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背景:近年来连续股神经阻滞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广为使用,但是临床上对于该镇痛模式的效果尚存在较大的争议。 目的:对比连续股神经阻滞和常规静脉自控镇痛方法在人工全膝关节围置换期的镇痛的效果。 方法:纳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骨科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患者50例,原发病均为膝关节骨关节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静脉自控镇痛,试验组采用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置换后的疼痛目测类比评分、不良反应及镇痛满意度评分等。 结果与结论:试验组患者置换后4,12,24,48,72 h目测类比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试验组置换后48-72 h内镇痛辅助药物应用率为4%,显著低于对照组24%(P < 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显著低于对照组48%(P < 0.05);试验组置换后镇痛满意率为88%,显著高于对照组60%(P < 0.05)。试验组置换后2,3,4 d及出院时的患肢膝关节活动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 < 0.05);试验组置换后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 < 0.05)。提示连续股神经阻滞多模式镇痛在人工全膝关节围置换期镇痛效果理想,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患者满意度高,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理想的镇痛方案。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
背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的疼痛控制是每个骨科医生都需要面对的难题,近年来镇痛技术有了长足发展,但是各有缺点。目的:观察多模式镇痛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行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30例,男5例,女25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在围手术期采用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股神经阻滞、关节周围注射罗哌卡因等多途径镇痛;对照组:术后使用自控镇痛泵和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镇痛。观察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疼痛程度和膝关节的活动度。结果与结论:采用多途径镇痛特别是膝关节周围浸润注射可以使患者疼痛程度明显减轻,膝关节活动度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说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应采取有效的镇痛措施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围手术期采用多途径镇痛可以有效减轻人工全膝关节患者术后疼痛,加大患膝近期的活动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种模式联合镇痛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早期减轻疼痛和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2011年至2013年采取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患者50例,按照治疗方式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治疗组患者采用多模式联合镇痛方案,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常规自控静脉镇痛(PCIA)。术后记录并比较静息状态下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Rameasay评分、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副反应和杜冷丁使用频次。结果治疗组早期患肢疼痛VAS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Rameasay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患膝关节活动度ROM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发生副反应和使用杜冷丁的频次小于对照组。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采用多模式镇痛可以减轻早期患肢疼痛,提高关节活动度,可降低副反应发生率和杜冷丁使用率。  相似文献   

4.
背景:目前地塞米松已普遍应用到骨科大手术围手术期中,用于减少术后疼痛及恶心呕吐发生,但国内对于甲基泼尼松龙减少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后恶心呕吐和疼痛的研究报道较少。目的:探讨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应用甲基泼尼松龙对于术后恶心呕吐和疼痛的影响及安全性评估。方法:单侧膝关节置换的患者共86例,随机分为2组:甲基泼尼松龙组患者置换中及置换后24 h内分别给予甲基泼尼松龙40 mg静脉滴注;对照组相应时间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静滴。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术后0-6 h,6-24 h,24-48 h,48-72 h 4个不同时间段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次数及置换后0-72 h总发生率,记录置换后6,24,48,72 h膝关节目测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及置换后第3天的膝关节功能评分,检测C-反应蛋白值及空腹血糖。随访6个月复查并记录2组患者置换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1)甲基泼尼松龙组患者置换后0-72 h总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及置换后6,24 h的恶心呕吐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甲基泼尼松龙组置换后6,24 h疼痛评分(VAS)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置换后甲基泼尼松龙组的膝关节活动度K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2组患者置换前后的C-反应蛋白、血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5)2组患者术后术后随访3月发现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均未发生术后感染等并发症。(6)结果表明,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应用甲基泼尼松龙能够明显减少术后恶心呕吐和疼痛,同时不增加置换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背景:为缓解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疼痛,目前临床上常用静脉留置镇痛泵,口服或静脉应用止痛药物等方法,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置换后疼痛,但静脉镇痛泵和口服药物的不良反应比较多,影响患者置换后的功能锻炼,增加了并发症的发生率。目的:探讨手术区局部注射布比卡因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镇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11-01/2009-12-31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关节外科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患者168例(218膝),随机分成两组。干预组患者人工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于术区周围多点注射布比卡因(成分:0.75%布比卡因10mL+肾上腺素0.1mg+生理盐水20mL);对照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不作局部镇痛处理。两组患者置换后均配用静脉留置镇痛泵,持续使用50h。通过评估置换前、置换后患膝静止和活动时的目测类比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HSS评分比较两组镇痛效果。结果与结论:干预组置换后4,8,12h,患膝静止时和活动时目测类比评分均小于对照组(P0.05)。置换后3个月干预组膝关节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干预组置换后有4例需要口服曲马多缓释片,16例仅用静脉止痛泵就能控制疼痛;对照组置换后有11例需要口服曲马多缓释片,9例仅用静脉止痛泵就能控制疼痛,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提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中关节周围广泛注射布比卡因,可明显缓解置换后早期疼痛,利于关节功能的早期锻炼康复,对近期疗效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6.
