率,提高膀胱癌的治疗效果。方法83例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分为两组:①卡介苗加米托蒽醌组40例,卡介苗60mg加米托蒽醌10mg加生理盐水40ml,行膀胱灌注;②米托蒽醌组43例,米托蒽醌10mg加生理盐水40ml,行膀胱灌注。每周1次,连续8次,然后2周1次,连续8次,以后每月1次,总疗程2年。结果随访6~24个月,平均18个月。卡介苗加米托蒽醌组复发4例,复发率10.0%;米托蒽醌组复发16例,复发率36.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卡介苗加米托蒽醌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优于单用米托蒽醌。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吡柔比星(THP)膀胱灌注及卡介苗(BCG)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效果。方法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患者膀胱灌注THP(58例),另一组膀胱灌注卡介苗(54例),各组均灌注6-48个月,期间观察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THP膀胱灌注组复发率为12.3%,18.96%出现不良反应症状;卡介苗膀胱灌注组复发率为9.25%,31.48%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症状,两组比较BCG组疗效高于THP组,而BCG膀胱刺激症状亦高于THP组。结论THP及卡介苗均是有效的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药物,卡介苗膀胱灌注后患者1年内复发率明显低于THP组,但局部反应较大,可根据病患的具体情况应用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吡柔比星(THP)膀胱灌注及卡介苗(BCG)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效果.方法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患者膀胱灌注THP(52例),另一组膀胱灌注卡介苗(47例),各组均灌注6~48个月,期间观察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THP膀胱灌注组复发率为11.5%,无全身不良反应例子;卡介苗膀胱灌注组复发率为21.2%,68.1%患者出现膀胱刺激症状,两组比较THP组略好于.结论THP及卡介苗均是有效的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药物,THP膀胱灌注操作简单,全身不良反应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膀胱局部化疗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膀胱灌注米托蒽醌(MTZ)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16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行TURBT或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1周用MTZ10mg进行膀胱内定期灌注,并随访5~72月。结果116例患者均未见全身性药物不良反应,仅7例出现轻微膀胱刺激症状;复发12例,复发率10.34%。结论膀胱灌注MTZ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盐酸米托蒽醌(MTZ)膀胱内灌注治疗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0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或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术后定期用盐酸米托蒽醌10mg+0.9%氯化钠溶液50ml行膀胱内定期灌注治疗,并随诊6~40个月,每月复查肝肾功能及血常规,每3个月复查1次膀胱镜检查,每次灌注后记录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结果:40例患者中,4例(10%)复发,均为多发性肿瘤患者,未见全身性不良反应,仅6例患者出现膀胱刺激症状,2例出现肉眼血尿,未经特殊处理自行消失。结论:盐酸米托蒽醌(MTZ)是一种疗效肯定且耐受性良好的膀胱癌术后膀胱灌注药物。  相似文献   

6.
龙益军  汤华章  邓长柳  李龙  兰岳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3):3553-3554,3556
目的评价卡介菌多糖核酸(BCG-PSN)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74例患者随机分为BCG-PSN组38例和吡柔比星(THP)组36例。两组定期进行膀胱灌注,随访12-36个月,观察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BCG-PSN组膀胱癌术后复发率为18.4%(7/38),出现不良反应9例(23.7%);THP组复发率为19.4%(7/36),出现不良反应24例(66.7%)。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G-PSN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TH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BCG-PSN及THP都是有效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药物,但BCG-PSN膀胱灌注后不良反应明显小于THP组,是理想的膀胱灌注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吡柔比星联合维拉帕米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5月至2009年5月在我院采用手术治疗的90例膀胱癌患者,根据术后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观察组采用吡柔比星联合维拉帕米行膀胱灌注治疗,治疗周期均为10个月,随访2年,对比观察两组患者膀胱癌的复发率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术后5年累及复发率44.4%,观察组术后5年累及复发率2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势明显;药物不良反应对照组6例,观察组6例,无差异。结论采用吡柔比星联合维拉帕米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疗效确切,能够有效降低膀胱癌复发率,用药安全,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膀胱灌注吡柔比星和米托蒽醌预防膀胱癌复发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 61例膀胱癌患者分为吡柔比星组(n=30,每次40 mg)和米托蒽醌组(n=31,每次20 mg)。两组患者均按常规方法和间隔时间,经导尿管行膀胱灌注1年,定期行膀胱镜检查,判定有无肿瘤复发。结果随访17~36个月。吡柔比星组和米托蒽醌组复发率分别为17%(5/30)和16%(5/31)。需治疗的不良反应分别为20%(6/30)和23%(7/31)。两组比较疗效及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P>0.05)。吡柔比星组出现疼痛性血尿、一过性尿失禁等不良反应较为严重;米托蒽醌组相对较轻,但出现溃疡性膀胱炎2例。结论吡柔比星、米托蒽醌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复发疗效相当;但米托蒽醌不良反应较轻,优于吡柔比星。  相似文献   

9.
