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一、潜力巨大的市场和巴基斯坦的良机1991年12月,曾经是世界超级大国、两极世界中称雄一极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解体为15个独立的国家。地处欧亚心脏的中亚地区的前苏联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土库曼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塔吉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相继在自己的国名中取消“苏维埃社会主义”的旗号更名为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塔吉克斯坦共和国和阿塞拜疆共和国,先后于1991  相似文献   

2.
苏维埃是俄国工人阶级在1905年革命中创建的,到二月革命后它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且成为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论证了苏维埃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间的联系,并论述了列宁是从什么意义上高度评价苏维埃这个新生事物的。  相似文献   

3.
沃兹涅辛斯基是苏联著名经济学家。他既有自己独到的经济理论,又有领导苏维埃经济建设的实践经验。他第一次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了概念界定,提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关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扩大再生产的学说。他认为,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总要服从国家为该时期提出的一定目标。无产阶级国家的经济政策是对计划的重要指令,而计划本身则是无产阶级经济政策的体现。他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否定到肯定的不断深化的过程。他认为,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是先进的社会生产关系和相对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是党和苏维埃国家在过渡时期的全部斗争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十月革命胜利5年之后建立起来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曾以巨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经历了69个春秋,竟猝然解体。原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各自宣布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其中11个国家经过一番曲折的斗争和妥协,结成了“既不是国家,也不是超国家实体”的“独立国家联合体”。苏联在最近几年之内从衰落到瓦解,对国际关系已经并将继续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深刻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志,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苏维埃政权建立以后,列宁十分重视对外经贸技术合作在建设社会主义苏维埃俄国中的巨大意义.列宁遵循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有关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论述,多次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充分地利用资本主义的文化和技术成果.他认为,拒绝学习资本主义的先进技术和文化成果,那是愚味落后,是中世纪的观念在作怪.列宁提出过:“苏维埃政权 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 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 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 =社会主义”的著名公式.  相似文献   

6.
十月革命胜利后,协约国帝国主义对新生的苏维埃国家进行了武装干涉。日本利用出兵苏俄远东之机,大肆攫取经济利益,其中包括掠夺远东渔业资源。日本渔业主以武力为后盾在苏俄远东水域进行所谓“自治”捕鱼。苏俄和远东共和国通过外交途径与日本干涉者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并最终迫使日本从苏俄远东撤军,取谛了“自治”捕鱼。  相似文献   

7.
十月革命胜利后,美国参与了协约国对苏维埃俄国的武装干涉,并试图借此机会推翻苏维埃政权。由于美国的干涉遭到国内外民众的反对;参与干涉的各国,特剐是美日存在明显的矛盾;俄国反布尔什维克派别自身的腐败;俄国广大民众的英勇抵抗等因素,美国和协约国的武装干涉最终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8.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进行了发展和创新,领导俄国取得伟大的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权,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现实,开辟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人类历史新纪元。列宁根据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向“新经济政策”的战略决策,使苏维埃俄国找到了向社会主义经济阶段过渡的新道路“。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理论的补充、发展和创新。在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背景下,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斗争的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进行了全面的、创造性的运用、补充和发展,为全世界人类进步作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出贡献,是捍卫和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理论为被压迫民族的民族独立斗争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思想。在列宁主义的光辉照耀下,许多殖民地人民为摆脱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桎梏、争取独立和自由而斗争,并在获得解放之后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越南革命领袖胡志明在列宁主义的指导下选择了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创造性地运用到越南革命实践中,带...  相似文献   

9.
苏联解体、俄罗斯独立已经历了5个年头,其间充满了痛苦的磨难和艰辛的探索,既有累累的败绩,又有许多俄罗斯人认可的成果。而正是后者才使占俄全国人口1/3以上的选民在今年总统选举中下定了告别过去,走向未来,支持叶利钦连任总统的决心。五年来俄最主要的变革是: 一、政治方面 摧毁了人民政权的苏维埃制度,确立了总统制的国家政权体制。苏联解体前,政体是苏维埃制,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俄独立后,1991年修改宪法,开始设立总统职位,同年7月10日叶利钦就任总统。1993年“十月事件”后,解散最高苏维埃,苏维埃制不复存在,总统制正式确立。  相似文献   

