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5mg/100ml)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及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住院的骨质疏松症患者46例,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组25例及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组21例,体格检查计算体质指数(BMI),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血糖,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L2-L4)及左股骨颈BMD,所有患者均静脉给予唑来膦酸5mg治疗,观察不良反应。1年后再次复查骨密度,观察唑来膦酸治疗后骨密度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间年龄、体质指数、腰椎及股骨颈骨密度无明显差异(P0.05),给予唑来膦酸治疗后,两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乏力、头痛、关节痛、恶心等反应,糖尿病组有7例出现血糖一过性升高,但3天后均症状消失、血糖回复正常。使用唑来膦酸1年后复查骨密度,原发性骨质疏松组腰椎骨密度升高4.27%,股骨颈升高4.11%,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组骨密度分别升高3.42%、3.26%。两组骨密度较用药前均有升高(P0.05),但两组间骨密度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唑来膦酸可以提高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及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中均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静滴唑来膦酸发生急性期发热的情况和潜在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5年8月-2017年5月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102例。根据用药后3 d内是否发生发热(耳温38℃)分为发热(+)组和发热(-)组;比较两组间的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骨密度、血常规、肝肾功能和骨代谢指标的组间差异,对存在组间差异的指标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发热的潜在影响因素。结果 102例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中有28例(27.45%)发生发热。唑来膦酸治疗前,发热(+)组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和骨钙素均高于发热(-)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发热(+)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低于发热(-)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双膦酸盐的使用可以降低发热的发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超氧化物歧化酶的OR值为0.985,95%CI为(0.972,0.999),高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是发热发生的抑制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超氧化物歧化酶-发热曲线下面积为0.64,既往双膦酸盐使用-发热曲线下面积为0.702,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及双膦酸盐使用对预测绝经后骨质疏松静滴唑来膦酸急性期发热反应有一定价值。结论 27.45%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在静滴唑来膦酸后发生急性期发热反应(耳温38℃),高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和既往双膦酸盐使用可减少急性期不良反应发热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静脉注射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出现急性期不良反应(APR)情况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分析2012年8月-2013年6月期间我院内分泌科、骨科应用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患者107例,均应用唑来膦酸5mg静脉注射。分为发生APR组[APR(+)]及未发生APR组[APR(-)],比较两组之间年龄、BMI、是否曾服用钙片、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s)、双膦酸盐等因素与APR的相关性。结果 (1)107例患者中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2%;其中发热78例(72.9%);肌肉痛51例(47.7%);发热和胃肠道反应2例(1.9%);(2)APR(+)组BMI水平、曾使用双膦酸盐比例低于APR(-)组(P0.05),合并骨质疏松性骨折比例高于APR(-)组(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和使用双膦酸盐为APR的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唑来膦酸(5mg)静脉注射后急性期不良反应较常见,多为一过性。高BMI及曾使用双膦酸盐可减少急性期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静脉应用唑来膦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疼痛缓解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0年8月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50例,静脉滴注唑来膦酸后,观察其疼痛缓解情况,不良反应发生及缓解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疼痛情况明显缓解(92.0%),治疗后6个月内无新发骨折。用药后不良反应以发热为主要表现(46.0%),患者均可耐受。结论静脉应用唑来膦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给药方便、依从性好、不良反应轻微,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临床应用唑来膦酸静脉滴注治疗老年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安全性和依从性。