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古今伤寒学者对本句的认识大致有三种。 一是认为论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病起之不同或太阳病初有发热与不发热之故。“病”指太阳病,“发”为起之意,“阳”言卫,“阴”言营。以风伤卫、寒伤营,发病即见发热恶寒,是风伤卫阳之太阳中风;初病不发热而恶寒者,是寒伤营阴之太阳伤寒。所谓“无热”并不是不发热,而是起病不见发热。正如魏荔彤所云:“既在太阳,则未有不发热者,但迟速有间耳。”  相似文献   

2.
一、勿拘恶寒,注重整体表现卫分证的诊断似乎较简单,一般注重于恶寒这一症状,故前人有“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之说。然而就临床而言,恶寒固然是诊断卫分证的重要症状,但并非是卫分证的独有见症,有些里热炽盛者亦可见恶寒。如王安道“热自内达外,热郁腠理不得外泄”,可致恶寒;又如气分里热炽盛,蒸迫津液外泄,致大汗出、腠理疏松,亦出现恶寒。温病邪在少阳、邪留三焦时出现的寒热往来、寒热起伏,以及战汗前所出现的寒战等,此类恶寒均不属卫分证。至于在温病过程中因阳气耗伤、衰惫而出现的恶寒,更与卫分证迥然有别。另一方面,某些温病初起患者虽无明显恶寒,而表现为发热、咽痛、口微渴、鼻塞、咳  相似文献   

3.
陈林囡 《时珍国医国药》1999,10(10):769-770
临床温病辨治应从卫、气、营、血四个层次考察病机。病邪既有由表传里,亦有由里达表的可逆性。病邪在表之卫分用汗法;邪之气分始能用清,亦即清气透表外达;若邪虽有入营时,还可以由气宣透;只有邪热入血,才能用凉血清血。1 温病初起,以宣为先温病初起,邪在卫气,证见形寒或恶寒、发热、头痛、无汗等症,此时证与伤寒太阳证无异。叶天士指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故可用辛温解表,佐以宣肺化痰等品。如紫苏、豆豉、藿香、佩兰、香薷之类,宣肺则有杏仁、桔梗、前胡、紫菀、牛蒡之属。例:张某,男,35岁,春节感寒,发热恶寒3d,…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23条(宋本编码,下同)与27条皆言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然治有桂枝麻黄各半汤与桂枝二越脾一汤之殊。本文试对两汤证之“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从病机异同、证候识别,类证似辨三个方面,简析如次。病机异同发热恶寒,系太阳表病特征,邪势重则恶寒著,邪势微则恶寒轻,既云“热多寒少”,其恶寒轻  相似文献   

5.
<正> 第四节从内外因结合看伤寒和温病的发生与发展一、从伤寒的发生和发展来看 (一) 伤寒的发病: 同一伤寒发病,为什么有的病“发于阳”而现“发热恶寒”,有的病“发于阴”而现“无热恶寒”?这显然是由相同的外因作用于不同的内因所致。即:病人内因阳盛(如阳脏之人),伤寒外邪入侵,体内正阳奋起抗邪,则必“发热恶寒”(寒邪外束故恶寒,正阳亢进故发热);病人内因阴盛(如阴脏之人),  相似文献   

6.
温病是感受四时不同温热病毒所引起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其临床特征:发病急,传变速,初起即见热象偏盛,易于化燥伤阴。故有“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温热“热变最速”之说。温病的治法,古人总结出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施治的理论。温病初起病邪在卫,亦在上焦。古人云:“在卫汗之可也”,因之常用的治法为辛凉解表,银翘散主之。但笔者认为,根据中医学理论结合临床实践,温病初起即当表里双解。其理由有三: 1 祛邪外出,同时预防病邪深入。温病初起,常见发热、咽痛、口微渴、脉浮数等卫  相似文献   

7.
一、名祠定义娜释.:(共24分) 1.广义伤寒:指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包括温热性质的温病和风寒性质的伤寒,正如《内经》所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更明确指出:‘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二 2.署有:在署温病过程中,因碎中署热之邪而陡然发生痉厥为主证者称为署祠,亦名暑风,小儿尤为多见,敬吴鞠通说:协儿署温,身热,碎然痉厥,名日署祠。. 3.增水行舟:指阳明温病腑实之邪已去,仅因津液枯燥而致肠燥便秘,故用增液汤滋阴养液,润肠通便的治法,喻之为‘增水行舟’. 4.发热恶寒:指发热与恶寒同时存在,为温病初起邪在…  相似文献   

