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了多晶铜循环形变中晶粒尺寸和塑性应变幅对滞回能的影响.通过不同温度退火获得具有不同晶粒尺寸的试样,在岛津5kN疲劳机上进行恒塑性应变疲劳实验,通过分析不同塑性应变幅下滞回能密度随循环周次的变化规律,以及不同晶粒尺寸下饱和前吸收的累积滞回能随塑性应变幅的变化规律,得出结论:晶粒尺寸越小,饱和前吸收的累积滞回能越大;随塑性应变幅增加,相同循环周次时的滞回能密度增大,饱和前吸收的累积滞回能减小;随塑性应变幅增加,晶粒尺寸对饱和前吸收的累积滞回能影响减弱.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多级循环荷载下砾性土动力特性,以围压与动应力幅值为变量,开展了饱和砾性土动三轴试验,对轴向累积应变εd、回弹模量Ed、动孔隙水压力ud及滞回曲线的演化规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围压增加会促使砾性土Ed、ud增长,而使εd减小;随着动应力幅值的提高,Ed的发展趋势由随振次不断减小向逐渐增长转变;高动应力幅值(σd=150 kPa)下,ud均呈骤降→逐渐增大的变化趋势;在循环荷载下砾性土动应变主要是各阶段前期形变累积的结果,不同围压下各阶段前期(N≤1 500)动应变增量均占动应变总增量的90%左右;围压越大,土体的耗能作用越弱,刚度越大.  相似文献   

3.
针对交通荷载循环应力水平低、循环次数大的特点,利用英国GDS公司生产的振动三轴仪在不同固结围压、不同循环应力比下对温州原状饱和软黏土进行了大周数(50 000次)不排水循环加载试验,研究了循环应力比对饱和软黏土应力-应变曲线、回弹模量和累积应变的影响.研究表明:循环应力比对饱和软黏土应力-应变曲线的形状及其发展规律影响明显.相应地,随着循环应力比的增大,回弹模量的衰减程度加大,达到稳定所需的循环次数增多.通过对50 000次循环后的回弹模量和累积应变进行分析,发现循环应力比在0.60-0.70是一个临界应力水平,当循环应力比大于该水平时,回弹模量不随循环应力比的变化而改变,达到“渐近线刚度”;而累积应变则开始迅速增长,变得不稳定.  相似文献   

4.
针对在低应变幅(Δε/2=0.003,0.005),应变比R=εmin/εmax=0的循环加载过程中,平均应力松弛对AZ91E-T6镁合金疲劳寿命影响较大的实验现象,采用Chaboche本构模型对平均应力松弛过程进行本构描述。推导了Chaboche本构模型的增量形式,采用应变控制的加载方式,获得了AZ91E-T6镁合金材料的循环应力应变迟滞曲线,并求得其稳态滞回环的平均应力,最后利用Morrow模型预测了AZ91E-T6镁合金材料的疲劳寿命。通过与已有实验数据的比较表明:Chaboche本构模型能较好地描述在应变控制条件下,AZ91E-T6镁合金材料的循环平均应力松弛行为,采用计算出的稳态滞回环平均应力结合Morrow模型能够对疲劳寿命作出较准确的预测。  相似文献   

5.
LY12CZ应变疲劳材质参数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属材料应变疲劳基本材质参数。σ_f′、ε′_f、b、c、K′和 n′的测定是低循环疲劳研究的重要内容,它为运用局部应力应变法估算构件的疲劳寿命提供了最基本的数据。本文较详细地叙述了在MTS 伺服闭环系统上以LY12CZ棒材试件测定上述参数的过程及有关技术细节,同时以该材料板材静力力学指标估算了板材的六个参数。试验结果及估算证明:该种材料在双对数坐标上循环稳定的应力幅(σ_a)和塑性应变分量(ε_(pa))之间,疲劳寿命(ZN_f)和弹性应变分量(ε_(ea))之间及疲劳寿命和塑性应变分量(ε_(pa))之间存在着线性函数关系;Muanson的四点关联法估算的材质参数比通用斜率法更逼近试验结果,是有相当精度的估算方法。  相似文献   

6.
为了深入理解挤压变形AM30镁合金在低周疲劳加载条件下的循环应力响应行为和循环应力-应变行为,针对挤压态以及经过固溶处理和固溶+时效处理的挤压变形AM30镁合金进行了应变控制的室温疲劳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加工处理状态的挤压变形AM30镁合金在疲劳变形期间可呈现循环应变硬化和稳定的循环应力响应行为; 不同加工处理状态的挤压变形AM30镁合金的循环应力幅与塑性应变幅之间呈线性关系,且固溶处理和固溶+时效处理均可提高挤压变形AM30镁合金的循环强度系数和循环应变硬化指数; 在较高的外加总应变幅下,不同加工处理状态的挤压变形AM30镁合金均表现出典型的拉-压不对称循环变形行为.  相似文献   

