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建立赤峰地区滴灌玉米施肥技术体系,指导农业生产,按照“3414”回归最优设计方法实施玉米随机区组肥料试验,研究配方施肥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通过拟合玉米产量与施肥量之间的三元二次和一元二次函数方程,进行综合决策分析,得出在本试验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下,滴灌玉米最高产量施肥量为N369.53kg/hm2、P20578.52kg/hm2、K2049.50kg/hm2,最高产量是11824.61kg/hm2;最佳经济效益施肥量为N342.02kg/hm2、P2O575.13kg/hm2、K2O47.53kg/hm2,最佳产量是11787.99kg/hm2,最佳N、P2O5、K2O比例为1:0.22:0.14。通过试验得出的最佳施肥量即为适合赤峰地区滴灌玉米生态系统的推荐施肥量,也即是滴灌玉米优化推荐施肥量。  相似文献   

2.
裴瑊  张正刚 《作物杂志》2005,21(1):46-47
鲜食玉米是指以收获青鲜果穗为目的的一类玉 米,主要包括甜玉米、糯玉米以及富含硒元素的黑玉 米。目前市场前景十分看好,而大面积上市往往在7月中旬左右,此时一个果穗的市场售价在0.50元 左右。作者于2001~2003年利用天水农校教学实 习田对天水地区推广的几个鲜食玉米品种进行了塑 料大棚加小拱棚的鲜食玉米栽培试验,并采用早期 套种早甘蓝,后茬栽种大白菜、番茄、黄瓜,或进行秋 茬蔬菜育苗等方法,玉米提早上市,取得了良好的经 济效益。其中鲜食玉米以0.7元/穗计算,鲜果穗收 益为31500元/hm2,比大田种植净增产值10500 元/hm2左右。一茬鲜食玉米就可收回大棚投入。 现将主要栽培技……  相似文献   

3.
采用"3414"完全试验设计,研究了鲁西南黄河冲积平原地区夏玉米氮、磷、钾肥优化施用量。结果表明:处理中施肥量为纯N240kg/hm2、P2O575kg/hm2、K2O120kg/hm2的处理夏玉米产量最高,达到9228.0kg/hm2。模拟和频率分析得到的产量达到9450kg/hm2以上的优化施肥量为纯N338.82kg/hm2、P2O5105.15kg/hm2、K2O158.82kg/hm2。同时估算了不同土壤养分含量地块的优化施肥量。  相似文献   

4.
梁忆群 《种子科技》2023,(12):26-28
为了探索蒙山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中玉米和大豆的最佳施氮水平,2022年以青贮玉米品种铁研53、大豆品种特优蓝宝石为试验材料,采用“2+2”模式,设置玉米带240、270、300、330、360 kg/hm2 5个氮素水平,大豆带30、45、60 kg/hm2 3个氮素水平,配置15个处理开展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玉米施氮240 kg/hm2的产量最高,大豆施氮30 kg/hm2的产量最高,该处理小区获得最高经济效益。综合分析得出,玉米施氮240 kg/hm2、大豆施氮30 kg/hm2为蒙山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最佳施氮水平。  相似文献   

5.
鲜食玉米保护地栽培技术的演变及高效种植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述了长江下游地区玉米保护地栽培技术从平床育苗移栽、营养钵育苗移栽、春提早栽培到深冬栽培技术的演变过程。重点介绍了采取多种栽培技术、多品种类型集成的"春玉米/夏玉米—秋玉米"鲜食玉米一年三茬高效种植模式,可产鲜穗2.7万kg/hm2,效益达到10.5万元/hm2左右。  相似文献   

6.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农业科学院旱地作物研究所以创制抗旱、耐瘠、绿色、优质的玉米种质资源为核心。自主创制并选育出玉米优良自交系G11-1-1和P209,并用两亲本测配出抗病性强、综合性状优良的杂交玉米新品种红单22号。红单22号参加2020—2021年西南春玉米(中高海拔)组联合体区域试验,2020年区域试验初试平均产量为10 155 kg/hm2,比对照增产8.5%;2021年区域试验复试平均产量为11 085 kg/hm2,比对照增产7.8%;2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10 620 kg/hm2,比对照增产8.1%;2021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11 235 kg/hm2,比对照增产5.9%。红单22号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审定编号为国审玉20220438。  相似文献   

7.
种植密度对玉米新品种中单28产量及若干生育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推广,2006年以春播玉米新品种中单28为试验材料在密云县穆家峪镇羊山村进行试验,设4.50万株/hm2、4.95万株/hm2、5.40万株/hm2、5.85万株/hm2、6.30万株/hm25个处理。通过对各处理的植株性状、抗逆性和产量性状进行分析得出,中单28在密云地区的最佳种植密度为5.40万~5.85万株/hm2。  相似文献   

