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6 毫秒
1.
为改善低渗透油田措施挖潜剩余油的效果,在分析周期注水与深度调剖结合机理的基础上,利用 Petrel 软件进行精细地质建模,应用 CMG 软件中 STARS 模块进行数值模拟计算,优化周期注水与深度调剖结合的参数。结果表明,经过深度调剖后,朝 55 区块周期注水的间注半周期由 3 个月缩短为 2 个月,注水半周期内注水强度由 2 倍常规注水强度增大为 2.5倍常规注水强度,周期注水与深度调剖结合较单一周期注水与深度调剖提高采收率 0.55 个百分点。周期注水与深度调剖结合可有效提高储层动用程度,为低渗透油田措施挖潜剩余油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高含水后期行列井网周期注水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期注水能够提高非均质储层的驱油效率.为了改善萨南开发区南六区行列井网厚油层高含水开发后期的开发效果,在剩余油分布规律分析的基础上,应用精细地质研究成果和数值模拟技术,优化行列井网周期注水方案,优选了最佳的注水方式、注水半周期和注水强度,并总结了试验区开展周期注水后动态规律的变化,对行列井网实施周期注水的方法取得了认识:行列井网双井交替注水方式对开发效果的改善明显好于单井交替注水;注水半周期为3个月,注水强度提高1.93倍,周期注水时间为3 a,可提高采收率0.3个百分点.实践证明行列井网高含水后期采取周期注水方式是进一步挖掘剩余油潜力的一项经济有效的调整措施.  相似文献   

3.
厚油层深度调剖机理探讨及其实践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从探讨厚油层剩余油分布规律入手,提出实施深度调剖的目的就是对渗透率差异较大的厚油层挖潜。根据试验资料分析认为,合理的调剖设计可以显著地提高深度调剖的经济效益,介绍了深度调剖在萨中油田的应用实例。2口井的资料表明,深度调剖无论是与水驱结合,还是与聚驱结合,都使采收率明显提高,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石油化工应用》2016,(11):29-32
大庆萨尔图油田南一区块经过多年的水驱开发,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适时采取有针对性的调整措施,控制含水上升的速度,深度挖潜剩余油,进而提高区块采收率是急需解决的问题。由于区块高台子油层不同层段物性非均质性及剩余油分布差异明显,只能针对每个井组的每个小层,进行精细分析评价,优化精细分层注水方案,结合调剖、双定双换、措施改造、周期注水等多方面的技术手段,从而形成一整套精细方案设计、实施、效果跟踪评价总结的提高采收率方法。通过调整开发方案的研究与运用,有效提高该区块的整体生产水平,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适合特高含水期精细分层注水配套技术,为油田持续稳产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精细化学调剖技术在油田调整挖潜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随着精细地质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对地下剩余油分布状况的认识逐渐深化,精细地质研究成果为化学调剖的精细化提供了重要依据。根据萨克开发区近几年化学调剖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提出了精细化学调剖的技术方法,系统研究了精细化学调剖在油田高含水期各类油层细分调整挖潜中的应用及其效果,为油田高含水期进一步深化注水结构调整,提高储量动用程度,改善油田开发效果提供了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6.
牛心坨油田为典型的低渗透、高凝稠油油田,先后经历天然能量开采和注水开发2个阶段.针对油藏治理前存在的开发矛盾和制约因素,有针对性地加强动态分析及水淹规律、剩余油分布研究,及时采取注采结构调整、针对性措施挖潜及实施分层系调整等措施,提高了油藏的开发水平.  相似文献   

7.
基于单砂体的特高含水期剩余油精细表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葡北油田葡I油组窄、薄砂体特高含水期注水开发油藏为例,提出了基于单砂体的剩余油分布规律、挖潜单元以及相对应的挖潜技术对策。所指单砂体是地质上具有成因联系、开发上相对独立的砂体单元,既是地质上的成因单元,也是与剩余油分布有关的渗流单元,既反映了砂体的沉积成因,也决定了剩余油分布特征和注水开发特征。单砂体成因类型可以划分为多期河道叠加型、分支河道型、单一河道型和席状砂型4个大类;结合注水开发特点,每种类型具有高注高采、高注低采、低注低采和低注高采4种注采方式。剩余油潜力评价的结果表明:多期河道叠加型单砂体潜力最大,剩余油主要为注水下窜型、顶部型、段塞式和欠注型4种类型,可以分别采用厚注薄采、油水井调剖堵水、井网调整和加密井网等措施进行剩余油挖潜;其次是席状砂型单砂体,剩余油表现为“蜂窝状”,建议利用注水井调剖和油层压裂来优化注水效果,进行剩余油挖潜。  相似文献   

