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喂养方式对早产儿营养状况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将63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1250~2150g)分为自吮奶组和胃管喂养组,后者根据是否辅以非营养性吸吮随机分为单纯胃管喂养组和非营养性吸吮组,所有早产儿均采用同一种配方奶粉喂养,记录喂养2周后早产儿生长发育指标的变化及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记录奶量、热能、鼻胃管留置时间。结果:自吮奶组和非营养性吸吮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较单纯胃管喂养组显著缩短(P<0.05);1周后自吮奶组体重增加明显高于单纯胃管喂养组和非营养性吸吮组,2周龄时身长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5);非营养性吸吮组鼻胃管留置时间缩短了5天。结论:若早产儿消化道能适应胃肠道营养,应尽早给予奶瓶喂养;对吸吮、吞咽功能不协调者,在鼻胃管喂养期间辅以非营养性吸吮是一种适宜的辅助喂养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联合腹部按摩对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增长的影响。方法将舟山市妇幼保健院NICU收治的48例需经鼻胃管喂养的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24例)给予单纯经鼻胃管喂养,实验组(24例)在经鼻胃管喂养的基础上辅以非营养性吸吮加腹部抚触,两组均给予同一种早产儿特殊配方乳喂养。观察记录两组胃内残留发生率、鼻胃管留置时间、达到完全肠道营养时间、胎粪完全排尽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体重增长速度、睡眠时间。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鼻胃管留置时间较短,达到完全肠道营养时间短,胎粪完全排尽时间短,胃内残留奶量少,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及体重增长速度快,睡眠时间相对延长。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在鼻胃管喂养期间辅以非营养吸吮伴腹部抚触的方法,能有效促进胃排空,对其胃肠功能发育及体重增长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营养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NNS)对早产儿营养、生长发育及喂养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60例需经鼻胃管喂养(INGF)的健康早产适于胎龄儿,根据是否辅以非营养性吸吮随机分成单纯鼻胃管喂养组和非营养性吸吮组,均用瑞士雀巢公司提供的雀巢早产儿配方奶,记录喂养2周生长发育指标(体重、身长、头围)的变化及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达自行吮母乳时间、喂养相关并发症。结果:非营养性吸吮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8.8±1.8)天,较单纯鼻胃管喂养组(10.1±1.3)天,显著缩短(P<0.01);达自行吮母乳时间(8.1±0.9)天,较单纯鼻胃管喂养组(9.5±1.3)天,显著缩短(P<0.01);喂养2周后两组的体重、身长差异有显著性(P<0.05),头围差异无显著性(P>0.05);非营养性吸吮组胃残留、呕吐、腹胀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单纯鼻胃管喂养组的发生率显著减少(P<0.05)。结论:早产儿早期非营养性吸吮可促进胃肠道的发育和功能成熟、降低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促进体质量增长、有利于改善早产儿营养状况,加快早产儿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4.
刘倩  刘松林  邓晓毅 《中国校医》2014,28(8):612-613
目的比较极低出生体质量儿间隙缓慢滴注鼻饲喂养和连续鼻饲喂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NICU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90例,随机分成间隙缓慢滴注鼻饲喂养组(A组)和连续鼻饲喂养组(B组),均同时予以非营养性吸吮和部分胃肠外营养,直至达到完全胃肠内喂养。比较2组患儿喂养不耐受性、达到完全胃肠内喂养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及平均住院日。结果间隙缓慢滴注鼻饲喂养组较连续鼻饲喂养组出现喂养不耐受数的例数少(P〈0.05),且达到完全胃肠道喂养时间短(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更耐受间隙缓慢滴注鼻饲喂养,其达到完全胃肠喂养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5.
韩芳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5):2290-2292
目的:探讨适合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方式及其对早产极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及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将在NICU住院的60例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胃管喂养法;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的常规治疗基础上,出生后24 h内开始微量喂养,每天的奶量用微量输液泵通过胃管持续间断注入,喂奶时间为2 h喂1次,滴入2h后暂停2 h,当VLBWI每次奶量增加至15~20 ml/kg体重时将2 h喂养1次改为3 h喂1次。两组喂养时间均直至患儿有吸吮和吞咽能力、能经口喂养后停止鼻饲。比较并记录两组:①每次喂奶量及发生喂养不耐受的例数。②生长发育指标。结果:给予早产极低体重儿早期间歇持续微量喂养组的早产极低体重儿过渡到经口喂养时间快,胃肠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明显减少,促进早产儿早期生长发育。结论:早期间歇持续微量喂养是VLBWI简便而有效的辅助喂养方法,对VLBWI的早期生长发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在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喂养中的作用。方法:对2010年9月~2012年9月在遵义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住院的极低出生体重儿进行研究,将体重小于1 500 g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分别随机分为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喂养组(观察组)及早产儿配方喂养组(对照组),监测生长发育指标和出生后4天、10天血清胃动素水平。结果:1观察组胎便排净时间较对照组缩短(P=0.013),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12),自主排便次数较对照组多(P=0.027),生后4天及10天胃动素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早产儿配方喂养相比,早期给予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喂养对于极低出生体重儿可降低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生长发育指标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7.
