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胎肝血管的解剖学观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解剖观测胎肝门静脉、肝固有动脉、胆总管十二指肠上段、脐静脉及静脉导管,为临床辅助性胎肝移植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选择56例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正常胎儿,解剖显露门静脉、肝固有动脉、胆总管十二指肠上段、脐静脉、静脉导管,测其长度和压扁外径。结果脐静脉、门静脉、肝固有动脉、胆总管十二指肠上段、静脉导管长度分别为45.2±9.2mm、20.1±3.3mm、16.3±2.8mm、17.2±3.1mm、13.1±2.5mm;直径分别为3.4±0.5mm、3.0±0.4mm、1.8±0.2mm、1.8±0.2mm、3.0±0.3mm。结论胎肝血供丰富,在供血管道中以脐静脉最粗,门静脉次之,肝固有动脉最细。因此,在辅助性胎肝移植时可选用脐静脉代替门静脉,以门静脉替代肝固有动脉。同时,在胎肝移植前,应结扎静脉导管,以保证肝脏足够的血供。  相似文献   

2.
目的解剖观测胎儿肝静脉在第二肝门入下腔静脉的形态特征。方法选择3~10月胎儿肝脏47例,测量肝左、中、右静脉入下腔静脉处直径,记录肝静脉属支数。结果肝左、中、右静脉压扁直径分别为0.34±0.16 cm、0.38±0.21 cm、0.33±0.18 cm;其属支数分别为1.63±0.73个、1.93±0.79个、1.66±0.73个;下腔静脉肝上、肝下压扁直径分别为0.95±0.32 cm、0.52±0.20 cm,后者与前者比为0.57±0.14。结论胎儿肝左、中、右静脉直径较成人细,其中肝中静脉最粗,肝左静脉次之,肝右静脉最细。肝左、右静脉分支以1支居多,肝中静脉以2支居多。胎儿肝上、肝下下腔静脉直径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门腔分流的新途径。方法:解剖观测脐静脉、静脉导管及肝圆韧带、静脉韧带等。结果:静脉导管是脐静脉的直接延续,并与下腔静脉和门静脉左支相通。静脉导管长1310±250mm。肝圆韧带连于脐和门静脉左支之间,其肝外段和肝内段长度分别为1451±344cm,575±099cm;静脉韧带走行于肝下面的静脉韧带裂内,连于门静脉左支和下腔静脉之间,长约409±061cm。静脉韧带和肝圆韧带内均有间断残腔存在,且以近心段最为明显,分别长达199±139cm和291±062cm。肝圆韧带和静脉韧带均可用直径2mm的铁丝使其再通。结论:于脐处切口,扩张并再通肝圆韧带、静脉韧带至下腔静脉,实现门腔分流,具有解剖学形态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利用经动脉性门静脉造影CT(CTAP)重建门静脉及肝静脉三维结构 ,观察生理状态下的尾状叶门静脉的分支形式 .[方法 ]使用regiongrowing法重建门静脉及肝静脉的三维结构 ,把门静脉0 1次分支分出 ,分布于Spigel叶以及下腔静脉周围肝实质的门静脉支为尾状叶的门静脉 ,以左、中、右肝静脉为界 ,将下腔静脉周围分成左肝静脉的左侧部分、左肝静脉的右侧部分、右肝静脉的左侧部分及右肝静脉的右侧部分 ,观察尾状叶的门静脉在下腔静脉周围肝实质内的分支形式 .[结果 ]下腔静脉周边的尾状叶门静脉支为每例 2~ 5支 ,平均 4支 ;下腔静脉周围尾状叶门静脉支的出现率为左肝静脉的左侧部分为 10 0 % ,左肝静脉的右侧部分为 32 % ,右肝静脉的左侧部分为 80 % ,右肝静脉的右侧部分为2 7% .[结论 ]下腔静脉周围存在尾状叶 ,其门静脉支围绕着下腔静脉分布  相似文献   

5.
解剖50侧成人尸体大隐静脉,测量大隐静脉注入股静脉处和大隐静脉主要属支注入大隐静脉处的外径,及各注入处与髂前上棘间连线的垂直距离。大隐静脉入股静脉处的直径为4.9±0.7mm,其属支注入大隐静脉处的直径分别是:旋髂浅静脉4.0±1.1mm,腹壁浅静脉3.6±1.0mm,阴部外静脉3.3±0.9mm,股外侧静脉4.6±1.2mm,股内侧静脉4.3±1.1mm;大隐静脉点均位于股内侧,距髂前上棘8~15cm。同时讨论了以大隐静脉股段及其主要属支为蒂轴型静脉皮瓣的解剖学要点。  相似文献   

