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3 毫秒
1.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方法探讨《伤寒论》中药物配伍及组方规律。方法:整理和归纳《伤寒论》中处方所载药物,建立数据库,应用频数分析和列排序分析方法等对数据进行统计。结果:《伤寒论》载方112首,其中治疗肝胆病的方剂有24首,涉及52味药,总用药次数达144次,核心药对为桂枝-甘草。在性味归经中,寒性药使用频率最高,其次为苦味药,归肺胃经者最多。结论: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初步得出《伤寒论》中药物的配伍和组方规律,有助于其学术思想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伤寒论》的相关条文,认为脾胃分治思想的提出虽以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贡献为大,但对脾胃分治思想析理之详及陈述理法方药之完备,当推《伤寒论》。《伤寒论》脾胃分治思想突出表现为:在六经辨证中通过将脾胃分属阳明、太阴两经,从生理上强调脏腑阴阳有别,病理上突出寒热虚实主证的不同;通过对阳明虚寒证的辨治,以与脾气虚寒证治相区别;脾胃同居中焦,脾寒胃热常常兼见同病,故分而兼顾,论病机强调寒热之分,遣方用药则又兼顾脾胃。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归纳仲景对脾胃病发病病因、病机、立法方药的经验。方法熟读《伤寒论》及其注解专著,用科学归纳的方法分析,并多数据库检索《伤寒论》及脾胃病相关文章,结合多家对于仲景论治脾胃病的认识。结果 /结论仲景治脾以顾护脾胃为轴,虚者补之,实者泄之,寒者热之,逆者顺之。  相似文献   

4.
整理并分析《临证指南医案》中调治脾胃病证的方药,归纳叶天士调治脾胃病证遣方用药有如下特色:扶正为先;通补为用;药食同源;喜用药汁。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食医心鉴》调治脾胃系疾病食药使用规律.方法:收集《食医心鉴》调治脾胃系疾病方剂,对其调治脾胃系疾病及食药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收集到《食医心鉴》调治脾胃系疾病方剂80首,共调治疾病5种,包括泄泻、胃痞、噎膈、胃痛、呕吐,以泄泻最多,占总频次的46.25%.80首方剂使用食药共77种,总频次231次;食...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了《伤寒论》中有关少阳病之条文的基础上,结合足少阳胆腑的生理病理特性,认为《伤寒论》少阳病其病位在胆,病性属热,病势逆扰可袭肺冲心,横乘可犯及肝、脾胃、肠,病理机制概括为胆气郁滞,升降失调。治疗方法,输通气机,调和升降,并根据其病发展趋势而因势利导,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7.
陕西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杜雨茂主编的我国第一部大型中医工具书《伤寒论研究文献摘要》即将由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国内著名伤寒论专家李培生教授为之作序。该书摘自国内1950~1980年各种中医及有关期刊、资料共220种。并将其中与《伤寒论》有关的文章2614篇加以整理分析,其精粹要领,又按其性质归纳为:张仲景与《伤寒论》、理法研究、方剂研究、临床应  相似文献   

8.
近年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RE)有了较深入的研究,在改善症状、抑制反流和促进食管受损粘膜修复、减少复发等方面均体现了其整体调节的优势。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撰《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多次论及与本病相类似的症状,并论述了病机及治法,提出了有效的方剂,为现代治疗本病奠定了基础,使经方在治疗本病中应用广泛而且疗效可靠。现将常用方剂及其现代研究情况综述如下:1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中,《金匮要略》也有该方剂相关论述。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是辛开苦降、调和脾胃阴阳的代表方剂。反流性食管…  相似文献   

9.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汗的辨证论治颇为重视,关于汗证的条文有一百余条,其中一部分条文或方后注中明确提到服药后当有汗出且对汗出的程度做了明确的明。为此,本文对《伤寒论》中证候药后汗出进行归纳整理,并探析《伤寒论》证候药后汗出机理,根据其药后汗出机理不同进行针对性治疗,反映其病机证治的差异性。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辨证。  相似文献   

