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研究肝癌的血管生成与转移的关系,对控制肿瘤的生物学行为至关重要。本文简要综述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的研究进展,重点综述了VEGF和VEGFR与肝癌转移和术后复发关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沈颉 《当代医学》2012,18(24):24-26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血管壁外膜成纤维细胞的表达.方法 采用ELISA方法 来检测外膜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分泌及TGF-β、bFGF、AngⅡ、PDGF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分泌的影响,使用Western blot法观察TGF-β、bFGF、AngⅡ、PDGF等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I型受体表达的影响.结果 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能够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TGF-β能显著增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分泌(n=5,P<0.05),而PDGF、bFGF、AngⅡ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分泌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n=5,P>0.05).TGF-β、PDGF、bFGF、AngⅡ均可刺激外膜成纤维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I型受体表达增高(n=4,P<0.05).结论 血管壁外膜成纤维细胞可以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局部活性物质能有效刺激其受体表达增高.因此推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能介导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参与血管壁的重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构建婴儿双歧杆菌介导的sKDR基因肿瘤靶向性转运系统并观察其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PCR扩增sKDR基因,提取与纯化pET32a质粒.EcoRⅠ和XhoⅠ对sKDR基因和pET32a质粒分别进行双酶切,用T4 DNA连接酶将目的 基因片段和载体连接.电穿孔法将连接反应物转染婴儿双歧杆菌.厌氧培养重组质粒转化菌,并将其处理液加入由VEGF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培养基中培养24 h,MTT比色法测定细胞存活率.结果 PCR、酶切鉴定及核酸测序结果表明,获得了含pET32a-sKDR重组质粒的婴儿双歧杆菌;RT-PCR及SDS-PAGE电泳结果证实sKDR在基因及蛋白水平成功表达.与空质粒对照组相比,重组质粒转化菌处理液可明显抑制HUVECs增殖(P<0.01).结论 成功构建了婴儿双歧杆菌介导的sKDR基因转运系统,体外实验证实其可明显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4.
血管生成与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病机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多因素异常引起的一种高度异质性疾病,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临床表现为闭经、多毛、肥胖及不孕等症状。以卵巢间质及卵泡囊的血管增生引起的卵巢增大为主要特征,因此血管生成与其发病密切相关。血管内皮生成因子是新血管生成过程中最关键的调控因素,其在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血管生成中起主要作用。但是,由于其对血管内皮细胞无选择性,阻碍了多囊卵巢综合征靶基因治疗的研究。内分泌腺来源的血管内皮生成因子选择性作用于内分泌腺毛细血管内皮组织,诱导内皮细胞增殖、促进血管生成,弥补了血管内皮生成因子的缺陷。为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因和靶标基因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血管新生与肿瘤生长密切相关,星形细胞瘤又是富含血管的肿瘤,故为评价其预后而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家族(VEGF)尤为重要,胎盘生长因子(PlGF)系VEGF家族新成员,为了进一步明确儿童星形细胞瘤预后影响因素,指导临床治疗,选取病变典型的105例星形细胞瘤进行免疫组化检测,并对所得结果进行了统计学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研究旨在检测乳腺癌组织中VEGF-C/VEGFR-3、LVD的表达情况,探讨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复发转移的相互关系,进一步研究肿瘤转移的机制,为抗淋巴管形成、进而为抗乳腺癌淋巴转移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3例乳腺癌手术标本的原发灶的VEGF-C及其受体VEGFR-3的表达及LVD。结果:83例乳腺癌组织VEGF-C阳性表达者36例(43.3%),淋巴结转移组的VEGF-C阳性表达率为59.4%(24/44),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30.8%(24/44),(P<0.05)。VEGF-C表达与年龄、临床分期和激素受体ER、PR、CerbB-2表达无关;LVD与年龄、临床分期和ER、PR、CerbB-2表达水平无关;在VEGF-C表达阳性组、阴性组中LVD统计学上差异显著(P<0.05)。