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了解异基因骨髓注射在大鼠小肠移植中的免疫耐受作用和意义.方法选用近交系大鼠F344/N和Wistar/A进行全小肠异位移植,试验组在行异基因移植前7 d取供体骨髓细胞(BMC)行受体胸腺内注入,对照单纯同基因及异基因大鼠移植模型了解异基因供体骨髓在受体胸腺内注射能否减少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结果异基因大鼠异位全小肠移植术后第3、5、7天可出现典型的轻、中、重度排斥反应,而同基因组和试验组未出现排斥反应.异基因移植组术后3 d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组(P<0.01),且随排斥反应的加重,进一步增高.而异基因骨髓胸腺内注射组血清sIL-2R及TNF-α水平仅在第3、5天轻度升高,并呈下降趋势,与同基因移植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移植术前7 d异基因供体骨髓在受体胸腺内注射能明显减少小肠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血清sIL-2R和TNF-α检测有可能作为早期诊断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敏感免疫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血清白细胞介素2、干扰素γ的水平在大鼠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过程中的意义及其评估价值。方法:实验于2005-11/2006-06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胃肠外科实验室完成。实验方法:小肠移植模型动物选用封闭群SD和Wistar大鼠42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①对照组(n=6):SD大鼠仅作腹部开关及左肾切除术。②同基因移植组(n=18):供受体均为SD大鼠。③异基因移植组(n=18):供体为Wistar大鼠,受体为SD大鼠。同基因移植组和异基因移植组分别于术后3,5,7天处死大鼠取移植肠段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每次6只;同时取血清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2、干扰素γ水平,对照组大鼠于术后第3天取血清检测。实验评估:排斥程度评估标准分为轻、中、重3度:①轻度:肠黏膜绒毛数目减少,轻度增粗,变短,少量淋巴细胞和粒细胞浸润,少量凋亡上皮细胞。②中度:肠黏膜绒毛明显变矮增宽,黏膜上皮开始脱落,细胞浸润加重,上皮细胞凋亡数目明显增多。③重度:肠绒毛结构消失,上皮脱落,间质大量炎细胞浸润,肌层结构破坏,血管炎。结果:42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①异基因移植组大鼠术后第3,5,7天的病理组织学检测结果分别符合轻、中、重度排斥反应,对照组和同基因移植组无明显排斥征象。②异基因移植组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2、干扰素γ的表达水平在术后第3,5,7天均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1),白细胞介素2水平升高以第3天明显,第5天达到高峰,第7天即有所下降;干扰素γ水平升高较为缓慢,第7天明显升高。同基因移植组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2、干扰素γ水平也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白细胞介素2、干扰素γ在大鼠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血清白细胞介素2、干扰素γ水平监测可作为预测及早期诊断大鼠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总结2例活体小肠移植术的手术护理经验。护理要点:术前成立移植手术护理团队;术中加强安全管理,重视移植肠获取与保护,做好感染预防。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移植供体于术后第9天和第16天康复出院,移植受体均于术后第51天病情稳定出院。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猪小肠黏膜下层修复兔膝关节内侧副韧带缺损的作用效果。方法:实验于2006-01/08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动物房及中心实验室完成。选用新西兰大白兔24只,动物左右两膝分别作为猪小肠黏膜下层移植组及自体韧带移植组,分别制作兔膝关节内侧副韧带缺损模型。猪小肠黏膜下层移植组植入猪小肠黏膜下层,猪小肠黏膜下层作为细胞外基质,无免疫原性;自体韧带移植组植入对侧副韧带。分别于术后2,4,8和12周取白兔膝关节内侧副韧带,行大体形态观察及组织学和力学检查,两组间进行对比观察。结果:24只白兔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①内侧副韧带移植段大体形态观察结果:术后4周,猪小肠黏膜下层移植组有大量的肉芽增生,与周围粘连;自体韧带移植组肉芽组织与周围粘连相对少。术后8周,猪小肠黏膜下层移植组组织梭形增生;自体韧带移植组组织平行增生,直径略小于猪小肠黏膜下层移植组。术后12周,猪小肠黏膜下层移植组增生组织平行于自体韧带,大小一致;自体韧带移植组增生组织直径与猪小肠黏膜下层移植组相一致。②内侧副韧带移植段光镜检查结果:术后2周,猪小肠黏膜下层移植组少量炎性细胞浸润,成纤维细胞数目不多,血管增生明显;自体韧带移植组炎性细胞稀少。术后4周,猪小肠黏膜下层移植组有大量的成纤维细胞,胶原增多;自体韧带移植组成纤维细胞和胶原比猪小肠黏膜下层移植组多。术后8周,猪小肠黏膜下层移植组纤维细胞为主,纤维纵向排列;自体韧带移植组也以成纤维细胞为主。术后12周,两组均有大量的胶原,排列整齐,细胞和纤维密度相一致。③内侧副韧带力学检查结果:术后4周猪小肠黏膜下层移植组白兔内侧副韧带的最大拉伸负荷大于自体韧带移植组[(36.8±8.9,25.3±7.3)N(P<0.05)],术后2,8,12周,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猪小肠黏膜下层是一种良好的生物材料,可以用来移植修复膝关节内侧副韧带缺损和损伤,移植后期具有与自体韧带相似的替代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5.