8.
高热治验2则     
急性热病多责之于伤寒、温病。仲景曰:“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但在实际临证中,则多见病初之时恶寒与发热并存,须待一定时间后,方有不恶寒,但发热之现象。伤寒,温病的受病来源皆因风寒外袭,发病经过皆有损阴伤阳,所不同者,唯在伏热之有无。施治中常有寒用辛温,热用辛凉之误。一见发热,不问寒热,便用清热解毒之品,致迁延时日,病情迨误。笔者在临床中曾治2例高热不退病人,因详察病情,选方恰中病机,而收效颇佳,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清代名医叶香岩十分重视运用“透法”与“泄法”以驱邪外达,是其治疗温病的突出特色。现据《外感温热篇》及有关资料,并结合个人学习体会,对叶氏透泄之法进行初步归纳,略介于下:一、透法叶氏运用透法,涉及温病卫、气、营、血的各个阶段。所谓透法,就是使邪由里达表透解而出的方法。1、辛凉透表:适用于邪在卫分阶段。温邪外袭,卫阳阻遏,肺气郁闭,以致发热、微恶寒、咳嗽、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等症,治宜辛凉解表、透邪外出。叶氏说:“若无汗恶寒,卫偏胜也,辛凉泄卫,透汗为要。”又说“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透风于热外。”辛凉轻剂透表,意取“其轻  相似文献   

10.
21.试述湿温病初起的证候特点和湿温病的治疗禁忌。答:湿温病致病的主因是感受湿热病邪,其邪从外而受。但其发病则与人体脾胃的功能状态有密切关系,薛生白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另一方面,由于湿为阴邪,重浊粘腻,蕴结化热较缓,湿与热合,蕴蒸不化,胶着难解,故本病初起的证候特点,表现为表里同病和湿重于热,以湿重为主,故症见恶寒,身热不扬,午后热象较显,头重如裹,身重肢倦,胸闷脘痞,不饥或恶心呕吐,口不渴,苔白腻,脉濡缓。此为湿遏卫气,内外合邪,以湿重为主候。这就充分说明本病初  相似文献   

11.
温病是由四时不同的温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热性病。其临床表现是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由于温为邪阳,阳盛则热,所以温病是按着阳胜则阴病病变规律来演变的热性病变。又因温为阳邪,最易化燥伤阴劫液,尤其温病后期,此种现象更为突出,所以阴液之存亡,对于温病之预后,有着决定性意义,这就显出“存得一份津液,便有一分生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发热是温病必备症状之一,多因感受时令反常的温热病邪,机体与之抗争,耗阴伤津所致.不同的发热类型是温病辨治的关键.现将温病常见的几种发热类型辨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银翘散”方对温病初起,邪在上焦、卫分阶段的治疗起到重要作用,然而从《条辨》原书条文“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来看,历来学者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并认为药、证不符。张菊人在《菊人医话》中曾提到:“就拿银翘散来说,也未尽妥恰。……在病轻仅感风者,服之或能奏效,如病温者服之,往往迁延时日不易治愈,因而变生他故,也是势所必然。”值此笔者愿就银翘散的证候及“辛凉平剂”等作一探讨,提出个人看法。银翘散的适应证:银翘散适用于温病初起,以发热、恶寒、无汗、口渴等为主要的证候特征。吴氏在《条辨·上焦篇》第4条指出:“太阴风温、  相似文献   

14.
在第一章问诊问寒热的内容里面有:“邪正俱盛,寒热俱重。邪盛正衰,则恶寒重而发热轻。”此说法不妥。“邪正俱盛,寒热俱重”尚可理解,而“邪盛正衰,多为恶寒重而发热轻”实难苟同。如邪热亢盛而正气衰减,并非一定出现恶寒重而发热轻的临床表现。在问寒热的内容里面有:“邪气致病者,由于寒为阴邪。其性清冷。故寒邪致病。恶寒症状突出”。此说法不妥,应该为“邪气致病者。由于寒为阴邪。其性清冷。故寒邪致病,多见恶寒症或畏寒症”。如寒邪客胃就不见恶寒症。这里有几个概念“恶寒”与“畏寒”、“恶热”与“畏热”必须弄清,如果从中国文字学角度应当是无太大差别,但是被中医学所运用。“恶寒”与“畏寒”就产生了一定的差别。应当说“恶寒”被中医学所说的表证所专有,故有“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的说法。而畏寒自应属于里实寒证与里虚寒证的范畴。所以但寒不热内容里面有“新病恶寒”,应为“新病畏寒”方妥,因为但寒不热是里寒证的寒热特征,再者说但寒不热里面用“新病恶寒”,恶寒是发热的前奏,起初可以但恶寒不恶热,但最终必恶寒与发热并见,只有恶寒而无发热不符合教材中说:  相似文献   