8.
为了筛选出适宜在大化县推广种植的普通玉米新品种,对大化县市面上售卖的12个普通玉米新品种进行筛选试验,试验鉴定各品种的产量、产量性状以及抗性表现。试验结果表明,旺玉168、正大719、田润189、兆玉215、宝玉883、桂单919以及子玉117这7个品种比对照桂单162增产,产量分别为8 590.5 kg/hm2、8 362.5 kg/hm2、8 316.0 kg/hm2、8 202.0 kg/hm2、7 993.5 kg/hm2、7 948.5 kg/hm2、7 897.5 kg/hm2,并且抗性高,适合在大化县进行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9.
红河州2022年秋收作物种植面积27.8万hm2,其中玉米种植面积15.09万hm2。近年来,在玉米栽培中,鲜食玉米的重要性逐年凸显。为了筛选出适宜红河州种植的优质鲜食玉米品种,在蒙自市进行了15个糯玉米品种的栽培比较试验。通过比较参试品种全生育期、植株性状、果穗性状、鲜穗产量、抗性和品质等指标,筛选出适合本地栽培的优质糯玉米品种,试验中表现突出的品种是萃糯5号、金黄糯2121、桂糯610、杭糯玉21。  相似文献   

10.
孙凯  梁龙  李仲佰 《作物杂志》2022,38(4):146-105
为准确测度农作物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将碳排放与碳固定视为农田系统环境产出,纳入能值分析框架,建立能值改进指标,评价区域红米和烤烟2种不同作物生产模式的可持续性并进行灵敏性测试。研究发现,红米和烤烟系统的能值投入分别是1.26E+17sej/hm2和1.24E+17sej/hm2,产品能值产出分别是2.61E+16sej/hm2和6.55E+15sej/hm2,红米生产模式的产品产出效率较好。在环境能值产出方面,红米系统表现为净温室气体排放“源”,碳排放(5.97E+16sej/hm2)远大于碳固定(1.30E+15sej/hm2),减排潜力较大;而烤烟系统则表现为碳固定盈余,碳排放(1.95E+14sej/hm2)小于碳固定(3.42E+14sej/hm2)。温室气体排放量变化对作物系统环境负载率和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影响最大。结论表明,在传统能值分析体系中增设碳排放与碳固定指标可为农业系统可持续性评价提供更加全面的测算思路和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1.
早熟高产玉米新品种禾源15是以H05为母本、H06为父本杂交育成的早熟杂交种。2005~2008年进行初级鉴定和品种多点试验示范;2009年预备试验平均产量10489.5kg/hm2,比相部对照龙单13平均产量9505.5kg/hm2耐增产10.4%;2010年同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9609.0kg/hm2,比对照龙单13平均产量8872.5kg/hm2增产8.3%;2011年同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9861.0kg/hm2,比对照龙单13平均产量9063.0kg/hm2增产8.8%;2012年河北省春播极早熟组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0225.5kg/hm2,比对照增产12.2%。2013年通过河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表现出很好的杭病性、杭逆性、丰产性和稳产性,活秆成熟,品质优良,生育期116~118d,适宜在河北省春播早熟玉米种植区及有效积温≥2300℃的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2.
为筛选出适合唐山地区种植的春播稀植玉米品种,2014—2017年,唐山市农作物种子站对参试的37个玉米品种在唐山市所辖7个试验基地开展49 500株/hm2组别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结合品种安全性检测、专家田间实地考察等结果,共筛选出7个品种推荐通过了河北省品种审定,2017—2020年累计推广面积56 000 hm2,平均产量较‘先玉335’增加2 368.5 kg/hm2。为全国不适宜种植密植玉米品种的区域提供了成功范例,同时也为国家玉米试验在本地组别的设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淄鲜玉1号是淄博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用育成的特早熟硬粒型玉米自交系作母本,超甜早熟玉米自交系作父本育成的特早熟鲜食专用玉米单交种。淄鲜玉1号产量高,成熟早,上市快,糖度高,香味浓,鲜食口感好,营养丰富,在城市郊区有广阔的开发前景。该品种于2000年4月14日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 产量表现1997年参加省品种比较试验,平均单产鲜果穗25200kg/hm2,比承鲜3号增产32.7%,比津鲜1号增产17.19%。1998年区域试验,淄鲜玉1号5点平均单产鲜果穗20328kg/hm2,比津鲜1号增产8.9%。 ……  相似文献   

14.
超甜水果玉米甜蜜 (612B)是苏州市种子站2000年从台湾鲜美农产有限公司引进的玉米新品种,经过3年试验示范和推广,逐渐成为苏州市甜玉米主要推广品种。产量表现  2000年和2001年苏州市玉米新品种比较试验中,甜密 (612B)鲜穗平均产量11086.05kg/hm2,比对照甜玉6号增产44.9%,比超甜102增产6.9%。2002年常熟市福山镇20hm2 甜玉米生产基地平均产量9750kg/hm2 以上,最高达12000kg/hm2 。特征特性   甜蜜 (612B)为一代杂交种,生育强健,特别耐热、……  相似文献   

