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2 毫秒
1.
腹腔镜手术与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对免疫系统影响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涛  李威  夏涛  罗运生  陈远健  杨颢 《广东医学》2012,33(20):3125-3127
目的 比较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结直肠癌根治术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结直肠癌患者63例,其中36例行腹腔镜根治术,27例行开腹手术根治术,于术前1d和术后3、7d抽取外周血,分别测定并比较两组患者的IgA、IgG、IgM、CRP、IL-6、NK细胞、CD3+、CD4+、CD8+、CD4 +/CD8+水平.结果 术后,除IL-6水平升高外,其他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术后3、7d,两组患者IgA、IgG、NK细胞、CD8+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腹腔镜组IgM水平高于开腹组,而IL-6、CRP水平低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腹腔镜组CD3+、CD4+及CD4 +/CD8+高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对于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更具有免疫保护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与传统开腹手术对老年结肠癌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及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4年6月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住院治疗的110例行结肠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腔镜组和开腹组,每组55例。开腹组患者行传统开腹手术,腔镜组患者行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记录比较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淋巴结清除数、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等),观察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与开腹组相比,腔镜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住院时间以及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较短,肺部感染发生率、肠梗阻发生率较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同时,与开腹组相比,2组患者的淋巴结清除率、切口感染发生率、局部复发率、切口种植发生率以及远处转移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2组患者的TNF-α和IL-6水平均下降,CRP水平均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腔镜组TNF-α、IL-6、CRP水平均低于开腹组(P<0.01)。结论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与传统手术相比,能有效降低患者TNF-α、IL-6水平,降低CRP升高幅度,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以及术后住院天数,降低降低肺部感染、术后肠梗阻等并发症,符合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临床上值得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不同术式在大肠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机体免疫的影响。方法将实施大肠癌手术的123例患者分为3组,其中悬吊式腹腔镜组(悬吊组)42例,CO2气腹腹腔镜组(气腹组)41例,开腹大肠癌手术组(开腹组)40例。比较不同术式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排气时间、标本长度、淋巴总数等方面的治疗及根治效果;以及通过ELISA方法测定血清中IgA、IgM、IgG、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含量,比较不同术式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悬吊组、气腹组、开腹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88.7±23.3)min,(192.5±24.0)min,(185.9±30.8)min;切除标本长度分别为(20.6±1.9)cm,(21.5±3.0)cm,(21.7±3.2)cm;清扫淋巴结数分别为(15.3±4.3)枚,(14.8±3.4)枚,(16.8±5.6)枚,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94.0±79.0)mL,(187.1±80.9)mL,(231.2±67.6)mL;排气时间分别为(46.9±9.3)h,(49.1±10.3)h,(64.1±13.4)h,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腹组、悬吊组、气腹组术前IgA、IgG、IgM、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第3天IgM(0.69±0.15;1.15±0.48;0.98±0.42)、CRP(58.75±10.74;39.38±14.48;44.53±11.08)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悬吊组、气腹组及开腹组大肠癌手术在清除淋巴结数目、手术时间、切除肠管长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手术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以及IgM、CRP所反映的机体免疫方面,两个腹腔镜组均优于开腹手术组。  相似文献   

4.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9,(12):931-934
目的:比较腹腔镜手术与传统开腹手术对肝癌患者术后血清生长因子、免疫球蛋白及相关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肝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行传统开腹肝癌根治术;观察组患者行腹腔镜肝癌根治术。分别于手术前、后,比较两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降钙素原(PCT)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对照组术后血清中ALT、AST、VEGF、aFGF、bFGF、IgA、IgM及IgG水平均显著降低,MMP-13、PCT及CRP水平均显著升高;观察组术后血清中ALT、AST、VEGF、aFGF、bFGF、IgA、IgM及IgG水平均显著降低,MMP-13、PCT及CRP水平均显著升高。术后观察组上述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肝癌切除术临床疗效较好,可显著降低患者血清中生长因子水平,对患者免疫功能损伤较开腹手术小,可降低手术操作造成的炎性应激反应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内窥镜器械鞘改良腹腔镜与开腹结肠癌根治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入选2009年1月-2012年1月就诊的结肠癌患者278例,随机分为腹腔镜组(136例)和开腹手术组(142例).观察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累计生存率.结果 腹腔镜组手术时间较长(P<0.05),术中出血较少(P<0.05).