15.
口渴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在《金匮》中论及口渴的条文达50余条,它不汉是后世治疗渴症之典范,而且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笔者拟将其治疗概括为八法,试述如下:益气生津,清热止渴法此法适用于肺胃热盛,津气两伤之口渴症,方用白虎加人参汤。《痉湿喝病》篇第二十六条指出:“太阳中热者,喝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多汤主之。”“喝”是伤暑病,所谓“太阳中热”,是指感受暑热之邪而引起的太阳证。盖暑为阳邪,其性升散,感受暑邪,暑热熏蒸,多致腠理开而汗出,汗出多而腠理空疏,故其人恶寒;暑必发热,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第7条云:“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关于“发于阳”“发于阴”和痊愈日数,历来众说纷纭,教材观点亦不统一,现再归纳分析如下. 1 辨“病发于阳、发于阴”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1]认为阴阳指阴经和阳经.如云“发于阳者,病在阳之经也,以寒加阳,阳气被郁,故发热而恶寒.发于阴者,病在阴之经也,以阴加阴,无阳可郁,故无热但恶寒耳”.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2]认为阴阳指少阴与太阳.如云“发热恶寒者,发于太阳之标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少阴之标阴也”.临床上三阴经亦有发热症状,故此种说法不合实际.  相似文献   

17.
“在卫汗之可也”,语出叶天士《温热论》,为治疗湿病初起邪在肺卫之纲要,然而温邪为阳邪,热变最速,虽邪在肺卫,已有身热自汗、口微渴、舌边尖红轻度伤阴之象,何以又“汗之”呢?可见“在卫汗之可也”并非应用汗法.温病与伤寒,虽初起邪皆在“肺卫”,同属外感为病,传变趋向均由表入里,但温病之因为热邪,病位在肺而先肺后卫;伤寒之因为寒邪,病位在卫而先卫及肺.伤寒属风寒束表,表闭阳气受损,故必以辛温走窜之品(如麻、桂)以运阳气,强其作汗,邪随汗解.而温病属温邪郁于肺卫.以郁热为主,病虽轻  相似文献   

18.
银翘散加减在儿科的临床运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翘散出自《温病条辨·上焦篇》,为治疗‘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剂”为温病名家吴瑭所创立,本方属于“辛凉平剂”,用治“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但热不恶寒而渴者”。因认为其有辛凉疏风清热之功,后人以之治疗温病初起,热郁肺胃  相似文献   

19.
清代温病大师吴瑭(字鞠通)擅用辛味药。据统计,其所著《温病条辨》总载方二百余首,而用辛味药者竟达百余首,其中以苦、辛并用最多,中焦及湿湿病证应用为广。兹就其应用特点浅探如次。1 辛凉轻宣以透表 对温病初起病邪在表、内应于肺所致的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等一系列肺卫表证,吴氏宗《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的基本原则,并结合自己长期临床实践之经验,提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治疗  相似文献   

20.
周克振 《陕西中医》2001,22(5):319-320
1 发热下利—逆流挽舟 下利而见发热者 ,证候最为重笃。憎寒壮热 ,则风寒在表 ;下利脓血 ,则邪遏于里。风寒湿热之邪 ,交相搏击 ,外闭内壅 ,此表里合病 ,邪欲出表 ,腠理不开 ,无路可走 ,而内陷于里。“下利”为“通”象 ,恶寒壮热为“闭”证 ,乃正气抗邪趋表 ,腠理闭塞之兆。故宜疏散肌腠 ,驱邪外达。以荆防败毒散加味 ,因势利导 ,逆流挽舟 ,分道扬镳。腠理开泄 ,则邪有外达之路 ,发热下利自平。   2 热结旁流—峻下热结 阳阴腑实之证 ,见有痞满燥实者 ,治宜通府泄热。然而 ,对其变证 ,热结旁流 ,仅见粪水杂下 ,不见燥屎排出者 ,切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