7.
利用MTS810电液伺服试验机在300℃温度下对1.25Cr0.5Mo合金钢进行了单轴棘轮效应实验研究,探讨了温度、应力幅值、应力峰值、平均应力以及加载历史对材料棘轮效应的影响.以0.1%/s及0.2%/s两种不同的应变加载速率分别对材料进行单轴拉伸实验,结果表明1.25Cr0.5Mo合金钢在所研究的温度范围内的变形行为是率无关的;在0.4%应变幅值下进行了单轴应变循环实验,响应应力幅值随循环次数几乎没有变化,可视为循环稳定材料;单轴棘轮效应实验表明棘轮应变速率随平均应力、应力幅值及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棘轮变形依赖于加载历史,先前较大的循环应力对后继较小的循环应力下的棘轮变形起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应用Zener—Hollomon因子探讨Ti—17的高温压缩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热模拟压缩方法测得Ti-17合金在温度为805-945℃、应变速率ε为10^-3-80s^-1,变形程度ε在50%范围的真应力-应变曲线,研究了不同温度、不同应变速率下的流动应力及组织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FPM(Fracture Profile Method)法,测量了40CrNiMoA钢在不同应力状态下发生延性破坏时断裂表面的分形维数,并考察了断面分形维数与断裂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尽管当应力三维度Rσ从0.86增大至1.52时,断裂应变εf自0.37降至0.15,而断面分维DF仍保持常值(变化幅度仅为1.3%),估计这是由于具有不同应力三维度的试样其临界空穴扩张比VGC值基本保持常值的缘故。  相似文献   

10.
用弹塑性有限元法研究了中心带孔板在交变载荷作用下孔边的应力应变分布及其随循环次数变化的规律,其中考虑了材料的非线性和交变载荷下的瞬态σ-ε关系。通过对LY12-CZ材料的数值分析,表明在孔边存在循环硬化现象。找出了应变增量随循环次数变化的基本规律,且数值分析和实验测量结果吻合较好。提供的分析方法将有助于提高疲劳裂纹萌生寿命的估算精度。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大量的LY12CZ铝合金、退火40CrNiMoA合金钢和BHW35压力容器钢三种不具有循环稳定特性的材料进行低周疲劳试验,提出了循环强化因子H(或循环软化因子)的概念,从而既能定量地又能统一地描述疲劳中的循环强化和循环软化特性.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剩余类环Zm上的编码理论有很大的发展,人们通过Gray映射建立了比较系统的Zm环上的编码理论。文章定义了对于n=n1pδ,环Zn1pk 1到环Zppkn1上的Gray映射,给出了该映射的几个性质,并由此得出了Zpk 1环上的指数为pδt长为n=pδn1的quasi_cyclic码与Zp环上的quasi_cyclic码的一一对应关系,这里的t|n1,(n1,p)=1,从而环Zpk 1上的quasi_cyclic码可以看作是环Zp上的quasi_cyclic码,也即看作是有限素域上的quasi_cyclic码。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低循环疲劳循环滞回能的循环相关性特点,给出了循环滞回能瞬态响应的数学模型.与已有的模型比较,本文给出的模型能准确地描述循环滞回能的循环相关事实,并且与试验结果符合较好.另外,在本模型的基础上还给出了总失效吸收能的计算式  相似文献   

14.
通过预应变试样的低循环疲劳试验,研究了预应变对低合金钢循环应力幅,循环塑性应变幅和循环滞回能的影响,分析了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给出了一类结式循环线性系统求解的一种快速算法.当结式循环矩阵非奇异时,该快速算法可求出该线性系统的唯一解;而当结式循环矩阵奇异时,该快速算法可求出该线性系统的通解。  相似文献   

16.
资源循环利用是建设“两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的任务和目标。本文总结了株洲市资源循环利用的主要成就,同时分析了其中现存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有利于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引导机制、生态补偿机制、奖惩机制、科技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17.
16MnR钢中温低周疲劳行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16MnR钢在中温环境范围内应力控制模式下的低周疲劳试验,研究了环境温度对16MnR钢疲劳性能的影响以及300℃、420℃时材料的循环响应.研究表明: 材料在300℃左右存在"篮脆"现象,疲劳强度明显高于其他温度;在同一温度下,随着平均应力和应力幅度的升高,材料的循环蠕变速率增大;在300℃、420℃两种温度环境下材料表现出循环相关硬化和Masing特性;ASME低周疲劳设计曲线适于16MnR钢300℃时的疲劳设计,但不适于420℃时的疲劳设计.  相似文献   

18.
利用MTS 815岩石力学试验系统,对大理岩进行了单轴压缩和不同振动频率、不同动应力幅值的循环加卸载试验,探讨循环荷载的振动频率和动应力幅值对大理岩的动弹性模量和动泊松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应力幅值的循环荷载作用下,大理岩的动应力-动应变曲线不完全重合,形成了滞回环;随着动应力级别的提高,滞回环面积增大,能量耗散增加;随着循环周次的增加,累积不可逆变形增大.当动应力幅值的范围分别处在岩石弹性变形阶段和塑性变形阶段时,振动频率和动应力幅值对动弹性模量和动泊松比的影响不同.随着循环应力级别的提高,动弹性模量减小,而动泊松比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当动应力幅值处在岩石的屈服点以上时,随着振动频率的增大,动泊松比增加、动弹性模量减小.  相似文献   

19.
CRC校验的软件实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CRC校验的数学原理及软件实现方法,提出用C语言程序实现CRC校验的查表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