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试验用裂区设计,研究了大力士高粱在16种不同种植密度、3种种植方式下,产草量、生产速度、茎叶比、茎粗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撒播密度为 18 kg/hm2、条播为22.5 kg/hm2、穴播为28.5 kg/hm2时达到最高产量;生长速度在第53~55 d时最高,达5.7 cm/d;茎叶比随着产量的增加逐渐减少;茎粗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而有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6种植密度对玉草1号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种植密度对玉草1号产量、品质及植株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45 000与52 500株/hm2 2种密度的总鲜草产量差异不显著(分别为128 944和133 167 kg/hm2),但二者均显著的高于密度为37 500株/hm2的总鲜草产量(117 370 kg/hm2);但这3种密度处理的总干草产量差异不显著。分析这3种密度间各品质指标、植株性状指标总体表现,结果密度为37 500株/hm2的粗蛋白(CP)含量、CP产量、相对饲用价值(RFV)、分蘖数、总茎粗、干物率均为最高,密度为45 000株/hm2次之,处理52 500株/hm2最低;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密度为37 500株/hm2最低,52 500株/hm2最高。综合产量与饲用品质比较研究表明,玉草1号种植密度为45 000株/hm2左右在我国南方最适宜。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种植密度对玉米鲜重产量的影响,选用青贮玉米品种红单10号,在5个种植密度下(4500株/亩、5000株/亩、5500株/亩、6000株/亩、6600株/亩),玉米籽实乳浆线达到1/2时收割,测定全株玉米的农艺性状和产量。结果显示,种植密度对茎粗、穗重、株重有显著影响(P<0.05)。种植密度在5500株/亩时,鲜重产量达到最高,为7810 kg/亩;在5500株/亩以下时,随着密度的增加,鲜重产量增加;在5500株/亩以上时,随着密度的增加,鲜重产量下降。研究表明,在综合考虑种子、肥料成本等因素条件下,建议该地区青贮玉米红单10号的适宜种植密度为5500株/亩。  相似文献   

4.
以6个青贮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其种植密度对植株性状和生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茎粗、单株重量影响较大,对株高影响不大,生物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种植密度增加到一定量后,生物产量呈下降趋势,表明密度与生物产量存在相关性。在西昌地区适栽青贮玉米品种为川单15号、凉单6号、先玉508,适宜种植的密度为11.1万~14.4万株/hm2,其中11.1万株/hm2为最佳种植密度,川单15号种植密度为11.1万株/hm2时的生物产量最高,达104 144.00kg/hm2。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完善桑-草套作模式技术,为生产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在桑-草套作模式下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不同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olorum)品种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多花黑麦草‘海湾’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株高增高,多花黑麦草‘杰威’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株高降低;茎叶比在整个生育期呈“升-降-升”的趋势,且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升高;多花黑麦草‘海湾’在套作条件下产量高于‘杰威’,最适密度为25.020 kg/hm2,在高密度下减产严重;多花黑麦草‘杰威’最适密度为25.020~30.015 kg/hm2。  相似文献   

6.
陇单7号饲用玉米适宜种植密度及施肥量和方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志明 《草业科学》2011,28(6):1218-1220
摘要:在大田生产条件下,研究饲用玉米(Zea mays)新品种陇单7号种植密度,施氮、施磷量及其方式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陇单7号高产适宜种植密度为60 000株/hm2,产量达14 460.05 kg/hm2,密度低于或高于60 000株/hm2的处理,单产均极显著降低;施氮磷量为纯氮400 kg/hm2、P2O5 300 kg/hm2的产量最高,为12 785.2 kg/hm2;施氮磷方式以分底肥、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 3 次施肥的产量最高,达13 485.8 kg/hm2,平均分2次施肥的产量次之,为13 442.0 kg/hm2,作底肥一次施入的,产量最低,仅11 261.5 kg/hm2,分3次和2次施肥方式比一次施肥方式分别增产19.75%和19.36%。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氮磷肥合理施用方案为纯氮400、P2O5 300 kg/hm2,可采用两种方式施氮磷:1)最好在播种前、拔节前期和大喇叭口期3次施肥,每次各施总量的1/3;2)也可以在播种前和大喇叭口期平均分2次施入。  相似文献   

