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早在2009年,教育部就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2020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学生深入城乡社区、福利院和公共场所等参加志愿服务。  相似文献   

2.
罗堂武 《教育》2013,(9):26
长期以来,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在不断探讨的新课题。从2011年11月起,笔者所在学校就引导学生在校内外开展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活动。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为学校、社会和他人提供了帮助,而且自身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思想境界得到了升华和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不但不会影响他们的日常学习,反而能提高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志愿服务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一种有效途径和创新性载体,高校志愿服务工作已成为实现高校育人目标的推力,成为促进全社会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力量。因此,高校有必要有义务有责任积极探索、构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全面发展志愿服务活动,使志愿服务真正成为高校德育的手段及社会发展的助力。  相似文献   

4.
为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促使中小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常态化,北京市中小学开始试点《志愿服务手册》教材。《志愿服务手册》教材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强调要进一步将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加以完善,因此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志愿服务文化建设,促进高职院校社区志愿服务长效发展,有利于从根本上强化高职院校学生面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促进社区组织活动有序开展,建设和谐社会。但是目前仍然存在诸如志愿服务激励机制不健全、权益保障不全面、内部管理不成熟、学生服务意识差、服务能力弱的问题。因此,在明晰高职院校社区志愿服务的内涵意义及现存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创造性地提出学分考核制、“一人一工作”的主体责任制度以及构建“家—校—社区”的模块联动格局等处理办法,以期能从根本上达到促进高职院校社区志愿服务长效发展的目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2014年4月,教育部提出将研制“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作为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DNA”[1]。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2];同年11月,《中国未来学校白皮书》首次公开发布。2017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3],提出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合作式、参与式和研讨式学习方式;同年,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发布了未来学校(中小学、幼儿园)实验研究课题,推动未来学校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纵观国家教育发展大势,展望未来学校的教育革新,核心素养视域下未来学校的发展与变革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志愿服务,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更是社会主义道德的生动实践。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对建设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实现高校德育工作目标、弘扬大学精神、传播先进文化、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新时期,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应从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管理体系、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及相关保障机制、拓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和项目建设等途径来推动。  相似文献   

8.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我们认为在众多的教育途径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一条有效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养和行为习惯的途径。因此,我校一直致力于把志愿服务打造成学校的品牌,使其成为广外一小最好的名片。  相似文献   

9.
志愿服务活动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大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形式。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农学园艺学院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搭建长效志愿服务平台,借助"筑梦乡村""关爱折翼天使""送爱进空巢"等品牌活动,对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现实案例进行研究,实施和总结一套农林高职院校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新模式,以期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专业素养和综合素养,实现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常态化、规范化和长效化。  相似文献   

10.
《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3):101-101
为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促使中小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常态化,北京市中小学开始试点《志愿服务手册》教材。这是记者昨天从市教委获悉的。《志愿服务手册》教材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编制,共分两册。其中,小学教材名为《学做志愿者》,中学教材名为《践行志愿者》。教材图文并茂地向中小学生介绍了志愿者、志愿服务的基本含义,并用学生身边的典型如环保明星袁日涉等讲述了志愿服务事迹,还推荐了适合学生参加的志愿服务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11.
教育月览     
《生活教育》2014,(21):125-126
正初等教育教育部:将建立教"绩分银行"促进教师志愿服务教育部15日发布《关于教师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指导意见》,鼓励教师成为注册志愿者,建立教师志愿服务"绩分银行",对教师志愿服务活动进行认证和登记,有关表现可在教师考核评价中予以参考。意见提出,中小学教师可将农村留守儿童、城市随迁子女、困难家庭学生、残疾和学习有困难学生,以及薄弱地区  相似文献   

12.
马越 《中国德育》2009,(6):90-92
一、开展青年志愿服务的意义和背景 志愿服务起源于19世纪西方国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务,在世界上已经存在和发展了一百多年,其核心精神是“自愿、利他、不计报酬”。志愿服务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中国。1993年起,共青团中央发起青年志愿服务,倡导全国青少年利用业余时间,志愿无偿地参与扶贫帮困和社会公益事业。青年志愿服务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内容,  相似文献   

13.
志愿服务是什么?是乐善好施,一种单方面的“施与”?是为减轻专职人员的工作负担,提供“廉价劳动力”?还是不愁衣食、有大量空余时间的人才会去做的“好事”?针对未成年人群体,中小学志愿服务又具体指什么?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面对中小学志愿服务这项新任务、新课程,应如何清晰定位、如何有效开展?近日,本刊特邀四川青年志愿者协会研究培训部部长钟平、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朱雪林、成都市龙江路小学校长杨尚薇进行深度访谈,探求中小学开展志愿服务、培育志愿精神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是高职院校开展文化育人的重要戴体,其核心是通过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体会,在服务他人的同时,让自身价值取向、道德素养、社会化水平等得到全面提升,从而实现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15.
文化总是一定社会现实的反映。志愿服务源于西方的慈善思想,并在近代美国和欧洲迅速发展,形成了以“公正、包容、责任”为核心的志愿文化。在中国,由于经济、文化的差异,志愿文化的内涵发展为“公正、和谐、责任”。志愿文化是志愿服务的灵魂和价值基础,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引导人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从伦理道德、社会功能、文化自觉三个方面来构建我国的志愿文化。  相似文献   

16.
我国志愿服务组织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得到迅速发展。随着志愿者队伍的壮大,志愿服务组织作用凸显,其中在社会中影响力最大、最为活跃的是社区志愿服务组织、青年志愿服务组织、中国红十字志愿服务组织和中华巾帼志愿者组织。以这些为代表的志愿服务组织极大地弥补了政府职能的不足、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志愿精神随着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不断得到弘扬,志愿服务组织为公众志愿精神的培育提供了载体。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立德树人更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当前,大学生德育工作已有明显成效,但仍存在德育评价方法等方面的不足。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志愿服务活动迅速成为高校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同时,大量实践表明,大学生志愿服务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相契合,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有效途径,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活动形式,更是高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以Kohberg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为理论基础,采用道德结构问卷作为研究工具,以定期定向的文艺志愿服务为手段,尝试探讨文艺志愿服务在艺术专业大学生道德发展中所能发挥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关于新时期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特殊的青年社会实践形式,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对培养大学生成才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强化志愿服务的德育功能,进一步完善志愿服务工作的各个环节,使志愿服务成为社会主义德育新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广东教育》2015,(4):39
广州市海珠区基立道小学建于1958年,是一所以志愿服务活动为特色的学校。自2009年以来,学校先后承办了多项省、市、区志愿服务活动,学生具有良好的志愿服务意识和基本的志愿服务技能,红领巾志愿服务小社团多次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取得了优秀的成果。学校德育课题《少先队员社区志愿服务的内容和形  相似文献   

20.
高艳 《科教导刊》2024,(5):131-133
志愿服务是高校开展实践育人的主要抓手,是大学生健全人格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锻炼实践能力和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是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发展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文章立足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从强化志愿服务宣传、落实组织机构建设、拓展志愿服务平台、加强专业化指导等方面,探索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途径,旨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力争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