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食管反流是一种较常见的食管疾病,但在我国并未引起应有的重视,绝大多数病例被忽略而得不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甚至少数病例被误诊而进行错误的治疗。本文介绍胃食管反流的主要症状、诊断和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2.
西沙必早加泰胃美治疗伴胃食管反流(GER)的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30例。结果,其症状评分、肺功能(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明显改善,而总疗效与采用优喘平治疗的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胃食管反流胃肌电活动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正常儿与胃食管反流(GER)患儿的胃肌电活动特点,认识小儿GER的病因及病理生理特征,为治疗提供客观依据和指导。方法:对20例正常儿及20例GER小儿进行胃电图监洲,记录主功率(DP)、主频率等指标。结果:GER患儿主频值明显减低,胃电节律紊乱,以胃动过速为主。GER患儿大多存在胃动力障碍。结论:胃动力障碍,胃-幽门窦-十二指肠蠕动不协调是造成GER的主要因素。胃电图对GER的诊断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胃食管反流、反流症状与慢性咳嗽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胃食管反流病在西方国家患病率高达51%,我国北京、上海两地流行病学调查其发病率为5.77%。国外文献报道无吸烟成年人的慢性咳嗽发病率约14%~23%,与胃食管反流病有关的占41.1%,胃食管反流是约10%慢性咳嗽的唯一病因,慢性咳嗽也可以是胃食管反流病的唯一表现。笔者分析53例酸反流相关慢性咳嗽病人,探讨酸反流的强度、反流的次数、反流症状等与慢性咳嗽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模拟生理状态下贲门胃底结构,行贲门癌切除食管胃吻合术的新方法以减少术后并发症。方法常规游离食管下段、胃,于病变下缘5cm处用闭合器斜形全部关闭胃残端。距胃顶部4-6cm处造口,行食管胃粘膜端侧吻合术,吻合口上方形成的胃底固定于食管肌层及胸膜上,His角形成。结果120例术后进普食感觉良好,无吞咽及进食后不适。患者能进普食。结论贲门癌切除贲门胃底重建术可有效地减少吻合口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胃食管反流与胃排空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目的 探讨新生儿胃食管反流与胃排空的关系。方法 能过^99mTc-DTPA胃食管显像方法测定从1997年11月到1999年2月共77例相对正常新生儿的60min胃排空率和胃食管反流指数,其中足月儿46例,早产儿31例,以此了解相对正常新生儿无症状反流的发生率,胃食管反流与胃排空的关系。结果 足月儿无症状胃食管反流率为60.9%(28/46),早产儿达83.9%(26/31),差异有显著性。无症状反  相似文献   

7.
胃食管反流30例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2004年3月收治胃食管反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GER)4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生物电起搏治疗小儿胃食管反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利用胃生物电音响治疗仪和生物反馈的原理,研究治疗小儿胃排空障碍。方法:对25例GER患儿采用便携式胃电记录仅记录进餐规律,记录主功率(DP)、主频率(DF)、正常慢波百分比(N%)、胃动过缓(B%)、胃动过速(T%)百分比及不稳定系数等指标。参考胃电图记录的主频率结果选择适当的刺激参数,对患儿进行胃生物电起搏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胃电参数的变化及患儿症状改善情况,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患儿经胃生物电起搏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胃电节律趋于正常,餐后/餐前功率比值较治疗前明显增高。结论:胃生物电起搏治疗可改善GER临床症状,使胃电节律紊乱正常化,协调胃—十二指肠正常蠕动,促进胃排空。  相似文献   

9.
食管贲门癌术后胃食管反流及抗反流术式的临床应用茅乃权(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南宁530021)食管贲门癌切除后大部分病人用胃代食管而形成胸胃,由于胸胃解剖上的改变,失去了迷走神经的支配和正常附着,尤其是胃食管结合部抗反流机制的破坏,导致术后病...  相似文献   

10.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过多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等症状,并可导致食管炎和咽、喉、气道等食管之外的组织损害.本病在西方国家十分常见,人群中约7%~5%有胃食管反流症状,发病随年龄增长而增加,40~60岁为发病高峰年龄,男女患病率无差异.  相似文献   

11.
胃食管反流与支气管哮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食管反流与支气管哮喘林江涛,何军(呼吸内科)由于对呼吸疾病发病机理认识的不断提高,胃食管反流(gastroesophagealreflux,GER)与呼吸系统疾病的联系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其中支气管哮喘与GER合并存在普遍受到关注,GER与哮喘的关...  相似文献   

