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陆伍  吴健  高阳 《淮海医药》2006,24(4):295-29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lc)、糖化血清蛋白(GSP)及相关生化指标与DPN病变的关系.方法采用亲和沉析法和酶法分别测定正常健康者、2型糖尿病患者(未发生周围神经系统病变)、DPN患者血浆或血清中HbAlc、GSP、空腹血糖等相关生化指标水平.结果DPN患者与其它2组比较,HbAlc与GSP显著增高(P<0.05~0.001).结论高水平HbAlc、GSP提示长期糖代谢紊乱在DPN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临床监测HbAlc、GSP、血糖等相关指标对DNP的诊断治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在2型糖尿病并高血压血糖监测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黑龙江省第二医院诊治的58例单纯高血压患者临床资料,设为对照组;同期选择55例2型糖尿病并高血压患者临床资料,将其设为研究组,对比两组对症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水平。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而研究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在2型糖尿病并高血压,临床诊治效果评定具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糖监测的作用。方法选取2009年12月至2010年6月本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89例设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单纯高血压患者90例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前糖化血红蛋白(HbAlc)为(10.26±0.34)%,治疗后为(8.02±0.45)%;治疗前糖化血清蛋白为(5.89±2.02)mmol/L,治疗后为(3.21±1.09)mmol/L;对照组治疗前糖化血红蛋白(HbAlc)为(3.01±0.12)%,治疗后为(3.03±0.09)%;治疗前糖化血清蛋白为(1.21±0.67)mmol/L,治疗后为(1.20±0.45)mmol/L。可见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均有显著性差异,观察组治疗后的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明显降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在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评定方面具有重要的监测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对诊断和监测2型糖尿病患者病情的意义。方法:选取2008~2010年于本院确诊为2型糖尿病(DM)的患者200例和对照组207例进行空腹血糖(GLU)、糖化血红蛋白(HbA1c)、糖化血清蛋白(GSP)检测,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对比,观察糖尿病血糖水平和持续时间与HbA1c和GSP的关系。结果:DM患者的HbA1c和GSP与血糖持续时间和水平呈正相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的联合检测对早期诊断2型糖尿病和帮助判断治疗水平,对控制和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糖化血清蛋白(GSP)联合检测2型糖尿病(T2DM)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例明确诊断T2DM患者(T2DM组)及60例健康者(健康组),进行FBG、Hb A1c和GSP测定,FBG采用氧化酶法、Hb A1c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GSP采用硝基四氮唑蓝法,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T2DM组FBG、Hb A1c、GS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T2DM组中仅FBG升高有67例(占33.5%),仅Hb A1c升高有7例(占3.5%),FBG、Hb A1c升高45例(占22.5%),FBG、GSP升高1例(占0.5%),Hb A1c、GSP升高6例(占3.0%),FBG、Hb A1c、GSP升高74例(占37.0%)。结论三项联合检测互为补充,对早期诊断治疗减少T2DM并发症发生、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与N端前脑钠肽(NT-proNBP)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90例;按照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将全部患者分成对照组(HbAlc7%,40例)和实验组(HbAlc≥7%,50例);选择彩色多普勒超声心电图来对患者的心脏结构参数指标进行测量,并对左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记录;选择酶联免疫吸附法来对患者的血浆N端前脑钠肽水平进行测定;对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各项心脏结构参数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LVEF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另外实验组患者的HbAlc、NT-proNB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Pearson分析结果发现,HbAlc和血清NT-proNBP水平表现为正相关。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HbAlc水平和NT-proNBP水平表现为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宋永生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3):3541-3542
目的 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lc)和N末端脑钠肽原(NT-proBNP)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53例ACS合并2型糖尿病(T2DM)(T2DM组)和67例ACS(ACS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HbAlc水平,电化学发光法测定NT-proBNP含量并比较.结果 T2DM组HbAlc、NT-proBNP分别为(9.21±1.23)%、(3.56±1.12)ng/ml,均高于ACS组的(5.09±0.67)%、(0.14±0.04)ng/ml(t=6.495、9.277,均P<0.01);ACS患者心功能与HbAlc、NT-proBNP呈正相关性(r=0.517、0.589,均P<0.01),ACS患者HbAlc与NT-proBNP之间也呈正相关性(r=0.431,P<0.05).结论 HbAlc和NT-proBNP对ACS患者心功能损伤有促进作者,可作为ACS心功能受损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空腹血糖达标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lc)、餐后2小时血糖值(2hPBG)与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Malb/Cr)的关系。