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清代刘淇发现中古时“自”和“复”可作语助词,后吕叔湘先生继作发明.近年来,不少学者认为,“自”“复”是产生于中古的两个特殊的汉语词尾.对此,姚振武先生撰文提出了不同看法,否定词尾“自”“复”的存在.本文针对姚说展开讨论,辩证了许多姚文分析失当的例子,论说了姚文的不可尽从,并以大量材料证明了词尾“自”“复”的客现存在  相似文献   

2.
关于词尾“自”“复”的讨论为时已久,但较长时间是停留在“词尾说”是否成立的问题上。而今这两个词尾已为学术界普遍认可,如果再就老问题申说已无大的意义,因此,本文拟就词尾“自”“复”产生的历史背景、结构条件以及组合后的语法范畴,历时演变等方面进行讨论,试图进一步揭示出这两个词尾的精神实质。囿于水平,论说或多未妥当,但倘若竟能成为引玉之砖,那么笔者就至感欣慰了。  相似文献   

3.
中古以降,“自”“复”常作词尾。姚振武先生对此提出怀疑。本文对姚文一一作答。并论证了什么是词尾,词尾“自”“复”的特点以及其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一、文章的由来关于中古以降的“自”和“复”,当代许多著名学者均有精辟的见解,“不约而同”地认为它们确乎常作词尾.笔者不佞,受有关论说的启发,前后写了几篇讨论“自”“复”的文章.由于笃信此说不诬,不免在引例上有些出入.后来,姚振武先生撰文多有匡正,笔者是万分心感的.不过,窃以姚先生的立论稍嫌未允,于是又写了《再说词尾“自”和“复”》.没料到,由于拙文方法的“唯一”,且“偏离了正确的理论和方法”;结果不仅“离事实有多远”,而且令姚先生“奇怪”“惊讶”不能已已.我辈凡劣,学殖无根,能有高明指拨本是求之不得的事,原应颔而息之.但想到拙文竟引起别人的不安,因而又鼓起“文责自负”的勇气.写下这篇但愿没偏离正确的理论和方法的东西,如它能多少冰释姚先生的“奇怪”和“惊讶”,笔者就欢抃无似了.  相似文献   

5.
《世说新语》中的“复”字,现在大致有两种解释,一说认为它是词尾,一说认为它非词尾,实际上“复”不具备记号尾所应具有的特点,它是一个单独成词、又能在保持单用不变的情况下广泛参与构词的词素。  相似文献   

6.
1 .自、复最早注意“自”“复”后缀性质的是清人刘淇 ,其《助字辩略》卷四和卷五曾分别列举到“自”和“复”的语助用法。其后再次揭示这一现象的是吕叔湘先生 ,他在《开明文言读本导言》中说“(自 )附在故、正、终、犹等副词后 ,本身无明显意义。”近年来 ,学者们通过大量材料的调查比勘 ,逐渐认同了“自”和“复”是从中古起便常常缀于词根之后的词尾。教材中的“自”尾派生词比比皆是 ,却无一处有注 ,实为一大遗憾。教材中例见 :昔作女儿时 ,生小出野里 ,本自无教训 ,兼愧贵家子。  《孔雀东南飞》勤心养公姥 ,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  相似文献   

7.
《木兰辞》中“出郭相扶将”里的“扶将”一词,有人解释为:“将”是“扶”的词尾。其实这个“将”和“扶”是同义词,“扶将”应该是同义复音词,不能把“将”当作动词“扶”的词尾。从古书中可以看出一些传统的用法。《正韵》解释:“将”,“扶持  相似文献   

8.
一“老”、“道”、“脑”这三个字都是多义的。但在用作词尾,粘附在一个词的后面,表示人体的某一部分或其属性时,则用法相同,在古典戏曲中这种现象较普遍,表现为一种特殊的构词形式。兹举例证如下:(一)用“老”字作词尾者,例如:当提到人的眼睛,则曰“渌老”,如《西厢记》一本二折《小梁州》:“胡伶渌老不寻常,偷睛望,眼挫里抹张郎。”或作“绿老”,如《太平乐府》卷九高安道散套《淡行院》:“矁粘的绿老更昏花。”或作“六老”,如《雍熙乐府》卷四散套《村里  相似文献   

9.
敦煌变文中,“即”有一种特殊的用法,它常常附着于虚词之后,凑足双音节,不再具有词汇意义,其特点跟词尾“自”和“复”大略相同。这种“即”字在变文中共7型(附着于7个不同的词后)134例。为便于分析,先将其分别例举于下: 遂即,61例。(1) 《伍子胥变文》:“龙蛇塞路,拔剑(汤皿)前;虎狼当道,遂即张弦。”(2) 同上:“子胥蒙他教示,遂即拜谢渔人。”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促织》一课后的“思考与练习”第三题是这样的:“下列句中‘然’字的用法,有的相同,有的不同,试分类说明。”其中“俨然类画”的“然”与“一癞头蟆猝然跃去”的“然”参考书认为皆是副词词尾。笔者认为答案不正确。“猝然”的“然”是副词词尾,而“俨然”的“然”应该  相似文献   

