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目的:分析肝脏多房环形强化的影像学特征,探讨肝脓肿、肝内胆管细胞癌、肝转移瘤的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肝脏病变表现为多房环形强化的影像学特征,其中肝脓肿15例,肝内胆管细胞癌7例,肝转移瘤9例。13例行上腹部 CT 平扫和三期增强检查,7例行 MRI 平扫及 LAVA 多期增强检查,11例同时行 CT 和 MRI 检查。结果:3种病变在环壁及分隔的强化征象有差异。肝脓肿环壁及分隔均匀、完整(P <0.05),可见病灶缩小征(P <0.05)。胆管细胞癌环形强化呈向心性充填(P <0.05),或出现肝包膜回缩(P <0.05)和扩张胆管壁的局限性增厚。环壁不规则中断或见强化的壁结节,是诊断转移瘤较有价值的征象。结论:肝脓肿、肝内胆管细胞癌、肝转移瘤 3种病变各有其影像特点,CT 及 MR 检查对三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诊中绞窄性肠梗阻的多排螺旋CT(MDCT)的影像表现。方法:分析经手术证实的29例绞窄性肠梗阻(SIO)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DCT资料,经多方位重建和多窗位的技术处理,对绞窄性肠梗阻患者CT的肠管影像改变(肠腔的扩张、积液、肠壁厚度、密度的改变),肠系膜的CT影像改变(肠系膜的模糊积液、旋转、门静脉的变化),腹腔内的CT影像改变(腹水、气腹)及增强CT影像改变(肠壁的强化改变,肠系膜血管是否栓塞)深入研究。结果:29例患者中共检出肠腔扩张、积液26例,肠壁密度变化、增厚18例,肠壁、门静脉内积气2例,肠系膜的模糊、积液19例,缆绳征11例,漩涡征9例,鸟嘴征5例,腹腔积液12例,肠系膜血管栓塞3例及肠壁不强化5例。结论:多排螺旋CT识别绞窄性肠梗阻的MDCT征象细节对提高绞窄性肠梗阻的诊断及其鉴别诊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肠道淋巴瘤(PIL)的CT表现,以提高该病的影像诊断和鉴别水平。方法:收集北京医院从2013年3月至2022年2月的21例经病理证实的PIL患者资料,分析其CT表型及特征表现。结果:21例PIL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12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3例为滤泡性淋巴瘤,2例为NK/T细胞淋巴瘤,2例为T细胞性淋巴瘤,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和套细胞淋巴瘤(MCL)各1例;病变位于结肠7例,回肠5例,小肠系膜4例,回盲部2例,空肠1例,直肠1例,1例累及右半结肠和回盲部。CT检查显示,肠壁环周浸润型3例,肠壁增厚型3例,肿块型4例,动脉瘤样扩张型7例,肠系膜多发结节型4例。CT增强多表现为均匀的轻中度强化;21例患者中,2例合并肠穿孔,2例合并肠梗阻。结论:PIL的特征CT表现包括肠管多节段受累、肠壁局限性或弥漫性明显增厚、肠腔动脉瘤样扩张、偏心性密度均匀的肠腔肿块以及肠系膜“夹心面包征”,认识这些征象有助于提高对原发性肠道淋巴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肠扭转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行腹部CT血管造影诊断肠扭转,并经手术证实病例资料。采用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多种重建方式显示肠系膜血管。结果:14例均正确诊断,主要征象肠系膜血管的漩涡征(14例),肠管的漩涡征(14例),鸟喙征(10例),肠壁水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乙状结肠扭转(SV)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以提高SV术前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或肠镜复位证实的15例乙状结肠扭转MSCT表现,归纳其影像学特征。结果:15例SV的MSCT征象有:15例均显示乙状结肠扩张,4例提示有肠管损害,包括肠壁增厚、肠系膜水肿、系膜间渗出和腹腔积液等;CT定位像显示倒“U”征14例,横断面图像显示“圆腹”征13例,“鸟嘴”征11例,MPR显示“交叉”征10例,“漩涡”征9例;CT增强及CTA显示肠壁强化减弱3例,肠系膜小血管闭塞1例,肠系膜动脉旋转2例。结论:乙状结肠扭转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尤其是肠管损害的判断对指导临床治疗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穿孔性和非穿孔性阑尾炎的CT表现,评估CT对其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经临床证实的24例阑尾炎,根据病理结果将这些病例分为2组:穿孔性阑尾炎组(10例)和非穿孔性阑尾炎组(14例)。分析其CT征象并进行比较。