结论:乳腺癌组织VEGF-C表达可能促进肿瘤内淋巴管的生成;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和VEGF-C的高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探讨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能否作为鼻咽癌的肿瘤标志物,并作为鼻咽癌诊断与分期检测的指标。方法对88例鼻咽癌患者和60例鼻咽颈部良性病变及73例正常人进行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定量测定。结果鼻咽癌患者与鼻咽颈部良性病变、正常人比较和鼻咽癌临床各期比较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有显著性的差异。结论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测定可作为鼻咽癌的发现诊断和临床分期简便可靠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黄辉  蒋宏玲  刘美莲  赵博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10):1723-1724
恶性肿瘤治疗失败的原因是肿瘤细胞扩散和转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家族是唯一特异性作用于脉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因子,是一组分泌性糖蛋白,包括VEGF-A(即以往发现的VEGF)、VEGF-B、VEGF-C、VEGF-D、VEGF-E、P1GF(胎盘生长因子)和PD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7大成员。它们在肿瘤组织血管内皮细胞、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分裂增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C,VEGF-C)首次由Joukov在1996年报道以来,其作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受体KDRmRNA和蛋白表达的意义。方法应用原位杂交技术及免疫组织化学PV-9000法分别检测30例新鲜非小细胞肺癌标本中VEGFmRNA、KDR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VEGF、KDRmRNA和蛋白均主要分布在肺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纤维母细胞,肺癌细胞VEGFmRNA和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66.67%(20/30)和60.00%(18/30),两者的表达有极显著正相关性(r=0.86,P<0.01);KDRmRNA和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73.33%(22/30)和76.67%(23/30),两者的表达亦有极显著正相关性(r=0.7366,P<0.01);VEGFmRNA、KDRmRNA及相应蛋白在肺癌细胞中的表达均呈极显著性正相关(原位杂交r=0.853,免疫组化r=0.5148,均P<0.01);肺癌细胞VEGFmRNA、KDRmRNA及相应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在不同大小的3组肺癌标本间,差异均具有显著性(确切P=0.014,P=0.002;P=0.0087,P=0.0016);淋巴结有转移组的VEGFmRNA、KDRmRNA及相应蛋白在肿瘤细胞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淋巴结无转移组者(确切P=0.007,P=0.003;P=0.0008,P=0.0073)。结论肺癌细胞产生的VEGF通过自分泌环作用于癌细胞上的KDR受体促进癌细胞生长;VEGF及KDR的检测可作为肺癌淋巴结转移的有效评估指标;VEGF及KDR有望成为肺癌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Oligofectamine介导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反义寡核苷酸(ASODN)转染对人胆囊癌GBC-SD细胞裸鼠移植瘤的生长及VEGF、Flt-1和KDR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裸鼠皮下接种体外培养的人胆囊癌GBC-SD细胞建立人胆囊癌裸鼠移植瘤模型,并将裸鼠分为对照组(A组)、VEGF SODN Oligifectamine组(B组)和VEGF ASODN Oligifectamine组(C组),各组裸鼠在接种后24h内,在接种部位皮下分别缓慢注射200μl磷酸缓冲液(PBS)、VEGF SODN100μg Oligofectamine0.5μl(总体积为200μl)及VEGF ASODN100μg Oligofectamine0.5μl(总体积为200μl),每3天1次,连续治疗5周,观察各组裸鼠的成瘤性、体积及瘤重的变化,并运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胆囊癌裸鼠移植瘤中VEGF、Flt-1和KDR的表达变化。结果:A、B、C组裸鼠2周时的成瘤率分别为87.5%、87.5%和37.5%,C组显著低于A、B组(P<0.05),5周时各组的成瘤率均为100%。各组裸鼠移植瘤5周时的体积和瘤重分别为:A组(253.49±27.11)mm3和(1.96±0.17)g,B组(255.84±26.51)mm3和(1.86±0.21)g,C组(125.45±17.49)mm3和(0.97±0.13)g,C组显著低于A、B组(P<0.05),C组的抑瘤率为(50.79±9.19)%。A、B组裸鼠移植瘤VEGF、Flt-1和KDR的表达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C组裸鼠移植瘤VEGF、Flt-1和KDR的表达较A、B组明显减弱(P<0.05)。