吗叮啉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临床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吗叮啉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作用。方法:将出生后出现喂养不耐受的106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保暖,抗感染、静脉营养、插胃管留置并用生理盐水洗胃,以预防咽下综合征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吗叮啉,观察喂养不耐受好转情况及住院天数。结果:给予吗叮啉治疗后每日完成奶量增加,胃残留量减少,腹胀消失,达到完全经胃肠喂养时间缩短,体重增加,缩短了住院天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吗叮啉能较好地改善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缩短住院天数,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粉在早产儿中的运用。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5年6月该院收治的100例早产儿,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给予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粉喂养2周,随后改为普通早产儿配方奶,对照组始终采用普通早产儿配方奶进行喂养,两组早产儿均需予以胃肠外营养。比较两组早产儿住院期间并发症、排便、肠内外营养时间、住院时间、出院时生长发育指标、住院期间和出院后3周生长速率情况。结果观察组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22.00%)显著低于对照组(4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胆汁淤积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平均每日排便次数(2.45±0.13)次显著多于对照组(1.74±0.11)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的住院时间、达全肠内营养时间及肠外营养总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的出院体重、出院头围、出院身长及住院期间和出院后3周体重增长速率、头围增长速率、身长增长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在住院期间采用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粉进行喂养,能明显降低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促进排便,短期使用并不会对早产儿体格生长发育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非营养性吸吮(NNS)联合腹部抚触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新生儿病房收治的喂养不耐受VLBW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NNS联合腹部抚触。结果观察组喂养不耐受消失明显早于对照组,达到完全肠内营养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缩短;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喂养不耐受后7d平均每天增加的奶量较多,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非营养性吸吮(NNS)联合腹部抚触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喂养不耐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对极低出生体重儿消化功能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7月-2013年12月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无严重窒息、无消化道畸形、生后需经鼻饲管喂养的极低出生体重儿47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住院号末位数单偶数划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予以非营养性吸吮,记录两组喂养不耐受及生长发育等相关指标.结果:实验组胃潴留发生率、饲管喂养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呕吐、腹胀、消化道咖啡色物发生率少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非营养性吸吮可以刺激VLBWI胃肠道生长发育,加速胃肠功能成熟,改善喂养不耐受,缩短饲管喂养时间,尽快向经口喂养过渡,同时可促进VLBWI体重增加.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间歇鼻饲注入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在提高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生存质量方面的应用价值,并探讨极低体重出生早产儿合适的喂养方式。方法以2012年1月2014年1月间住院治疗的极低体重出生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将其随机分入观察组和对照组接受研究。对照组采用间歇鼻饲注入喂养,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非营养性吸吮。比较两组早产儿在喂养情况及喂养并发症方面的差异,以明确间歇鼻饲注入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的效果。结果经t检验,除血糖值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观察组早产儿住院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黄疸持续时间、完全肠内营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产儿发生低血糖、腹胀、胃出血、喂养不耐受、吸入性肺炎的例数及所占比例均低于对照组,经2检验,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鼻饲注入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改善了极低体重出生早产儿的营养状态,促进其生长发育,并降低发生喂养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型护理干预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将78例适于胎龄的早产低体重儿分为两组各39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和静脉营养的基础上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和静脉营养基础上给予非营养性吸吮、微量泵间断胃管喂养、喂养后俯卧位及腹部抚触的措施,并贯穿在早产儿的日常护理中。观察两组喂养不耐受情况及呕吐、腹胀、胃残留发生情况,记录鼻胃管留置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及到达全肠道营养时间等。结果试验组患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儿达到全肠道营养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鼻胃管留置时间、第1次排黄便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试验组喂养出现腹胀、胃残留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产低体重儿喂养时给予新型护理干预能促进胃肠道功能的成熟,提高经肠道喂养的耐受性,有效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非营养性吸吮联合抚触两种干预方式在早产儿胃管喂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68例早产适于胎龄儿,生后即给予鼻胃管喂养,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干预组和常规喂养组,干预组早产儿在常规喂养的情况下同时给予非营养性吸吮和抚触干预,观察两组早产儿胎便持续时间、生理性体重下降持续天数、胃管留置时间、经口喂养后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天数等指标。 【结果】 干预组早产儿胎便持续时间、生理性体重下降天数、胃管留置时间、住院天数均短于常规喂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喂养不耐受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干预组明显低于常规喂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并发症中,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居首位,常规喂养组发生率为44.1%,干预组发生率为14.7%,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在纠正胎龄40周时进行体重、身长、头围的比较,干预组明显优于常规喂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非营养性吸吮联合抚触两种干预方式在早产儿喂养中起到良好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杜萍 《工企医刊》2009,22(4):10-11