方法选择132例空腹血糖〈7.0mmol/L的T2DM患者及30例健康体检者,Malb测定用免疫比浊法,Cr用氧化酶法,HbAlc用亲和层析高效液相法,血糖用葡萄糖氧化酶法。分析比较两组以上四项指标的测定结果。结果全部T2DM患者Malb/Cr均高于正常对照组,2hPBG及HbAlc未达标者Malb/Cr明显高于2h PBG和HbAlc达标者,也高于2h PBG和HbAlc任一项达标者。结论T2DM患者FBG控制达标后,糖化血红蛋白及餐后血糖控制不好依然会使尿白蛋白排泄率增加,故糖尿病人要同时重视FBG、2hPBG、HbAlc及Malb/Cr的监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辖区2型糖尿病(T2DM)患者人口学资料、糖化血红蛋白(HbAlc)达标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了解T2DM治疗现状,通过科学、合理、基于循证医学的综合性治疗有效控制糖尿病。方法 2010年10月对建档的126例T2DM患者人口学资料、3月内HbAlc数值和使用的降糖药物统计分析,根据患者降糖治疗方案分单纯饮食控制或口服药物组、胰岛素+口服药物治疗组,按糖尿病病程6年以下和6年以上进行HbAlc达标率比较。结果性别对HbAlc达标率无显著性影响(P〉0.05)。文化程度对HbAlc达标率有显著性影响(P〈0.05)。病程6年以下HbAlc达标率与病程6年以上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HbAlc达标率有待提高,提高全科医生业务能力,患者建立治疗性生活方式等均能使HbAlc达标率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在妊娠期糖尿病(GDM)筛查中应用价值。方法健康对照组98例、正常妊娠组116例及妊娠糖尿病组82进行了空腹血糖、口服75g葡萄糖筛查试验、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结果健康对照组与正常妊娠组比较,FPG及HbAlc无差异(P>0.05),GDM组妊娠中期HbAlc水平高于正常妊娠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bAlc筛查在妊娠糖尿病诊断和监测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1.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在糖尿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在糖尿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59例糖尿病患者为DM组,正常体检人员92例为对照组,研究两组空腹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的差异,及DM组中空腹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相关性,并以糖化血红蛋白大于8%为试验组,小于8%为对照组,研究两组别并发症及合并症的发生率。结果 DM组与对照组空腹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M组中空腹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呈正相关,(r=0.634,P<0.01);糖化血红蛋白大于8%的试验组周围神经病变、脂肪肝、高血压、脑血管事件均高于糖化血红蛋白小于8%的组别。结论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有助于糖尿病的诊断,对于糖尿病并发症及合并症的监控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糖化血红蛋白(HbA1c)对于糖尿病患者的诊断意义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82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8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进行空腹静脉采血,并监测血糖指标及HbA1c指标。结果观察组的血糖指标及HbA1c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有差异(P<0.05)。结论可以通过监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掌握患者的血糖变化情况,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目的联合测定空腹血糖(FPG)和糖化血清蛋白(GSP)的水平,评价其在糖尿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日立702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45例糖尿病患者和31例健康体检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清蛋白水平,用统计学处理进行分析。结果糖尿病患者和健康体检者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清蛋白结果相比较皆有显著性差异(P<0.05)。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与糖化血清蛋白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为:r=0.8263。结论联合测定空腹血糖和糖化血清蛋白可作为诊断糖尿病的敏感性指标,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卢亚男  刘丽俊  刘晓燕  高宇  韩桂艳  李丽慧 《河北医药》2023,(13):1951-1954+1959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糖化白蛋白(GA)、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GA/HbA1c水平与发生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疾病(lower extremity atherosclerotic disease, LEAD)风险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3月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566例,根据是否合并LEAD分为2型糖尿病组(T2DM组)288例,2型糖尿病合并LEAD组(T2DM+LEAD组)278例。比较2组生化指标、GA、HbA1c、GA/HbA1c比值水平,进一步分析T2DM合并LEAD危险因素。结果 GA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HbA1c之间存在正相关(r=0.302、0.572、0.611,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龄、有吸烟史、病程、总胆固醇、餐后2 h血糖、GA、GA/HbA1c比值是2型糖尿病LEAD的危险因素。结论 GA和GA/HbA1c比值是T2DM患者LEAD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lc)测定对糖尿病(DM)诊断和治疗的价值。方法选择132例DM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132例无糖尿病人群为对照组。132例DM患者中并发症组70例和无并发症62例,检测2组HbAlC、FBG水平,同时检测观察组HbAlc和FBG水平,对比2组HbAlc异常率。结果观察组HbAlC、FBG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患者HbAlC和FBG明显高于无并发症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bAle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M患者HbAlc普遍较高,可将HbAlc用于DM的诊断和筛查,也可将HbAlc检测作为常规体检的检查项目之一。  相似文献   

16.