结论:VEGF ASODN在体内能显著抑制人胆囊癌裸鼠移植瘤的增殖,降低其在裸鼠体内的成瘤性,抑制VEGF、Flt-1和KDR在蛋白水平的表达,抑制裸鼠移植瘤的生长及血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检测血清VEGF、CEA、TSGF在肿瘤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目的研究血清VEGF、CEA在肿瘤诊断中联合应用价值以及肿瘤患者中血清VEGF与TSGF相关性.方法收集结直肠癌、肺癌患者以及正常人静脉血标本,ELISA法检测血清VEGF含量,放射免疫法检测CEA,化学显色法检测TSGF.结果结直肠癌患者中,血清CEA阳性率为32.4%,VEGF阳性率为54.1%,两者联合应用时阳性率为73.0%.血清VEGF与TSCF在结直肠癌中的相关系数为r=0.355(P<0.01),肺癌患者中为r=0.612(P<0.05).结论联合检测CEA和VEGF可以明显提高结直肠癌患者的阳性率,肿瘤患者血清中VEGF与TSGF的含量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病患者在位、异位内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受体1(Flk-1)的表达情况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SP法检测98例子宫腺肌病患者在位、异位内膜及44例正常体检者(对照组)子宫内膜组织中的VEGF及Flk-1的表达。结果: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在位内膜中VEGF、Flk-1蛋白阳性表达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VEGF、Flk-1蛋白阳性表达在异位、在位内膜中及各增生期与分泌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VEGF及Flk-1阳性表达在异位、在位内膜中均有相关性(P<0.05)。结论:子宫腺肌病患者在位、异位子宫内膜组织中VEGF及Flk-1高表达,二者可能在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人乳腺癌MDA MB 231细胞源exosome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HUVE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自分泌及体外成管作用的影响,探讨肿瘤细胞源exosome在肿瘤微环境中对血管内皮细胞血管生成的调控作用。方法 低温超速离心及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乳腺癌MDA MB 231细胞源exosome;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UVEC与exosome共培养24 h后上清液中VEGF的变化水平;Western blot技术检测HUVEC与exosome共培养24 h后VEGF、VEGFR2及p VEGFR2的蛋白表达情况;RT PCR法检测HUVEC与exosome共培养24 h后VEGF的基因表达情况;观察HUVEC与exosome共培养24 h后的体外成管能力。 结果 HUVEC与exosome共培养24 h后上清液中VEGF为(110.851±18.404)pg/mL,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HUVEC与exosome共培养24 h后VEGF和p VEGFR2的蛋白表达水平均增加(P<0.05);RT PCR结果显示,HUVEC与exosome共培养24 h后VEGF的基因表达水平增加(P<0.05);体外成管实验显示,exosome显著提高了HUVEC的管腔形成能力(P<0.05)。结论 乳腺癌MDA MB 231细胞源exosome促进了血管内皮细胞VEGF的表达及分泌,激活了血管内皮细胞VEGF/VEGFR2自分泌环并提高了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成管能力,对促肿瘤血管生成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血清中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5月间我院收治且经术后组织病理学诊断为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40例(观察组),r-AFSⅠ~Ⅱ期19例,Ⅲ~Ⅳ期21例;设产同期收治并经术后组织病学诊断为卵巢成熟畸胎瘤的良性囊肿的患者40例(观察组),于术前采两组患者空腹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两组患者血清中IGF-I、VEGF的水平,并分析其水平变化与EMs发病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IGF-I、VEG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r-AFS分期Ⅲ~Ⅳ期患者血清IGF-I、VEGF水平显著高于Ⅰ~Ⅱ期患者(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EMs患者血清VEGF和IGF-I呈正相关性(r=0.508,P<0.05)。结论:IGF-I、VEGF在EMs发病过程中起协助作用,且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以IGF-I、VEGF为治疗靶点来阻断EMs病灶新生血管的生成,可能成为治疗EMs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VEGFR-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在评估疾病预后中的意义。方法选择病理确诊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共31例及对照组35例患者,分别于术前及术后抽取静脉血测定VEGFR-1和VEG-FR-2的水平进行比较。