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已有大量研究探讨了不同频率全身振动训练对肌力的影响,但对不同频率振动训练对髌腱末端病的疗效差异的研究较少。目的:探究股四头肌离心训练结合不同频率的全身振动训练对髌腱末端病患者的疗效。方法:2022年4-6月于武汉体育学院招募髌腱末端病患者48例,随机分为离心训练组、30 Hz组、40 Hz组、50 Hz组,每组12例。离心训练组仅完成股四头肌离心训练,30 Hz组、40 Hz组、50 Hz组在股四头肌离心训练的基础上进行振幅2 mm,频率分别为30,40,50 Hz的全身振动训练,干预8周,每周3次。在干预前后评定患者股四头肌表面肌电信号、跳深着陆触地时刻和垂直地反力峰值时刻膝关节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数据、目测类比评分及维多利亚评分量表评分。结果与结论:(1)干预后与离心训练组相比,40 Hz和50 Hz组股外侧肌和股内侧肌中频值显著提高(P <0.05);(2)干预后触地时刻,40 Hz组和50 Hz组膝关节屈曲角度和外旋力矩显著低于离心训练组(P <0.05);50 Hz组膝关节屈曲角度显著低于30 Hz组(P <0.05);垂直地反力峰值时刻,40 Hz组膝关...  相似文献   

2.
背景:在评价髌骨肌贴的疗效时,既往的等速肌力测试较少关注角速度变化对疼痛和肌力的影响。 目的:应用等速肌力测试观察髌骨肌贴干预前后,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患者的疼痛和股四头肌肌力变化。 方法:选择34例髌股关节综合征患者,在应用髌骨肌贴前,采用多关节等速力量测试评估训练系统测试角速度60 (°)/s和180 (°)/s下的膝关节等速向心收缩肌力,包括峰力矩值、总作功值及平均峰力矩值,并给予目测类比评分;在应用髌骨肌贴后,再次测试角速度60 (°)/s和180 (°)/s下的膝关节等速向心收缩肌力,并给予目测类比评分。 结果与结论:①目测类比评分:在60 (°)/s角速度下,髌骨肌贴应用后的分值较应用前仅轻微下降(P > 0.05);在180 (°)/s角速度下,髌骨肌贴应用后的分值较应用前显著下降(P < 0.05)。②等速向心收缩肌力:在60 (°)/s角速度下,髌骨肌贴应用后的峰力矩值、平均峰力矩、总功较应用前稍增加,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在180 (°)/s角速度下,髌骨肌贴应用后的峰力矩值、平均峰力矩、总功较应用前显著增加(P < 0.05)。表明髌骨肌贴可显著改善髌股关节综合征患者低负荷关节运动时的疗效。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3.
背景:临床上创伤性髌骨脱位合并内侧髌股韧带股骨止点或体部撕裂多采用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手术,为促进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后的腱骨愈合,研究者采用了包括生长因子、干细胞、富血小板血浆在内的多种生物治疗技术。目的:探讨自体富白细胞-血小板纤维蛋白凝胶联合腘绳肌腱重建内侧髌股韧带修复创伤性髌骨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秦皇岛市第一医院诊治的创伤性髌骨脱位患者3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18)与对照组(n=19),试验组接受自体富白细胞-血小板纤维蛋白凝胶联合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手术,对照组接受单纯自体绳肌腱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手术。两组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通过目测类比评分、Lysholm评分、Kujala髌股关节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评估患者膝关节疼痛及功能状态,通过MRI及CT片测量髌股关节髌骨倾斜角、髌骨适合角及髌骨外移率,评估髌股关节的稳定性及改善情况。结果与结论:(1)两组术后6,12个月的目测类比评分均低于术前(P <0.05),术后6,12个月的Lysholm评分、Kujala髌股关节评分均高于术前(P <0.05);试验组术后6个...  相似文献   

4.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后仍有部分患者存在术肢乏力、疼痛改善不理想的情况,临床发现健脾益气活血方可促进全膝关节置换后康复,但具体疗效仍然有待研究。目的:观察健脾益气活血方对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后术肢肌力及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74例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37例。两组患者均采用相同手术方式及假体,对照组术后予常规止痛、抗凝、功能锻炼等治疗;试验组术后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服用健脾益气活血方,持续治疗并随访1个月,统计两组术前、术后肌力(屈伸肌群峰力矩、总功量)、目测类比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的变化。结果与结论:(1)术后14 d及1个月,试验组的伸肌峰力矩、屈肌峰力距、伸膝总功量、屈膝总功量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相较于对照组改善更佳(P <0.05);(2)术后7,14 d及术后1个月试验组的目测类比评分相较于对照组改善更佳(P <0.05);(3)提示健脾益气活血方可有效提高术肢肌力情况,改善患者术后肢体疼痛,加快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后的康复。  相似文献   

5.
