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对主动脉窦起源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应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系统)进行激动顺序标测及起搏标测,探讨锋电位和起搏标测对主动脉窦起源期前收缩射频消融的指导意义。方法:本研究病例为我院2013-07-2017-07于主动脉窦内消融成功的室性期前收缩病例,运用Carto三维标测系统对右室流出道及主动脉窦行三维重建,行激动标测及起搏标测,观察锋电位与起搏标测心室夺获情况与消融靶点的关系。结果:23例患者最终于主动脉窦消融成功,其中左冠窦18例,右冠窦5例,无冠窦0例。左冠窦起源的室性期前收缩右室流出道(RVOT)心室最早激动点(EVA)提前体表心电图V波20~38(25.56±5.20)ms,左冠窦靶点处EVA提前体表心电图V波18~37(27.33±6.07)ms。18例左冠窦起源室性期前收缩患者中,16例(88.9%)记录到锋电位。14例(77.8%)于左冠窦靶点处起搏可成功夺获心室,消融成功后于靶点处再次起搏均无法夺获心室。右冠窦起源的室性期前收缩RVOT处EVA提前体表心电图V波18~37(26.6±5.41)ms,右冠窦靶点处EVA提前体表心电图V波21~38(30.20±6.83)ms。5例右冠窦起源的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全部记录到锋电位,其中3例(60%)可于右冠窦靶点处成功夺获心室,消融成功后于靶点处再次起搏均无法夺获心室。结论:锋电位与起搏标测成功夺获心室对主动脉窦起源室性期前收缩的射频消融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主动脉窦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进行标测和消融需要准确和安全。本研究尝试采用EnSiteNavX标测技术对起源于主动脉窦的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和/或室性早搏(室早)进行消融。方法运用NavX标测系统构建主动脉窦、升主动脉及冠状动脉开口的三维电解剖及激动顺序图,同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以确认NavX导航的准确性。结合传统的电生理标测,射频消融治疗24例主动脉窦起源的室早和/或室速。结果24例均射频消融成功,其中,左冠窦内起源16例,右冠窦内起源4例,左、右冠窦问起源4例,术中和术后无并发症。消融时间及x线曝光时间(包括冠状动脉造影时间)分别为(56.1±18.3)min、(11.2±6.8)min。1例患者消融前发现合并左旋支中段狭窄,消融术后成功行支架术。平均随访(16_+12)个月,1例室速患者有室早复发,再次消融成功。结论NavX标测技术可以代替冠状动脉造影,指导主动脉窦起源的室早和/或室速的标测和消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体表心电图对鉴别右室流出道后间隔和右冠窦起源室性心律失常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经导管射频消融手术治愈的起源于右冠窦和右室流出道后间隔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各12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ECG资料,总结体表心电图对两部位室性心律失常诊断的准确性。结果右室流出道后间隔起源室性心律失常AV2S/AV3R比值高于右冠窦起源室性心律失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为右室流出道后间隔起源室性心律失常敏感性75%,特异性66.7%;右冠窦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移行在V3,特异性58.3%,敏感度100%,准确性70.8%。结论体表心电图图形特征,对右室流出道后间隔和右冠窦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定位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
主动脉窦(ASC)由无冠窦、左冠窦和右冠窦组成,位于心脏的中心部位,与心脏各腔室在解剖上发生联系。在ASC内消融根治的快速性心律失常的解剖基质有两方面:直接起源于心室或心房肌与ASC之间的心肌纤维连接;源于邻近组织的心内膜深处或心外膜。在无冠窦消融治疗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的报道较多;而主动脉三个窦内消融治疗室性早搏/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有报道,而以左冠窦多见,上述心律失常发生时的心电图和电生理往往有其特征性。消融时应避免损伤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5.