腹腔镜组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进食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较开腹手术组明显缩短(P<0.05).2组住院期间发生切口感染、肠瘘、粘连以及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累计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窥镜器械鞘改良腹腔镜下结肠根治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长期生存率与开腹手术相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根治术与传统开腹根治术治疗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157例进展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腔镜组(n=79)和开腹组(n=78)。开腹组给予常规传统开腹根治术,腔镜组给予腹腔镜下根治术。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手术时间、SF-36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腔镜组有效率为97.47%,明显高于开腹组94.8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腔镜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排气时间均低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腔镜组手术时间则高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腔镜组和开腹组术后SF-36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腔镜组SF-36评分(78.67±15.42)显著高于开腹组(72.11±20.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06%显著低于开腹组1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根治术治疗进展期胃癌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进展期胃癌根治术中腹腔镜与开腹手术两种术式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012年6月至2013年4月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及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10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腹腔镜手术组)和B组(开腹手术组),每组各50例,比较两组术后免疫功能的变化及术中术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手术成功,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免疫检测显示(C3、C4、IgG、IgA、IgM),第24、72小时免疫指标变化较术前均有明显抑制,第72小时后逐渐恢复,但腹腔镜组术后变化平缓,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开腹组术后免疫功能受到明显抑制。术后各时间节点两组患者CRP均升高,但开腹组升高更明显,与腹腔镜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对患者术后免疫功能影响小,机体损伤小。  相似文献   

8.
付强 《当代医学》2021,27(31):58-60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大肠癌患者对其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12月因大肠癌于本院治疗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开腹手术治疗,研究组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指标,手术前后免疫功能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排气、下床活动及住院时间均较短(P<0.05);手术后,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IgA、IgG及IgM水平均较高,CRP水平较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 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大肠癌患者,能加速患者术后恢复,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较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郑迎春 《中外医疗》2016,(32):76-78
目的 探讨比较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与传统开腹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整群选择该院2013年1月—2015年2月间收治的84例结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腔镜组和开腹组,各42例.腔镜组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开腹组采用开腹手术治疗.统计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感染、术后出血、吻合口瘘例数,同时记录局部复发、术后肠梗阻、远处转移、切口种植发生率.结果 ①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开腹组,术后感染例数为2例(4.8%),显著少于开腹组8例(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出血例数、吻合口瘘例数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腔镜组术后肠梗阻发生率显著低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切口种植的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手术治疗结肠癌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较快,对患者创伤更少,近期远期疗效均优于开腹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90例子宫肌瘤患者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开腹手术组(45例)和腹腔镜手术组(45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手术相关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镇痛药物使用、术后病灶组织残留、术后疾病复发等术后相关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盆腔粘连、肠梗阻及性功能障碍等情况。结果:腹腔镜手术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开腹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腹手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肛门排气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较开腹手术组明显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疾病复发率比较,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腹腔镜手术组术后镇痛药物使用率和术后病灶组织残留率均明显低于开腹手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手术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开腹手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术中出血量少、术后病情恢复快,且术后镇痛药物使用率、病灶组织残留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降低,值得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1.