6.
肝内门静脉螺旋CT成像诊断肝炎肝硬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螺旋 CT肝内门静脉血管成像对肝炎肝硬化 (L C)的诊断价值 .方法 对 2 6例 L C患者和 30例正常人进行螺旋 CT门静脉系统血管成像 ,采用造影剂量 1.5m L· kg- 1 ,注射速率 3m L· s- 1 ,层厚 3mm,床速 5 mm·s- 1 ,重建层厚 2 mm,并进行最大密度投影血管重建 .在重建横断面图像上 ,于门静脉主干及其 1,2级分支、肝右前叶上段、肝左外下段门静脉分支分叉处总干近心端测量其血管短径 ,并计算各分级间比值 ,于脾门处测量脾静脉血管短径 .结果  5 6例均清楚显示门静脉主干及其右前上段、左外下段门静脉分支 .2 6例 L C螺旋 CT肝内门静脉血管成像 (spiralCT portography,SCTP)显示门静脉分支级数减少 ,多为 3,4级 ,正常对照组多为 4~ 7级 ,平均等级分分别为 2 .9± 0 .5 ,3.3± 0 .5 (P<0 .0 1) .门静脉主干及右 1,2级分支增粗 ,其短径分别为 (14 .6± 2 .3) mm ,(13.3± 2 .2 ) mm和 (9.8± 1.0 )mm,右前上段 3级以下分支变细、扭曲、僵直 ,呈“枯树枝”状 ,3级分支管径为 (6 .1± 1.2 ) mm,正常组门静脉主干、右 1,2级分支及右前上 3级分支管径分别为 (12 .3± 1.0 ) mm ,(10 .6± 1.6 ) mm,(8.7± 1.4 ) mm和 (6 .8± 1.3) mm,两组对比差异显著 (P<0 .0 5 ) ;L C组门静脉左支角部、矢状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静脉属支与肝门静脉分支之间的关系及汇入下腔静脉肝后段的情况,为临床建立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或经下腔静脉肝后段肝内穿刺、肝静脉造影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离体的肝脏标本40例,通过开放性实验进行解剖,分别测量肝静脉属支(左、中、右静脉)与门静脉左、右支的长度、直径及其之间的距离,并观察汇入下腔静脉肝后段的情况。结果:肝左静脉长度及直径分别为(38.22±15.41) mm和(6.34±1.45) mm;肝中静脉长度及直径分别为(40.61±14.80) mm和(5.83±1.37) mm;肝右静脉长度及直径分别为(50.12±10.46) mm和(7.65±1.52) mm;门静脉主干长度及直径分别为(74.51±6.07) mm和(8.16±3.22) mm,左支长度及直径分别为(9.30±2.11) mm和(6.08±1.86) mm;右支长度及直径分别为(12.24±2.67) mm和(7.53±2.04) mm;门静脉右干末段距离肝右静脉(17.30±8.53) mm,门静脉左干末段距离肝左、中静脉(20.61±9.10) mm及(18.94±8.72) mm;其中,肝左、中静脉合干汇入下腔静脉18例,肝左、中、右静脉单干汇入13例,肝中、右静脉合干汇入9例。结论:肝静脉右支的长度与直径均比左、中支长度与直径粗大,与肝门静脉右支间距离更近,肝内门一腔静脉分流术应首选肝右静脉与门静脉右干末段或分支间进行穿刺;经下腔静脉肝内穿刺、肝静脉造影时需先观察肝静脉属支汇入下腔静脉的组合类型再行操作。  相似文献   