方法 观察首次静脉滴注唑来膦酸治疗5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一般情况和副反应,询问患者是否 愿意接受第二次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在滴注过程中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但24%_患者在输注后 3凿内出现了急性一过性不良反应,包括发热、关节痛、肌痛、流感样症状、头痛等,绝大多数患者同意 继续使用。结论唑来膦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安全性较高,依从性好,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新选 择,其疗效有待于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临床中减少唑来膦酸注射液(密固达)不良反应的研究。方法选取我院骨质疏松诊疗基地首次确诊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200例,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关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所有入组患者在口服钙和维生素D基础上随机分为3组,A组为口服阿仑膦酸钠70 mg每周一次,共3个月,3个月后静滴唑来膦酸注射液5 mg;B组为静滴伊班膦酸钠2 mg,3个月后静滴唑来膦酸注射液5 mg;C组为直接静滴唑来膦酸注射液5 mg,其中A、B两组为双膦酸盐预治疗组,观察3组患者首次应用唑来膦酸注射液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所有入组患者中有32%首次应用唑来膦酸注射液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发热、肌肉酸痛、骨痛等症状,其中A组出现不良反应5例,B组出现不良反应7例,C组出现不良反应52例,3组均未出现腹泻、皮疹、心律失常及肝肾功能损害,将3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双膦酸盐预治疗组(A组和B组)首次应用唑来膦酸注射液所发生的不良反应明显比C组少,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和B组之间的不良反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治疗中,双膦酸盐预治疗能减少首次应用唑来膦酸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发生,进一步提高患者依从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研究通过与口服阿仑膦酸钠(alendronate sodium)的对比,旨在评价老年人使用唑来膦酸注射液(zoledronic acid)的疗效、应用、安全性、依从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3年9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116例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的医疗记录。两组药物组各包含58例,选取绝经后妇女、60岁以上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且首次使用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注射液患者入组。通过对比两组用药前后腰椎和(或)髋部骨密度改变、依从性、不良反应和新发骨折率,比较两种药物的疗效。结果两组入组患者性别、年龄、骨密度相似。唑来膦酸注射液组的骨密度增加量比阿仑膦酸钠组有显著差异,其中腰椎骨密度(P=0.007)、髋部骨密度(P=0.006)。唑来膦酸注射液组有更多的不良反应(n=50);新发骨折数较阿仑膦酸钠组少(n=12)。两组患者中,疼痛为主的主观症状以视觉模拟标度尺(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表示,唑来膦酸注射液组中疼痛症状明显缓解(P0.01)。两组中治疗前后血钙(blood calcium,BC)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P)均无明显差异。结论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更优于阿仑膦酸钠。在提高腰椎及髋部骨密度方面疗效相似。虽然在治疗前3天有更多的不良反应,但减少了新发骨折率,缓解症状更显著。两组药物对血生化的影响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采用唑来膦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166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83例,两组均给予口服钙尔奇D 600 mg,每日1次.治疗组给予唑来膦酸4 mg静脉注射,每年1次.结果 140例得到10~26个月随访,平均13.4个月,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骨痛症状评分明显下降(P<0.05);通过定量CT(QCT)检测腰椎骨密度,骨密度增加明显(P<0.05).结论 唑来膦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探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在减少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OP)患者静脉滴注唑来膦酸注射液后急性期反应(APR)发生中的价值。方法把68例老年女性OP患者,随机分成2组,其中1组在静脉滴注唑来膦酸注射液5 mg前静脉推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5 mg,然后比较两组患者72 h内在发热、流感样症状、肌痛、头痛头晕、失眠、恶心呕吐等APR发生率上差异。结果两组患者72 h内在发热、流感样症状、肌痛、头痛头晕、失眠、恶心呕吐等症状发生率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推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不能降低老年女性OP患者静脉滴注唑来膦酸注射液后AP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注射用唑来膦酸5 mg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11月住院期间53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所有患者均初次诊断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未曾行任何抗骨质疏松治疗,同时排除其他骨代谢性疾病或药物影响,随机分为研究组28例,平均年龄60.4岁,给予唑来膦酸5 mg,静脉滴注30 min,同时口服钙尔奇D600 mg/d及阿尔法D30.25μg/d;对照组25例,平均年龄61.2岁,给予口服钙尔奇D600 mg/d及阿尔法D30.25μg/d,治疗时间为1年。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测定两组治疗前后的L1-4、股骨颈、Ward’s三角区骨密度值。结果排除对照组中2例患者失访外,研究组骨密度增幅程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例患者在注射唑来膦酸后出现发热、头痛及流感样症状,给予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对症治疗后4例患者均在3 d内缓解,未见其他不良反应。结论唑来膦酸注射液5 mg可明显提高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密度,且不良反应可耐受,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胡晓音  费青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9,(11):1609-1612, 1626
