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男性催乳素瘤及其治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介绍31例男性催乳素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和溴隐亭治疗的结果。该病早期不易确诊,术前主要靠血清催乳素(PRL)水平确诊。溴隐亭可以使病人症状很快得到改善,腺瘤明显缩小。手术治疗复发率高,症状改善不及溴隐亭,作者建议大催乳素瘤先用溴隐亭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国内溴隐亭治疗垂体催乳素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搜集国内溴隐亭与经蝶窦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催乳素瘤的病例对照试验文献,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使用统计软件RevMan 5.1.0完成荟萃分析.结果 共纳入8篇回顾性对比分析文献研究,总计1 559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6个月以上,利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荟萃分析,与经蝶窦入路显微手术组相比,溴隐亭组降低催乳素(PRL)分泌有效率的合并OR =0.80(95% CI:O.38 ~1.67),P=0.55,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合并OR=3.70(95%CI:0.61~22.29),P=0.15.结论 国内的有限证据表明,与经蝶窦入路显微手术相比,口服溴隐亭在降低催乳素瘤患者血PRL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溴隐亭能否治愈垂体催乳素瘤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通过溴隐亭治疗垂体催乳素瘤的临床和病理研究,探讨其临床效果和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26例催乳素瘤,术前服用溴隐亭16例,另外7例术前未服用溴隐亭,手术切除的肿瘤标本作光镜和电镜检查;3例巨大催乳素瘤单纯用溴隐亭治疗,临床观察肿瘤体积变化.结果 手术前溴隐亭治疗的16例催乳素瘤瘤细胞的胞质体积缩小,核质比例增大,电镜下胞质内分泌颗粒明显减少,线粒体、粗面内质网数量明显减少.长期服药后肿瘤细胞核染色质有边聚现象,部分染色质透出核膜,以出芽方式向细胞质蔓延,并有凋亡小体形成.肿瘤细胞有空泡变性、核固缩和坏死自溶.单纯溴隐亭治疗的巨大催乳素瘤肿瘤体积平均缩小98.52%.结论 溴隐亭可以治愈催乳素瘤,其主要作用机制是使肿瘤细胞发生凋亡和继发性坏死.  相似文献   

4.
泌乳素腺瘤是最常见的垂体功能性腺瘤,约占所有垂体功能性腺瘤的40%-60%。20世纪80年代以前,泌乳素腺瘤一直采用手术和放射治疗;而多巴胺受体激动剂(Dopaminergic Agonist,DA)的出现使泌乳素腺瘤的治疗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其代表性药物为溴隐亭(Bromocriptine.BRC)。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溴隐亭治疗侵袭性垂体泌乳素腺瘤后并发脑脊液漏的原因、临床表现及处理方法.方法 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例溴隐亭治疗后并发脑脊液漏的垂体泌乳素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肿瘤均广泛侵犯颅底,在溴隐亭治疗后1个月内发生脑脊液漏.1例经停药及脑室外引流处理后脑脊液漏停止,另一例经停药、经蝶手术修复漏口及腰大池置管外引流后脑脊液漏停止.在腩脊液漏好转2周后均继续予以较小剂量溴隐亭治疗,随诊3年和9个月无脑脊液漏复发,血泌乳素水平渐下降,肿瘤渐缩小.结论 溴隐亭治疗合并颅底破坏的垂体泌乳素腺瘤时有并发脑脊液漏的可能.停药、手术修复漏口及脑脊液外引流是治疗此类并发症的有效方法.继续小剂量溴隐亭治疗可使肿瘤缓慢缩小并减少脑脊液漏发生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伽玛刀和溴隐亭联合对巨大垂体腺瘤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临床直径超过3cm的巨大高泌乳素型垂体腺瘤12例给予溴隐亭和伽玛刀治疗。结果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泌乳素大多降至正常水平,肿瘤体积均获得不同程度的缩小,2例半年后复查CT肿瘤完全消失。所有病例均未出现失明、视力下降等恶性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溴隐亭联合伽玛刀治疗巨大泌乳素型垂体腺瘤疗效确切,无明显并发症,优于单纯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7.
溴隐亭,作为多巴胺的长效拮抗剂,能促使小型垂体腺瘤病人异常增高的催乳素及生长激素等内分泌浓度降低,因而已公认为可用于治疗小型垂体腺瘤.对于向鞍上发展的巨型垂体腺瘤的治疗则比较困难:标准的手术疗法常难于使内分泌恢复正常,而且有可能引起垂体功能低下;由于放疗可能在治疗过程中因肿瘤肿胀而加重症状,故被列为治疗禁忌.针对上述问题,作者选用溴隐亭治疗一组向鞍上扩展的巨型垂体腺瘤并观察其疗效.本组19例均在治疗前及治疗全过程(3~22月)进行了详细的放射学(包括气脑、脑池造影及CT)、临床体征(包括视力、视野、肢端肥大等)及垂体功能(包括血清催乳素、生长激素、皮质激素等)  相似文献   