羟喜树碱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7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文利  夏樾 《医药导报》2009,28(2):200-201
目的观察羟喜树碱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2例膀胱癌保留膀胱术后行羟喜树碱灌注治疗,随访评价其疗效和复发率。结果羟喜树碱膀胱灌注肿瘤总复发率为18.1%,浅表性膀胱癌复发率为14.3%,且不良反应轻。结论膀胱癌保留膀胱术后灌注羟喜树碱是预防肿瘤复发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膀胱癌术后应用吡柔比星膀胱灌注预防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医院收治的浅表性膀胱癌患者100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或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20 mg丝裂霉素加50 mL生理盐水膀胱灌注18次,治疗组采用30 mg吡柔比星加50 mL生理盐水膀胱灌注18次。随访两年,比较两组患者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复发率为10.00%,对照组复发率为12.00%,两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2.00%,10.0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吡柔比星膀胱灌注能有效预防膀胱癌的复发,毒副作用小,不良反应轻,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表柔比星(EPI)联合卡介苗(BCG)术后膀胱灌注防治初发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临床效果和毒副反应。方法60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手术患者随机被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TURBt手术治疗,术后观察组采用EPI联合BCG膀胱灌注治疗,对照组采用BCG膀胱灌注治疗。随访1年评价两组复发率,观察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随访期内6个月、12个月复发率及总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低于对照组(46.7%),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表柔比星联合卡介苗膀胱灌注可以有效地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术后复发,且毒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榄香烯及表柔比星膀胱内灌注预防低级别浅表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膀胱尿路上皮癌术后患者116例,均为单发低级别浅表性膀胱癌(Ta,T1),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榄香烯(治疗组,52例)、表柔比星(对照组,64例)行膀胱内灌注,观察两组肿瘤复发情况、不良反应,随访时间为2年。结果榄香烯组复发率为15.4%,表柔比星组复发率为12.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榄香烯组不良反应复发率低于表柔比星组(9.6%vs.42.2%,P<0.05)。结论榄香烯膀胱灌注预防低级别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疗效良好,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石泓哲  田军  李长岭 《中国医药》2013,8(5):655-656
目的评价八宝丹辅助羟基喜树碱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我院收治的56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均采用保留膀胱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依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术后行羟基喜树碱膀胱内灌注预防肿瘤复发辅助口服八宝丹胶囊(0.6g/次,3次/d),对照组28例术后仅行羟基喜树碱膀胱内灌注治疗。在2年随访期内观察患者肿瘤复发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2年内复发8例,复发率为28.6%;5例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发生率为17.9%。观察组2年内复发7例,复发率为25.0%;3例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发生率为10.7%。观察组2年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八宝丹可以辅助羟基喜树碱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并可能降低化疗药物膀胱灌注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丝裂霉素C(MMC)和卡介苗(BCG)膀胱腔内序贯组合灌注对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38例膀胱癌患者经尿道电切术(TURBT)或膀胱部分切除术后分两组:①MMC和BCG组合(20例):术后1周内先用MMC膀胱腔内灌注,第2周后用BCG膀胱腔内灌注。以后二药交替使用,每周1次。②单用BCG组(18例)术后随访24个月,单用BCG组3例分别于术后6,8,11个复发、复发率16%(3/18),MMC和BCG组合无复发。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结论MMC和BCG组合定期磅胱内灌注的化学免疫疗法对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5.
