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18)F-FDG)符合线路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CT)在肺内结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肺CT和SPECT/CT检查并经病理或随访确诊的128例肺结节患者,用半定量法(计算病灶组织与周围软组织的摄取比值T/N)测量,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所有患者CT检查结果以及SPECT/CT检查,统计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准确性,比较良恶性肿瘤患者SPECT/CT诊断结果的T/N值。结果肺部结节良恶性SPECT/CT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准确性分别为96.46%、86.67%、76.51%、98.13%、95.32%,经过配对优势卡方检验发现,与病理诊断结果无显著差异(χ~2=0.25,P=0.617)。肺部结节良恶性CT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准确性分别为86.72%、73.33%、86.08%、42.3%、85.1%,经过配对优势卡方检验发现,与病理诊断结果差异显著(χ~2=5.26,P=0.022)。SPECT/CT与CT两种诊断方法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准确性差异显著,SPECT/CT诊断明显优于单纯CT诊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秩和检验,良恶性肿瘤患者结节T/N比值在2、2~3、3等区间的人数差异显著(u=2.87,P=0.012),且恶性组患者结节T/N平均值为2.98±0.6,明显大于良性组的1.23±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对肺内结节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以有效提高肺内结节的诊断准确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18F-FDG SPECT/CT结合CT对恶性肿瘤疑似病例诊断的意义。方法对拟诊肿瘤患者进行18F-FDG SPECT/CT检查,CT增强扫描,病理检查。结果 94例中30例核素浓聚,26例病理证实为恶性肿瘤;5例未见核素浓聚确诊恶性肿瘤1。8F-FDG SPECT/CT灵敏度83.9%,准确率90.4%,阳性预测值86.7%。无核素浓聚病例CT发现病变4例,3例病理证实为恶性肿瘤。两法联合灵敏度为90.6%,准确率为92.6%,阳性预测值为93.6%。结论 18F-FDG SPECT/CT结合CT对恶性肿瘤疑似病例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以SPECT/CT肺灌注显像评价肺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BPA)治疗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的疗效。方法 对18例CTEPH患者分别于BPA前及其后1~3个月内行SPECT/CT肺灌注显像,以经导管肺动脉造影为标准,评价BPA前、后SPECT/CT探测肺段灌注缺损及灌注改善情况。结果 SPECT/CT肺灌注显像在BPA前探测肺段灌注缺损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PPV)及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90.42%(302/334)、99.05%(418/422)、95.24%(720/756)、98.69%(302/306)及92.89%(418/450);BPA后探测灌注改善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PPV和NPV分别为77.78%(56/72)、80.00%(24/30)、78.43%(80/102)、90.32%(56/62)及60.00%(24/40)。结论 SPECT/CT肺灌注显像用于评价BPA治疗CTEPH后肺段灌注及改善具有较好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鉴别诊断肺癌与肺良性肿物   总被引:38,自引:4,他引:38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肺癌与肺良性肿物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34例肺肿物病变进行前瞻性CT灌注研究,其中肺癌25例(腺癌13例,鳞癌12例),肺良性肿物9例(炎性假瘤4例,结核瘤4例,错构瘤1例).采用GE Lightspeed Qx/i plus 16 层螺旋CT,电影模式(5 mm/4层),总扫描采集时间40 s.使用随机CT灌注2-体部软件包分析和测定肺病灶的血容积(BV)、血流量(BF)、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的数值.结果肺癌的各种灌注参数值均高于肺良性肿物,其中BV、MTT、PS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BV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若以BV≥5 ml/100 mg为恶性肿瘤诊断域值,灵敏度96%,特异度78%,阳性预测值92%,阴性预测值87.5%;若以PS≥25 ml/(100 mg·min)为恶性肿瘤诊断域值,灵敏度68%,特异度67%,阳性预测值85%,阴性预测值42%.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有助于肺癌和肺良性肿物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131)碘SPECT/CT断层显像技术检查对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肺转移诊断效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6月~2020年3月收治的82例疑似DTC术后肺转移患者,均行~(131)碘SPECT/CT断层显像技术及平面显像技术检查。