7.
为了了解温室种植苜蓿的生产性能,对6个苜蓿品种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6个苜蓿品种中, WL323苜蓿的干草总产量最高,为18758.33 kg/hm2;阿尔冈金苜蓿的平均生长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品种,可达1.44 cm/d;阿尔冈金苜蓿在留茬高度为5 cm时的茎叶比最高,为0.8732;抗蓟马苜蓿在留茬高度为5 cm时的鲜干比最高,为12.8465;苜蓿王的粗蛋白含量最高,为21.98%。  相似文献   

8.
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青贮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鹏  温定英  孙启忠 《草业科学》2011,28(12):2203-2208
以科多8号青贮专用型玉米(Zea mays)为试验材料,设低(6.80万株/hm2)、中(8.00万株/hm2)、高(9.55万株/hm2)3个种植密度处理,分析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发酵品质、营养成分、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低种植密度植株高度、单株叶质量、茎质量均最高,但鲜草产量和粗蛋白产量却低于其他处理;青贮饲料营养成分随密度变化不一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和粗脂肪含量均随密度的增加而提高,粗蛋白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青贮降低了原料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种植密度对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影响不显著。比较产量、发酵品质、营养成分、硝酸盐类物质含量,中种植密度玉米产量和青贮质量较高,为适宜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9.
于2009年4-10月在河北邯郸采用大田试验种植杂交狼尾草(Pennisetum americanum×P.purpureum)种茎,研究不同种植密度(6944,13889,27778株·hm-2)和不同刈割频率(2、4、6次·年-1)对其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为杂交狼尾草在某些生态条件下的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当密度为13889株·hm-2时,产量最大,茎叶比也最大,粗蛋白含量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呈下降趋势;当一年刈割2次时,鲜草产量最高;而刈割次数越多,茎叶比越小,鲜干比越大,粗蛋白含量越高,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越低,品质则越好;当种植密度为13889株·hm-2、刈割2次时,鲜草产量最高,达198.10 t·hm-2;当种植密度为27778株·hm-2、刈割6次时,粗蛋白含量最高,达到17.88%。综合分析,杂交狼尾草要达到高产高品质,研究地区适宜种植杂交狼尾草的密度为13889株·hm-2,适宜刈割频率为4次·年-1。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种植密度和施氮水平对爱沃燕麦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设3个种植密度150、180、210 kg/hm2(分别记作D1、D2和D3),4个施氮量0、80、110、145 kg/hm2(分别记作N0、N1、N2和N3)。结果显示,同一施氮量下,爱沃燕麦的茎粗、株高、叶片数、叶宽、粗蛋白含量和粗脂肪含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不同种植密度间干草产量差异不显著(P>0.05)。