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休克,常用动物复制模型。本文综合文献,介绍几种犬失血性休克模型的制备方法,并结合作者经验,谈几点体会。一、方法。(一)贮血瓶放血法。从动脉放出足量血液,使血压下降,并维持在某一低水平。常用的有 Wggers 法以及 Fine、Lillehei 等改良法,其不同处仅是血压下降水平和休克持续时间上的差异。具体方法为:将犬麻醉  相似文献   

2.
制备内毒素和动物内毒素休克模型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物内毒素休克是目前研究休克较常用的休克模型之一。而复制动物内毒素休克模型,需要应用内毒素,但其用量大,价格昂贵,为保证实验研究顺利进行,有必要自制内毒素。兹就作者在制备内毒素和动物内毒素休克模型过程中的几点体会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3.
氨基胍在兔重度失血性休克中的治疗价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研究氨基胍(AG)在重度失血性休克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兔失血性休克-复苏模型,分为休克组、AG组(复苏时应用AG),观察休克前后血浆内皮素(E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一氧化氮(NO)的变化,观察动物24h、48h存活率。结果 动物失血性休克后,血浆ET、TNFα、IL-6、IL-8、NO水平明显升高;复苏后,AG组动物血浆中上述物质水平明显低于休克组,该组动物的存活率明显高于休克组。结论 ET、TNFα、IL-6、IL-8、NO在失血性休克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AG作为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有助于改善重度失血性休克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难逆性失血性休克早期血液流变学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难逆性失血性休克大鼠早期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特点.方法 建立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后,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4组:第1组动物观察模型制备结束后180 min内的存活情况,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和存活时间(S组).第2~4组动物均在模型制备前取血,为基础值;第2组动物在休克后0 min活杀(SO组);第3组动物在休克后60 min活杀(S1组);第4组动物在休克后120 min活杀(S2组).检测指标包括血乳酸值、全血和血浆黏度、红细胞的变形性和聚集特性.结果 S组的平均放血量为(22.9±3.8)ml/kg,约占总血量的(38.1±6.3)%.在失血性休克后60、120和180 min存活率分别为100%、72%和64%.与基础值比较,失血性休克后0、60和120 min血乳酸值明显升高(P均<0.01),120 min较0 min降低明显(P<0.05);休克后0 min和60 min,在剪切速率为10 s-1、60 s-1和150 s-1时全血黏度均明显降低(P均<0.01),120 min时在剪切速率为10 s-1和60 s-1时,全血黏度明显降低(P均<0.01);失血性休克后0、60和120 min血浆黏度及剪切速率为600 s-1、800 s-1和1 000 s-1时的红细胞变形性、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明显降低(P均<0.01).结论 在难逆性失血性休克早期,血乳酸值明显升高,其后有所下降,提示机体对代谢紊乱有一定的代偿和修复功能.在难逆性失血性休克后早期的不同时间点,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变形性和聚集指数均持续降低,并且在观察期内没有明显的改善.其中黏度和红细胞聚集性的变化与休克末微循环淤滞期有所不同,提示失血性休克早期救治应该纠正当时的血液流变学异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生脉散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肝脏细胞液糖皮质激素受体的调节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6/10在佳木斯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完成。选择成年雄性Wistar大鼠36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失血性休克模型组、生脉散加失血性休克组和假手术组3组,每组12只。制备失血性休克模型。生脉散加失血性休克组于放血前1d灌胃给予生脉散1mL,放血前1h加服一次,于放血后4,8h及处死前1h再分别灌胃给予生脉散1mL(生脉散由佳木斯大学附属医院中药局提供,人参、麦冬、五味子按2∶3∶2的比例组成,煎制为含生药1kg/L)。假手术组颈动脉插管后不放血。