8.
研究新生儿气管、主支气管的长度、管径、气管叉夹角及毗邻关系。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对气管、主支气管及毗邻关系进行观测。结果:气管长(37.05±3.87)mm,左主支气管长(16.96±2.52)mm,右主支气管长(9.38±1.61)mm,气管内周径、内横径、内前后径分别是(15.32±1.16)mm、(4.69±0.41)mm、(3.62±0.46)mm,左主支气管内周径、内横径、内前后径分别是(10.37±1.55)mm、(3.22±0.41)mm、(2.42±0.42)mm.右主支气管内周径、内横径、内前后径分别是(11.77±1.32)mm、(3.74±0.39)mm、(2.87±0.47)mm,气管叉夹角为(74.93±4.84)°。颈段气管前方颈前静脉弓出现率为100%.胸腺均伸入到颈静脉切迹上方,头臂干、甲状腺下动脉、左头臂静脉、甲状腺下静脉的出现率分别是(26.66±8.07)%、(26.66±8.07)%、(13.33±6.21)%、100%。结论:气管的长度随身高增加而加长,左、右主支气管与气管长轴的夹角不等并非生后发育所致,甲状腺下动脉、头臂千出现率较高。  相似文献   

9.
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P国临床进行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1例成人肝标本上观测肝静脉的汇合类型,开口纵径,横径,肝静脉与静脉交叉处的长度,横径,两静脉间距离 。结果;三条肝静脉注入下腔静脉分三种类型,肝右静脉与门静脉右干及右后上支交叉,肝中,左静脉与门静脉左干交叉。结论:肝内门一腔静脉分流术的首选部位是在肝右静脉与门静脉右干及右后上支之间;其次是在肝中静脉与门静左干之间,肝左静脉不宜行肝内门-  相似文献   

10.
静脉韧带及肝圆韧带的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门腔分流新途径。方法 选择成人正常肝脏44 例,解剖观测静脉韧带、肝圆韧带等。结果 静脉韧带走行于肝下面的静脉韧带裂内,连于门静脉左支和下腔静脉之间,长约4 .09 ±0.61cm ; 肝圆韧带连于脐和门静脉左支之间, 其肝外段和肝内段分别长约14.51±3.44 cm ,5.75±0 .99cm 。静脉韧带和肝圆韧带内均有间断残腔存在,且以近心段最为明显,分别长达1.99 ±0 .39cm和2 .91 ±0.62cm 。肝圆韧带和静脉韧带均可用2m m 的铁丝使其再通。结论 于脐处切口,扩张再通肝圆韧带、静脉韧带至下腔静脉,实现门腔分流通道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正常人肝静脉肝内吻合支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正常人肝静脉是否存在肝内侧支吻合的问题,作者对13例正常成年男性新鲜离体尸肝进行了研究,其中6例尸肝在国内外首次进行了肝静脉分支灌注造影,1例行门静脉造影,并对6例尸肝行肝中静脉墨汁灌注染色及组织切片观察。结果表明:(1)肝静脉存在肝内侧支吻合,吻合支主要位于近肝包膜的第四、五级属支。(2)肝中静脉与肝短静脉间存在侧支吻合。(3)肝静脉与门静脉之间存在短路。以上发现,为非规则性肝切除提供了解剖学依据,也为肝外伤或肝癌累及1或2支主肝静脉时可将其结扎的观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临床Tips术中避免并发症的产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了30例离体肝脏标本,观察了门静脉与肝管、肝动脉的毗邻关系及管径的大小。结果:门静脉分叉部完全位于肝包膜内占46.7%;肝管、肝动脉与门静脉攀附伴行,在右后叶静脉及右后叶上段静脉,动脉多位于静脉的上方,肝管位于后上方或后方。结论:Tipss术中,在肝右静脉和门静脉右后叶或右后叶上段支间建立通道时,导管头端向后或后上方刺入,而在门静脉分叉部的穿刺则有可能导致严重的腹腔内出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测肝中静脉(Middle hepatic vein MHV)的解剖结构,为病肝切除和活体肝移植(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 LDLT)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78例成人尸体肝膈面沿肝中静脉切开肝实质,显露肝中静脉;对肝中静脉及其属支进行了观测和测量。结果肝中静脉按其属支多少分为3型,l支型75.6%,2支型19.2%,3支型5.2%;肝左、中静脉共干者73%(57例),3支分别汇入者23%(18例),肝左中右静脉共开口1例(3%);肝中静脉注入下腔静脉管径(11.8±2.3)mm,与镰状韧带之间的夹角为(43.04±11.55)°,距膈面的距离(11.14±4.11)mm,总长度(57.8±15.12)mm;肝中静脉属支汇合处的直径(9.61±2)mm,肝中静脉属支的角度(47±17.37)°,肝中静脉属支直径(4.68±1.13)mm。结论对肝中静脉及其属支清晰的解剖学认识对于肝移植及肝切除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镜活体供肝切取的技术及可行性。方法运用腹腔镜系统对猪(n=3)进行左肝切取,操作参照人活体肝移植供体要求进行,观察手术过程中供体生命征,总腹腔镜操作时间、左肝管道系统分离时间、肝组织分离时间、供肝温缺血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并测量供肝质量参数。结果(1)手术过程中血压、呼吸、心率、血气参数稳定,均较顺利取出活体供肝,出血量较少。(2)切取的供肝左肝动脉长约1.6—1.8cm,左肝门静脉长约0.8—1.0cm,左肝管约0.6—0.8cm,左肝静脉约0.2—0.3cm。经左肝动脉及门静脉灌注良好,温缺血时间为5min;5min;4min。结论从技术层面而言,腹腔镜下猪活体取肝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超声影像学诊断肝脏血管畸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各种肝脏血管畸形的主要超声影像学特点,提高肝脏血管畸形的超声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先天性肝脏血管畸形和肝移植术后血管畸形的临床就诊原因及其超声诊断契机与模式,对其中6例典型病例进行详细分析,观察各种肝脏血管畸形的主要超声影像学特点,总结超声诊断经验.结果:本组病例包括了肝血管畸形的主要类型,如先天性门静脉闭锁、动静脉瘘、门体静脉瘘、门静脉海绵样变、门静脉瘤等,其中门静脉闭锁、肝动脉-肝静脉-门静脉共同参与形成的复合型瘘报道甚少.彩色多普勒超声是一线的发现和诊断手段,造影超声因能显示血流时相而对发现动静脉瘘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论:多普勒超声和造影超声检查的普及提高了肝脏血管畸形的发现和诊断率,但必须依赖于科学的诊断模式和严谨的诊断思维.  相似文献   