目的评估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妇女静脉注射唑来膦酸和3个月伊班膦酸钠的安全性。方法分析使用唑来膦酸(n=122)或静脉注射伊班膦酸钠(n=140)治疗的262例绝经后妇女的安全性数据。通过使用标准化问卷在电话访谈中收集安全性数据(包括急性期反应的发生和下颌骨坏死)。结果与伊班膦酸盐治疗的患者相比,唑来膦酸患者的不良事件患者数明显增多,且给药后出现症状类别也较多(P0.05)。除了发烧(在唑来膦酸输注后更常见),其他流感样症状(肌痛、关节痛、头痛)在静脉注射治疗后(24~36 h)出现在相似比例的患者中。大约50%的患者症状持续3 d。输注后症状发生率下降。唑来膦酸治疗后流感样症状发生率高于静脉注射伊班膦酸盐给药后,但之前口服双膦酸盐患者发生率相似。没有发现颌骨坏死、心律失常或骨折愈合延迟。结论尽管静脉注射双膦酸盐通常是安全的,但在临床实践中,静脉注射双膦酸盐后出现的短暂流感样症状似乎比临床试验中报道的更为多见。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和比较89Sr、唑来膦酸及99锝-亚甲基二膦酸盐(云克)在老年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01月至2018年01月我科收治的老年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分为89Sr治疗组、唑来膦酸治疗组及云克治疗组。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骨痛缓解、骨转移灶控制及不良反应情况,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3例患者,镇痛疗效:89Sr组较唑来膦酸组、云克组治疗早期止痛效果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6个月后差异减小,12个月后三组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89Sr组及唑来膦酸组对重度疼痛组缓解优于中度疼痛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云克组对重度疼痛组缓解明显差于中度疼痛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转移灶疗效:89Sr组较唑来膦酸组、云克组治疗效果好,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骨转移灶数目,89Sr组及唑来膦酸组、云克组对≥10组的治疗效果优于10组,但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不良反应:89Sr的骨髓抑制、唑来膦酸的发热反应,较另两种药物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不良反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89Sr、唑来膦酸、云克均有较好的缓解骨痛、控制骨进展作用。89Sr针对老年患者,易出现骨髓抑制,需密切随访。云克不良反应少,连续长期静脉输液,增加老年患者的痛苦。唑来膦酸易出现发热,但给予对症后可缓解。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唑来膦酸治疗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所致急性期反应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观察2014年12月至2016年1月在我科首次使用静脉唑来膦酸治疗的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共96例,记录患者发生急性期反应的发生率。按是否出现急性期反应分为有急性期反应组和无急性期反应组,比较分析两组的年龄、腰椎骨密度T值、是否口服双膦酸盐、是否口服他汀类药物、是否口服激素、甲状旁腺激素(PTH)、体重指数(BMI)、碱性磷酸酶(ALP)、睾酮、血钙及白细胞的差异。结果 96例患者中共观察到52例出现急性期反应,发生率高达54.17%。有急性期反应组与无急性期反应组比较,腰椎骨密度T值和BM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是否口服双膦酸盐、是否口服他汀类药物、是否口服激素、PTH、ALP、睾酮、血钙及白细胞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首次应用唑来膦酸治疗时出现急性期反应非常常见。BMD和BMI与急性期反应的发生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35例57~85岁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分别观察治疗前后患者骨痛的缓解情况、血钙、磷、碱性磷酸酶、骨钙素、尿DPD/Cr变化情况。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患者治疗前后骨密度。观察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全部患者骨痛症状明显改善,总优良率达100%。血钙、磷、碱性磷酸酶、骨钙素无显著变化,尿DPD/Cr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骨密度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1),35例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唑来膦酸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安全有效性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妇女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观察期为2年。175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87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妇女口服元素钙500mg(碳酸钙)和阿法骨化醇1w后给予密固达(唑来膦酸,5mg/100mL)静脉输液,并通过骨密度仪记录治疗前后骨密度及肾功能的变化、骨折事件发生及不良反应。对照组88人,口服骨化醇及钙剂。结果输注唑来膦酸后患者髋关节及腰椎2-4骨密度较对照组明显提高,疼痛较前明显缓解,肾功能无损害,连续输注患者无一例腰椎骨折发生,输注后2d内不良反应以低热、关节痛、肌痛、流感样症状等,1例出现房颤。