8.
洲城油田经过十多年的注水开发,特别在注水开发初期由于快速补充地层能量的需要,导致注水强度偏高,大孔道和高渗透条带已经形成。目前地层存水率较低,注入水无效循环严重,使得剩余油得不到有效动用,水驱油效率低。2005年7-10月我们和外单位合作在洲城油田QK-23井和洲7B井开展调剖施工。实施的两口调剖井位于区块的北端,大孔道和平面突进现象严重。通过调剖治理,不仅对大孔道实施封堵,通过液流转向作用使水驱波及范围增大,还可以调节纵向上吸水剖面不均匀的现象,进一步提高注入水的波及体积,提高剩余储量的动用程度。  相似文献   

9.
海外河油田交联聚合物溶液深部调驱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随着海外河油田进入“双高”注水开发期。油田产量也进入递减阶段。常规的周期注水、温和注水和分层注水、水井调剖等工艺措施。无法解决油层深层调整和改善平面矛盾等问题。采用大剂量的深度调剖。虽在一些油田取得一定效果。但只能一次性改善纵向剖面,且有效期缩短、成本高。针对这些情况。在海1块开展了“LPS”深部调驱技术的研究与现场试验。并取得较好的稳油控水效果。  相似文献   

10.
在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普遍出现注入水沿高渗透层或高渗条带突进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油田注水开发的采收率。由于低渗透储层对流动泡沫的剪切作用远大于高渗透储层,严重影响了泡沫在低渗透储层的稳定性,制约了泡沫调剖技术在低渗透储层的应用。为研究新一代堵水剂——泡沫凝胶在低渗透储层的适用性,开展了相关的室内试验。分析了泡沫凝胶在不同渗透率、不同含油饱和度下封堵性能的试验结果,得出结论:相对于普通泡沫,泡沫凝胶在多孔介质流动时可以承受更高的剪切力,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可以作为调剖剂在低渗透油田进行深度调剖。  相似文献   

11.
甘文军 《石油地质与工程》2013,27(1):59-61,139,140
腰英台特低渗裂缝型油藏储层非均质性严重,注水开发特征表现为水驱储量控制程度低,注水压力高,波及体积小,沿高渗透带突进明显,水淹程度高,而在低渗透带剩余油丰富。通过水井重复射孔、油井转注、水平井分段压裂、水井调剖、周期注水等方式有效地改善了其注水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2.
卫22块是卫域油田的一个被断层复杂化的断鼻构造。针对该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认识不清、层 间和层内挖潜方向不明确等不利因素,应用相控理论指导储层与剩余油分布研究,采用层拉平的分析方 法,精细地层对比,细化地质模型,突出数值模拟与油藏工程方法的结合,提高了对剩余油分布的认识; 并通过运用双靶定向钻井、分层改造、分层注水、调剖、打塞等工艺技术集成,探索出了一套适合高含 水期中渗透复杂断块油田剩余油挖潜治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杨强 《石化技术》2023,(4):74-76+79
针对注水开发油田剩余油的挖潜问题,首先对注水开发油田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技术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对剩余油的分布特征进行探讨,对剩余油的挖潜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为推动我国注水开发油田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研究表明:对于注水开发油田而言,其剩余油的分布主要呈现出窄条带状以及孤岛状的基本特征,因此,在进行开发的过程中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在进行剩余油挖潜的过程中,需要从重复压裂技术、压裂配套技术角度出发,分别采取多项有效措施,进而使得剩余油挖潜效果可以得到一定的改善。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多段塞调剖剂对裂缝性低渗透油藏调剖机理及效果,通过室内可视化裂缝模型,研究了多段塞调剖剂对单一裂缝封堵及对复合裂缝系统调剖物理过程,阐述了裂缝性低渗透油藏多段塞调剖机理,并在延长东部油田进行了多段塞深部调剖矿场试验。室内实验及矿场试验表明:对于单一裂缝,多段塞调剖封堵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凝胶充填阶段和凝胶压实阶段,小段塞多轮次注入调剖剂比大段塞连续注入的后水驱压力梯度提高2倍以上;对于复合裂缝系统,多段塞调剖封堵过程则包含三个阶段:调剖剂选择性进入阶段、凝胶充填阶段和凝胶压实阶段,最终使裂缝系统吸水剖面得到最大改善。延长东部油田试验区经过多段塞深部调剖后,注水井都已正常注水,注水压力由0.25 MPa上升到8.5 MPa,注水量由2.0 m3/d上升到8.0 m3/d,油井日增油量为2.52 t,油井平均含水率由90%以上降至71.7%,多段塞深部调剖技术获得了较好的矿场试验效果,可作为裂缝性低渗透油藏增油降水措施的优选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15.
港东油田一区一断块高含水后期开发的几点做法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大港油田港东一区一断块为港东油田的主力断块 ,目前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受发育后期曲流河沉积的影响 ,地层非均质严重 ,加上长期注水开发 ,使断块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后 ,油层水淹加剧 ,剩余油分散 ,挖潜难度加大。为此 ,1991年对注水最完善的明二单元率先进行油藏描述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在此基础上 ,针对开发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进行了一系列挖潜工作。主要包括 :①实施层系互换 ,完善注采井网 ;②钻加密调整井 ,挖掘死油区 ,提高断层附近及构造高部位剩余油动用程度 ;③实施精细注水 ,充分挖掘低渗透率控制的剩余油。主要从 3个方面整体实施 ,一是增加注水井点 ,缩小注水半径 ,改变液流方向 ,提高注水扫油面积 ;二是加强高含水层的专项治理 ,重点突出注水井的调剖工作 ;三是脉冲注水 ,通过周期性地强弱交替注水 ,提高驱油效率  相似文献   