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VAs ),包括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PVCs )和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 ),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大多数为无结构性心脏病。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 )是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近年来,经心内膜途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PVCs/IVT逐年增加。然而,左心室心外膜VAs起源者经左心室心内膜消融无效而需经心外膜消融才能成功。Daniels等报道心外膜起源IVT的发生率可达9%。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性,12岁,因频发室性早博、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入院行射频消融术,体表心电图提示为右侧His束旁起源室性早博、室性心动过速.右侧His束区域最早激动点提前QRS波约45 ms,单极图呈"QS"型,窦性心律下可记录到His电位,低功率消融出现交界性反应且消融无效.于左室流出道标测显示无冠窦激动最早,局部可记录到尖峰双电...  相似文献   

7.
目的报道13例主动脉无冠窦内和1例二尖瓣环一主动脉连接(MAAJ)处成功消融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探讨该类房速的电生理特点及标测和消融方法。方法14例患者,男性3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54.4±10.4)岁,均有阵发性房速病史。心房刺激诱发房速后,分析体表心电图P’波特点并于右心房进行激动标测,如果最早心房激动邻近希氏束附近,少数患者在此处消融,其他患者和上述消融不成功患者,经主动脉逆行途径,在无冠窦内标测和消融。如果消融不能成功,则经房间隔穿刺途径至左心房标测最早激动部位处消融。结果房速发作时体表心电图P’波明显变窄(77.8±14.4)ms。右心房激动标测均在希氏束附近标测到相对提前的心房激动,3例于此处消融失败。14例经主动脉逆行途径于无冠窦内标测到最早心房激动提前希氏柬处心房激动0~20.0(10.1±6.3)ms,13例于无冠窦内消融成功,包括1例改用盐水灌注导管后消融成功。1例经无冠窦消融失败后,经穿刺房间隔于MAAJ处标测到最早心房激动处消融成功。随访3~38个月,均无复发。结论对于具有窄P’波及标测右心房最早激动位于希氏束附近的局灶性房速,经主动脉逆行途径在无冠窦内标测和消融具有很高的成功率,经穿刺房间隔在左侧MAAJ处消融或应用盐水灌注导管无冠窦内消融可能进一步提高消融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探讨起源于主动脉窦内的反复单形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和/或频发室性早搏(简称室早)的心电图特点和射频消融治疗。分析35例该类患者的室速和频发室早的心电图、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治疗情况。结果:室性心律失常起源于左冠状动脉窦(简称左冠窦)的30例、无冠状动脉窦3例和主动脉根部左冠窦下2例。左冠窦的心电图特点:Ⅰ和aVL导联为rs、rS或QS波形,Ⅱ、Ⅲ和aVF导联为R波形,胸导联R波移行区在V2或V3导联,V5、V6导联为高振幅R波,无S波;V2导联R高度/S高度比值1.29±0.36。主动脉根部左冠窦下起源的心电图特点:和左冠窦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基本相同,但V5、V6导联有S波。无冠状动脉窦起源的心电图特点:Ⅰ和aVL导联为Rs或R波形,Ⅱ、Ⅲ和aVF导联为R波形,胸导联R波移行区在V3导联。34例消融成功,手术操作时间65~120min,X光曝露时间12~30min。1例出现冠状动脉前降支急性闭塞。随访2~53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起源于主动脉窦内的室速和/或频发室早有其独特的心电图表现,射频消融能安全、有效地根治此类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9.