背景:传统的镇痛方法虽然能够缓解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疼痛,但是预后较差,药物依赖性较强。因此,临床上研究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镇痛药物具有重要的意义。目的:探讨加巴喷丁联合连续股神经阻滞对于全膝关节置换的镇痛效果。方法: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因膝关节骨关节炎行全膝关节置换的48例患者进行研究,均采用全身麻醉方式,且麻醉前行股神经阻滞,置换后连接镇痛泵。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多模式镇痛,试验组采用加巴喷丁联合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采用静息、活动目测类比评分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分,观察患者置换后生活质量、膝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等相关指标。结果与结论:两组置换前静息痛和活动痛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置换后疼痛随着时间延长目测类比评分降低,试验组置换后1,3,7 d以及1个月静息痛和活动痛目测类比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置换后3-7 d膝关节活动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随访12个月,试验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躯体功能评分、心理功能评分及社会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7%,46%,P0.05)。提示在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实施加巴喷丁联合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效果理想,尤其是48 h内急性疼痛者,能够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早期恢复,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在较慢跑速下,相较于直道跑,弯道跑时两侧下肢髌股关节应力变化,分析长时间弯道跑增加髌股关节痛的可能性。方法 利用Newtest便携测速系统、Motion红外高速运动捕捉系统和Kistler三维测力台,采集13名普通男性大学生(无运动专项)以(4.0±0.2) m/s速度分别沿直道和弯道(内径为36 m)跑步时三维步态参数及地面反作用力。结果 相较于直道跑,弯道跑时外侧腿髌股关节应力增大。弯道跑髌股关节压力变化时未见膝关节屈曲角度和膝关节伸展力矩的显著变化。结论 长时间弯道跑会增加外侧腿患髌股关节痛以及加剧髌股关节痛患者疼痛感,建议跑步爱好者和髌股关节痛患者尽量避免重复长时间弯道跑。  相似文献   

7.
背景:超前镇痛的有效性目前存在争议,既往研究中关于置换前因素对外周及中枢敏感化作用的重视程度不够。目测类比评分法在某些时候不能有效的反映患者的疼痛情况,其客观性和重复性不佳。 目的:观察塞来昔布对膝关节表面置换患者置换前预防性镇痛的有效性。 方法:选取因膝关节病行膝关节表面置换的患者为评估对象,经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抑郁自评量表及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后筛选出患者30例,按随机数表法等分为塞来昔布组和维生素C组。两组患者入院后第2-4天分别口服塞来昔布与维生素C,并分别于服药前1 d晚及服药后第3天晚用目测类比评分法评定患者轻重侧静息及活动时的疼痛程度,再用痛阈测量仪测量患者的电痛阈及电耐痛阈值,测量过程遵循随机双盲对照原则。 结果与结论:塞来昔布组患者服用塞来昔布3 d后双膝静息及运动状态下目测类比评分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双侧下肢的电痛阈较服药前提高(P < 0.05),重侧电痛阈值(目测类比评分较轻侧高)服药前、后变化较轻侧明显(P < 0.05),双侧下肢电耐痛阈用药前后的目测类比评分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塞来昔布组患者服药前后双膝轻重侧的目测类比评分变化差值与对应侧的电痛阈及电耐痛阈的变化差值无显著相关性(P > 0.05);维生素C组患者服药前后双膝的目测类比评分、双侧下肢电痛阈及电耐痛阈变化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证实,塞来昔布可提高膝关节病患者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置换前的电痛阈,重侧更为敏感,在全膝关节表面置换前可发挥预防性镇痛的作用。相对于目测类比评分,痛阈的变化或能更敏感地反映膝关节置换患者用药前后的疼痛变化,疼痛水平的变化与疼痛敏感度的变化之间尚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背景:尽管髌骨并发症发生率在全膝关节置换中逐渐下降,但是否需要置换髌骨一直存在争议。目的:观察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不置换髌骨的术后关节功能评分及膝前痛发生率,为临床置换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接受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151例193膝,所有患者均给予髌骨成形但不置换髌骨。采用西大略湖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在患者置换前和置换后6,12个月进行评估,对比全膝关节置换前后膝关节功能的变化,同时对比置换前后膝前痛的发生率和目测类比评分。