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国产散生竹地下茎的比较解剖观察及分类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国产散生竹16属77种、5变种和15变型的地下茎解剖结构的比较观察研究,发现竹类地下茎解剖结构特征在种属间是有差异的。根据散生竹属竹种地下茎解剖结构特征的差异性以及地下茎机械组织逐渐退化的演化规律,同时参考它们的生态分布探讨了散生竹类属间的系统演化地位及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2.
罗布麻解剖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罗布麻营养器官解剖结构的研究,发现表皮细胞外都被有不同厚度的角质层膜;叶片气孔器都分布于叶的下表皮,且形成孔下室;根、茎、叶中含有大量的乳汁管;髓的外围形成一环内生韧皮部,这些结构特征使罗布麻能更好的适应干旱、盐碱等恶劣环境。  相似文献   

3.
莼菜的不定根生于地下茎节的两侧,呈蔟生状。解剖结构与莲藕相似,具有发达的通气腔,无机械组织的分化,莼菜地下茎匍匐于泥中,粗壮、锈褐色,能迅速伸长生长;地上茎浮生水中,多分枝,细长,绿色;二者都具有发达的通气腔和双韧维管束;但后者在未成熟时,其表皮上被有腺毛,成熟的盾叶解剖构造与莲藕相似,但未成熟叶的解剖构造特殊,下表皮上有发达的腺毛,上表皮由二层细胞构成;叶肉细胞不分化,外韧维管束。  相似文献   

4.
【目的】竹鞭是散生竹的主茎,对竹子地下茎的研究对竹子生长发育意义重大。利用多学科方法,综合解析竹子地下茎节间生长的解剖学变化及其转录组特征。【方法】采用形态学观察结合石蜡切片、扫描电镜等方法观察矢竹(Pseudosasa japonica)地下茎生长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及解剖结构特征;并利用转录组测序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比较不同生长阶段节间转录组特征;差异表达基因利用MapMan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矢竹地下茎的生长主要由竹鞭前端约14个处于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节间生长引起。解剖学分析进一步表明,长度小于0.4cm的节间细胞具有较强的分裂能力;而1.0 cm长节间主要以细胞伸长生长为主。同时1.0 cm长节间基本组织细胞已具有显著的长、短细胞之分,且其导管细胞、纤维细胞等维管组织细胞较0.4 cm长节间的同类细胞在长度上更长,发育更为成熟。除此之外,相比于0.4 cm长节间,1.0 cm长节间髓组织已明显破裂,并初步形成了髓腔。通过比较0.4 cm长节间与1.0 cm长节间转录组图谱发现,差异表达基因从0.4 cm长节间中以细胞分裂与初生代谢基因表达为主,向1.0 cm长节间中以细胞壁合成、次生代谢基因表达为主进行转变。同时,1.0 cm长节间与细胞程序性死亡相关基因如乙烯信号通路及活性氧爆发相关基因也呈显著上调表达。【结论】矢竹地下茎节间在生长过程中存在一个明显的由细胞分裂为主向细胞伸长生长为主的转变。同时,在节间生长中还伴随一些发育过程的转变,如长、短细胞的发育,髓腔的形成。而这些过程的转变可能与细胞生长及细胞程序性死亡等相关基因的上调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国产水龙骨科植物的气孔器类型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对国产水龙骨科23属44种代表植物及原属水龙骨科的槲蕨科3属4种植物的叶表面结构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该科植物有18个气孔器类型。发现极细胞型、共环极细胞型和腋下细胞型是水龙骨科植物的基本气孔器类型。为水龙骨科植物的分类提供了新的资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6.
报道单子叶植物纲的一个新科——芒苞草科营养器官形态解剖学研究。芒苞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无直立茎,具结构特殊的根状茎,花葶具茎结构.根具四原型原生中柱。根状茎,花葶,叶脉均为外韧维管束,后生木质部与韧皮部交合线呈直线形至微波状至U字形,叶片线形,有背腹面之分,但叶肉细胞无分化,气孔下陷,气孔器为单子叶植物Ⅲ型。从芒苞草科,石蒜科,百合科的营养器官比较解剖研究得知,它们之间在系统发育上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7.
Aneurolepidium Chinense(Trin.)Kitag.抗逆性解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羊草Aneurolepidium Chinense(Trin.)Kitag.系抗干旱耐盐碱的旱生植物,生长在吉林省长岭县羊草草甸,我国东北西部和内蒙古东部等地区也有分布。羊草的抗逆特性很强,能在高浓度的盐碱地生长。其主要原因是它的根外皮层栓质化程度较高,能防止碱性土质对根的侵害,根的皮层细胞大多破损成发达的胞间隙,有利于根在碱土地中正常呼吸代谢,茎的维管束无规则的排列2~3轮,髓所占比例较大,髓腔较小。叶上表皮细胞向外突起形成大量的表皮毛,气孔较少,泡状细胞下陷。叶维管束鞘介于C_3和C_4之间。叶表皮没有表皮毛,但角质层发达,气孔较密,气孔的保卫细胞长椭圆形,且气孔常常关闭。上述很多解剖结构特征表明:羊草系C_3和C_4之间的过渡类型。  相似文献   