同一种植密度下,施氮有利于提高爱沃燕麦的干草产量、粗蛋白含量和经济收益。在3个种植密度和4个施氮量的双因素试验中,D1N2的干草产量、粗蛋白含量及净收入最高。研究表明,贵州地区爱沃燕麦的最佳种植方式为种植密度150 kg/hm2、施氮量110 kg/hm2。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海河平原区播期和种植密度对青贮玉米(Zea mays L.)生产性能和饲用品质的影响,2017-2019年以‘北农青贮368’、‘冀青贮1号’和‘郑单958’为试验材料,设置3个播期、5个种植密度,测定了不同处理下青贮玉米生物产量、农艺性状、饲用品质,并利用Milk2006对不同处理下青贮玉米的生物产量和饲用品质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播期和种植密度对青贮玉米生物产量、吨干物质产奶量和公顷产奶量均影响显著。6月5日播种时,3个青贮玉米品种平均生物产量和公顷产奶量均最高,分别达到19.29 t·hm-2和27.57 t·hm-2。不同种植密度下青贮玉米吨干物质奶产量在7.50万株·hm-2时最高,饲用品质最优。综合评价认为:海河平原区青贮玉米适宜播种期在6月5日左右,种植密度为7.50~8.25万株·hm-2,为降低成本,减少倒伏风险,建议适宜种植密度7.5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不同密度和施氮量对玉米(Zea mays)×墨西哥大刍草(Z.mexicana)饲草产量及其构成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和施氮量对玉米×墨西哥大刍草杂种的饲草产量和产量性状影响显著。随着密度和施氮量的增加,饲草产量发生变化。饲草产量与绿叶片数、叶长、叶面积呈负相关,与密度、施氮量、主茎粗、分蘖数、叶宽、单株鲜质量呈正相关,与草长呈显著正相关(P<0.05);单株鲜质量与密度、草长、主茎粗、分蘖数、叶宽、叶面积相关显著。密度、单株鲜质量、草长对饲草产量直接作用分别在0.05、0.05、0.1水平差异显著,是影响饲草产量的重要因素。种植密度40 000株·hm-2、施氮量450 kg·hm-2时,鲜草产量达到最高,为59 444.74 kg·hm-2;干草产量达到最高时(12 374.39 kg·hm-2)的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分别为40 000株·hm-2、600 kg·hm-2。说明,玉米×墨西哥大刍草杂种种植密度在40 000株·hm-2的基础上施氮450 kg·hm-2左右是饲草高产、优质的合理组合。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于2014、2015年连续两年选用两个品种的光敏型高丹草(Sorghum bicolor×S.sudanense)"大卡"和"海牛"在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采用全膜平铺穴播的方式,以8.33万、12.50万和16.67万穴·hm-2 3个种植密度进行种植,比较了各处理的生长发育指标和草产量的异同。结果表明,在生育期方面,品种间从孕穗期开始后差异明显。在农艺性状方面,"海牛"两年的分蘖数和全株叶片数均高于"大卡",其他各性状均以"大卡"最高;两个品种的茎粗、分蘖数、全株叶片数、节间数、单株鲜重、单株叶重和单株茎重连续两年均随着密度的加大而减小,呈负相关关系;主茎叶片数随密度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产草量方面,连续两年"大卡"的鲜草产量和干物质产量均高于"海牛";鲜草产量均在8.33万穴·hm-2处理下最高,且呈现出随着密度的增加鲜草产量下降的趋势;干物质产量丰水年2014年在16.67万穴·hm-2处理下最高,欠水年2015年在12.50万穴·hm-2处理下最高。综上所述,在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采用全膜覆盖方式种植光敏型高丹草时,品种应选择"大卡",在有灌溉条件或降水较多的地区,以16.67万穴·hm-2种植密度为宜;而在降水较少且无灌溉条件的地区,以12.50万穴·hm-2种植密度为宜。  相似文献   