杨玉娇  陈志刚 《上海医药》2012,33(2):41-43,52
目的:评价社区糖尿病一体化管理对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和血脂异常的控制效果,为糖尿病患者社区管理个体化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将已管理的糖尿病患者随即分为实验组138例和常规管理组139例,常规管理组按照传统模式管理,由社区公共卫生医生按组定期随访,患者自主就诊;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公共卫生医生-全科医生-专科医生"一体化无缝式管理模式,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和血脂指标的变化.结果:与常规管理组比较,干预后实验组的平均糖化血红蛋白(HbAlc)比对照组低0.89%;血清三酰甘油(TG)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血清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没有明显变化(P >0.05).结论:一体化管理模式在降低HbAlc和TG方面存在更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 Alc),糖化清蛋白(GA)3个指标在2型糖尿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检测健康者与确诊糖尿病患者之间的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 Alc)、糖化清蛋白(GA)3个指标,观察健康对照组与糖尿病组之间的差异。结果:糖尿病组3个指标的统计结果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FBG与Hb Alc和GA相关性良好,均呈正相关。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FBG与Hb Alc和GA相关性良好,联合测定FBG与Hb Alc和GA,可较全面地提供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信息,对诊断、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亦可根据其针对的侧重点不同,选择性测定,降低糖尿病患者检测负担。  相似文献   

18.
张前  陈晨  陈世碧 《贵州医药》2013,37(1):68-70
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关联性,目前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糖化血红蛋白(HbAlc)是目前糖尿病诊断、血糖控制、疗效评估的有效检测指标,本研究通过动态血糖监测(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CGMS),旨在探讨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 mellituse,T2DM)患者血糖波动情况与糖化血红蛋白的关系,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表达及其与T2DM合并高血压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河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接收的107例T2DM患者,分为两组A组(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59例、B组(单纯T2DM)48例,同时选取同时期健康志愿者62例(计为C组)作为对照。结果 A组血清25-(OH)D水平低于B组、C组(P<0.05),B组25-(OH)D浓度低于C组(P<0.05),而A、B、C组的血清HbA1c水平依次降低(P<0.05);25-(OH)D、HbA1c血清浓度与T2DM患者是否合并高血压相关(P<0.05)。ROC分析显示,当25-(OH)D<26.12μg/L、HbA1c>8.74%时,T2DM患者易合并高血压,两者联合预测(串联模型)的AUC最大(为0.801)(P<0.05)。结论 合并高血压的T2DM患者血清25-(OH)D会呈现一定程度的降低、HbA1c水平升高,对于25-(OH)D、HbA1c出现异常变化的T2DM患...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与尿微量白蛋白(U-mALB)的相关性,为临床上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42例已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HbAlc和U-mALB的测定,根据患者的HbAlc检测结果分为三组:A组(<6.5%)、B组(6.5%~8.0%)、C组(>8.0%).比较三组与尿微量白蛋白的相关性.结果 在A、B、C各组间U-mALB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6.956、15.465、9.154,均P<0.01);HbAlc与U-mALB呈正相关(r=0.591,P<0.05).结论 监测HbAlc和U-mALB,能及早发现糖尿病肾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