15.
浙西山区鲜食甘薯无公害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淳安县位于浙西山区丘陵地,是浙江省传统旱粮主产区之一。年旱粮播种面积17500hm2,其中,甘薯为主要旱粮作物,常年种植面积达5500hm2。据资料表明,甘薯是蔬菜之王,营养丰富、养分平衡,营养价值高,国内外甘薯鲜食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开发鲜食甘薯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1999年从浙江省农科院作核所引进鲜食甘薯新品种,已累计示范推广面积达1000hm2,可增收10200元/hm2,经济效益十分明显。甘薯是耐贫瘠旱粮作物,适应性广,近年来,鲜食甘薯产品开发已辐射到附近诸多县市,呈现出良好的推广前景。我们通过几年的栽培实践总结出一套适合当地生产条件的鲜食甘薯无公害栽培技术。1品种选择1999年以……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华北地区夏玉米低碳生产的氮肥管理措施,以典型夏玉米田为对象,设置了不施氮(N0)、施氮100 kg/hm2(N1)、施氮150 kg/hm2 (N2)、施氮200 kg/hm2 (N3)4个处理,通过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农事投入间接碳排放和作物固碳综合评估了不同施氮水平对夏玉米农田生态系统净碳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农田土壤CO2、N2O排放随施氮量升高而升高,CH4吸收量随施氮量的升高而下降,N1、N2和N3处理土壤温室气体总排放的碳当量分别较N0提高14.91%、24.19%、29.67%;氮肥投入贡献了较高的间接排放,达到135.27~270.55 kg/hm2;施氮促进了作物固碳,N0、N1、N2、N3净初级生产力固碳量分别为1965.56、3125.68、4345.55、4663.64 kg/hm2。综合系统碳流来看,各处理均表现为碳汇,净碳效应分别为258.33、1034.99、2032.82、2192.16 kg/hm2,碳可持续指数分别为0.15、0.50、0.88、0.89。200 kg/hm2施氮量下能够以相对较低的碳耗换取较高的固碳率,表现出较高的净碳效应,可推荐为氮素适宜投入量。  相似文献   

17.
为优化立体复合种植模式,合理地利用光、热、水、土资源,使其发挥更大的生物效应和经济效益,解决退耕还林还草后人多地少,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争地问题,促进农林牧用地协调,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2000~2001年在宁南山区的西吉县硝河乡上店村进行为期3年的立体复合种植效益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春小麦 / /胡萝卜 /地膜玉米1季2种3收的粮食产量为7557kg/hm2,经济产量13293kg/hm2,生物产量为27646.5kg/hm2,产值14617.50元 /hm2,扣除投入成本4875元 /hm2,获纯收入974……  相似文献   

18.
施氮对春玉米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试验,研究施氮对春玉米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对春玉米经济性状、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不同,各处理间产量差异极显著,以施氮量150kg/hm2的处理表现最佳;玉米产量和经济效益随施氮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氮肥的农学效率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单位面积玉米产量和施氮量具有显著的回归关系,最高产量施氮量是:N161.9kg/hm2,最高产量为8351.9kg/hm2;最佳产量施氮量为:N144.7kg/hm2,最佳产量8324.1kg/hm2。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不同种植密度条件对早熟玉米‘晋单84号’生长性状及品质的影响,以玉米品种‘晋单84号’为试验材料,在4.5万株/hm2、5.25万株/hm2、6万株/hm2、6.75万株/hm2、7.5万株/hm2 5个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研究‘晋单84号’的农艺性状表现、产量及籽粒品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晋单84号’的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密度6.75万株/hm2时最高,为12825.8 kg/hm2;籽粒品质蛋白质含量随密度增大表现为逐渐下降的趋势;粗脂肪含量表现为与密度负相关的变化趋势;粗淀粉含量在6.75万株/hm2密度下达到最高73.4%。以上试验研究为确定‘晋单84号’在山西中部地区最适宜密度及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高杂粮作物的产量及效益,根据玉米全程机械化种植发展要求,创新地设计出了“夏玉米—绿豆全程机械化间作模式”,通过研究,为现代高效农业新型种植模式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全程机械化间作模式下,夏玉米产量随着玉米密度的增加呈增加趋势,玉米千粒重和穗粒数逐渐降低;不同密度间绿豆产量差异不明显。玉米密度对间作经济效益影响极显著,且是影响间作效益的第一因素。玉米—绿豆间作处理的净产值均显著高于单作处理,且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推荐玉米7500株/hm2+绿豆90000株/hm2、玉米75000株/hm2+绿豆105000株/hm2 2种净产值最高的间作模式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