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跨入21世纪的时刻,我,一名政府部门的经济研究人员,掩卷沉思,浮想联翩,大至这个世界和中国,小到我们的家庭和自己,从过去、现在到将来,新世纪究竟意味着什麽,我们将如何走向21世纪。面对新世纪,对我们的国家意味着,她将是从贫穷落後走向繁荣富强,从封闭走向开放,从统治走向治理,实现“第三步走”战略宏图的新开端;对我们的人民意味着,她将是从动乱走向安定,从“温饱”走向更加富裕的“小康”社会,从中国走向世界,实现国泰民安、民富国强的新起点;对我自己则意味着,她是我从战士、工人成长为新一代知识分子,从普通干…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实践与理论两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树立了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典范。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无形之手”和“有形之手”相结合、公有制经济与其他所有制经济相结合这三大方面积累的经验,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走向共同富裕之路的思考罗建平邓小平在巡视南方时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认为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使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富裕。那么,怎样理解共同富裕,怎样才能走向共同富裕呢?笔者拟作如下几方面的思考。一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共同富裕,是邓小平多年来倡导的。...  相似文献   

4.
《金陵瞭望》2008,(13):4-4
第一次解放思想,破除“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让我们从“左”的迷雾中解脱出来。 第二次解放思想,打破了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的传统模式,让百姓富裕、国家强大。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5.
审视迈向新世纪的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会发现其未来发展逐渐呈现出了四大走向,即回到马克思走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走向,“类哲学”走向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西方哲学对话走向。  相似文献   

6.
雕刻人生     
李大勇 《中国农村》2008,(12):42-43
借助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很多地方逐渐富裕起来了,往日的农村变成了新兴城市,昔日的农民很多都成了企业家、大老板。虽然已经过去三十年,农民企业家,作为一个新的群体,对很多人而言,还是比较陌生。中国富裕起来农民是什么样子的呢,他们现在在想些什么?对于这些问题,在“云南第一村”大营街村,我们从一个叫做陈宝贵的人那里找到了一些答案。  相似文献   

7.
“国际倒爷“贩毒翻船记善良的人们或许想不到,就在中国迅速走向繁荣富裕的同时,国际国内的贩毒集团早已像一群饿狼,阴险地徘徊在我们的国门内外,急切地寻找着钻进钻出  相似文献   

8.
<正> 随着我国全面开放格局的形成,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乡镇企业,将日益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生力军,是中国贫穷的农村走向富裕、文明,现代化的支撑点和桥梁.这条康庄大道已在天津的大邱庄试验成功,在珠江三角州的“四小虎”地区做出了样板,被东部省份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的雄辩事实得到了证明.  相似文献   

9.
教育资源贫乏是制约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瓶颈”因素,切望修改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有关教育规定的条款,促使民族教育资源尽快走向富裕  相似文献   

10.
《中华魂》2013,(2):58-60
仔细阅读十八大报告全文,我们发现一些字词频频出现,其中提到“发展”294次,“人民”145次,“坚持”110次,“改革”86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82次,“民主”70次,“和谐”31次。通过这些高频字词,或许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把握中国未来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走向。  相似文献   

11.
“人生在世,吃穿二事”这句话,我们儿时就知道了。不同的风俗习惯、地域特征等因素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从某种角度上来说,餐饮之间的差异就是文化的差异。中国社会讲究“民以食为天,食以昧为先”,把吃看得跟天一样重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生活越来越富裕,食物花样翻新,  相似文献   