失血性休克模型组及假手术组灌胃生理盐水,注入量、次数、时间均与生脉散加失血性休克组给药相同。3组动物均于放血12h后快速断头处死,每组中6只参照谭金兴等方法制备肝细胞液,以3H-地塞米松为放射配体,采用放射配体结合法进行检测。制图求解离常数值和糖皮质激素受体的结合容量,同时测定血浆皮质酮浓度。另每组6只采用一点分析法测定肝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结果用受体特异结合量和受体特异结合位点表示。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无动物死亡,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失血性休克模型组和生脉散加失血性休克组大鼠血浆中皮质酮含量比假手术组均明显升高[(29.6±4.7),(12.3±4.5)μg/L,t=6.51,P<0.01];[(34.4±3.8),(12.3±4.5)μg/L,t=9.19,P<0.01];失血性休克模型组与生脉散加失血性休克组皮质酮含量差异无显著性(t=1.95;P>0.05)。②失血性休克模型组和生脉散加失血性休克组大鼠肝细胞液糖皮质激素受体解离常数较假手术组均明显增高[(1.21±0.46),(0.59±0.23)nmol/L;t=2.95,P<0.01];[(1.30±0.53),(0.59±0.23)nmol/L;t=3.01,P<0.01];失血性休克模型组与生脉散加失血性休克组差异无显著性(t=0.31,P>0.05)。③失血性休克模型组大鼠肝细胞液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容量较假手术组明显降低[(352.2±20.1),(519.7±27.1)pmol/g;t=12.16,P<0.01],生脉散加失血性休克组肝细胞液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容量明显高于失血性休克模型组[(516.9±31.5),(352.2±20.1)pmol/g,t=10.79,P<0.01],与假手术组差异无显著性(t=0.16,P>0.05)。④失血性休克模型组大鼠肝细胞液糖皮质激素受体特异结合量和受体特异结合位点较假手术组明显降低[(526.1±46.7),(978.5±53.3)pmol/g;t=15.64,P<0.01];生脉散加失血性休克组明显高于失血性休克组[(672.6±47.1),(526.1±46.7)pmol/g;t=5.41,P<0.01],但低于假手术组(t=10.57,P<0.01)。结论:生脉散可升高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浆糖皮质激素含量,提高失血性休克大鼠肝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容量和受体特异结合位点,并增加糖皮质激素受体解离常数。生脉散的抗休克作用与其减轻休克时糖皮质激素受体且不影响血浆糖皮质激素水平,增强糖皮质激素受体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6.
最近 ,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 ,失血性休克时机体能量缺乏可能与休克早期线粒体呼吸功能受损有关。研究者以 19只猪为研究对象 ,通过脾切除术和使动物血容量减少 35 %等方法复制失血性休克模型 ,观察失血性休克时机体细胞能量变化的时相性和程度。手术后 90 min,10只动物予以液体复苏 ,另外 9只未予复苏。通过用核磁共振光谱法测量肝脏与骨骼肌组织磷酸盐含量 ,以及用近红外线分光光度仪测定肝、胃、骨骼肌组织氧合血红蛋白饱和度 (St O2 )。结果显示 ,失血性休克时骨骼肌磷酸盐含量增加 ,液体复苏后其含量有所下降 ,而未复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失血性休克复苏延迟兔模型的构建方法。方法选择3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通过血压控制放血法构建失血性休克复苏延迟兔模型,随机将其分为3组,每组各10只,依据休克期控制平均动脉压(MAP)分组,MAP分别为40~50 mm Hg(轻度失血性休克组)、30~40 mm Hg(中度失血性休克组)、20~30 mm Hg(重度失血性休克组)。观察3组能否维持180 min休克状态,并观察比较放血开始时间点(T1)、失血性休克维持期结束时间点(T2)和观察结束时间点(T3)的MAP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结果失血性休克复苏延迟兔模型均成功建立。重度失血性休克组在休克维持中后期全部死亡,未能实现复苏延迟;轻、中度失血性休克组在成功维持休克状态180 min后均进行了液体复苏。T1时3组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3时MAP轻度失血性休克组均高于中度失血性休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1时,轻、中度失血性休克组血清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2和T3时均显著升高,组间每一时段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失血性休克组血清TNF-α水平明显低于中度失血性休克组(P0.01)。结论失血性休克期MAP控制在30 mm Hg以上可以成功构建发生严重全身系统性炎症反应的失血性休克复苏延迟(180 min)兔模型。  相似文献   

8.