目的报告18例主动脉无冠窦内和1例二尖瓣环-主动脉连接(MAAJ)处成功消融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探讨该类房速的电生理特点及标测和消融方法。方法 18例患者,女性14例,平均年龄41-71岁,均有阵发性房速病史。心房刺激诱发房速后,分析体表心电图P波特点并于右房进行激动标测,如果最早心房激动邻近希氏束附近,少数患者在此处消融,其他患者和上述消融不成功患者,经主动脉逆行途径,在无冠窦内标测和消融。如果消融不能成功,则经房间隔穿刺途径至左房标测最早激动部位处消融。结果房速发作时体表心电图P波明显变窄(77.8±14.4)ms。右房激动标测均在希氏束附近标测到相对提前的心房激动,3例于此处消融失败。18例经主动脉逆行途径于无冠窦内标测到最早心房激动提前希氏束处心房激动0~20.0(平均10 ms),17例于无冠窦内消融成功,包括1例改用盐水灌注导管后消融成功。1例经无冠窦消融失败后,经穿刺房间隔于MAAJ处标测到最早心房激动处消融成功。随访3~38个月,均无复发。结论对于具有窄P波及标测右房最早激动位于希氏束附近的局灶性房速,经主动脉逆行途径在无冠窦内标测和消融具有很高的成功率,经穿刺房间隔在左侧MAAJ处消融或应用盐水灌注导管无冠窦内消融可能进一步提高消融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本院射频消融治疗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的消融点、方法及疗效。方法分析5年间40例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房速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究消融靶点的分布、消融术的成功率和特殊起源点的消融方法,随访复发情况。结果 1起源于右房的房速多于左房(60%vs 40%)。右房常见消融点依次为右房间隔、界嵴、三尖瓣环、冠状窦口、上腔静脉和右心耳。左房常见消融点依次为肺静脉、左房间隔和左心耳。2射频消融治疗的成功率为85%(34/40)。85%的患者在En Site 3000三维标测指引下消融。3起源于右房间隔His束旁的6例房速通过无冠窦消融成功治愈4例,另2例于His束周围低功率消融失败。结论三维标测系统指引下行射频消融治疗局灶性房速效果肯定。His束旁起源的房速可通过主动脉无冠窦内消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肺动脉窦源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消融方法,为肺动脉窦源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消融治疗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进行射频消融的19例肺动脉窦源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9例肺动脉窦源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起源点均位于肺动脉窦底部,5例起源于肺动脉右瓣窦,7例起源于左瓣窦,7例起源于前瓣窦。对于12例起源于右瓣窦及前瓣窦,采用导管倒"U"型方法成功消融;而对起源于左瓣窦的7例,采用常规方法(非导管倒"U"型)成功消融。随访6~31个月,无复发及并发症发生。结论导管倒"U"型消融方法适合应用于肺动脉右瓣窦及前瓣窦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而起源点位于肺动脉左瓣窦时采用常规方法消融较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无冠窦起源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电生理特点。方法 5例无冠窦起源房速患者,其中男性2例,女性3例,年龄37~68岁。观察心动过速时P波形态,心内标测心房最早激动部位,并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 5例无冠窦起源房速的周长平均为(363±44)ms。P波形态主要表现为在Ⅱ、Ⅲ和aVF导联上直立和双向,aVR导联倒置,在aVL导联上全为正向。胸前导联中,V_1~V_2为负正双向,V_3~V_5为负正双向或正向,V_6为正向。5例患者均于无冠窦内成功消融,术后随访6个月均未见复发。结论无冠窦起源房速P波形态的特征可能为右胸导联先负后正,下壁导联直立或双向。此类房速的射频消融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心室流出道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是比较常见的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类型,其中右心室流出道(RVOT)起源最常见(约占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60%~70%),其次是左心室流出道(LVOT,约占10%),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治疗安全有效。近期我院收治1例起源于LVOT的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伴多个出口现象,并经消融成功治疗,现报道如下。患者男性,59岁,有糖尿病病史3年。患者因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主动脉左冠窦(LCC)右冠窦(RCC)小叶间三角(ILT)起源的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VAs)电生理特征和射频消融疗效。