结果与结论:全膝关节置换后6,12个月,患者的WOMAC骨关节炎指数显著低于置换前,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则显著高于置换前,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全膝关节置换后12个月,患者膝前痛的发生率为11.3%,显著低于置换前94.7%(P0.05);置换后12个月的目测类比评分也显著低于置换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行髌骨成形而不置换髌骨能够有效改善膝骨关节炎或者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缓解膝前痛的症状,置换后短期疗效较可靠,但中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
背景: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存在膝关节周围肌肉萎软无力,综合治疗辅助膝关节周围肌力训练,可以明显缓解症状,恢复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 目的:用等速肌力测试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综合治疗前后膝关节周围肌肉的功能变化与膝关节功能的相关性,探讨膝骨性关节炎的病理机制,为临床康复及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筛选Ⅱ期及Ⅲ期30例单侧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系统判定膝关节的功能情况,标准目测类比量表评分评定患者疼痛情况;测定治疗前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周围肌肉功能状况;对Ⅱ期及Ⅲ期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最少1个月的主动股四头肌等长性肌肉收缩运动及口服塞来昔布并关节腔内注射透明质酸钠的综合治疗,测定治疗后的膝关节肌肉功能状况,随访评价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及标准目测类比量表评分。 结果与结论:与健侧相比,Ⅱ期及Ⅲ期膝骨关节炎患者屈伸肌峰力矩与作功量在60 (°)/s测试及180 (°)/s测试时,患侧肌力明显下降(P < 0.05)。经综合治疗后,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明显增加(P < 0.05),而标准目测类比量表疼痛评分明显下降(P < 0.05),患侧肌力明显增强(P < 0.05);且治疗后膝骨关节炎患者患侧肌力与健侧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但综合治疗前后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患侧膝腘绳肌股四头肌峰力矩比值在60 (°)/s测试中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而在180 (°)/s测试测试中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存在膝关节周围肌力下降,通过肌肉功能锻练配合有效的止痛、营养关节药物的综合治疗,可以明显缓解症状,提高肌肉力量,恢复患者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0.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中是否置换髌骨以及髌骨软骨对疗效的影响还存在争议。目的:评价膝关节退变性骨关节炎行保留髌骨型全膝关节置换后膝前痛发生率、临床功能及髌骨软骨退变等级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6月至2010年2月采用保留髌骨型全膝关节置换治疗162例(162膝)膝关节退变性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髌骨软骨退变等级采用Outerbridge分级标准、置换后膝前痛采用目测类比评分评分、临床功能采用美国膝关节学会评分和髌骨评分。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切口达Ⅰ期愈合。髌骨软骨退变等级:Ⅰ级18例;Ⅱ级36例;Ⅲ级62例;Ⅳ级35例。末次随访时,6例(4.0%)患者有膝前疼痛,其中轻度疼痛4例,中度2例,无重度疼痛。患者平均美国膝关节学会、髌骨评分均明显提高。髌骨软骨退变等级不影响置换后膝前痛发生率(χ2=0.42,P=0.94)、美国膝关节学会评分(膝评分:F=1.83,P=0.14;功能评分:F=0.56,P=0.64)和髌骨评分(F=0.78,P=0.51)。说明膝关节退变性骨性关节炎行保留髌骨型全膝关节置换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髌骨软骨退变等级不影响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背景:采用透明质酸或复方倍他米松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均能减轻关节内的炎性反应,缓解疼痛,保护膝关节功能。目的:观察透明质酸与复方倍他米松联合关节腔内注射治疗中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对关节功能的保护效果。方法:纳入Ⅱ、Ⅲ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2组治疗,对照组膝关节腔内注射透明质酸溶液2 m L,试验组膝关节腔内注射透明质酸2 mL+复方倍他米松1 m L的混合液,1次/周,连续5周完成治疗。