背景:胰高血糖素样肽2是新近发现的肠上皮生长因子,具有肠道特异性的促生长作用.目的:实验拟进一步验证胰高血糖素样肽2对小肠原位移植大鼠小肠结构和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8/2006-09在大连医科大学生理教研室完成.材料:将75只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组.小肠移植组30只(供、受体各15只),胰高血糖素样肽2组30只(供、受体各15只),假手术组15只.方法:小肠移植组及胰高血糖素样肽2组大鼠采用改良的kort法行2步法原位小肠移植;假手术组仅行开关腹手术.胰高血糖素样肽2组小肠移植后给予胰高血糖素样肽2以250μg/(kg·d)分2次皮下注射,间隔12 h,连续给3 d.主要观察指标:术后2周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并行肠黏膜组织病理学检查:分别于术后2,4,8周检测移植小肠功能酶(Na ,K -ATP酶、双糖酶)活性.结果:①术后2周胰高血糖素样肽2组肠黏膜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均高于小肠移植组,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水平高于小肠移植组.②小肠移植组肠黏膜功能酶活性在术后2周下降明显,术后4周双糖酶活性恢复正常,术后8周Na ,K -ATP酶活性也接近正常.胰高血糖素样肽2组术后2周时双糖酶活性恢复正常,术后4周时Na ,K -ATP酶活性恢复正常.结论:外源性胰高血糖素样肽2能促进原位移植小肠结构和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清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oluble interleukin-2receptor,sIL-2R)对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versus-host disease,aGVHD)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12例,其中6例发生aGVHD,6例未发生aGVHD。移植前、移植后+14天、+28天、+42天、+60天、+90天通过ELISA试剂盒检测患者外周血sIL-2R水平,并分析其与aGVHD发生的相关性。结果本组患者血清sIL-2R水平为986-6957pg/ml。发生aGVHD与未发生aGVHD的患者移植前、移植后+14天及+90天血清sIL-2R有明显差别(均P0.05)。移植后第+14天血清sIL-2R预测aGVHD的cutoff值为3658pg/ml,ROC曲线下面积为0.95,敏感性100%,特异性80%(P=0.027)。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早期sIL-2R水平的升高与移植后aGVHD的发生相关,移植后+14天sIL-2R水平可能作为预测临床aGVHD发生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肺移植受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检测的临床意义以及在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和感染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BSA-ELISA法,动态检测18例肺移植受者术前、术后24 h、术后1周、术后每月、急性排斥和感染时血清sIL-2R的浓度,将术后所测的各组结果分别与术前比较.结果:sIL-2R在肺移植术24 h后血清水平均急剧升高,达(226.0±42.5)ng/L,1周后下降至(89.9±25.0)ng/L,与术前比仍偏高(P<0.01),sIL-2R在出现急性排斥反应时有高水平表达,与术前及感染时比较显著升高(P< 0.01).