羟基喜树碱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卫  姚庆祥 《天津药学》2002,14(4):57-58
目的:探讨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有效预防方法。方法:对行保留膀胱手术治疗的52例膀胱癌患者,术后采用羟基喜树碱(HCPT)行膀胱灌注治疗,并与同期48例行卡苗及16例行丝裂霉素灌注者进行比较。结果:HCPT组随访52例,复发11例,复发率为21.2%。疗效优于丝裂霉素,略低于卡介苗,并发症和毒副作用极轻。结论:HCPT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有较好的效果。毒副作用少而轻。综合比较,明显优于卡介苗和丝裂霉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我院近年来用羟基喜树碱及丝裂霉素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临床效果。方法:56例膀胱癌术后患,随机分为两组,29例患膀胱灌注羟基喜树碱,27例膀胱灌注丝裂霉素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结果:羟基喜树碱组随访6-56个月,平均随访19个月,复发率为10.3%,无明显全身不良反应。丝裂霉素组随访7-51个月,平均18.5个月,复发率为22.2%,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有血尿、尿路刺激症状,皮疹及白细胞下降。结论:羟基喜树碱及丝裂霉素均是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有效药物,羟基喜树碱膀胱灌注操作简单,全身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膀胱局部化疗药物。  相似文献   

17.
不同药物对浅表性膀胱癌术后膀胱灌注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吡柔比星(THP)、卡介苗(BCG)以及THP与BCG交替膀胱灌注对浅表性膀胱癌患者术后预防肿瘤复发的效果。方法 163例浅表性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经尿道膀胱癌电切术(TUR-BT)后,随机分为3组:THP组,BCG组以及THP+BCG组,分别用THP,BCG以及THP与BCG交替3种方法行膀胱灌注,比较3组肿瘤复发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THP组的肿瘤复发率为1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BCG组的肿瘤复发率为9%,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4%,THP+BCG组的肿瘤复发率为7%,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结论 THP+BCG组的效果优于THP组和BCG组,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羟基喜树碱膀胱灌注对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我院浅表性膀胱癌患者共70例,本组70例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或者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定期对患者进行膀胱灌注,灌注药物是羟基喜树碱。结果本组患者均进行术后膀胱灌注羟基喜树碱化疗,患者均耐受,灌注治疗过程中未见显著全身不良反应,未影响患者继续治疗。患者在膀胱灌注化疗过程中,没有出现肝肾功能异常改变。本组患者平均随访(24.2±6.5)个月。10例患者肿瘤复发,均在术后的18个月内复发,复发率为14.2%。结论浅表性膀胱癌术后采用羟基喜树碱膀胱灌注化疗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预防术后复发,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盐酸吡柔比星膀胱灌注保留时间对预防表浅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8例表浅性膀胱癌术后患者分为两组,均于术后2周开始给予盐酸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对照组灌注时间15min/次,实验组为30min/次,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1年后随访比较两组的复发率。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1.8%)明显高于对照组(75.5%),实验组复发率(8.2%)明显低于对照组(2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实验组在粒细胞减少和膀胱刺激症状方面的毒副反应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亦显著。结论盐酸吡柔比星膀胱内保留灌注30min治疗表浅性膀胱癌术后临床疗效和复发率优于保留灌注15min者,但毒副反应更明显,故临床上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浅表性膀胱癌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后分别采用α-干扰素+丝裂霉素C和卡介苗进行膀胱灌注预防肿瘤复发的疗效。方法将64例浅表性膀胱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α-干扰素+丝裂霉素C治疗,对照组给予卡介苗作膀胱灌注,观察其不同疗效。结果所有病例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观察组复发率为11.76%低于对照组的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不良反应小。结论α-干扰素+丝裂霉素C疗效优于卡介苗,且不良反应小,耐受性好,可以作为临床一线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