结果术前内异症组的VEGFR-1及R-2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中重组的内异症患者术前血清VEGF受体水平与轻微组比较具有显著性,手术前后VEGFR-1比较内异症组术后较术前下降,而VEGFR-2水平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VEGFR-1及VEGFR-2的高表达可能导致了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异位内膜的侵蚀和异位生长,同时在血清中的高含量为血行远处转移提供了理论支持,术后对VEGFR-1水平的检测有助于明确内异病灶的清除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术前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检测在卵巢上皮性肿瘤诊断及预后判断方面的价值.方法利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检测卵巢上皮性肿瘤患者(恶性47例,良性14例)术前血清VEGF浓度,11例正常妇女的血清作为对照.分析检测结果与临床资料的关系.结果血清VEGF检测结果,恶性组血清VEGF均值221.81 pg/ml(95%置信区间(CI)180.35~262.87 pg/ml),良性组均值158.21 pg/ml(95%CI 27.32~279.10 pg/ml),正常对照组均值121.48 pg/ml(95%CI 34.13~228.32 pg/ml).三组血清VEGF均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47例恶性上皮性卵巢肿瘤中,晚期患者(38例)的术前血清VEGF浓度比早期患者(9例)的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肿瘤分化程度差(G3)的患者术前血清VEGF浓度高于肿瘤分化程度高(G1-2)的(P<0.05).不同病理类型的患者术前血清VEGF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29例已经进行彻底的肿瘤细胞减灭术的患者随访,术前血清VEGF水平高的患者2年内肿瘤复发或远处转移的可能较大(P<0.05).结论术前血清VEGF可能对反映患者的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大豆异黄酮对前列腺增生大鼠模型的抑制作用及生长因子调控机制。方法 采用 sc 睾酮法诱导大鼠前列腺增生。大鼠随机分为对照、模型组、大豆异黄酮 (60、120、240 mg/kg) 组;ig 给药 4 周后处死大鼠,测定大鼠前列腺湿质量、前列腺指数,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IGF-1)、表皮生长因子 (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 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 表达的变化情况。结果 模型组大鼠前列腺湿质量明显增加,前列腺指数明显增加。与模型组相比,大豆异黄酮各组前列腺湿质量和前列腺指数明显下降,血清 IGF1、EGF、VEGF 和 bFGF 水平均显著降低,血清 TGF-β水平显著提高,前列腺上皮组织 EGF-R 表达显著下降,以 120 mg/kg 大豆异黄酮组效果最为明显。结论 大豆异黄酮具有较好的抑制前列腺增生的作用,可能与其降低 IGF- 1、EGF、VEGF 和 bFGF 水平,提高 TGF-β水平,下调 EGF-R 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胰腺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对胰腺癌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光镜下进行VEGF阳性细胞评分,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胰腺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阳性率为51%(18/35),评分2.71±1.41明显高于正常胰腺组织中VEGF的表达(0.5±0.55,P<0.01)。淋巴结转移组VEGF的表达(3.45±1.46)较未转移组明显增高(2.41±1.39,P<0.05)。VEGF的表达与其他胰腺癌临床分期和病理分期均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VEGF的表达与胰腺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密切关系,与胰腺癌的临床分期和病理分期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9.
李小惠  漆自立 《四川医学》2005,26(2):143-143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诊断良恶性胸腔积液中的价值。方法  60例诊断明确的胸腔积液 ,良性胸腔积液 2 9例 ,恶性胸腔积液 3 1例 ,应用ELISA法测定VEGF值。结果 恶性胸腔积液中的VEGF水平 75 2±2 2 1pg/ml。显著高于良性胸腔积液中的VEGF水平 5 6.3± 2 2 .8pg/ml(P <0 .0 1)。结论 VEGF可为临床鉴别良恶性胸腔积液提供有效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Fetal liver kinase1,Flk1)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尼莫地平组、补阳还五汤组,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复制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动物脑内VEGF、Flk1的表达和蛋白水平,同时评价动物神经功能。结果在正常大鼠脑内有少量VEGF和Flk1阳性细胞,脑缺血后VEGF和Flk1阳性细胞增加;与模型组比较,尼莫地平、补阳还五汤均能改善模型大鼠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增强VEGF和Flk1的表达,提高VEGF蛋白水平(P<0.05);于7、14d补阳还五汤作用强于尼莫地平(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增强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VEGF及Flk1的表达和提高VEGF蛋白水平,是其抗脑缺血的可能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