结论:肺移植受者血清sIL-2R的表达可以反映肺移植术后的免疫状态,有助于急性排斥反应和感染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成人腹型过敏性紫癜的消化内镜检查结果,为该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成人腹型过敏性紫癜的15例胃镜、3例结肠镜及2例胶囊内镜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胃镜检查发现15例患者十二指肠黏膜散在大小不一的出血点、出血斑,3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出血,3例结肠镜检查均见黏膜水肿、出血点或出血斑,且以升结肠和回肠末端为著。2例胶囊内镜结果显示小肠黏膜水肿,散在黏膜糜烂和片状出血斑。活检病理检查见黏膜肌组织内大量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结论消化内镜检查对于腹型过敏性紫癜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术中内镜对隐源性小肠出血的诊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48例隐源性小肠出血剖腹探查患者行术中内镜检查的临床资料,总结和评价其应用价值.[结果]48例患者通过术中内镜明确了出血原因,阳性检出率100%,其中十二指肠水平部间质瘤4例,血管瘤4例,Dieulafoy病2例,小肠间质瘤3例,小肠腺瘤性息肉4例,回肠淋巴瘤3例,回肠末段非特异性溃疡4例,小肠海绵状血管瘤10例,小肠动静脉畸形11例,胆肠吻合口曲张静脉出血2例,胰肠吻合口溃疡出血1例.检查平均用时(9±1.6) min,未发生术中内镜相关性并发症.根据术中内镜诊断行小肠楔形切除17例,部分肠段切除31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4年,未发生再出血.[结论]术中内镜是目前小肠全面检查的最终手段,对隐源性小肠出血具有重要价值,不仅能提高病变检出率,而且定位、定性准确,安全快速.  相似文献   

10.
背景:自体肌腱移植治疗外伤后肌腱缺损存在机体再次损伤和取材局限的不足。碳纤维人工肌腱、人发肌腱等人工肌腱被证实也可进行移植,但其植入体内后存在着免疫排斥反应和生物力学强度的不适应。因此,开发新的人工肌腱替代物是目前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目的:观察轴卷的猪小肠黏膜下层作为人工肌腱移植修补鸡左、右足第3趾2cm肌腱缺损,以及修补后的免疫排斥反应和生物力学适应性。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材料:12周Leghorn鸡45只,雌雄不限,体质量4.0~4.5kg。方法:实验于2002-09/2003-06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完成。①将45只12周的Leghorn鸡随机分为3组。取自体移植组20只和猪小肠黏膜下层移植组20只鸡的左、右足第3趾,于中节趾骨处切断趾深屈肌腱并造成2cm的肌腱缺损模型。自体移植组缺损的肌腱进行原位缝合;猪小肠黏膜下层移植组缺损的肌腱用猪小肠黏膜下层进行修补;空白组5只,不作任何处理。②在肌腱移植术后3,6,9周进行组织形态学、移植免疫学、生物力学及功能恢复的测定。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鸡手术趾大体观察及植入物光镜观察。②术前3d、移植后3d、1周、2周白细胞分类计数。③各组鸡生物力学测试及功能恢复试验结果。结果:45只鸡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9周时,肉眼下,猪小肠黏膜下层形态同正常肌腱已基本相同,光镜下,猪小肠黏膜下层上成纤维细胞沿长轴方向有序排列且出现胶原细胞外间质。②术后2周内,猪小肠黏膜下层移植组与自体移植组白细胞测量结果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猪小肠黏膜下层作为异种材料没有明显免疫排斥。③在生物力学测试中,猪小肠黏膜下层移植组在术后12周时生物力学强度要优于自体移植组[(22.22±0.90),(20.78±0.94),P<0.05]。④在功能恢复试验中,3组掌趾关节的活动度无明显差异(P>0.05),空白组的近节趾间关节活动度要优于猪小肠黏膜下层移植组及自体移植组[(21.0±1.6)°,(15.1±1.7)°,(16.0±2.1)°,P<0.05)。结论:猪小肠黏膜下层植入鸡体内后,没有发现有免疫排斥反应的迹象,可作为修复肌腱缺损的异种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