背景:镇痛治疗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恢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进行有效功能锻炼、提高围术期生活质量的保证。 目的:评价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围术期联合应用氨酚曲马多和静脉自控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0-09/2011-09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行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70例,多模式镇痛组使用静脉自控镇痛的同时口服氨酚曲马多至置换后第7天;对照组仅使用静脉自控镇痛。 结果与结论:多模式镇痛组置换后的前3 d目测类比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 0.05),功能锻炼开始后两组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多模式镇痛组置换后第7天膝关节活动度和治疗总体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 0.05),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方面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可见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围术期应用氨酚曲马多结合静脉自控镇痛能提高功能锻炼的质量和治疗满意度,且未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背景:股神经阻滞作为一种新兴疼痛控制方式在人工膝关节置换后的应用尚未见广泛开展。 目的:观察股神经阻滞在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围手术期镇痛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接受单侧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的77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多模式镇痛方式,即置换前3 d口服塞来昔布+术中术区局部“鸡尾酒疗法”注射+自控静脉镇痛泵;另外,治疗组患者置换后则于患侧行股神经阻滞。 结果与结论: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后48 h内,治疗组吗啡使用量及相关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置换后1周内,治疗组患者疼痛目测类比评分与关节活动度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患者置换后3个月HSS评分比较,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显示膝关节表面置换后应用股神经阻滞技术可有效缓解置换后疼痛并促进关节功能早期恢复,同时可降低吗啡用量,从而有效减少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该方法是一种安全有效、镇痛效果满意的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8.
背景:对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疼痛的处理一直是临床治疗中关注的重点,寻找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是外科医生临床研究及工作的重要任务。目的:对比股神经阻滞自控镇痛与自控硬膜外镇痛对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8月到2016年1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进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60例,根据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由同一组高年资医生完成,均采用标准的全膝关节置换,对照组采用自控硬膜外镇痛,观察组采用股神经阻滞自控镇痛。观察2组预后、围置换期应激反应及血管活性物质变化情况。结果与结论:(1)观察组术后4,24,48 h的应激目测类比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观察组术后24,48 h血清5-羟色胺质量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2组术前患肢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后均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P<0.05),同时观察组术后1,3个月的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观察组术后3个月的呼吸抑制、尿潴留、肺不张、皮肤瘙痒、恶心呕吐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5)结果提示,相对于自控硬膜外镇痛,股神经阻滞自控镇痛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能缓解应激疼痛反应,降低5-羟色胺的表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促进患者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背景:施行微创全髋关节置换后患者获得更好的关节功能不仅仅取决于手术,而与置换前关节的活动度、置换后康复锻炼等因素密切相关。 目的:观察辅助镇痛在微创全髋关节置换后早期康复锻炼中的意义。 方法:选择施行微创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42例,随机分为2组,镇痛组在置换后口服塞来昔布下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对照组不予以止痛药处理。观察镇痛组与对照组目测类比疼痛评分,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和对手术的整体满意度的差异。 结果与结论:镇痛组置换后7 d内的目测类比疼痛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镇痛组在置换后6个月内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和对手术的整体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结果表明辅助镇痛能有效减少置换后患者运动时的疼痛,有效地保证了置换后康复计划的顺利进行,短期内提高了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0.