11.
“三复情节”是杜贵晨先生研究中国古代小说叙事艺术提出的理论概念,“三复情节”在《红楼梦》中有多方面新鲜别致的运用,不仅发展了传统“三复情节”的叙事技巧,更增强了《红楼梦》的艺术魅力。《红楼梦》“三复情节”的研究进一步说明,“三复情节”是以全民族的眼睛去观察”而得出的关于中国古代小说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当代理论。  相似文献   

12.
“复(復)”本为动词“返还、返回”,受语义和句法的双重影响,它由动词虚化为累加副词。然而,它的语法化过程并未就此停止,两汉之际,受疑问代词“谁”“何”的组合影响,加之副词“又”的类推同化,“复”由累加副词再度虚化为一个语气副词。作为一个新兴的语气副词,“复”不仅用于疑问句中,表示反诘或疑问,同时也用于否定句或肯定句中,表示强调。不过,自从产生以后,语气副词“复”的虚化程度和使用频率并不太高,受同一形式的词尾“复”的冲击和制约,以及同一意义范畴内副词“又”“还”的排挤与压制,唐宋时期,“复”的使用已呈明显衰落趋势;元明时期,在语言文字内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语气副词“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3.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简一有: “绝知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伪弃虑,民复孝(季)子(慈)。”关于“季子”,楚简释文以“季”为“孝”之讹,“子”通“慈”,即“孝慈”,但不少学者认为这两个字应如字读。如崔仁义先生说: 季子,传世本《老子》作“孝慈”;帛书《老子》甲本作“畜兹”,乙本作“孝兹”。……但  相似文献   

14.
1、问题的提出古代汉语中的“自”是一个十分活跃的词,书证极富。据统计,《论语》凡20见,《孟子》凡76见,《左传》凡200见,《韩非子》凡221见。“自”使用范围大,使用频率高,兼有代、副、介、连诸词性。从马建忠开始,学者们就非常注意“自”在句中的复指作用,故通常称之为“复指代词”,归入“人称代词”一类。但在使用中,它与一般的人称代词又有着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5.
“而”在《诗经》中共出现57处,有代词、动词、语助词、连词、词尾等多种用法,详细分析“而”在《诗经》中的具体用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经》以及先秦的文献典籍。  相似文献   

16.
《木兰诗》是中学语文的传统课文,课本对首句中“唧唧”的注解为“织机声”,一说“叹息声”。这种注解是不准确的。我以为应是蟋蟀的鸣叫声。“唧唧复唧唧”一句,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和严羽的《沦浪诗话·考证》都是“促织何唧唧”,现存于河南虞城县营郭镇本兰庙元朝《木兰诗》碑刻首句也为“促织何唧唧”。“促织”就是“蟋蟀”。宋朝欧阳修《秋声赋》中的“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句,《古诗十九首》中的“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句,均是指蟋蟀的鸣叫。有人认为“唧唧复唧卿”中的“唧唧”不应是  相似文献   

17.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 1 992年版的《红楼梦》第三回 ,在第一段中有这样的文句 :“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的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 ,复抬起轿子。”而人民文学出版社 1 95 7年 1 0月第 1版《红楼梦》第三回此处的文句是 :“另换了四个眉目秀洁的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抬着轿子。”此版本是以程乙本为底本点校的。比较二处的文句 ,有两点不同 :( 1 )前处的“三四个”“衣帽周全”在后处作“四个”“眉目秀洁”。 ( 2 )前处的逗号、“复”字在后处没有。在其他版本的《红楼梦》中 ,此处文句或同前或同后。《红楼梦》自写成即广为传抄…  相似文献   

18.
《旧五代史》点校本卷首《出版说明》:“辑本因避讳而改动的文字,除影响文义的外,一般不再改回。”此处所谓“避讳”,当兼指避庙讳和避忌讳而言。陈垣有《旧五代史辑本发复》(以下简称《发复》)之作,附《薛史辑本避讳例》(以下简称《避讳例》)①,两文共举出辑本因触犯忌讳而改窜文字的计一百九十四例,因避庙讳而改字的计三十例。这是乾隆四十九年  相似文献   

19.
“互文”(即“互文见义”)和“避复”(即“变文避复”)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格,各有各的功用,不容混淆。但一些语文刊物常把“避复”当“互文”,因此有一正视听的必要。先看下面被错当“互文”的引例: ①“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刘向《说范》)[见武汉师院《中学语文》1981年第2期 p,56]  相似文献   

20.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在谈到写文章的方法时,作者连用五个“本之”句来强调他取法五经的体会:“本之《书》以求其质;本之《诗》以求其恒;本之《礼》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断;本之《易》以求其动。”这种“本之”句课本对此没有作注,教师讲解时往往为此犯难。这五个“本之”句的结构是一致的,“本之《书》以求其质”一句,是一个陈述句,句中的“以”连接“本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