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60例有手术指征的EMS患者分为两组,各30例分别实施腹腔镜手术及开腹手术,并于手术前、术后1d和术后3 d时取静脉血,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散射比浊法测定免疫球蛋白IgM、IgG、IgA、补体C3、C4以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T细胞亚群及IgM、IgA、C4无显著性差异(P>0.05);IgG、C3术后1 d时较术前下降(P<0.05),术后3 d时恢复至接近术前水平;但开腹手术组较腹腔镜手术组下降更明显(P<0.01);血清IL-6、TNF-α和CRP水平在术后1d时较术前上升(P<0.01),术后3 d时明显回落,但开腹手术组的上述指标均显著高于腹腔镜手术组(P<0.01).结论 腹腔镜手术治疗EMS患者损伤小,对炎症相关因子有一定影响,对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均影响轻微,且恢复迅速,是EMS患者腹腔镜术后迅速康复的免疫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腹腔镜辅助与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1年5月~2013年5月期间我院纳入的120例结直肠癌患者,前瞻性非随机地将患者分为腹腔镜手术组68例和开腹组52例.并观察两组一般手术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前1d、术后1d、3d的CRP、WBC水平,以及远期肿瘤复发、远处转移和生存情况.结果:腹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以及淋巴结清扫数目与开腹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均优于开腹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腹腔镜组胃瘫发生率和总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开腹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腹腔镜组术后1d、3d的CRP、WBC水平均较开腹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腹腔镜组术后1年生存率、复发率指标优于于开腹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腹腔镜组术后3年生存率、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等指标均优于开腹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腹腔镜手术用于根治结直肠癌相比开腹手术具有创伤小、切口小、出血少、并发症少,炎症控制更优以及患者术后恢复更快等特点,远期疗效也更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LCHTD)对患者肝功能、血黏度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7月~2014年1月在高州市人民医院行LCHTD患者50例为腹腔镜组。另选择同期行传统开腹取石术5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3、7天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及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及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HCT),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及CD3+、CD4+、CD8+及CD4+/CD8+的变化。结果①术后1 d,两组患者ALT、AST、TBIL均较术前显著升高,而ALB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腹腔镜组术后1 d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术后3 d腹腔镜组患者ALT、AS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血浆黏度术后1 d均较术前明显升高,而术后3 d较术后1 d明显降低,但腹腔镜组患者术后1 d的血浆黏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3 d全血黏度高切、低切分别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术后1 d,两组患者IgA、IgG、IgM水平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1 d腹腔镜组患者IgA、IgG、IgM分别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术后1 d,两组患者CD4+及CD4+/CD8+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且腹腔镜组患者术后1 d的CD4+/CD8+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 d,腹腔镜组患者CD3+、CD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CHTD较传统开腹取石术对患者肝功能损害小,能明显降低血黏度,且对患者的免疫功能影响小,能更好地减少机体创伤,保护机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4.
吴松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6,41(9):1173-1177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患者的免疫功能、应激和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肝胆外科住院行胆囊切除术的胆囊良性病变患者168例,分为腔镜胆囊切除术组113例,开腹胆囊切除术组55例,并于术前1 d、术后1、3、9 d分别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检测免疫功能、应激和肝功能。结果:免疫功能指标CD3+、CD4+、IgG、IgM、IgA术后1 d均降低,术后3 d均开始升高,术后9 d均恢复到术前1 d水平,CD8+术后1 d升高,术后3 d开始降低,术后9 d恢复到术前1 d水平;腔镜胆囊切除术组CD3+、CD4+、IgG、IgM术后1 d降低幅度均小于开腹胆囊切除术组(P<0.05),术后3 d升高幅度均高于开腹胆囊切除术组(P<0.05),CD8+术后3 d降低幅度高于开腹胆囊切除术组(P<0.05),IgA术后3 d升高幅度均高于开腹胆囊切除术组(P<0.05)。应激指标IL-6、TNF-α、CRP术后1 d均升高,IL-6、CRP术后3 d均降低,其中仅IL-6术后9 d恢复至术前1 d水平,TNF-α术后9 d降低,但仍高于术前1 d水平;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IL-6、TNF-α、CRP变化幅度均小于开腹胆囊切除术组(P<0.01)。肝功能指标ALT、TBIL、AST术后1 d均升高,术后3 d均降低,术后9 d恢复至术前1 d水平;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ALT、TBIL、AST变化幅度均小于开腹胆囊切除术组(P<0.01)。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患者的免疫功能、应激和肝功能的影响比开腹胆囊切除术小,可以作为首选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非气管插管和气管插管下胸腔镜手术对体液免疫影响的比较,了解非气管插管胸腔镜手术的免疫优势。 方法 将2015年1月—2017年5月间在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行胸腔镜手术的患者118例根据知情选择分成非气管插管麻醉组(48例)和气管插管麻醉组(70例),比较2组患者术前1天及术后第1天、第3天和第7天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及补体C3、C4和CRP水平的差异。分别于术前1天及术后第1天、第3天和第7天的清晨7时采集患者肘前外周血10 mL并即刻送检。