10.
广义伤寒是感受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之气而致的外感病的总称。《伤寒论》中虽对燥邪为病没有专篇论述,但燥病证治的内容散见各篇,有40多个条文与之相关。笔者进行系统归纳分析,拟建立《伤寒论》燥病证治体系,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是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一直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教学的主干课程。因多种因素的影响,辨证论治成为《伤寒论》教学最薄弱的环节。创新《伤寒论》教学通过提高《伤寒论》专业课教师的自身素质、多途径加强经典与临床的联系、开设选修课等方法,将《伤寒论》的教学始终置于临床氛围之中,不断提高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应用经方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伤寒论》教学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小柴胡汤作为经方代表,是汉代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重要方剂之一,临床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为历代医家所常用。通过《伤寒杂病论》与《神农本草经》的文献记载,经文互参,对应比较,归纳分析组成小柴胡汤的7味药的功效,从而探讨张仲景对7 味药的应用规律和加减规律。  相似文献   

13.
从伤寒的体质、病因、病理、诊法、辨证、治则、治法、方药及其临床等方面对《伤寒论》研究层面进行分析,对《伤寒论〗研究思路、方法及未来研究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大青龙汤证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伤寒论》中原文38条、39条均论大青龙汤证,而对于“太阳中风,脉浮紧”及“伤寒,脉浮缓”的认识,诸家各持己见,经分析认为《伤寒论》对外感病的阐论,重在发病、病机与辨证论治。由于人体体质有差异,反应有差别,所以有时也会表现出特殊的情况,大青龙证之表现则有常亦有变。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方临床运用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如何正确使用《伤寒论》方进行了讨论 ,围绕方证相应、方证病机、方药性能以及剂量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认为方证相应中特别要善于处理抓主证、一方多证、知常达变 ;分析病机和深谙方药功能是加深对原文理解和拓展方剂应用范围的关键 ;剂量是方剂的组成部分 ,衡器虽然发生了变化 ,但其药物间的剂量比例不可变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中原文38条、39条均论大青龙汤证,而对于“太阳中风,脉浮紧”及“伤寒,脉浮缓”的认识,诸家各持己见,经分析认为《伤寒论》对外感病的阐论,重在发病、病机与辨证论治。由于人体体质有差异,反应有差别,所以有时也会表现出特殊的情况,大青龙证之表现则有常亦有变。  相似文献   

17.
在学习和运用循证医学研究方法的同时,回味中医学形成与发展,发现《伤寒论》的问世,实属中国古代循证研究之结晶。从创六经辨证理论体系为诊断疾病提供最佳证据、推广使用最佳证据、恰当评价临床疗效3个方面进行论述。根据现代循证医学研究原则,说明张仲景开创了古代循证研究之先河,是通过循证实践,将个人经验与获得的最佳外部证据融为一体后,对患者的医疗措施诚实、尽责、明确、不含糊、明智、果断的做出治疗决策,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治疗、诊断和评价的最佳证据。  相似文献   

18.
试探“须臾”在《伤寒论》中的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文献整理研究方法,从古汉语训诂、翻译学与中医理论相结合的角度,归纳、总结《伤寒论》中表示时间的专有词汇"须臾"在历史上各时期出现的不同的含义,对其使用规律进行研究,为进一步研究《伤寒论》、深入理解张仲景学术思想提供帮助,希望能对研究《伤寒论》中其它的虚词提供些许借鉴。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伤寒论》或然证病因病机分析,从"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角度谈论其论治,可以看出《伤寒论》或然证的辨治反映了中医据病辨证论治的重要思想,说明了疾病复杂多变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为顺应时代的需要,新世纪版《伤寒论》讲义改名为“伤寒学”,其篇章名称及全书的体例、内容与以往教材有所不同,这些变动有值得商榷之处。伤寒学与《伤寒论》学是两个不同的学术范畴,《伤寒论》教材改名“伤寒学”名实不符。《伤寒论》开创了病证结合论治的先河,篇章名“某某病辨证论治”不如“辨某某病脉证并治”贴切。认为《伤寒论》的教学研究应充分尊重原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