腹腔海水浸泡对失血性休克犬血浆电解质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腹腔海水浸泡对失血性休克犬血浆电解质水平的影响。方法:实验动物致伤后随机分为3组:失血性休克组、海水浸泡组、腹腔海水浸泡并失血性休克组,观察各组动物外周血钠、钾、氯水平及渗透压的变化。结果:海水浸泡组与腹腔海水浸泡并失血性休克组外周血钠、钾、氯水平及渗透压显著高于失血性休克组,而两组血钠、钾、氯水平及血浆渗透压均无显著差别。结论:腹腔海水浸泡可导致失血性休克犬高钠血症、高钾血症、高氯血症及高渗性脱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L-氨基胍对失血性休克兔24h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复制失血性休克兔模型,用检测失血后休克组、AG组兔血浆白细胞介素(IL)-6、IL-8、一氧化氮(NO)的变化,记录给予氨基胍后各组兔的存活率。结果:兔失血性休克后,失血休克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浆IL-6、IL-8、NO水平明显升高:复苏后,AG组动物血浆中上述物质水平明显低于休克组,AG组24h存活率有明显提高(P〈0.01)。结论:IL-6、IL-8、NO在失血性休克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AG作为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抑制剂,有助于改善重度失血性休克的预后,并可明显提高失血性休克兔24h存活率。  相似文献   

10.
乌司他丁对失血性休克大鼠回肠黏膜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失血性休克大鼠回肠黏膜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对照动物研究,用改良Chaudry方法制备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60min后回输血液和生理盐水进行复苏,部分加用乌司他丁治疗。检测不同时间点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丙二醛(MDA)含量和回肠黏膜细胞Bax、Bcl-2、caspase3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大鼠失血性休克及复苏后血清TNF-α、MDA含量以及回肠黏膜细胞Bax、caspase3蛋白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升高,Bcl-2明显降低。复苏后血清TNF-α含量下降,MDA含量升高;回肠黏膜细胞Bax、caspase3蛋白的表达均明显下降,Bcl-2蛋白明显升高;乌司他丁复苏组上述指标的恢复程度较生理盐水复苏组为好。结论 乌司他丁可抑制失血性休克大鼠回肠黏膜细胞的凋亡,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重组大鼠ghrelin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胃黏膜损伤的影响.方法 18只健康雄性SD大鼠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失血性休克组、ghrelin治疗组3组.每组6只.失血性休克组及ghrelin治疗组制备失血性休克模型.ghrelin治疗组休克复苏的同时经颈内静脉推注重组大鼠ghrelin 20μg/kg.于复苏后2 h使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定大鼠胃黏膜血流量;用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胃黏膜损伤情况.结果 失血性休克组胃黏膜血流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260.4±49.6)bpu比(418.6±57.3)bpu,P<0.013,胃黏膜细胞坏死、脱落、溶解,局部溃疡形成.ghrelin治疗组胃黏膜血流量较失血性休克组明显提高((352.9±72.9)bpu比(260.45±49.6)bpu,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黏膜损伤显著改善.结论 重组大鼠ghrelin能够提高失血性休克大鼠胃黏膜血流量,改善胃黏膜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2.