8.
垂体瘤与原发性闭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垂体泌乳素腺瘤性原发性闭经的临床特点并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5~2000年收治的5例垂体泌乳素腺瘤引起的原发性闭经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根据肿瘤类型及生长方向分别行经颅或经蝶入路手术,5例垂体瘤次全切除3例(侵蚀型),全切除2例(局限型)。所有患者视力障碍均明显改善,血清PRL水平有不同程度下降,但只有1例患者在术后辅以溴隐亭治疗时有药物依赖性月经。结论此型垂体泌乳素腺瘤侵袭性强,手术治愈率低,术后辅以溴隐亭治疗可提高疗效,增加治愈机会。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78例垂体催乳素微腺瘤治疗后 CT 及内分泌变化。其中男2例,女76例,平均年龄30.6岁,治疗前催乳素均高于正常,CT 扫描均有垂体内低密度病灶(<10mm)。32例经蝶手术,术后25例催乳素恢复正常;CT 复查肿瘤消失28例,缩小4例;46例服溴隐亭治疗,19例催乳素恢复正常,CT 复查肿瘤消失1例,缩小3例,不变33例,增大9例。对垂体催乳素微腺瘤的疗效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0.
血清催乳素的测定对垂体腺瘤的诊断日益重要.通过大量病例的观察,以往所谓无功能垂体腺瘤事实上有垂体功能亢进,即催乳素分泌过多.这些高催乳素血症病人可用溴隐亭治疗,有时有可能使肿瘤缩小,甚至消失,根据蝶鞍改变和血清催乳素增高可推断催乳素瘤的存在,但高催乳素血症也可见于非垂体腺瘤的鞍区肿瘤如颅咽管瘤和空蝶鞍综合征.本文对115例下视丘—垂体区病变采取放射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催乳素,分析其在此区病变的诊断、治疗方面的意义.〔临床资料〕 115例病人中,垂体腺瘤66例,其他下视丘—垂体区病变49例、垂体腺瘤66例中,膨胀性生长腺瘤50例(鞍内肿瘤28例,鞍上发展肿瘤22例),侵蚀性生长腺瘤15例,恶性垂体腺瘤1例.非腺瘤下视丘—鞍区病变49例中,脑膜瘤14例,颅  相似文献   

11.
垂体泌乳素腺瘤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泌乳素微腺瘤和大腺瘤由于其各自不同的临床表现和生物学特点,决定了它们不同的治疗方案。泌乳素微腺瘤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手术、放射治疗,药物治疗仍作为首选,其首选药物是溴隐亭;卡麦角林可用于耐溴隐亭的患者,由于其确切的临床疗效及较小的副作用,被认为可以替代溴隐亭作为药物治疗的首选;手术治疗因为其临床疗效确切和复发率较低,部分学者提出可以作为微腺瘤的首选方法。大腺瘤特别是巨大侵袭性泌乳素腺瘤,应选手术、药物、放疗三者相结合的个性化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2.
催乳素(PRL)腺癌是最常见的垂体腺癌类型,约占外科切除垂体腺癌的30%。其组织学及超微结构有多种形态,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免疫电镜检查是测定PRL腺癌可靠且准确的方法。多巴胺激动剂——溴隐亭能使PRL腺癌细胞的细胞浆、内浆网和Golgi体的体积大大减小,腺瘤体积缩小,激素合成减少。对于不同体积大小的PRL腺癌,溴隐亭有其重要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前,垂体瘤可以在局限于蝶鞍内的微腺瘤阶段得到确诊,并采用经蝶窦显微手术,选择地将肿瘤全部摘除。然而,就全部垂体瘤来说,手术远非可以解决一切问题。50多年前,Cushing曾预言:目前垂体瘤的手术治疗,实际上是处于本病治疗发展史的石器时代,不久,生物化学家将告诉我们,如何治愈最普遍的功能性垂体腺瘤。现在麦角碱的衍生物、多巴胺增效剂——溴隐亭,成功地治疗垂体腺瘤的事实,有力地证明了这位医学大师的预言。新近,关于溴隐亭治疗功能性垂体腺瘤的报导,说明溴隐亭的问世,确是垂体瘤治疗上的一大重要进展。一、溴隐亭能迅速地降低病人血液中升高的泌乳素浓度,使之恢复正常。放射免疫分析的研究表明,大部分垂体腺瘤分泌泌乳素(PRL)。以往称之为非分泌的难染色性腺瘤,实际上2/3是属于PRL腺  相似文献   