对比治疗前后的膝关节目测类比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及静脉血沉指标。结果与结论:两组治疗后1,3,6个月的膝关节目测类比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及静脉血沉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试验组治疗后1,3,6个月的膝关节目测类比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及静脉血沉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的全身不良反应。表明针对中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透明质酸与复方倍他米松联合关节腔内注射可降低炎性反应,减轻疼痛,营养关节软骨,提高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2.
背景:近年来连续股神经阻滞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广为使用,但是临床上对于该镇痛模式的效果尚存在较大的争议。 目的:对比连续股神经阻滞和常规静脉自控镇痛方法在人工全膝关节围置换期的镇痛的效果。 方法:纳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骨科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患者50例,原发病均为膝关节骨关节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静脉自控镇痛,试验组采用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置换后的疼痛目测类比评分、不良反应及镇痛满意度评分等。 结果与结论:试验组患者置换后4,12,24,48,72 h目测类比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试验组置换后48-72 h内镇痛辅助药物应用率为4%,显著低于对照组24%(P < 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显著低于对照组48%(P < 0.05);试验组置换后镇痛满意率为88%,显著高于对照组60%(P < 0.05)。试验组置换后2,3,4 d及出院时的患肢膝关节活动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 < 0.05);试验组置换后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 < 0.05)。提示连续股神经阻滞多模式镇痛在人工全膝关节围置换期镇痛效果理想,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患者满意度高,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理想的镇痛方案。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3.
背景: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对于膝前痛在临床实践中是有意义的,但没有在膝关节参数测量下证实。目的:通过分析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前后患者髌骨轴位X射线片上的相关参数,得出髌骨轴位片上对髌股关节紊乱最具临床意义的有效参数。方法:随机选取2009年2月至2013年12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关节科收治的50例膝前痛患者,OuterbridgeⅠ-Ⅲ级患者45例在关节镜下松解外侧支持带、修整关节软骨,另5例软骨损伤OuterbridgeⅣ级患者行外侧支持带松解的膝关节表面置换。结果与结论:与治疗前相比,外侧支持带松解后患者髌股指数、倾斜角及合适角均明显缩小(P0.05或P0.01),而外侧髌股角未出现明显变化(P0.05),且髌骨运动轨迹恢复到原来相对应的股骨髁中央位置,同时未观察到关节血肿、深静脉血栓形成及髌骨半脱位等并发症。说明外侧支持带松解对于治疗髌股外侧高压引起的膝前痛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髌骨外侧关节面截骨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膝前痛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15年3月-2018年6月528例接受TK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6例、女432例,年龄54~83(68.27±7.29)岁。术中行单纯髌骨周围骨赘清除274例(骨赘清除组),行髌骨外侧关节面截骨254例(关节面截骨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手术时间及髋膝踝角等基线资料,比较术前与术后髌骨倾斜角、Blackburen-Peel(BP)指数、外侧髌骨角、髌股指数,以及术后6个月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膝关节活动度及膝前痛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骨赘清除组和关节面截骨组比较,术前髌骨倾斜角、BP指数、外侧髌骨角及髌股指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1个月髌骨倾斜角(15.00°±1.70°与13.88°±2.87°)、外侧髌股角(6.80°±4.94°与10.72°±4.37°)、髌股指数(2.02±0.43与1.56±0.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324、9.672、11.995, P值均<0.01)。