以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联合胸部CT扫描检查为"金标准",统计SPECT/CT断层显像技术及平面显像技术检查的检查结果及诊断效能。结果 82例疑似DTC术后肺转移患者经血清Tg联合胸部CT扫描检查证实62例为肺转移,20例为未肺转移;SPECT/CT断层显像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准确度高于SPECT/CT平面显像,漏诊率较SPECT/CT平面显像低(P0.05)。结论 DTC术后肺转移诊断中采用~(131)碘SPECT/CT断层显像技术可提高诊断灵敏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值,降低漏诊率,为临床病情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SPECT/CT、MRI及X线对良恶性原发性骨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至9月100例原发性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SPECT/CT、MRI及X线三种方法对患者进行检查,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对,比较三种方法对原发性骨肿瘤诊断价值,并对不同类型原发性骨肿瘤诊断准确性进行分析。结果 SPECT/CT对恶性原发性骨肿瘤诊断灵敏度为94.12%,特异度87.50%,准确度92%,阳性预测值为94.12%,阴性预测值87.5%,MRI对恶性原发性骨肿瘤诊断灵敏度为88.24%,特异度90.63%,准确度89%,阳性预测值为95.24%,阴性预测值78.38%,X线片对恶性原发性骨肿瘤诊断灵敏度为67.65%,特异度84.38%,准确度73%,阳性预测值为90.2%,阴性预测值55.10%;SPECT/CT(χ~2=15.41,P0.001)、MRI(χ~2=8.382,P=0.004)对恶性原发性骨肿瘤诊断灵敏度均高于X线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CT/CT(χ~2=12.5,P0.001)、MRI(χ~2=8.317,P=0.004)对恶性原发性骨肿瘤诊断准确性均高于X线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CT/CT对骨肉瘤、尤文肉瘤、骨髓瘤诊断准确性高于MRI及X线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对骨巨细胞瘤诊断准确性高于MR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15,P=0.032)。结论 SPECT/CT、MRI对原发性骨肿瘤良恶性诊断效能比常规X线片较好,但是X线片在骨巨细胞瘤诊断上准确性较高,临床上可采取联合使用来提高诊断的效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背景抑制全身弥散加权成像(DWIBS)与SPECT诊断骨转移瘤的价值。方法 对62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恶性肿瘤患者行DWIBS及SPECT检查;分别以病例数和病变累及区域为单位,计算DWIBS与SPECT对骨转移瘤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正确指数。结果 62例中,临床证实骨转移瘤43例,累及区域183个。①以病例数计算:DWIBS诊断骨转移瘤的敏感度为90.70%(39/43),特异度为89.47%(17/19),阳性预测值为95.12%(39/41),阴性预测值为80.95%(17/21),正确指数为0.80;SPECT诊断骨转移瘤的敏感度为81.40%(35/43),特异度为68.42%(13/19),阳性预测值为85.37%(35/41),阴性预测值为61.90%(13/21),正确指数为0.50,DWIBS的诊断效果优于SPECT。②以病灶累及区域数计算:DWIBS诊断骨转移瘤的灵敏度为92.90%(170/183),特异度为94.99%(474/499),阳性预测值为87.18%(170/195),阴性预测值为97.33%(474/487),正确指数为0.88;SPECT诊断骨转移瘤的灵敏度为88.52%(162/183),特异度为91.58%(457/499),阳性预测值为79.41%(162/204),阴性预测值为95.61%(457/478),正确指数为0.80,DWIBS的诊断效果优于SPECT。结论 DWIBS是诊断骨转移瘤的有效方法,其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优于SPECT,但二者诊断不同部位转移灶时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SPECT/CT骨显像在肿瘤骨转移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560例恶性肿瘤患者行全身骨显像,根据全身骨显像发现有核素浓聚灶的局部进行SPECT断层显像、CT扫描,后进行图像融合。虽然全身骨显像无核素浓聚灶,但因为局部疼痛,仍针对局部进行SPECT断层显像、CT扫描,同样进行图像融合。随后由两名以上具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核医学医生联合对全身骨显像和融合图像先后做出诊断。以病理、MRI检查及6个月后随访作为确诊标准。对SPECT全身骨显像与SPECT/CT骨显像所诊断结果及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符合度进行分析。结果 SPECT全身骨显像与SPECT/CT骨显像在肿瘤骨转移的灵敏度分别为94.5%、96.1%(P0.05),特异度分别为78.7%、97.7%(P0.05),阳性预测值分别为56.8%、92.5%(P0.05),阴性预测值为98.0%、98.8%(P0.05),诊断符合度为82.3%、97.3%(P0.05)。