14.
栽培管理对荻生长特性及生物质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黄杰  黄平  左海涛 《草地学报》2008,16(6):646-651
为了草本能源植物荻(Triarrhena sacchariflora)在华北地区的科学种植,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施肥量和灌溉处理对其生长特性、生物质成分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第一个生长季,种植密度对分蘖、生物量和茎叶比影响显著(P<0.05);灌溉对茎叶比、干鲜比和生物量影响显著;施氮肥对所有生长指标和生物量影响显著。在第二个生长季,种植密度对茎叶比影响显著;灌溉对分蘖影响显著;施氮肥对各生长指标及生物量影响不显著;种植密度对荻生物质N、H含量的影响不显著,但种植密度4.0 plant·m-2降低了C含量;灌溉显著增加其生物质C含量,降低N含量;施氮肥增加了其生物质的N含量;灌溉与施氮肥的交互作用对荻生物质纤维素含量的影响显著,在灌溉条件下施氮肥降低了纤维素含量。栽培管理的关键是在合理种植密度基础上,通过适当灌溉补水和施肥优化其生长特性并提高生物质产量。  相似文献   

15.
在高寒牧区用燕麦和箭筈豌豆通过混播、单播以及混播地灌溉、施用腐熟羊粪与尿素磷肥不同施量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两种混播(3:1和3.5:1)干草产量分别比燕麦和箭筈豌豆单播提高了4702.50kg、536.10kg、4329kg、4987.50kg,混播最佳比例为3:1;二次灌溉较一次灌溉干草产量提高946.5kg/hm2,增幅达到16%;每公顷施用腐熟羊粪15000kg时,投入产出比最高为每公斤腐熟羊粪产出4.2kg干草;每公顷投入112.50kg尿素时,投入产出比最高为每公斤尿素可获得435kg的青干草,每公顷投入225kg磷肥时,投入产出最多为每公斤磷肥可产出193.50kg青干草.  相似文献   

16.
紫花苜蓿播种密度对草产量及其他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甘肃河西地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种植中播种密度过大导致出苗率低、保苗困难等问题,本研究探索紫花苜蓿在河西地区的适宜播种密度。结果表明,在河西地区紫花苜蓿的适宜播种密度为600万粒/hm2,在此密度下草产量和单位面积蛋白质产量最高,分别为24 776.66 kg/hm2和4 924.5 kg/hm2;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紫花苜蓿呈现出返青提前而开花推迟,同期株高增加,耐旱能力下降,干物质含量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大整薯稀播对马铃薯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索提高马铃薯产量的新途径,以大整薯作为种薯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了大整薯稀播的增产潜力和对马铃薯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整薯稀播能使马铃薯的出苗率、主茎数、株高、穴结薯数、穴薯鲜质量、叶面积指数、产量和商品率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与切块播种相比,差异极显著。综合比较表明,大整薯稀播具有很大的增产潜力,并能改善马铃薯的主要农艺性状,在生产中推广应用的前景较大。以每个整薯质量为140~160 g,播种密度为27 779株/hm2组配的处理,增产幅度最大,故在马铃薯生产中建议使用此组配形式。  相似文献   

18.
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紫花苜蓿生长及种子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丽  李宁  盛建东  王皓 《草地学报》2012,20(1):54-57,6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施氮量、种植密度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各器官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积累分配及种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氮稀植(N3D1)处理有利于苜蓿各器官干物质及氮素积累;氮素积累趋势因施氮量、种植密度不同而异:低氮高密、中氮高密处理下氮素积累以茎杆为中心,高氮低密处理下,花荚为氮素积累中心,施氮可显著提高干物质及氮素积累量。各处理中干物质及氮素积累量均以N3D1处理最高,该处理下苜蓿根、茎、叶、花荚中干物质量为8.65,19.02,2.35,5.98g·株-1,氮素积累量分别为12.23,15.01,3.62,15.70mg·株-1。本研究中当施氮量为150kg·hm-2,密度为3kg·hm-2时,种子产量最高达到740.36kg·hm-2。  相似文献   

19.
种植密度对闽牧42牧草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设置行株距为 6 0cm× 4 3cm、6 0cm× 2 0cm、6 0cm× 13cm、6 0cm× 10cm 4个不同种植密度对闽牧 4 2影响试验的结果表明 :不同种植密度可显著影响种植当年的牧草产量 (P <0 .0 5) ,但对种植翌年牧草产量的影响却不明显 (P >0 .0 5) ,综合分析表明 ,种植密度以 6 0cm× 2 0cm为宜 ,在这种密度下 ,既能达到较高的干草量 (平均 4 0 .6 7t/hm2 ) ,又可节约成本 ;种植密度可非常显著地影响种植当年的牧草分蘖数 (P <0 .0 1) ,且随种植密度的递增 ,牧草的分蘖数相应降低 ,第 3次刈割后 ,密度为6 0cm× 4 3cm的平均分蘖数达 2 4 .2个 ,6 0cm× 10cm的平均分蘖数只有 7.0个 ;种植密度对牧草营养成分 ,茎叶比、风干率和生长速度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