术前与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BP指数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赘清除组术前与术后1个月髌骨倾斜角、外侧髌股角及髌股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17、4.861、12.244, P值均<0.05),关节面截骨组外侧髌骨角(8.02°±3.88°和10.72°±4.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28, 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KSS及膝关节活动度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关节面截骨组患者术后6个月膝前痛的发生率为0.8%(2/254),低于骨赘清除组(5.5%,15/2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95,P<0.05)。结论 TKA术中髌骨外侧关节面截骨可以在影像学上有效减少髌骨的倾斜角度,改善膝关节术后功能,减少术后膝前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躯干控制对青年群体亚洲蹲和西方蹲时下肢运动生物力学特征的影响,为深蹲训练的应用和推广提供实证性依据。方法 24名健康男性青年大学生在带杆、无杆控制条件下进行亚洲蹲和西方蹲,运用红外光点运动捕捉系统和三维测力台采集其下肢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通过Cortex-642.6.2软件,根据欧拉角方法计算获得下肢三维角度,运用逆动力学方法得到三维力矩。通过2×2重复设计的双因素方差分析检验躯干控制和深蹲姿势对下肢运动特征的影响。结果 躯干控制和深蹲姿势对运动学和动力学参数均无显著性交互作用(P>0.05)。西方蹲具有较大的膝关节屈曲角、髌股关节接触力峰值、髋膝伸展力矩峰值之比,较小的踝关节背屈角、髋关节屈曲角(P<0.05)。带杆深蹲具有较大的踝关节背屈角、髌股关节接触力峰值和髋关节屈曲角,较小的膝关节屈曲角、髋膝伸展力矩峰值之比(P<0.05)。结论 西方蹲有助于训练伸髋肌群肌力,亚洲蹲则有助于训练伸膝肌群肌力。西方蹲髌股关节接触力峰值显著大于亚洲蹲,故推荐髌股关节痛患者采用亚洲蹲。带杆深蹲可补偿人体平衡,建议由于踝关节背屈活动范围受限或胫骨前肌无力人群可以考虑进行带...  相似文献   

16.
背景:髌腱末端病是腱止点部位的微细损伤,股四头肌群中的股内侧肌与股外侧肌之间的力量平衡发生变化,可直接导致髌骨产生异常运动从而对腱止点部位产生影响。 目的:分析髌腱末端病发生机制和髌腱末端病对膝关节及其周围肌肉活动产生的影响。 方法:选择10名患有髌骨肌腱病的男运动员及10名运动项目、身高和年龄匹配的正常男运动员,采用瑞士CON-TREX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系统,分别进行膝关节力量和表面肌电图的测试,比较与分析膝关节屈肌力矩、伸肌力矩和股四头肌表面肌电图的变化。 结果与结论:发现在等长运动时,末端病组的伸肌伸肌峰力矩明显小于对照组、峰值转矩比比值明显大于对照组;在等速运动时,末端病组的伸肌伸肌峰力矩明显小于对照组,并随着运动角速度增加而变化显著,而峰值转矩比比值均不同程高于对照组;末端病组的股内侧肌/股外侧肌的整合肌电图比值在等长运动和等速运动时,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髌腱末端病运动员膝关节屈肌与伸肌的力量差距较为突出,存在股内侧肌活动低下和股内侧肌与股外侧肌之间不平衡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肌力训练对大腿肌群表面肌电(sEMG)信号特征的影响,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共选取35例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n=19)和对照组(n=16),治疗组给予6周的肌力训练,并在治疗前后在患侧膝关节屈伸最大等长收缩(MIVC)时记录股内侧肌、股直肌、股外侧肌、股二头肌、半腱半膜肌的sEMG信号,计算膝关节屈伸力矩值、均方根值(RMS)及其相应协同收缩率;对照组不给予康复训练,仅与治疗组同时进行上述指标测量.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患者患侧屈膝及伸膝MIVC力矩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屈膝:(18.02±6.52)nm比(13.12±5.79)nm,伸膝:(45.72±17.21)nm比(34.76±17.19)nm,均P<0.05],而伸屈膝协同收缩率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对照组伸屈膝MIVC力矩和协同收缩率治疗前后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治疗后患者患侧大腿股直肌、股外侧肌、半腱半膜肌作为主动肌时的RMS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146.60±60.85)μV比(97.02±57.17)μV,(172.65±60.73)μV比(131.46±52.15)μV,(188.69±89.60)μV比(130.57±73.76)μV,均P<0.05],而股内侧肌、股二头肌的RMS值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对照组治疗前后各肌的RMS值则无变化(均P>0.05).结论 肌力训练可改善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下肢屈伸肌力,但并不会增强下肢伸屈肌的异常收缩.sEMG结合力矩测量能更全面评估偏瘫肢体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8.