刘卫东  王士雷 《医学信息》2018,(19):111-113
目的 观察罗哌卡因复合羟考酮收肌管阻滞在膝关节镜手术快速康复(ERAS)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120例拟行单侧膝关节镜手术治疗的患者为观察对象,并随机分为复合组与对照组,复合组予以罗哌卡因复合羟考酮收肌管阻滞,对照组单予以患者罗哌卡因收肌管阻滞。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予以评估。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及满意度。结果 复合组患者术后8 h、12 h、24 h、36 h、48 h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呕吐、恶心、局麻药中毒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罗哌卡因复合羟考酮收肌管阻滞在膝关节镜手术后快速康复中发挥积极作用,镇痛效果明显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硬膜外镇痛和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的效果及对患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40例ASA Ⅰ~Ⅲ级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人。第1组(CFB)采用全麻加股神经阻滞,第2组(EPI)采用全麻加硬膜外置管。两组均术后当天注射一次,术后每天早晚8点各注射一次,持续72 h,每次注入0.33%罗哌卡因30 ml。主要观察指标:术后4、8、12、24、48、72 h静止和运动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疼痛分值、镇痛满意度、副作用及患肢膝关节术前/术后的活动度(ROM)。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两组在静息和运动时的疼痛直观可比较度(VAS)的分值、术后疼痛分值、镇痛满意度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EPI组尿潴留发生率明显高于CFB组(P〈0.001),而恶心、呕吐、搔痒、头痛发生率高于CFB组,但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周时CFB组患者膝关节的主、被动活动度均比EPI组高,但只有被动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主动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镇痛和连续股神经阻滞都能充分缓解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疼痛,能够加大患膝近期的活动度。但连续股神经阻滞副作用少,更利于患膝关节术后的功能恢复,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康复治疗中安全.迅速.有效的手段。方法将50例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4~6w,关节活动范围在伸0o,屈曲70o~90o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用一般的康复程序治疗,治疗组25例在康复程序之外,杜冷丁镇痛后,用手法松解膝关节至90o~100o。分别在6、8、12、24、48w测量膝关节屈曲角度并且按目测类比(VAS)进行评分。结果在6、8、12w治疗组和对照组膝关节屈曲度和视觉评分有显著差异(<0.05),在24、48w差异无显著性意义(>0.05)。结论康复治疗时使用镇痛,对治疗效果近期有影响,远期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背景:国内外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的康复有较多的研究,但往往局限于一种康复方法。 目的:分析系统康复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康复进程的影响。 方法:选择行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50例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置换前给予康复指导,置换后由康复治疗师给予康复锻炼,同时行CPM锻炼和冷敷,对照组给予传统CPM锻炼。 结果与结论:干预组置换后24 h~6 d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 0.05),置换后2 d~6周时膝关节活动度高于对照组(P < 0.05),置换后2,6周时HSS评分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均无局部切口并发症发生。说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系统康复可加快康复进程,减轻患者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且不会增加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为严重膝关节疾病患者解决了极大的痛苦,临床疗效已得到公认。临床上双膝关节置换的患者,两次手术临床镇痛方案的制定尚缺乏临床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目的:比较分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中初次与二次手术后早期疼痛的差异,为临床镇痛方案提供证据。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进行分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的8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分期双侧膝关节置换患者初次与二次手术后24,48,72 h的目测类比评分,包括休息位和最大屈曲位;另外还比较了两次手术间隔时间为6个月以内、6-12个月、12个月以上3个时间段二次手术与初次手术后早期疼痛评分差值的差异。结果与结论:二次全膝关节置换在术后24,48 h的休息位和最大屈曲位目测类比评分均显著高于初次置换。而术后72 h休息位与最大屈曲位目测类比评分则没有明显差异。两次手术时间间隔在6个月以内的患者第二次全膝关节置换后24 h休息位和最大屈曲位目测类比评分均显著高于6-12个月组和12个月以上组;而6-12个月组与12个月以上组的休息位和屈曲位目测类比评分的差值均未见明显差异。提示分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后48 h内二次手术的疼痛程度明显高于初次手术,这为适当加强双膝关节置换二次手术后的镇痛方案提供了有效的临床证据;而两次手术的时间间隔长短也可影响二次手术后早期疼痛的改变程度,从术后患者疼痛角度出发,可建议双侧分期置换的间隔时间可以大于6个月,以减少二次手术后疼痛,提高患者满意度,加快恢复速度。  相似文献   

15.