结论 SPECT全身骨显像诊断肿瘤骨转移的灵敏度较高,SPECT/CT骨显像较SPECT全身骨显像明显提高肿瘤骨转移的特异度、阴性预测值和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对肺内孤立性小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来天河区人民医院就诊的48例经病理、临床治疗或随访证实为孤立性肺小结节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病例资料,分析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敏感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并发症发生率,评价其诊断价值。结果 48例患者最终确诊为恶性肿瘤28例,良性肿瘤20例,穿刺诊断恶性肿瘤26例,良性肿瘤22例;3例假阴性,1例假阳性。穿刺活检的诊断敏感性为92.88%,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90.91%,诊断准确率为91.67%。检查后共4例患者发生气胸,发生率为8.33%,1例患者行胸膜腔闭式引流,未发现胸腔积液和穿刺针道种植转移现象。结论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诊断肺内孤立性小结节的准确性、特异性及敏感性高,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且该检查方法并发症较少,是临床诊断肺内孤立性小结节的重要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肺血栓栓塞症(PTE)的发病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PTE的临床表现特点、胸部CT平扫、肺通气和灌注核素显像特点,并对胸部CT平扫和肺通气和灌注核素显像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导致PTE的最主要危险因素。慢性心肺疾患、外科手术、创伤及骨折和恶性肿瘤也是PTE的主要危险因素。本组病例肺通气和灌注核素显像呈高度可疑(HP)者为87.5%。本组病死率15.7%。结论:PTE仍是一个易被临床忽视的疾病,应密切加强关注其临床特征并综合加以分析,其胸部CT平扫的影像学特点对PTE的诊断价值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肺通气/灌注(V/P)比值显像在肺血栓栓塞症(PTE)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0例临床确诊的PTE患者V/P显像,并行定量分析。结果:10例患者共43个肺段经临床确认为肺血栓栓塞,常规目测读片诊断肺血栓栓塞46个,其中符合临床37个,灵敏度86.05%,特异性93.43%。V/P比值显像诊断肺血栓栓塞41个,与临床符合39个。灵敏度90.70%,特异性98.54%。结论:V/P比值显像可明显提高特异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肺栓塞的临床特征及护理干预。[方法]分析1982年11月-2006年11月75例尸检诊断为肺血栓栓塞(PTE)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PTE原发疾病以心血管疾病及恶性肿瘤最常见,其次为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手术和创伤等。PTE临床表现不典型,多为呼吸困难突发或加重、晕厥、猝死和低氧血症等,误诊与临床医师对PTE的临床特点认识不足、警惕性低有关。[结论]应对可疑PTE的病人尽快行临床诊断评估,早期进行护理观察和干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99Tcm-MIBI SPECT与定位CT同机融合显像对肺部病灶的鉴别诊断价值,为肺部病灶的良恶性鉴别建立一种高性价比方法。方法:对2008年12月—2011年6月45例可疑恶性肺部病灶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所有受检者均于注射后10 min、2 h分别进行早期和延迟SPECT/CT断层同机融合显像。对良、恶性肺部病灶摄取比值(早期:EUR, 延迟:DUR)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分析,并分别对EUR、DUR的诊断效率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30例原发性肺癌,15例良性肺部病灶。99Tcm-MIBI SPECT与定位CT同机融合显像定性分析对肺部单发病灶诊断灵敏度96.7%、特异性73.3%、准确性88.9%、阳性预测值87.9%、阴性预测值91.7%。恶性肺部病灶EUR为2.80±2.21(95%CI:1.97,3.62),良性肺部病灶为1.56±0.71(95%CI:1.17,1.9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0,P=0.041)。恶性肺部病灶DUR为2.93±1.86(95%CI:2.24,3.63),良性肺部病灶为1.64±0.81(95%CI:1.20,2.0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6,P=0.014)。半定量ROC分析显示:以早期摄取比≥1.50为界值,对应灵敏度96.7%,特异性73.3%。以延迟摄取比≥1.459为界值,灵敏度100%,特异性66.7%。结论:99Tcm-MIBI SPECT与定位CT同机融合显像对肺部病灶的良恶性鉴别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是中小城市中低收入肺部病灶患者较为实用的早期鉴别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工作经历医师的CT诊断差异,探讨提高孤立性肺肿块CT诊断的方法及途径。方法:3位不同工作经历医师用双盲法对孤立性肺肿块CT图像进行定性诊断,与病理结果对照,分别计算其CT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Youden指数及与病理诊断之间的Kappa值、ROC曲线下面积。根据其诊断结果,进行诊断试验的统计评价。结果:3位医师对同一组孤立性肺肿块CT图像进行6次判断,其总敏感度为83.76%(196/234),特异度为53.33%(32/60),准确度为77.55%(228/294),阳性预测值87.50%(196/224),阴性预测值45.71%(32/70),Youden指数为0.371,与病理结果比较的Kappa值为0.349(标准误:0.64,P=0.000)。