背景:既往研究发现,胫骨高位截骨和胫骨高位截骨联合关节镜手术均能够有效治疗合并下肢力线不良的内侧间室骨关节炎,但对比二者治疗效果的研究较少。目的:对比胫骨高位截骨与胫骨高位截骨后钢板置入联合关节镜手术治疗伴下肢力线不良的内侧半月板后角退变性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7月至2019年1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48例,均伴下肢力线不良的内侧半月板退变性损伤,其中24例接受胫骨高位截骨钢板置入联合关节镜手术(试验组),另24例接受单纯的胫骨高位截骨钢板置入手术(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的膝关节功能评分及影像学检测指标。结果与结论:(1)试验组患者术后6,12个月的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膝关节Lyshol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术后24,36个月的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膝关节Lysholm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试验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目测类比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术后12,24,36个月的目测类比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2)术后12个月的影像学检查显示,两组患者的下肢力线与股胫角均得到有效改善,两组间股胫角、下肢力线通过胫骨平台的相对位置、胫骨平台后倾角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3)结果表明,胫骨高位截骨钢板置入及联合关节镜手术均能有效治疗伴下肢力线不良的内侧半月板后角退变性损伤,有效改善患者关节功能、缓解疼痛症状,其中胫骨高位截骨联合关节镜手术治疗的早期临床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9.
背景:膝关节置换中是否置换髌骨是一个持续争论的话题。 目的:侧重评价保留髌骨膝关节置换后髌骨的影像学稳定性和症状改善。 方法:对39例(48膝)骨关节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行保留髌骨的全膝关节置换。 结果与结论:术中记录髌骨软骨退变分级Ⅲ级和IV级达36膝,占75%,置换后HSS评分及FELLER髌骨评分较置换前明显改善,明显膝前痛病例为5例,占10%,其髌骨病理分级均达到Ⅳ级。保留髌骨膝关节置换前后影像学评价髌股关节的对线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下肢力线校正满意。提示对于置换前髌股轨迹不良、术中软骨病理分级较低者应该进行选择性的髌骨置换,恰当选择病例采用保留髌骨的膝关节置换可减少髌股关节并发症,置换前仔细评估,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操作可进一步改善髌股轨迹。  相似文献   

20.
背景:老年人关节置换后可能会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容易导致各种置换后并发症的出现,甚至导致患者的死亡。为了降低高龄患者下肢关节置换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尝试采用不同的镇痛方式。目的:对比不同镇痛方式下高龄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方法:纳入广西科技大学附属柳州市人民医院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高龄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分别给予静脉麻醉和硬膜外麻醉。置换后3 d,观察两组患者的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评分、目测类比评分以及置换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的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观察组目测类比评分和置换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目测类比评分为置换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表明在置换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面,对全膝关节置换高龄患者实施静脉麻醉或者硬膜外麻醉无明显差别,但在置换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以及镇痛效果方面,硬膜外镇痛更具优势。且经分析可知,疼痛是高龄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