8.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牛耳朵和药用唇柱苣苔叶显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叶横切解剖结构,均由表皮、叶肉细胞和叶脉三部分组成.药用唇柱苣苔上、下表皮具有较多的表皮毛,这与牛耳朵有明显的区别.叶上表皮均为多边形,垂周壁平直,不具气孔器;叶下表皮不规则形,垂周壁浅波状至波状,气孔器为不等型.这些特征可为探讨两者的分类学及亲缘关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对虎杖(Polygonum cuspidatun Sieb.et Zucc.)的营养器官进行了形态解剖结构观察,结果表明:地上茎与地下茎的芽形态不同,地上茎芽无鳞片叶包被,地下茎的芽有鳞片叶包被,细胞内淀粉及簇晶多;不定根、地上茎、地下茎均有初生生长和次生生长,其结构同于双子叶草本植物的根、茎结构,但有特点;根为四原型;不定根和地下茎的周皮发达,栓质化程度高,根、茎营养器官的纤维发达;叶的形态具有多样性,在叶上除了有钉状非腺毛,还观察到头状腺毛;叶柄基部发现有花外蜜腺.  相似文献   

10.
报道单子叶植物纲的一个新科-芒苞草科营养器官形态解剖学研究,芒苞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无直立茎,具结构特殊的根状茎,花葶具茎结构,根具四原型原生中柱。根状茎,花葶,叶脉均为外韧维管束,后生木质部与韧皮部交合线呈直线形至微波状至U字形,叶片线形,有背腹面之分,但叶肉细胞无分化,气孔下陷,气孔器为单子叶植物Ⅲ型。从芒苞草科,石蒜科,百合科的营养器官比较解剖研究得知,它们之间在系统发育上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1.
瓦韦属10种植物的气孔器类型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瓦韦属(Lepisorus)10种代表植物的叶表面结构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瓦韦属中不同植物的叶表皮细胞形状以及垂周壁式样几乎一致;运用表皮细胞长度、宽度、长度与宽度之比,气孔器长度、宽度、长度与宽度比以及气孔指数等变量进行的聚类统计表明,这些特征可以作为该属的一项重要特征,并且这些特征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属不同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但是对瓦韦属植物属下划分意义不大;极细胞型在所研究的物种中均有大量分布.  相似文献   

12.
肾蕨叶表皮结构和气孔器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下对肾蕨(Nephrolepis auriculata (L.)Trimen)叶表皮结构和气孔器发育进行了观察.肾蕨成熟叶表皮细胞呈不规则形,含有叶绿体.气孔器仅存在于下表皮,每个气孔器有2个保卫细胞,但副卫细胞3~6个不等.仅有2个副卫细胞和保卫细胞同源.保卫细胞和副卫细胞都含有叶绿体.气孔器的发育过程可分为3个主要时期:1)保卫细胞母细胞形成期;2)气孔器幼期;3)气孔器成熟期.在扫描电镜下观察,覆盖在表皮基本细胞和气孔器细胞外壁的角质膜呈波纹状.  相似文献   

