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分析重症胰腺炎患者早期纤维蛋白及D-二聚体的变化.方法 将本院收治的48例胰腺炎患者分为两组,重症胰腺炎组18例,轻症胰腺炎组30例,另以3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测定3组患者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 轻症胰腺炎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健康体检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胰腺炎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明显高于轻症胰腺炎组及对照组(P<0.01).结论 重症胰腺炎患者血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含量较高,早期检测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能有效诊断重症胰腺炎.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方法以Clauss法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免疫比浊法测定D-二聚体定量水平。分别检测125例乙型肝炎患者及68例正常人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乙型肝炎患者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定量水平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乙型肝炎患者体内呈现不同程度的继发性纤溶,提示联合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检测能反映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受损的凝血变化,对预后的判断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郜靓  张亚雷  杨海虹 《安徽医药》2010,14(11):1311-1312
目的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及血小板计数与其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测定112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肺癌组)及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及血小板计数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肺癌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及血小板计数高于对照组(P〈0.05),肺癌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及血小板计数与病理类型、肿瘤大小、TNM分期之间无明显关系。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及血小板计数与生存期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及血小板计数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抗凝治疗对控制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病情的发展及预后可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影 《河北医药》2012,34(22):3418-3419
目的探讨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水平检测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1例肺栓塞患者(病例组)及50例同期健康志愿者(对照组)采集血标本,分别采用酶联免疫荧光标记法及凝固法测定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2组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并分析肺栓塞患者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D-二聚体水平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12.60、P<0.01,t=5.72、P<0.05);且病例组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水平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77,P<0.05)。结论 D-二聚体联合纤维蛋白原水平检测在临床诊断肺栓塞中具有指导作用,可在临床诊断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患者80例,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观察组给予氯吡格雷,比较两组治疗后停药1个月时,纤维蛋白原水平及D-二聚体水平,并统计两组病情进展率及治疗后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D-二聚体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病情进展率及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停药后1个月,观察组纤维蛋白原水平及D-二聚体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氯吡格雷能有效降低急性脑梗死者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水平,减缓病情进展,减少治疗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足月新生儿窒息复苏后早期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50例不同窒息程度足月新生儿早期的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足月窒息新生儿早期血小板计数改变不明显(P〉0.05),而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窒息程度越严重,纤维蛋白原下降及D-二聚体升高更明显。结论窒息新生儿早期可出现凝血功能的改变,对窒息新生儿进行早期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的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脑梗死与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关系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脑梗死与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关系。方法对入院的52例脑梗死患者24h测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并与健康对照组20例比较。结果脑梗死患者24h测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临床变化以及价值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以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设为实验组,并同期抽取4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Clauss法以及乳胶免疫比浊法对两组对象的血浆纤维蛋白原以及D-二聚体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以及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病情越为严重,则血浆纤维蛋白原以及D-二聚体水平越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以及D-二聚体水平变化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具有显著的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栓前状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血液凝血系统功能的改变。方法采集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82例、稳定期患者25例和20例正常对照者的外周静脉血,测定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时间(TT)。结果COPD急性加重期组与稳定期组比较,D-二聚体、Fb、PT、APTT、TT间差异无显著性。较正常对照组比较,D-二聚体和Fb水平升高,差异有显著性。COPD重度患者与轻中度患者间比较,D-二聚体和Fb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COPD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患者,凝血系统加强,抗凝系统减弱,存在血栓前状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临产孕妇在产前对凝血四项、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水平等几项指标进行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于我院2016年8月~2018年8月进行孕期检查并分娩的妊娠早期、妊娠中期、妊娠晚期、临产孕妇各48例,分别将上述研究对象命名为研究1组、研究2组、研究3组、研究4组。采用固定法对各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水平进行测定,采用免疫法对D-二聚体水平进行测定,采用血细胞分析仪对血小板计数水平进行测定。比较四组上述指标检测结果和阳性率水平。结果 四组研究对象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水平、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各组凝血酶时间比较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4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水平检测结果阳性例数多于研究3组、研究2组、研究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各组凝血酶时间检测结果阳性例数任意两组比较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临产孕妇对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除凝血酶时间外的凝血四项指标会明显异于其他妊娠阶段的孕妇,临床上可以将这一特征作为对孕妇妊娠进展情况进行评估和临产预测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栓前体蛋白(TpP)、D-二聚体(D-dimer.D-D)和纤维蛋白原(Fg)的变化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患者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合并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并设正常对照组。