结果:阑尾周围蜂窝组织炎、阑尾壁不连续和阑尾周围积气是穿孔性阑尾炎的直接CT征象,对穿孔性阑尾炎的诊断有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结肠成像(CTC)检查对胃癌结肠早期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8例行术前CTC检查的胃癌患者。虽然在轴位断层图像上没有看到明显的腹膜小结节,但是在三维(3D)空间图像中可以见到结肠壁变形。而相应地,在多平面重组图像(MPR)显示由于结肠壁增厚导致的肠壁变形,同时,还观察到与胃癌原发灶相关的密集索条状结构以及增厚的结肠壁。结果:我们发现胃癌病灶周围的索条状硬结节与腹膜侵袭相关,并在术中探查发现这些结节分布在胃癌原发灶、胃结肠韧带以及横结肠系膜之间;我们还观察到结肠结节与腹膜侵袭结节一致。结论:将来CTC有可能被应用于鉴别胃癌经腹膜浸润结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肺结核好发部位上周围型肺癌与结核瘤的CT征象及鉴别诊断依据。方法:搜集近6年来有结节或肿块发生在肺结核好发部位的陈旧性肺结核患者134例,其中合并周围型肺癌80例,继发结核瘤54例,所有病例均有完整CT影像资料,并均经病理证实。将周围型肺癌病例定为Ⅰ组,结核瘤病例定为Ⅱ组。再分别将结节或肿块与陈旧性肺结核灶不在同一肺段而孤立存在的,定为Ⅰa组(49例)和Ⅱa组(39例);两者在同一肺段上混合存在的,定为Ⅰb组(31例)和Ⅱb组(15例)。回顾性分析各组的CT征象,对Ⅰ组和Ⅱ组数据组间及组内CT征象分别进行χ2检验并分析。结果:Ⅰ组患者中腺癌比例最高(61/80)。Ⅰ组与Ⅱ组病灶发生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a组与Ⅱa组对比,病灶大小≥3 cm、密度不均匀、空泡征、浅分叶征,强化≥20 Hu及不均匀强化以Ⅰa组多见(P〈0.05);密度均匀、钙化、边缘清楚、强化〈20 Hu及环形强化以Ⅱa组多见(P〈0.05)。Ⅰb组与Ⅱb组对比,病灶大小≥3 cm、密度不均匀、强化≥20 Hu、不均匀强化及合并肺气肿以Ⅰb组多见(P〈0.05);密度均匀及强化〈20 Hu以Ⅱb组多见(P〈0.05)。Ⅰa组与Ⅰb组对比,空洞及强化〈20 Hu以Ⅰa组多见(P〈0.05);钙化、强化≥20 Hu、不均匀强化及合并肺气肿以Ⅰb组多见(P〈0.05);Ⅱa组与Ⅱb组CT征象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陈旧性肺结核患者合并周围型肺癌与继发结核瘤CT征象多有重叠,对各种CT征象综合分析是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囊性肾癌的CT表现,探讨多层螺旋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囊性肾癌的临床表现、CT及病理资料。CT成像技术为采用64排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并行冠状位、矢状位的多平面重建。结果:11例囊性肾癌均显示为囊性或囊实性肿块,规则或不规则,大小不一,均有囊壁增厚。其中壁结节占9例,瘤内分隔占4例,囊壁钙化占4例。囊壁及分隔厚薄不均,增强后可见囊壁、囊内分隔及壁结节的强化,主要呈"快进快出"的特征。多平面重建图像显示肿瘤细节及其与周围结构关系更加清晰。结论:囊性肾癌具有一些特征性的CT征象,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及多平面重建有助于明确诊断,但需与肾脏其他囊性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表现为多发磨玻璃影(GGO)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CT及临床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确诊为COVID-19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和影像征象,同时对CT征象及相应的病理基础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2例表现为多发GGO样COVID-19患者中,发热11例,咳嗽7例,病灶数量≤5者2例,病灶数量6~10者2例,数量>10者8例;累及上叶10例,中叶和舌叶10例,下叶11例,同时累及上中(舌叶)、下叶者9例;小叶间隔增厚11例;病灶伴实变7例;胸膜改变11例,其中胸膜增厚10例,叶间裂少量积液1例。所有患者未见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结论:表现为多发GGOCOVID-19患者的CT及临床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患者流行病学史及实验室检查,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数字X线摄影(DR)和多层螺旋CT(MSCT)在肋骨骨折诊断中的确诊率,评价其在法医临床鉴定中的作用。方法:观察80例肋骨骨折患者的DR正、斜位片,MSCT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及薄层轴位图像,对比分析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肋骨骨折确诊率、漏诊率和疑诊率方面的差异。结果:...  相似文献   

12.