自体血回输救治连续失血性休克犬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自体血回输对连续失血性休克犬的救治效果 ,为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 以 Wiggers法为基础制作犬腹部伤连续出血性休克模型。将杂种犬随机分为 3组 :休克组 (空白组 )、休克回输林格氏液救治组 (对照组 )、休克回输自体血救治组 (实验组 )。观察动物的存活时间、生理指标、红细胞各项参数和血小板数量。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实验组动物的存活时间明显延长 ( P<0 .0 5 ) ,血液中红细胞各项参数保持良好。结论 自体血回输对腹部连续失血性休克犬有明显的救治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失血性休克引起的内脏低灌注被认为在“二次打击”多器官衰竭 (MOF)模型中起预激作用。以前的研究显示创伤早期中性粒细胞 (PMN)的激活能预警伤者发生 MOF。体内的研究也证实休克后的肠系膜淋巴液可活化离体的人 PMN。最近美国科罗拉多丹佛健康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 ,在失血性休克之前进行淋巴液转流可阻止全身 PMN的活化及随后发生的肺损伤。他们用 SD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 ,通过放血将平均动脉压降至 5 .33k Pa(1k Pa=7.5 m m Hg) ,维持 30分钟后回输全部失血和 2倍失血量的晶体液。将动物分为单纯失血性休克、失血性休克前肠系膜…  相似文献   

14.
失血性休克并发急性肺损伤大鼠蛋白激酶C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蛋白激酶C(PKC)在失血性休克并发急性肺损伤动物体内的变化与意义.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失血性休克组和失血性休克+内毒素组,以大鼠失血性休克时LPS所致ALI为模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IL-1β及IL-6,Westernblot检测肺组织TLR4与PKC的蛋白表达,EMSA检测NF-κB活性变化,观察肺脏含水量、肺脏病理变化.结果 失血性休克早期即可发生肺血管通透性增高,肺脏含水量上升,组织学检查显示肺脏出现明显的病理损害,肺组织PKC与NF-κB DNA活性、TLR4同步增强,尤以内毒素作用后为著.结论 PKC的活化参与了失血性休克时ALI的发病,即TLRs/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生脉散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肝脏细胞液糖皮质激素受体的调节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6/10在佳木斯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完成。选择成年雄性Wistar大鼠36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失血性休克模型组、生脉散加失血性休克组和假手术组3组,每组12只。制备失血性休克模型。生脉散加失血性休克组于放血前1d灌胃给予生脉散1mL,放血前1h加服一次,于放血后4,8h及处死前1h再分别灌胃给予生脉散1mL(生脉散由佳木斯大学附属医院中药局提供,人参、麦冬、五味子按2:3:2的比例组成,煎制为含生药1kg/L)。假手术组颈动脉插管后不放血。失血性休克模型组及假手术组灌胃生理盐水,注入量、次数、时间均与生脉散加失血性休克组给药相同。3组动物均于放血12h后快速断头处死,每组中6只参照谭金兴等方法制备肝细胞液,以^3H-地塞米松为放射配体,采用放射配体结合法进行检测。制图求解离常数值和糖皮质激素受体的结合容量,同时测定血浆皮质酮浓度。另每组6只采用一点分析法测定肝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结果用受体特异结合量和受体特异结合位点表示。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无动物死亡,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失血性休克模型组和生脉散加失血性休克组大鼠血浆中皮质酮含量比假手术组均明显升高[(29.6&;#177;4.7),(12.3&;#177;4.5)μg/L,t=6.51,P〈0.01];[(34.4&;#177;3.8),(12.3&;#177;4.5)μg/L,t=9.19,P〈0.01];失血性休克模型组与生脉散加失血性休克组皮质酮含量差异无显著性(t=1.95;P〉0.05)。