10.
试论俄国十月革命与拉丁美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俄国十月革命与拉丁美洲程洪1917年,以列宁为首的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领导的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和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掌权的社会主义国家。十月革命作为20世纪人类历史中的最重要事件之一,对全世界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世界...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十月革命的凯歌,西伯利亚拉开了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序幕,到1918年3月,各地基本上完成了这一历史进程。西伯利亚苏维埃政权是十月革命的必然产物,但与欧俄地区相比,呈现出一个鲜明的特点,即政权基础的不稳固性。这一特点根植于西伯利亚特殊的土壤,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西伯利亚苏维埃政权的曲折命运。  相似文献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日俄、日苏关系是影响东亚地区国际关系格局的重要双边关系。在日本明治维新以前日俄关系具有西方殖民列强与亚洲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之间关系的特点,总体态势是“俄攻日守”。明治维新到十月革命前的日俄关系具有老牌的殖民主义列强与新兴殖民主义列强之间关系的特点,日俄在东亚既有争夺,又有合作,日本逐渐占了上风。十月革命后日苏关系既有社会主义国家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邻国关系的特点,又有较为浓厚的欧洲国家和亚洲国家之间关系的特点。这时期,两国之间始终未能建立真正的信赖关系,经历了“日攻苏守”到“苏攻日守”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13.
苏维埃政权初期 ,为了适应列宁急欲发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全球战略需要 ,根据共产国际的决议 ,在莫斯科成立两所高等学校 :莫斯科东方大学(全称为东方劳动人民共产主义大学)和列宁国际学校 ,专门招收和培养亚洲和苏联本国亚洲部分世居民族干部 ,旨在服务于世界革命和本国无产阶级专政。东方大学成立于1921年 ,针对亚洲各国学员设置两种培训方式 :短期班和全日制班 ,学制分别为1~1.5年和3~4年。校方按学员的国别、民族及地区进行分班 ,有中国班、印度支那班、汉特·曼西班、布里雅特·蒙古班、雅库特班、楚科奇班及伊杰里门班等等。列宁国…  相似文献   

14.
二月革命后,西伯利亚地区的布尔什维克与孟什维克还处于统一的社会民主工党之中,没有独立的布尔什维克党组织,这严重影响了革命向纵深发展.列宁《四月提纲》的发表和四月会议的召开,推动了西伯利亚独立布尔什维克党组织的建立,至十月革命前夕,大部分地区都完成了这一工作.这对布尔什维克夺取苏维埃领导权、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集体农庄是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建立起来的新的土地占有和使用形式。但是随着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胜利和国内环境的变化,苏联农民表现出了强烈的反集体农庄情绪。战后初年在苏联农民中出现反集体农庄情绪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是农民目睹了更好的农业组织形式,进一步认识到了集体农庄制的弊端;其次是战后初年农民负担的进一步加重;第三就是党内严重的腐败现象。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区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早在沙俄时期,沙皇政府就对全国进行行政区划,以便于统治。十月革命后,苏联政府废除了沙俄时期的行政区划,建立了三级行政单位,并建立了经济区,对各地区进行劳动力合理配置和专业化分工。然而俄罗斯向市场经济转轨之后,苏联时期的行政区和经济区都与市场经济发生矛盾,迫使俄联邦政府对行政区和经济区进行改革,建立了民族区域与行政区域共存的联邦制以及能够协调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联邦区。  相似文献   

17.
中印关系:一种新类型国际关系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17年的十月革命、1947年的杜鲁门主义以及1991年的苏联解体是世界现代史上三个重要的历史性时点。由此,它们把近100年的世界历史划分为了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它们分别可称为:冷战前期、冷战中期和冷战后期。而冷战后的国际关系也随之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其中新兴发展中大国的崛起是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中印关系就是其典型的代表。  相似文献   

18.
十月革命胜利后,布尔什维克党掌握了国家政权,成为执政党。列宁在执政党基层组织建设中,坚持民主集中制,将共产党基层组织活动与工会、青年团等组织结合起来,由党领导其他群众组织共同发挥作用,这些理论和实践活动对苏联共产党的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选择了西方式的新闻自由,将有关言论自由以及取消新闻检查的条款明确地写在《宪法》与《俄联邦大众传媒法》中。俄罗斯在叶利钦时期也确实经历了一段新闻自由的日子,但作为"第四权力"的大众传媒却越来越多地干涉国家的政治,在很大程度上成了政府的反对派。在这种情况下,整顿俄罗斯传媒市场,将大众传媒的管理权收归国有的重任自然就落在了2000年当选的新一任总统普京的肩上。普京当选俄罗斯总统后,充分吸取了戈尔巴乔夫放弃新闻检查和叶利钦时期舆论失控的教训。普京深刻地认识到,如果想巩固国家政权,必须控制传媒舆论导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