12.
发展生产力,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邓小平关于“先富共富”的科学构想,符合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它成为我们党的一个大政策,并已取得丰硕成果.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也不是同等富裕.允许和鼓励先富,目的是为了更快实现共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我们党的政策能够避免两极分化,但要把握好“度”和时间界限.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邓小平同志的哲学智慧是我们这个古老民族之所以能复兴于当代的最根本秘密,他的哲学智慧,在当代中国走上现代华新路的过程中起了巨大的指导作用。这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同志哲学智慧的本质特征,它为当代中国走向现代化新路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走自己的道路”是邓小平同志哲学智慧的民族特征,它为当代中国走向现代化新路选择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战略目标;“改革开放”是邓小平同志哲学智慧的时代特征,它为当代中国走向现代化新路找到了重要的发展动力;“要照辩证法办事”是邓小平同志哲学智慧的方法论特征,它为当代中国走向现代化新路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是邓小平同志哲学智慧的创造性特征,它为当代中国走向现代化新路创立了独特的行为方式;“三个是否有利于”是邓小平同志哲学智慧的实践特征,它为当代中国走向现代化新路指明了判断人们思想观声、和社会行为的评判标准。在对上述问题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本文得出结论:邓小平同志的哲学智慧既是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又是当代中国走向现代化新路的指南和活的灵魂;当代中国现代化的总体构思,就是一部渗透着邓小平同志哲学智慧的历史杰作。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中国文学已经走完了它的全程,并完整地展现在我们的记忆与案头,纵览20世纪中国社会思潮的发展进程,可以看出:从“人文主义精神”到“社会主义思潮”,再到世界末“现代主义理念”的“生、住、异、灭”的嬗变演进,这些决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走向,也使传统“现当代文学史”分期理论与编史叙述的本质缺陷清晰地暴露出来,从而有力地支撑着“20世纪中国文学”编史叙述的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15.
我国社会主义辩证法经历了曲折的形式和发展过程。建国初期,毛泽东领导我们党运用发扬辩证法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建设辩证法的理论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彻底纠正了“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成功地实现了由“革命辩证法”向建设辩证法的转变,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辩证法的理论科学,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走向新的辉煌提供了方法论保证。  相似文献   

16.
中国封建社会的秩序,向来靠社会规范来维持。儒学就是社会规范学。但作为社会规范的道德伦理,又往往经不起物质价值的挑战,因而一旦经济发生变化时,就会引起价值失范,道德沦丧。有人经过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经济匮乏的传统社会,稳定程度较高,经济富裕的现代社会,稳定程度也较高,相反,从匮乏走向富裕的经济转型期,最易引发社会失范”(《读书》92年1期14页)。这使我们想起了《金瓶梅》所反映的明代社会。明代中期,正是商品经济繁  相似文献   

17.
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全体人民的奋斗目标。共同富裕包含“共同”和“富裕”,“富裕”是基础,“共同”则指明了“富裕”的性质。基于这两方面内容,金融推进共同富裕也存在两条路径。一是“做大蛋糕”,即发挥金融的本质作用,通过支持科技创新、改善小微企业融资问题以及发挥保险业的风险保障能力等方式服务实体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分好蛋糕”,即积极发展普惠金融,提高弱势群体的信贷和理财能力,有效支持“三农”发展;培育健康有序的资本市场,增加中等收入群体财产性收入;发挥保险业财富分配和基础保障作用,防止规模返贫,改善资源分配不均现状。未来,金融应借助各项先进技术,拓展服务通道,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8.
做好高校富裕生的心理“扶贫”工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在不断改变。高校在出现贫困生群体的同时,也出现了一批生活上相对富裕的富裕生群体,人们在对贫困生进行扶贫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对富裕生的心理“扶贫”。作者在长期从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发现,高校富裕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在对富裕生的具体心理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的同时,提出了要对高校富裕生进行心理“扶贫”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9.
刘志伟 《21世纪》2000,(4):22-24
20年前,中国的改革历史性地选择了从农村起步。今天,当面向21世纪思考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宏观走向时,人们可以发现中国社会发展最基本的动力依旧在农村,中国农村的改革和发展必将极大地推动整个中国社会的改革和发展,中国农村的文明和富裕是整个中国社会走向文明和富裕的必由之路!当今中国的重大社会问题都与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有极高的美联度,中国社会发展的真正病灶在于:中国社会的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经济的巨大反差(一)导致我国经济通货紧缩现象的首要原因,是由于农民收入持续减少,农村市场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农民消费份额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人本主义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人本主义思想张再林一、从“道”到“德”在中国哲学里,其“道学’冲的彻底经验主义的思想呈现为两个相互关联的走向:一是从道的形而上走向道的形而下,一是从道的外在性走向道的内在性。如果说从前者出发形成了“显微无间”的中国思辨传统的话,那么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