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胰腺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扫描成像技术评价正常人胰腺,胰腺炎与胰腺癌的血流动力学表现,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从26例行多层螺旋CT胰腺灌注扫描者中选出20例分析。胰腺癌组10例,正常胰腺组5例(志愿者),急性水肿性胰腺炎组5例。采用GE light speed 16层CT电影模式(0.5·s^-1),120kV,60mA,5mm×4;注射流率3.0mL·s^-1,延迟5s,扫描时间50s。应用GE ADW 4.2工作站Perfusion3灌注软件包分析,分别测量Qb,Vb,tmt和κps,采用t检验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选20例受检者均获得满意的伪彩灌注图、灌注参数。胰腺癌组和正常胰腺组的灌注参数Qb、Vb、tmt和κps。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胰腺癌组和胰腺炎组的灌注参数Qb、Vb及tmt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κps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胰腺炎组和正常胰腺组的灌注参数Qb、K、及κps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胰腺MSCT灌注成像为胰腺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新方法,并且为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胰腺癌的血流灌注与正常胰腺和胰腺炎的血流灌注相比明显减少,MSCT灌注成像对胰腺癌血流变化的分析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静脉尿路造影(IVP)联合多层螺旋CT(MsCT)平扫在输尿管梗阻病变中检查的价值。方法:将临床疑诊为输尿管疾病患者首先行IVP检查,从IVP检查中选出输尿管梗阻患者40例再行MSCT平扫为研究对象,将原始资料传至AW4.2工作站,分别进行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容积再现(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对比单纯IVP及IVP+MSCT诊断结果与手术结果在输尿管梗阻检查中的定位、定性准确性。结果:IVP+MSCT确诊38例,诊断率95%(38/40);单纯IVP确诊27例,诊断率67.5%(27/40),两者之间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单纯IVP与IVP+MSCT在输尿管梗阻定位诊断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IVP+MSCT平扫对输尿管梗阻的定位、定性诊断更准确,并且明显降低了辐射剂量及对比剂剂量,既省时省力,又节约检查费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MSCT征象与各病理类型急性阑尾炎的相关性大小.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急性阑尾炎患者78例,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MSCT扫描,对部分阑尾显示欠清的患者加做曲面重组(curve multiplanar reformation,CPR),分析不同类型阑尾炎的MSC...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09年6月至9月62例冠心病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二组: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经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选择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的冠状动脉狭窄≥50%的血管100个节段共100个斑块,通过在轴位、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三维最大密度投影3D-MIP、容积再现5种图像上鉴别不同类型斑块,并测量斑块的CT值。结果:100个粥样斑块以Schroeder的两种评估斑块CT值方法作标准,两种标准的3种斑块分型例数高度一致,同一性100%;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组中非钙化斑块的检出率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而稳定型心绞痛组钙化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组,两组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别(P0.01)。结论:64层螺旋CT可依据斑块的CT值不同判断斑块的性质,可以早期检测不稳定斑块,非钙化斑块与冠心病危险性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髂胫束摩擦综合征的低场MRI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随访证实的12例髂胫束摩擦综合征的临床及0.35T磁共振成像(MRI)资料。结果:全部患者均有膝外侧疼痛,以跑步等运动时为著。MRI急性期及亚急性期以髂胫束肿胀、信号增高,髂胫束内侧和(或)外侧肿胀积液为主要表现(本组4例);慢性期以髂胫束增厚、伴髂胫束内外侧积液为主要表现(本组8例)。MRI显示以冠状位为佳。结论:认识髂胫束摩擦综合征的临床及低场MRI表现特征有助于早期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MSCT)不同的螺距(Pitch)与不同的球管旋转速度(s/r)优化搭配在下肢CTA中的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资料与方法:前瞻性选择2012年至2013年间临床拟诊为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患者90例,根据不同的螺距与不同球管旋转速度优化搭配随机分为3组(n=30),A组:螺距0.516、0.6 s/r;B组:螺距0.984、0.8 s/r;C组:螺距1.375、1 s/r;均采用相同的kV、mAs、注射速率、对比剂量及浓度行对比剂追踪手动触发扫描。扫描结束后记录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射线有效利用率(Dose)及扫描时间(To-time)。将3组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及扫描时间采用方差检验(F)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组的平均扫描时间分别为(30.30±0.54)s、(21.30±0.44)s、(19.30±1.48)s,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扫描时间最短;DLP分别为(4 002.35±71.56)mGy.cm、(2 106.25±62.14)mGy.cm、(1 534.08±106.50)mGy.cm,3组之间的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ED分别为68.06 mSv、35.81 mSv、26.08 mSv,B组比A组的每位患者ED降低了47.37%(32.23/68.04),C组比A组的每位患者ED明显降低了61.67%(41.96/68.04)、C组比B组降低了27.17%(9.73/35.81),3组之间的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3组在腹主动脉远端、双侧髂外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处的平均CT值为300.35 Hu、302.49 Hu、307.09 Hu,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组血管清晰度及显示血管节段数均具有较好一致性;3组的Dose分别为94.94%、95.61%、95.61%。结论:3组的图像质量均达到诊断要求,但螺距1.375、1 s/r搭配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MSCT和X线平片在诊断腰椎滑脱症中的临床价值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比较X线平片和多排螺旋CT诊断腰椎滑脱的准确性,并评价临床价值。方法:搜集40例经X线平片、MSCT检查诊断并手术治疗的腰椎滑脱患者,X线平片和MSCT判定腰椎滑脱程度、部位、类型的结果与手术对照。结果:40例患者,27例手术证实为真性滑脱,13例为假性滑脱。以手术为对照,X线平片、MSCT诊断腰椎滑脱程度和部位准确率为100%;X线平片判定腰椎滑脱类型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为分别为59.3%、100%、100%和54.2%;MSCT判定滑脱类型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均为100%;X线平片和MSCT对滑脱类型判定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X线平片、MSCT判定腰椎滑脱程度和部位均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判定腰椎滑脱类型,MSCT比X线平片好,X线平片目前仍是基本的筛查方法,MSCT进一步明确腰椎滑脱类型诊断,为临床提供更多的影像信息和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