方法入选2016年1月~2019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3A病房经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证实起源于RCC、LCC间ILT的28例特发性VAs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右室流出道(RVOT)、主动脉根部及左室流出道(LVOT)行激动顺序标测和起搏标测,分析其体表心电图特征、左右室流出道标测电生理特点、成功消融靶点处电位特征并观察分析射频消融的疗效。结果12%的特发性VAs起源于RCC、LCC间ILT,其体表心电图多呈类左束支阻滞(LBBB)图形,下壁导联R波直立,I导联主波多向上,78%(22/28)的患者I导联呈特征性“M”型,胸前导联移行均早于V3导联。60.7%(17/28)的患者成功消融靶点可见收缩期前电位。RCC、LCC间ILT起源的VAs患者中21例(75%)成功消融靶点位于ILT上部,7例(25%)成功消融靶点位于ILT中下部。结论RCC及LCC间ILT起源VAs较常见,其体表心电图I导联多呈特征性M型,胸导移行早于V3导联。多数患者成功消融靶点处存在特殊收缩期前电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报道4例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3例频发室性早搏(室早)经主动脉途径在左冠窦和无冠窦内标测和射频消融的结果。方法对4例房速、3例频发室早进行常规心电图、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4例阵发性房速患者的标测靶点位于主动脉窦内,在无冠窦成功消融;3例频发室早在左冠窦内标测及消融成功。术中无并发症,随访3~31个月,无1例复发。结论在主动脉无冠窦、左冠窦内射频消融是可行的且能达到安全、有效的治疗目的。尤其适用于在常规、经典部位消融失败的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瓣环部起源的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患者的体表心电图特点及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8例瓣环起源的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患者行消融治疗,并分析其心电图的QRS波群特征。结果所有患者均消融成功。无并发症发生。根据X线影像定位,起源于三尖瓣环侧(游离)壁6例、三尖瓣环前间隔1例、二尖瓣环前侧壁1例。结论消融治疗瓣环部起源的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安全有效,掌握体表心电图特点有助于消融前初步判定其起源部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经主动脉逆行法是消融左心室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常规路径,但部分患者因合并禁忌证而无法应用或应用此法时导管难以到位.本研究旨在观察通过穿刺房间隔途径消融左心室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自2011年10月至2013年12月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共入选13例合并主动脉逆行法禁忌证或既往经主动脉逆行法消融失败的左心室起源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应用Agilis鞘穿刺房间隔实施导管消融术并随访.结果 13例患者,其中5例室性早搏(室早),8例室性心动过速(室速).2例为左后分支起源的室速,1例为左前分支起源的室速,其余均为游离壁起源.术中均达到消融终点,无并发症发生.中位手术时间53 (40~ 72) min,X线曝光时间20(9~25) min.随访至术后4(1~23)个月,1例室速患者复发,再次经房间隔穿刺途径消融成功,另12例患者均无复发.结论 应用Agilis鞘穿刺房间隔消融左心室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是主动脉逆行法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8.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以往一直被认为是一种罕见病,无特效治疗方法,尤其是合并室性心动过速(VT)等心律失常的处理。近年来随着三维标测系统的广泛应用,VT的起源部位能够被精确、快速定位,对一些器质性心脏病相关VT的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取得了飞速发展。加上对ARVC认识的不断深入,治疗ARVC已不再完全束手无策。近期我院成功消融1例ARVC合并持续性VT,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报道经主动脉无冠窦内射频消融前间隔房室旁路.方法 7例患者,男性4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38.4±14.7)岁.电生理检查证实存在房室旁路,并检查其前传逆传功能和诱发旁路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在心动过速时标测最早心房逆传激动点作为消融靶点.结果 7例心动过速时最早心房激动部位均位于前间隔区域,但经右心房途径反复消融均不能成功阻断旁路,而在无冠窦内可标测到最早逆传心房激动点并消融成功,无并发症出现.结论 主动脉无冠窦内消融可作为治疗前间隔房室旁路的一种新途径,特别适用于右心房前间隔区域消融失败的病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了主动脉右冠窦(RCC)起源室性心律失常(VAs)的体表心电图形态、电生理特征,与右室流出道(RVOT)偏间隔的VAs进行对比,以期对以后RCC-VAs体表心电图定位及射频导管消融提供帮助.方法 分析连续38例RCC起源VAs(RCC组),与RVOT间隔起源VAs(RVOT组)进行对比.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