16.
单家寺油田单10块稠油油藏剩余油挖潜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油藏数值模拟、剩余油饱和度监测、钻密闭取心井、常规油藏工程分析等手段,寻找单家寺油田单10块稠油热采油藏剩余油饱和度的相对富集区。通过新钻井、老井侧钻、深度调剖、注氮气等技术进行剩余油挖潜,油藏开发效果得到明显改善。综合递减率下降10.0%,采收率提高2.94%,油汽比上升0.11。对单10块剩余油研究拓展了多轮次吞吐稠油油藏的挖潜方向,对同类油藏改善开发效果和提高采收率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为了挖潜长期注水开发油田水淹层内的剩余油,通过分析储层孔隙结构和孔喉大小,研制了可视化非均质模型,以录像的方法室内观察水驱剩余油形成过程,分析其分布特征及挖潜技术思路。基于弹性颗粒在孔喉结构中的材料性能,提出与储层孔喉相匹配的弹性颗粒粒径筛选原则,并通过非均质岩心水驱后颗粒调剖实验,评价该弹性颗粒的动态封堵能力和调剖效果。结果表明:油田储层普遍存在非均质性,该性质影响水驱剩余油的分布;水淹层内剩余油以非均质剩余油为主,多数存在于层内局部低渗部位,分布较为分散,其挖潜应以提高微观波及效率为主;弹性颗粒对喉道的封堵强度随粒径的增大先增大后趋于恒定,当颗粒粒径与喉道直径之比超过3时,颗粒在孔喉结构中发生破碎;封堵水淹层水流通道、挖潜层内剩余油时,选择粒径为3倍大孔喉尺寸的弹性颗粒,其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8.
<正>一、提高单井产量技术系列探索出了"主攻低产井、瞄准堵塞井、调剖注水井、治理高含水井"的低渗透油田提高单井产量技术思路。在常规酸化、压裂基础上,形成了具有采油三厂特色的注水井深部调剖、油水井综合解堵、注水井降压增注、分层注水、水平井开发、混合水压裂等一系列稳产增产技术,为采油三厂低渗透油田持续稳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石油化工应用》2014,(9):2+129
<正>一、提高单井产量技术系列探索出了"主攻低产井、瞄准堵塞井、调剖注水井、治理高含水井"的低渗透油田提高单井产量技术思路。在常规酸化、压裂基础上,形成了具有采油三厂特色的注水井深部调剖、油水井综合解堵、注水井降压增注、分层注水、水平井开发、混合水压裂等一系列稳产增产技术,为采油三厂低渗透油田持续稳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二连蒙古林普通稠油油藏开发调剖堵水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蒙古林油田由普通稠油砂岩油藏和普通稠油砾岩底水油藏组成,油层单一,油水粘度比大,层间接替能力差、稳产难度大。为了改善常规注水开发效果,15年来,形成以重建地质模型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为基础调剖堵水稳产技术,即砂岩整体化学调剖为主体的“调水增油”技术、砾岩层状区横向驱替整体调剖稳产技术,实现了由低含水期到高含水期的相对稳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