12.
西沙必利加泰胃美治疗伴胃食管反流(GER)的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30例,结果,其症状评分、肺功能(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_1)明显改善,而总疗效与采用优喘平治疗的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胃及十二指肠食管反流对致癌剂诱发大鼠食管肿瘤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胃液及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对食管肿瘤发生过程的影响。方法:通过不同手术方式制作3种动物模型:胃食管反流(G)组,单纯十二指肠食管反流(D)组,十二指肠,胃混合食管反流(DG组)及无反流对照组(C组)。术后均注射食管致癌剂甲基戊基亚硝胺(MANA),于26周取出食管进行大体及光镜下形态学观察。结果:各反流组出现严重食管粘膜损害,病变较对照组明显加重且发生率高,病变严重程度D组〉D  相似文献   

14.
食管下括约肌长度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明确食管及其下括约肌长度在胃食管反汉疾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灌注式多导测压系统对正常组63例受试及胃食管反流组53例病人进行食管压力测定。结果 正常人各年龄组食管下段括约肌长主差异无显性,胃食管反流性疾病食管下段括约肌长度及腹段下括约肌长度均显下降,正常组与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组身高与食管长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1=0.700,r2=0.798,结论食管下括约肌长度在抗反流中起到重要  相似文献   

15.
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胃食管反流25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小剂量红霉素对早产儿胃食管反流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50例早产儿胃食管反流,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小剂量红霉素静脉滴注,疗程5天,其他常规治疗与对照组相同。结果 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小剂量红霉素静滴治疗早产儿胃食管反流的效果好,且药价便宜,使用方便,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胃食管反流可分为病理性和生理性,病理性反流是发作频繁或持续,导致了食管炎、食管不适的症状或呼吸道疾病等.胃食管反流的治疗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包括改变生活方式、内科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要根据对患儿生活质量的影响和治疗的经济性来选择治疗方式和药物.儿童大多数病理性反流经保守治疗,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药(自拟平逆汤)对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胃食管反流病患者78例随机分为两组,即中药平逆汤治疗组(12例)及西药对照组(36例).治疗组服用平逆汤,1剂/日,水煎服.对照组服用奥美拉唑20mg,2次/日,西沙比利5mg,3次/日,维生素B620mg,3次/日,均为餐前半小时口服.两组患者6周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0.48%、77.8%.结论:中药治疗组优于西药对照组(P<0.05),中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胃食管反流(GER)是指由于局部或全身原因引起下端食管括约肌(LES)功能不全,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的一种常见临床表现.正常新生儿LES压力较低,高压区也短,因此40%存在生理性反流.常发生在白天餐时或餐后,主要是短暂的下食管括约肌反流,LES受迷走神经控制,当食管扩张、胃扩张、腹内压增高、光线刺激和运动等均可发生.  相似文献   

19.
97例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型与酸反流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胃食管反流病 (GastroesophagealRefluxDisease ,GERD)的中医证型与酸反流各项指标的关系 ,为本病辨证分型寻求特征性的客观指标。方法 :对 97例经 2 4小时食管pH值动态监测和胃镜检查确诊为GERD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 ,再统计分析研究各证型与 2 4小时食管多项酸反流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 :总反流次数在肝胃郁热型中高于肝胃不和、脾胃虚弱、痰气郁阻型 ,在胃热气逆型中高于脾胃虚弱、痰气郁阻型 (P <0 .0 5 ) ;总pH <4时间百分率和反流总分在肝胃郁热、肝胃不和、胃热气逆型中高于脾胃虚弱型 (P <0 .0 5 )。酸反流的症状指数≥ 5 0 %病例数的百分率在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胃热气逆型中显著高于其余各证型 (P <0 .0 1 )。酸反流体位分型为混合型的病例数的百分率在脾胃不和、痰气郁阻型中高于其余各证型 (P <0 .0 5 )。结论 :GERD的中医辨证分型与某些食管酸暴露参数之间存在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His角与小儿胃食管反流(GER)的关系及其超声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彩超分别对GER(病变组)和正常(对照组)小儿各60例在胃充盈状态下观察胃食管连接区形态结构、GER现象并测量食管胃角(His角),所测数据与临床症状比较,分析患儿胃食管连接区解剖结构异常与GER的关系.结果 超声对胃食管连接区解剖结构切面显示清晰,His角的显示率为100%.GER典型声像图表现为腹段食管局限性膨大,形似喇叭口状,管腔内见杂乱强回声来回运动,如遇返流发作时则见胃内容物涌入食管.2组小儿His角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变小,但病变组各年龄段His角度平均高于对照组7.4°(P<0.05);病变组各年龄段His分别是5 d~1岁96.3°、1~岁92.6°、3~岁87.4°、6~岁84.5°、9~12岁81.2°,GER各年龄段His角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返流阳性率比较其敏感度为 95.0%,特异度为78.3 %.结论 彩超对小儿胃食管连接区探查及其解剖结构正常与否的判断对GER诊断有重要临床意义,对于有高度怀疑GERD的患儿,His角超声检测可作为GER最便捷首选的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