背景:乌司他丁是从人尿液中分离纯化提取的广谱胰蛋白酶抑制药。其主要药理机制是抑制溶酶体酶等多种水解酶的过度释放,从而改善组织灌注和微循环。目前关于乌司他丁对全膝关节置换后急慢性疼痛及置换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报道较少。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应用充气式止血带条件下接受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的炎性递质、置换后疼痛、置换后凝血功能、下肢深静脉和浅静脉血栓发生率及置换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择接受双侧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6例。试验组静脉给予乌司他丁,对照组给予等剂量生理盐水。所有患者麻醉镇痛方案及置换后功能康复方案均相同。在不同时间点检测患者炎症指标、凝血指标,观察静息和活动时的疼痛评分及置换后恢复质量评分。根据下肢血管超声检查结果分析置换后血栓形成情况。 结果与结论:试验组部分时间点的炎症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P < 0.05)。试验组置换后4 h的静息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各时间点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与推入手术室时比较,置换后4,24 h时两组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明显下降,置换后48 h时明显升高(P均 < 0.05);置换后24,48 h时两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明显延长(P < 0.05);置换后4-48 h时两组D-二聚体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 < 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血栓条数显著减少,血栓总长度明显短,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试验组在置换后4 h、置换后1,3,5,7 d置换后恢复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 0.05)。提示乌司他丁可以减轻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的炎性反应,缓解置换后早期的疼痛,减少下肢肌间静脉血栓形成数量,减缓血栓形成的速度,提高患者置换后恢复质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6.
背景:围全膝关节置换期疼痛处理一直是临床所关注的重点问题,寻找安全有效的镇痛方式,成为关节外科医生的重要任务之一。 目的:比较硬膜外镇痛和股神经阻滞镇痛在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后镇痛、康复的效果,探索相关的多模式联合镇痛方案。 方法:随机选取行单侧膝关节置换的患者40例,按照镇痛方案的不同分为硬膜外镇痛组和股神经阻滞镇痛组,每组20例。患者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进行单侧膝关节置换并进行术前宣教和塞来昔布给药。置换后硬膜外镇痛组通过留置导管连接0.2%罗哌卡因、2 mg/L芬太尼止痛泵镇痛;股神经阻滞镇痛组通过股神经阻滞导管间断注射0.2%罗哌卡因镇痛。观察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6,12,24 h和2-7 d每天的疼痛程度,以及2-7 d每天的膝关节活动度。 结果与结论:全膝关节置换后2-7 d,2组患者每天的静息痛和活动痛的目测类比评分均呈下降的趋势,股神经阻滞镇痛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小于硬膜外镇痛组患者。置换后2-7 d,股神经阻滞镇痛组和硬膜外镇痛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都逐渐升高,股神经阻滞镇痛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大于硬膜外镇痛组。结果说明虽然硬膜外镇痛和股神经阻滞镇痛都能缓解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但股神经阻滞镇痛在全膝关节置换后近期的运动镇痛效果优于硬膜外镇痛,能加快患者关节功能的康复,且多模式联合镇痛方案能有效控制疼痛。  相似文献   

17.
背景:传统的镇痛方法虽然能够缓解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疼痛,但是预后较差,药物依赖性较强。因此,临床上研究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镇痛药物具有重要的意义。目的:探讨加巴喷丁联合连续股神经阻滞对于全膝关节置换的镇痛效果。方法: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因膝关节骨关节炎行全膝关节置换的48例患者进行研究,均采用全身麻醉方式,且麻醉前行股神经阻滞,置换后连接镇痛泵。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多模式镇痛,试验组采用加巴喷丁联合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采用静息、活动目测类比评分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分,观察患者置换后生活质量、膝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等相关指标。结果与结论:两组置换前静息痛和活动痛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置换后疼痛随着时间延长目测类比评分降低,试验组置换后1,3,7 d以及1个月静息痛和活动痛目测类比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置换后3-7 d膝关节活动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随访12个月,试验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躯体功能评分、心理功能评分及社会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7%,46%,P0.05)。提示在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实施加巴喷丁联合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效果理想,尤其是48 h内急性疼痛者,能够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早期恢复,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8.