14.
垂体腺瘤不同治疗方法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垂体腺瘤合理有效的治疗方式。方法 分别对采用口服溴隐亭、伽玛刀、经鼻—蝶入路和经颅入路手术治疗的 12 9例垂体瘤 ,进行了疗效对比分析和回顾性研究。结果 伽玛刀组 2 3.2 %的患者和经鼻—蝶组 10 .0 %的患者治疗后肿瘤完全消失 ,经鼻—蝶组和经颅手术组肿瘤的次全切除率分别为 90 .0 %和 94 .9% ,术后复发率为 5 .1%。结论 育龄妇女的垂体PEL微或小腺瘤 ,可先试用口服溴隐亭治疗并随访 ;伽玛刀可作为各类垂体微和小腺瘤、部分大型腺瘤首选的治疗手段 ;采用经颅入路显微手术和术后辅助放射外科治疗是提高垂体巨型腺瘤全切除率、降低复发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高催乳素血症病人可采用垂体手术,放射疗法,溴隐亭疗法,或联合治疗。溴隐亭疗法的长期结果仍缺乏资料。本文报告46例高催乳素血症仅用溴隐亭治疗和部分未治病人在12个月至6年时间内的观察结果。方法 46例中,女40例,男6例。血清催乳素均大于450mU/L。女患诉有溢乳、停经、或不育,或具有上述几种症状。男患表现有阳萎,或肿瘤生长的局部症状。21例女患垂体窝正常,19例异常,男患5例垂体窝异常,一例正常。女患中9例 X 线检查正常者未治,平均27岁,平均随访99周。另9例放射学检查垂体窝正常病人平均31岁,接受溴隐亭治疗,每日7.5~10mg,平均随访95周。放射学检  相似文献   

16.
麦角隐亭是降低血浆催乳素水平的有效制剂,故目前常用以治疗垂体催乳素腺瘤.由于有些临床医生对其效能了解不够,故作者发表编辑部专文予以介绍,以引起注意.麦角隐亭是一种麦角的衍生物,具有持久地刺激多巴胺受体的功能,其抑制催乳素的剂量较治疗巴金森氏病小10倍.它可抑制垂体细胞释放催乳素,但为何多巴胺能刺激可抑制催乳素分泌的机制则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巨大侵袭性泌乳素腺瘤溴隐亭治疗后发生脑脊液鼻漏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到2019年12月收治的3例巨大侵袭性泌乳素腺瘤溴隐亭治疗后并发脑脊液鼻漏的临床资料。结果 3例均采用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下垂体腺瘤部分切除+脑脊液漏修补术,其中2例因广泛颅底缺损术后予以腰大池置管引流。1例术后发生短暂性尿崩,另2例未发生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出院后继续口服溴隐亭治疗,术后随访1~5年,均无脑脊液鼻漏、颅内感染,血清泌乳素水平逐渐降至正常,肿瘤体积明显缩小。结论 溴隐亭治疗巨大侵袭性泌乳素腺瘤有并发脑脊液鼻漏的风险,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下肿瘤部分切除+脑脊液漏修补术是处理该罕见并发症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既可防止该并发症上升为脑膜炎的风险,又可继续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影响垂体腺瘤出血性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875例无功能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按照有无垂体腺瘤出血性卒中发生分为卒中组(88例)与非卒中组(787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垂体腺瘤出血性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卒中组患者中,抗栓药物治疗史、肿瘤复发或残留、有介入手术或介入造影史的比例均明显高于非卒中组,微腺瘤的比例明显低于非卒中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大腺瘤(OR=0.189,95%CI:0.069~0.522,P=0.001)、抗栓药物治疗史(OR=4.168,95%CI:1.611~10.785,P=0.003)、溴隐亭治疗(OR=2.912,95%CI:1.156~7.34,P=0.023)、肿瘤复发或残留(OR=2.787,95%CI:1.179~6.59,P=0.020)是垂体腺瘤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存在大腺瘤、抗栓药物治疗史、溴隐亭治疗、肿瘤复发或残留等情况的垂体腺瘤患者较易发生垂体腺...  相似文献   

19.
急性垂体卒中的发生率约占垂体腺瘤的9%,此种情况常为隐装性垂体瘤的首发症状。一般认为系腺体出血性梗死所致,曾有报道于放射治疗、脑血管造影、抗凝及雌激素和溴隐亭治疗时发生本病。  相似文献   

20.
垂体腺瘤并发Rathke囊肿较少见,所见报道多为个案报道.垂体腺瘤并发Rathke囊肿的临床表现及MRI影像多变,术前诊断较困难.本文报道催乳素细胞型垂体腺瘤并发Rathke囊肿1例,结合文献复习分析其临床特点. 病例报告 患者女,34岁.因"月经紊乱7年,发现双侧泌乳6年",于201 1年7月16日入院.患者于2004年7月起出现月经周期延迟,经量正常,无明显痛经.外院查血清催乳素:280.9 ng/ml,头颅MRI(平扫+增强)示:鞍区占位,考虑垂体腺瘤.予口服溴隐亭12.5 mg,每日三次,月经周期规律并怀孕,于2005年7月产后月经即未再来,并出现双侧泌乳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