②失血性休克模型组和生脉散加失血性休克组大鼠肝细胞液糖皮质激素受体解离常数较假手术组均明显增高[(1.21&;#177;0.46),(0.59&;#177;0.23)nmol/L;t=2.95,P〈0.011;[(1.30&;#177;0.53),(0.59&;#177;0.23)nmol/L;t=3.01,P〈0.01];失血性休克模型组与生脉散加失血性休克组差异无显著性(t=0.31,P〉0.05)。③失血性休克模型组大鼠肝细胞液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容量较假手术组明显降低[(352.2&;#177;20.1),(519.7&;#177;27.1)pmol/g;t=12.16,P〈0.011,生脉散加失血性休克组肝细胞液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容量明显高于失血性休克模型组[(516.9&;#177;31.5),(352.2&;#177;20.1)pmol/g,t=10.79,P〈0.01],与假手术组差异无显著性(t=0.16,P〉0.05)。④失血性休克模型组大鼠肝细胞液糖皮质激素受体特异结合量和受体特异结合位点较假手术组明显降低[(526.1&;#177;46.7),(978.5&;#177;53.3)pmol/g;t=15.64,P〈0.01];生脉散加失血性休克组明显高于失血性休克组[(672.6&;#177;47.1),(526.1&;#177;46.7)pmol/g;t=5.41,P〈0.011,但低于假手术组(t=10.57,P〈0.01)。结论:生脉散可升高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浆糖皮质激素含量,提高失血性休克大鼠肝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容量和受体特异结合位点,并增加糖皮质激素受体解离常数。生脉散的抗休克作用与其减轻休克时糖皮质激素受体且不影响血浆糖皮质激素水平,增强糖皮质激素受体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内毒素血症、细胞因子、NO在重度失血性休克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 选用大白兔26只,分为失血性休克组(14 只),对照组(12 只),休克组观察休克前后血浆内毒素、TNFα、IL- 6、IL-8、NO的动态变化,对照组观察手术前后上述指标的变化,两组动物均观察24 小时、48 小时存活率。结果 大白兔发生失血性休克后血浆内毒素、TNFα、IL-6、IL-8 、NO的水平与休克前及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升高,死亡动物中血浆上述物质水平显著高于存活动物。结论 内毒素血症、细胞因子、NO等发挥重要的协同作用,促使失血性休克向不可逆方向进展。  相似文献   

17.
各种病因引起的失血性休克是临床急诊中常见而又具有代表性的低血容量性休克。本文介绍失血性休克的诊断与分级、监测(包括一般临床监测、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氧代谢监测与实验室监测等),强调原发病治疗(止血)是失血性休克抢救成功的基础;并介绍液体复苏的发展与限制性液体复苏新策略、复苏常用的液体种类、输血与防治凝血功能障碍、防治低体温及复苏终点指标等失血性休克的处理策略。  相似文献   

18.
各种病因引起的失血性休克是临床急诊中常见而又具有代表性的低血容量性休克。本文介绍失血性休克的诊断与分级、监测(包括一般临床监测、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氧代谢监测与实验室监测等),强调原发病治疗(止血)是失血性休克抢救成功的基础;并介绍液体复苏的发展与限制性液体复苏新策略、复苏常用的液体种类、输血与防治凝血功能障碍、防治低体温及复苏终点指标等失血性休克的处理策略。  相似文献   

19.
休克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以微循环障碍为特征的急性循环功能不全。过去对休克的实验研究多采用动物放血、结扎冠状动脉和注射细菌内毒素等来制备休克模型,而这些动物病理模型只适用于同类型  相似文献   

20.
以往的研究证实轻度低温对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有益。最近美国匹兹堡大学麻醉科的研究报告进一步肯定了上述结果。研究者假设轻度低温将增加失血性休克的生存率 ,并且会影响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动物体内促炎因子及抗炎因子的反应。研究者用光氟烷麻醉大鼠 ,切断鼠尾部使之失血 15分钟 ,失血量为 3ml/ 10 0 g,建立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模型 ,伤后 30~ 90分钟进行复苏。止血复苏后观察 72小时。动物随机分为正常温度休克组〔(38± 0 .5 )℃〕、轻度低温休克组〔(34± 0 .5 )℃〕和对照组。在伤前、复苏 6 0分钟及 1、2、3日抽取静脉血 ,用酶联免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