16.
报告27例原发性肝癌合并门脉癌栓病人肝动脉造影的X线表现,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了分析。认为肝癌并门脉癌栓并非栓塞治疗的禁忌症,伴门脉侧支循环者治疗是安全的。27例治疗效果也说明了肝动脉栓塞治疗优于肝动脉灌注化疗。  相似文献   

17.
匡德宣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13,23(11):68-71,F0003
目的采用腹部横切手术及肝门静脉注射法将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迅速足量注射接种到树鼩体内肝脏,提高HCV对树购的感染率。方法采用横切打开树购腹腔,找到肝门静脉,进行肝门静脉注射接种HCV,手术后1周进行采血、ALT检测、HCV病毒载量检测、肝脏病理检测及HCV-RNA抗原检测。结果横切手术及肝门静脉注射20只树鼩,手术后经护理恢复,树购伤口恢复良好,手术成功率及肝门静脉注射准确率均达100%,保证HCV完全快速进入树鼩肝脏。有60%(12/20)树鼩出现一过性的病毒血症或间歇性病毒血症,感染树鼩的病毒载量最高可达到1×10^5拷贝/mL,肝功能中ALT指标最高可达到192μ/L,肝脏活体组织病理检查发现不同程度的肝炎症状,肝组织能检测到HCV-RNA抗原。结论腹部横切具有充分暴露肝门静脉、操作方便、符合解剖生理、组织创伤较小、伤口易于愈合等优点,适用于肝门静脉注射,同时提高了感染率,该技术方法为进一步深入研究HCV感染树鼩奠定基础,对于其它相关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具有一定借鉴经验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肝癌切除术后定期经肝血管化疗对术后复发的监测、预防和治疗价值。方法 原发性肝癌 2 1 4例 ,行肝段或肝叶切除术后分为经周围静脉化疗组 86例和经肝血管埋置全埋植式给药装置 (IDDS)化疗组 1 2 8例 ,两组术后定期化疗 ,观察其半年、1年、2年、3年的复发率。结果 IDDS化疗组的 1年、2年、3年复发率分别为 2 4 . 2 2 %、35. 94 %、5 9 .38%,明显低于周围静脉组的 37 .2 0 %、5 5 . 81 %、82 . 5 6 %(P <0 . 0 5 ) ,而且肝动脉、门静脉双插管组的术后复发率明显低于肝动脉插管组和门静脉插管组 (P <0 . 0 5 )。结论 肝癌切除术中肝血管埋置IDDS ,对术后复发的监测、预防和治疗有实用价值 ,肝动脉、门静脉双插管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肝动脉插管组或门静脉插管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