通过免疫悬浊计测定IgG、IgM、IgA及补体C3、C4和C反应蛋白(CRP),检测所采用的试剂盒均由上海复星长征医学科学有限公司提供。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术后,除CRP水平升高外,其他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术后1、3、7 d,2组患者IgA、IgG、补体C3、C4比较,t值分别为1.746、 0.899、1.342、1.775、1.440、1.779、0.192、0.633、0.242、0.931、0.996、0.74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3 d,非气管插管下胸腔镜组IgM水平显著高于气管插管下胸腔镜组,t值为2.868和2.930(P<0.05);术后1、3 d,非气管插管下胸腔镜组CRP水平显著低于气管插管下胸腔镜组,t值为4.952和3.271(P<0.05)。 结论 与气管插管下胸腔镜手术相比,非气管插管下胸腔镜手术更具有体液免疫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胆囊切除术对患者免疫功能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符合标准的患者80例,采用简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照组采用开腹胆囊切除术,分别于手术前、术后1d和术后5d检测静脉血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和人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水平.结果:术后1d,两组患者血清IgA、IgM、IgG,外周血CD3+、CD4+,以及血清hs-CRP、IL-6和TNF-α水平较手术前均降低,外周血CD8+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d,观察组IgA、IgM、IgG、CD3+、CD4+、CD8+、hs-CRP、IL-6和TNF-α水平与手术前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上述指标水平与手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两组IgA、IgM、IgG、CD3+、CD4+、CD8+、hs-CRP、IL-6和TNF-α水平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d、5d观察组上述指标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与开腹胆囊切除术均具有一定创伤,影响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但是前者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开腹与腹腔镜大肠癌手术前后患者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白细胞介素一6(IL一6)以及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情况。方法:将80例大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开腹组与腹腔镜组,各为40例。比较两组手术前后ET、NO、IL一6及CRP的变化情况。结果:(1)开腹组术后第1、2天ET水平均小于腹腔镜组术后第1、2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开腹组手术结束时、术后第1、2天No水平与手术开始时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腹腔镜组手术结束时、术后第l天与开始时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在术后第2天时NO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开腹组手术结束时、术后1、2、3天IL一6水平与开始时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腹腔镜组手术前后IL一6水平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术后IL一6水平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术后CRP水平与手术开始时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开腹组术后CRP水平均小于腹腔镜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大肠癌手术对应激相关细胞因子影响小,比开腹手术应激反应轻、强度低以及持续时间短.  相似文献   

18.
宋剑成  宋云杰 《中外医疗》2012,31(15):8+10-8,10
目的对比开腹和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开腹组30例,实施开腹结肠癌根治术;腹腔镜组30例,实施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结果开腹组术中平均出血量(235±20)mL,腹腔组术中平均出血量(145±19)mL,开腹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多于腹腔镜组(P〈0.05);开腹组胃肠功能恢复平均2.5d,腹腔组胃肠功能恢复平均1.5d,开腹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明显多于腹腔镜组(P〈0.05);开腹组手术时间平均(165±32)min,腹腔组手术时间平均(150±45)min,两组手术时间无差异(P〉0.05);术后两组患者均住院平均7d;术后均未出现吻合口漏、出血和狭窄等并发症。结论开腹与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在根治彻底性、术后远处转移与局部复发方面作用无差异,腹腔镜手术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瑞芬太尼复合麻醉对结肠癌腹腔镜手术术后患者IL-8及氧化应激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7月湖州市中心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拟行结肠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16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81例采用芬太尼复合麻醉,研究组81例采用瑞芬太尼复合麻醉,比较2组间术后恢复指标、手术前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氧化应激指标、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手术后研究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导管拔除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组血清IL-8、IL-10、IL-6、CRP、TNF-α水平显著升高,研究组IL-8、IL-6、CRP、TNF-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IL-10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组SOD、GSH、CAT水平显著降低(P<0.05),研究组SOD、GSH、CA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组MDA水平显著升高(P<0.05),研究组MD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组CD3+、CD4+、CD4+/CD8+水平显著降低(P<0.05),研究组CD3+、CD4+、CD4+/CD8+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恶心呕吐、寒战、躁动、呛咳、心动过速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瑞芬太尼复合麻醉能明显降低结肠癌腹腔镜手术术后患者血清IL-8等细胞因子水平,减轻氧化应激反应,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较小,可明显缩短苏醒时间、导管拔除时间,镇痛效果好并且具有较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