刘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44):7103-7107
背景:中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患者身体功能较差,如在手术过程中缺乏理想的麻醉方法,可能导致患者预后较差,因此,有必要探索适用于人工膝关节置换的镇痛药物。 目的:探讨氨酚曲马多在人工膝关节围置换期镇痛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其药物安全性。 方法: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骨科2013年12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中按随机数字表法选择200例进行研究,根据围置换期不同镇痛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00例,对照组采用静脉自控镇痛,实验组口服氨酚曲马多镇痛,分析氨酚曲马多在人工膝关节围置换期镇痛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其药物安全性。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置换即刻、置换后第4,5天目测类比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实验组患者置换后第1-3天目测类比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置换后7 d和12个月时的HSS评分与置换后24,72 h的S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置换后24和48 h追加氨酚曲马多剂量以及2次总药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在人工膝关节围置换期镇痛中采用氨酚曲马多效果理想,能够缓解患者疼痛,利于膝关节功能恢复,药物不良反应少,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9.
背景:膝关节置换后的早期康复治疗逐渐引起关注,进行持续被动关节运动的主要目的是恢复膝关节功能,防止关节僵硬,同时促进手术部位血液和关节滑液循环,从而加快组织修复。目的:评价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持续被动关节运动的疗效。方法:选择2007-12/2009-10上海瑞金医院集团闵行中心医院骨科和解放军第三○九医院康复医学科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4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4例/组。两组患者在进行全膝关节置换前,给予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等训练,并辅助物理因子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全膝关节置换后第2天开始进行膝关节持续被动关节运动,1h/d,每日运动范围以患者略感疼痛为宜,被动运动范围每日增加5°~10°。对照组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后抬高患肢30cm,按骨科常规方法进行临床治疗。采用膝关节外科协会评分系统评价膝关节功能,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评定患肢疼痛,通过测量双下肢周径评定患肢肿胀程度,测量膝关节活动度的变化。结果与结论:全膝关节置换前,两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评分、VAS患肢疼痛评分、双下肢周径、膝关节活动度均基本相似(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置换后3d及2周膝关节功能评分显著升高(P0.01),置换后3dVAS患肢疼痛评分及双下肢周径显著降低(P0.01),置换后膝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达优率显著升高(P0.01)。48例患者均无深静脉血栓形成、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果提示早期持续被动关节运动有助于膝关节置换后疼痛的缓解、肿胀的消除以及膝关节稳定性的增强。  相似文献   

20.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后剧烈疼痛是导致患者置换后膝关节功能恢复不佳的重要因素,如何给予患者置换后效果满意的镇痛方案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目的:观察不同镇痛方案对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置换后疼痛和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将徐州市中心医院自2010年3月到2014年2月期间收治的60例单侧的膝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3组:硬膜外镇痛组,静脉镇痛组,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组,每组各20例,均采用相应方法进行术后镇痛。记录并比较3组患者置换前、置换后不同状态下1,6,24,48,96 h的目测类比评分,置换后24,48,72 h关节活动度恢复情况;膝关节置换患者膝关节KSS评分;置换后出现的不良反应。 结果与结论:与置换前比较,置换后1,24,48,96 h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组患者目测类比评分降低(P < 0.05)。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组患者关节活动度恢复最好,其次为硬膜外镇痛组患者,静脉镇痛组恢复最差(P < 0.05);同置换前比较,3组患者置换后1,3个月膝关节功能KSS评分均升高(P < 0.05)。同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组患者比较,置换后1,3个月硬膜外镇痛组,静脉镇痛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降低(P < 0.05)。结果证实,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方案置换后总体效果较好,能够帮助患者更好的进行置换后关节功能恢复,安全可靠。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