结论唑来膦酸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安全有效,能够降低骨折的风险,其长期疗效需进一步随访研究,不良反应包括心房纤颤发生率的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系统评价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系统检索CNKI、CBM、VIP、Wan Fang、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对关于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RCT),纳入研究开展方法学质量评估,同时借助软件Stata 16.0和Review Manager 5.3进行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结果所纳入文献量合计10篇,涉及研究为16个,包括1 277例患者。结果表明唑来膦酸联合钙剂能有效提高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的腰椎骨密度[MD=0.021,95%CI(0.009,0.033),P0.05]。并对腰椎BMD进行亚组分析,表明治疗方法亚组分析中,唑来膦酸联合钙剂的疗效最好[MD=0.037,95%CI(0.009,0.065),P=0.009];按照疗程分组,疗程小于1年的疗效相对较差[MD=0.017,95%CI(-0.034,0.069),P=0.506];按患者所在国家分组,中国[MD=0.02,95%CI (0.006,0.035),P=0.005]和印度[MD=0.03,95%CI(0.002,0.058),P=0.005]疗效好。网状Meta分析结果表明唑来膦酸联合钙剂对于提高腰椎BMD的效果最好。唑来膦酸治疗普通不良反应(流感样症状、发热、头痛、肌痛及关节痛、骨折等)较少,更极少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唑来膦酸联合钙剂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的治疗具有积极意义,显著改善了患者的骨密度;降低血清生化标志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探讨碳酸钙D3、骨化三醇联合唑来膦酸对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合并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老年患者骨密度和骨痛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收治的T2DM合并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老年患者220例,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所有患者均给予骨化三醇和碳酸钙D3进行治疗,其中试验组患者使用碳酸钙D3、骨化三醇联合唑来膦酸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均持续治疗3年,3年后观察两组患者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及骨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骨密度情况并无明显差异(P均0. 05);治疗三年后,两组患者的骨密度均比治疗前有所增加(P0. 05),试验组患者的骨密度显著优于同期对照组患者(P均0. 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VAS评分并无明显差异(P 0. 05);经过三年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P0. 05),试验组患者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患者(P0. 05)。试验组患者在治疗期间没有新发骨折出现,而对照组患者则有1例出现左侧股骨颈骨折;试验组患者在静注唑来膦酸注射液后有5例出现轻微的头疼、乏力、发热、感冒等症状,在服用塞来昔布洛索洛芬后症状缓解。结论对T2DM合并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老年患者采取碳酸钙D3、骨化三醇联合唑来膦酸进行治疗能够有效增加患者的骨密度,改善其骨痛VAS评分,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一过性药物反应并探讨护理措施。方法22例患者均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均给予唑来膦酸5 mg/100 ml静脉滴注15 min以上输完。给药结束后记录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所有患者给予心理护理,用药护理及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处理。结果 唑来膦酸静脉滴注后主要的一过性不良反应为发热(>37.5°C),本科用药患者均出现发热(22例),其次症状为肌痛16例,流感样症状15例,关节痛10例 ,头痛 5例。以上症状均为一过性,不超 过48小时,并且给予非甾体类抗炎镇痛类药物后症状可缓解。2例第二次用药患者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血细胞分析及肝肾功检查均未出现异常。结论 唑来膦酸给药后会出现发热、肌痛等反应,但均为一过性,通过采用积极的用药后护理措施可以提高用药的安全性避免药物反应带来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静脉用唑来膦酸治疗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引起的急性发热反应及其相关因 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0年6月至2012年4月使用静脉用唑来膦酸5皂早治疗的绝经后骨质 疏松患者共63人。观察急性期发热出现比例。按是否出现发热症状分为发热组与无发热组。比较 两组患者年龄、静脉用唑来膦酸治疗前骨质疏松严重程度、甲状旁腺激素、血清钙差异,及治疗前使用 抗骨质疏松药物差异。结果63例患者中共观察到21例发热,占33.3%_。71%( 15/21 )的患者治 疗当天出现发热,于患者均为次日出现发热。66.7% ( 14/21 )的患者发热持续1天,5例发热持续2 天,发热时平均体温(38.8依0.5 )益。发热组与无发热组比较,发热组治疗前甲状旁腺激素水平显著 高于无发热组(孕值<0.05 );骨质疏松严重程度、血清钙两组无显著差异。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患 者静脉用唑来膦酸治疗时出现急性期发热反应并不少见,但均为一过性。治疗前PTH水平与发热相 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09年6月至2009年8月PMOP患者31例,予以唑来膦酸5mg,静脉滴注15 min,同时每天补充钙剂800 mg和活性维生素D 0.25μg,疗程1年。测定治疗前后的腰椎2-4、股骨颈与股骨近端骨密度(BMD)值。结果治疗1年后,腰椎(L2-4)、股骨颈和股骨近端骨密度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01),增幅分别为3.6%、2.7%和3.5%。6例患者出现发热、恶心、疼痛等轻到中度流感样症状,3天内缓解。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能显著改善患者骨量,临床使用安全、方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