同时检测各组TpP、D-D和Fg。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组TpP、D-D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Fg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合并脑梗死组TpP、D-D和Fg高于单纯颈动脉粥样硬化组(P〈0.001),颈动脉狭窄组中TpP、D-D和Fg水平为重度高于中轻度(P〈0.01),中度与轻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 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TpP、D-D和取水平变化对预防急性期脑梗死及在预后判定方面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D-二聚体、高敏C反应蛋白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5月某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2例设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72例设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高敏C反应蛋白、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不同患者D-D、hs-CRP、血清Hcy水平情况。结果:研究组D-二聚体水平、高敏C反应蛋白、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较对照组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D-二聚体水平、高敏C反应蛋白、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有关,临床早期诊断、检测D-二聚体水平、高敏C反应蛋白、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于有效诊断疾病,提高患者预后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发病24h内的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血浆D-二聚体含量,并将两组结果与正常对照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治疗3周后血浆D-二聚体含量显著下降,其数值与对照组相近(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发病24h内存在凝血纤溶系统异常,治疗3周后凝血纤溶系统基本恢复正常,血浆D-二聚体对脑梗死患者的诊断、病情及疗效判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与急性脑梗死发生的关系。方法对本院2010~2011年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观察组)和6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的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的含量进行分析比较,并对患者美国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中大面积脑梗死组(B组)患者血清中中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的含量显著高于小面积脑梗死组(A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的含量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美国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无相关性。结论测定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和分析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吴刚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3):3548-3549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平均体积、血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选取5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有颈动脉硬化,分成颈动脉硬化组和无颈动脉硬化组,每组25例.检测和比较两组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血浆中的血纤维蛋白原(Fg).结果 颈动脉硬化组MPV、Fg 水平分别为(12.99±1.45)fl、(4.59±1.05)g/L,均高于无颈动脉硬化组的(11.01±1.21)fl、(3.05±0.51)g/L(=4.212、-0.387,P=0.000、0.001).结论 脑梗死患者MPV、Fg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之间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尿酸、D-二聚体在血中的含量变化与急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期望为临床预防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到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6例,记为观察组;选取同期非脑血管病患者60例,记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分别于入院次晨7点测量空腹血尿酸、D-二聚体,分析血尿酸、D-二聚体与急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根据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将观察组分为轻中型、重型两个亚组,分析血尿酸、D-二聚体与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血尿酸、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重型亚组患者血尿酸、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轻中型亚组(P<0.05)。结论血尿酸、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脑梗死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且对急性脑梗死的病情判断及预后推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预后情况,以及对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纤维蛋白原(Fg)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疏血通治疗组:治疗组42例,每日静脉滴注疏血通治疗;对照组40例,每日静脉滴注丹参治疗。检测两组治疗前、治疗14d后的血清hs-CRP及Fg水平变化,并对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hs-CRP及Fg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14d后,治疗组hs-CRP及Fg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下降,但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疏血通能明显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及Fg水平,有利于改善神经功能,疗效明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速效救心丸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其对血清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将106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应用脱水剂、抗血小板聚集、活血、脑保护剂等药物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速效救心丸2周。两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14天分别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评价临床疗效,检测血清D-二聚体水平,检查动态心电图。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14 d,临床疗效及血清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12例动态心电图改善,对照组3例改善。结论速效救心丸治疗进展性脑梗死有明显疗效,可能通过降低血清D-二聚体水平而显著改善其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9.
饶惠平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1):1476-1477
目的 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并发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和血气的变化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检测46例COPD急性加重期并脑梗死(CI)患者(合并症组)和44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COPD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及血气的变化,并与4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做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合并症组、COPD组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血小板黏附率、Fg和DD含量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合并症组全血黏度、Fg和DD含量也明显高于COPD组;Fg和DD与血PacO呈正相关(rFg=0.36,P〈0.01,rDD=0.510,P〈0.01).结论COPD急性加重期并CI患者存在异常的凝血状态,改善通气及早期应用抗凝药物治疗,可能会减少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CI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