ROC曲线下面积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观察者之间CT诊断结果稳定性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CT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肺结节的良恶性病理学特点。随访和专题培训是提高影像医师诊断水平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SPECT/CT融合显像对脊柱单发放射性浓聚影“热区”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对131例常规99Tcm-MDP SPECT/CT全身骨显像时脊柱单发放射性“热区”同时行断层显像、CT图像以及后两者的同机融合图像。由2名核医学科医生共同阅片,作出最终诊断。结果:131例脊柱单发放射性“热区”,34例诊断为肿瘤骨转移,占总病例数的26.0%;94例诊断为良性病变,占总病例数的71.7%;3例诊断为原发骨肿瘤,占总病例数的2.3%。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不仅解决了常规骨显像对阳性病灶精确解剖定位难的问题,同时也显示脊柱单发病灶的良恶性与病灶的位置、形状密切相关。明显降低了骨显像诊断骨转移的假阳性率,对诊断骨转移的类型也有一定的价值。结论: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检查对脊柱单发放射性“热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肺通气/灌注显像(肺V/Q显像)对创伤及术后患者肺栓塞(PE)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3例创伤及术后患者进行肺V/Q显像,其中36例患者在平面显像基础上进行了肺V/Q断层显像;34例患者同时行核素下肢深静脉显像。结果肺V/Q显像结合临床综合评估共诊断PE患者31例(42.5%),其中肺段性PE 19例,亚肺段及以下PE 12例。4例患者在平面显像上未发现肺段性灌注缺损,经断层显像诊断为亚肺段PE,且断层显像较平面显像发现更多亚肺段缺损。超声及核素下肢深静脉显像诊断16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21.9%)。PE组与非PE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卧床时间、是否以骨折为基础病以及D-二聚体升高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但PE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比率明显高于非P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肺V/Q显像可作为创伤及术后患者进行PE筛查的常规手段,肺V/Q断层显像可降低不确定的PE的比率,提高亚肺段PE的检出率,从而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SPECT/螺旋CT融合显像鉴别诊断颅骨良恶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9例恶性肿瘤患者全身骨扫描(WBS)显示颅骨放射性浓聚的21个病灶行SPECT/CT融合显像,由两名有经验的核医学科医生独立阅片。患者同期接受MRI和/或CT检查,各检查时间间隔不超过两周,并对所有病例进行随访,平均随访约9个月,随访结果主要根据随后的影像学检查(MRI、CT或随后的骨扫描)及临床信息。结果:根据同期影像及随访检查共10个病灶诊断为恶性病变,11个病灶诊断为良性病变。SPECT/CT融合显像检出全部10个恶性病灶及8个良性病变,诊断符合率为85.71%。1个病灶在SPECT/CT融合显像中诊断为恶性,而同期MRI及随访检查显示良性病变。另有两个病灶在SPECT/CT中难以确定其性质,同期影像及随访检查亦显示为良性。SPECT/CT融合显像在肯定性诊断为良、恶性病灶中诊断颅骨恶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00%、88.89%、90.91%、100.00%。结论:SPECT/螺旋CT融合显像对鉴别诊断颅骨良恶性病变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螺旋CT诊断急性肺动脉栓塞(PE)的方法与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49例临床怀疑急性PE的病人资料,探讨螺旋CT肺动脉造影(SCTPA)方法及PE表现特征。结果:测得主肺动脉干强化峰值时间约10.8s;经SCTPA共检出68例PE,发生栓塞的肺动脉705支,其中偏心型506支,占71.8%,中心型147支,占20.8%,附壁型33支,占4.7%,全堵型最少,为19支,占2.7%;181例未发现确切PE征象,但其中105例检出其它疾病。结论:SCTPA是诊断急性PE的重要方法,能较准确地诊断肺内其它病变,对于临床怀疑急性PE的就诊者,SCTPA应作为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SPECT/CT融合显像对肺癌胸壁骨侵犯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经临床确诊的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比较MSCT与SPECT/CT融合显像对肺癌胸壁骨侵犯的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MSCT的敏感性为68.3%(28/41),特异性为100%(6/6),准确性为72.3%(34/47);SPECT/CT融合显像的敏感性为97.6%(40/41),特异性为33.3%(2/6),准确性为89.4%(42/47)。2种检查方法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P<0.05)。结论:SPECT/CT融合显像相对于MSCT检查,可明显提高对肺癌胸壁骨侵犯的检出率,降低MSCT的漏诊率,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