13.
四川五加属植物叶表皮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四川五加属Acanthopanax13种及1变种植物的叶表皮的扫描电镜及光学显微镜特征,统计并测量了气孔类型、气孔大小、气孔密度及气孔指数等,描述了表皮角质膜、蜡质纹饰及气孔外拱盖的有关特征。研究表明:五加属植物叶表皮气孔器为无规则型,气孔器类型、表皮细胞开头及垂周壁式样等,种间无差异或差异极小,而气孔角质纹饰和蜡质纹饰、外拱盖表面等种间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4.
对桂花属(O smanthus fragrans)两个种植物叶片气孔及花粉粒形态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金桂(O.fragrans cv Jingui)和四季桂(O.fragrans cv Sijigui)的花粉粒都是椭圆形,表面都有网状纹饰,都有孔沟;但金桂花粉粒要比四季桂稍微圆一点。金桂和四季桂气孔器都呈圆形,保卫细胞对称排列,气孔缝近圆形;金桂和四季桂叶片气孔均散生于叶片背面,叶片正面不见分布;金桂气孔分布密度大于四季桂。  相似文献   

15.
长序狼尾草幼苗形态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海民  张伦 《贵州科学》1995,13(4):28-30
本文对长序狼尾草幼苗的根、叶片、叶鞘和胚芽鞘等部分进行了详尽地观察和描述。  相似文献   

16.
8种柏科植物叶表皮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探讨柏科植物叶的微形态学特征和差异,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8种柏科植物叶表皮的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本实验所取8种柏科植物叶的气孔器均为椭圆形,副卫细胞5~7个,气孔器主要分布在叶的近轴面上,在刺形叶的远轴面上无气孔;8种柏科植物的叶表皮细胞上一般覆盖着较厚的角质层和蜡质层,不同种柏科植物的叶表皮具有不同的角质和蜡质纹饰;同种柏科植物同型叶的新叶和成熟叶、绿色叶和白色叶的微特征间也有区别,成熟叶的表皮细胞上角质和蜡质较新叶多;日本花柏白色鳞形叶的气孔分布和蜡质纹饰都有一定的特殊性.不同种柏科植物叶的微特征有较大的差别,可以为柏科植物的分类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3科5属10种蕨类植物的叶表皮形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1)它们的叶表皮细胞大多为不规则型,表皮细胞垂周壁均呈深波状;(2)气孔为下生型,多呈椭圆形;共观察到9种气孔器类型(不等细胞型、极细胞型、腋下细胞型、无规则四细胞型、放射状细胞型、聚合极细胞型、横列型、带状细胞型和围绕细胞型),每种植物具有2~6种不同类型的气孔器;(3)根据叶表皮特征,支持姬蕨科与碗蕨科合并,而凤尾蕨科与铁线蕨科单独成科.研究结果为姬蕨科、凤尾蕨科和铁线蕨科植物的系统演化及分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以抗草甘膦大豆及东农42为试验材料,对抗草甘膦大豆和东农42施用草甘膦,从表皮细胞的形态结构来研究草甘膦对抗草甘膦大豆和东农42的不同作用.试验结果如下:抗草甘膦大豆在喷施草甘膦后,表皮细胞、气孔在喷施草甘膦后有一定的变形,到喷施后3~5 d开始逐渐恢复.东农42与抗草甘膦大豆明显不同,表皮细胞、气孔都随着天数的增加变形程度加大.通过统计上表皮的开口气孔数,结果表明气扎数首先出现与对照的偏离,之后抗草甘膦大豆逐渐与对照相接近,而东农42的变化逐渐偏离对照.  相似文献   

19.
安徽蓼属植物叶表皮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对安徽蓼属35种3变种植物的叶下表皮利用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进行了观察。该属气孔器类型比较多样,以平列型为主,不等细胞型、短平列型、非典型不等细胞型也有,无规则型极少。气孔外拱盖在本属多为单层,极少双层;保卫细胞极区“T”型角质加厚少数明显,多数不具有或不明显,或减退成棒状。各类性状以及不同性状状态的组合,显示出多样性,对属的演化地位,属下组的划分及其演化关系的研究均有一定的分类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邓晰朝  王任翔 《广西科学》2010,17(2):164-167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广西产9种铁角蕨属(Asplenium L.)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表明:9种铁角蕨属植物的叶表皮细胞多为不规则型,垂周壁为浅波状、波状或深波状;叶上下表皮均无毛,气孔器全部分布在下表面;它们的气孔器类型有7种,为极细胞型、腋下细胞型、聚腋下细胞型、不等细胞型、无规则四细胞型、不定细胞型和横列型。铁角蕨属植物不同种间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表现出一定差异,对种的划分有一定的分类鉴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