目的:研究早期微量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耐受性及体重增长情况,为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早期微量喂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出生体重〈1500g的70例早产儿进行随机分组,在常规静脉营养基础上治疗组(40例)于生后24h~72h内采用统一的早产儿配方奶粉经口或鼻饲喂养,对照组(30例)于生后1周内给予喂养。对照喂养中胃肠不耐受发生率及比较生后2周体重达到或超过出生体重(BW)的例数。结果:治疗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17.5%(7/40);对照组56.7%(17/30),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早期微量喂养改善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体重增长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不同喂养方式对小于胎龄儿体重、身长、头围的影响。方法 将215名小于胎龄儿按照喂养方式分为5组: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喂养组、母乳喂养组、足月儿配方奶喂养组、母乳+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喂养组、母乳+足月儿配方奶喂养组, 比较各组在出生、生后1、3、6、12、18月及24月体重、身长、头围等生长发育指标。结果 不同喂养方式对小于胎龄儿体重、身长、头围发育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 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喂养组及其与母乳混合喂养组儿童发育指标优于纯母乳喂养及足月儿配方奶喂养组,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于胎龄儿出院后应用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喂养或与母乳混合喂养能够促进体重、身长、头围发展, 实现小于胎龄儿的追赶生长, 避免发生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同喂养方式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耐受性及喂养效果的优劣性.方法 将45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A组:23例,间歇经口管饲+非营养性吸吮,B组:22例,经口喂养;两组起始奶量均从10~20mL·kg-1·d-1、从每3小时喂1次开始,每次持续时间为10~15分钟,每天增加20mL/kg.所有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均同时进行部分静脉营养,直至达到完全肠道内营养.比较两组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耐受、胃食道返流、乳汁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以及达到完全肠道喂养的时间.结果 A组胃食道返流、乳汁吸入性肺炎发生率较B组低(χ2=3.74,P=0.04;χ2=5.14,P=0.02),达到完全肠道营养时间短(t=6.41,P=0.00).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0.25,P=0.40).结论 极低出生体重儿采用间歇经口管饲+非营养性吸吮有利于其生长发育和胃肠功能的完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及对医院感染的影响,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7年4月—2020年2月于山东菏泽市立医院诊治的208例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进入试验资格评估,筛选排除后随机分配,最终研究组、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患儿接受早产儿标准配方奶喂养,研究组患儿接受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喂养,对比两组的喂养耐受指标(每日进奶量、胎粪排尽时间、达全胃肠营养时间、复奶后7d内总胃残留次数(GRV1)、复奶后全天胃残余量/全天预计奶量比(GRV2)、生长发育指标(体重、头围增长速度)、并发症发病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病理性黄疸、大便潜血阳性或便血)及医院感染的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喂养耐受指标除每日进奶量(t=5.037)高于对照组外,胎粪排尽时间(t=9.217)、达全胃肠营养时间(t=15.833)、GRV1(t=6.737)、GRV2(t=9.956)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体重增长速度(t=2.454)、头围增长速度(t=5.469)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坏死...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低出生体重儿液体配方奶对极低/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生后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而评估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胎龄≤32周住院的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低出生体重儿液体配方奶和普通早产儿配方奶粉喂养,观察喂养后体格发育指标、喂养相关指标、合并疾病等方面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应用低出生体重儿液体配方奶喂养的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体重增长速率高于对照组;体重增长所需热量、恢复至出生体重所需时间、喂养耐受时间、静脉营养应用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感染、贫血和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出生体重儿液体配方奶由于可提供高热量,有效利用度高,肠道负荷小,且应用方便、能保证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生后早期良好的生长发育,同时可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喂养不耐受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喂养不耐受对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增长的影响. [方法]对2006年9月~2007年9月生后24 h内陕西省妇幼保健院NICU孕周<34周、出生体重≤1 500 g,无消化系统畸形的54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入选病例根据喂养情况分为喂养耐受组与不耐受组. [结果]喂养耐受组和喂养不耐受组间出生3周内热卡、蛋白摄入及体重增长差异有显着性.两组间开奶日龄、足量喂养日龄、体重开始增长日龄、恢复出生体重日龄、静脉营养时间、住院日数差异有显着性,胎龄、出生体重差异无显着性. [结论]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应早期喂养,减少喂养不耐受性,肠道内营养能提供更足够的能量以满足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体重增长,同时需要肠外营养作为肠内营养的补充.  相似文献   

20.
目的针对极低出生体重儿胃肠喂养不耐受情况进行护理分析,观察护理效果。方法对我院2009年2月-2012年2月期间9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观察其护理情况。结果 90例患儿中其中52例为胃肠喂养不耐受者,余38例为耐受者,两组患者在开奶日龄、住院天数及达足量喂养日龄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表中可见不耐受组胎龄低于耐受组,住院天数及足量喂养日龄显着高于耐受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极低出生体重儿进行合理的喂养方式能够提高患儿耐受情况,而胎龄小及开奶日龄是喂养不耐受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