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精锻件余热回收冷却系统温度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汽车连杆锻造工艺过程,分析余热回收系统冷却水循环路径,得出余热回收系统中热泵随温度变化的工作规律,提出能实现热泵自动按顺序启停和整个系统自动控制的方案.方法分析连杆锻造工艺、冷却循环水系统工作过程及余热回收系统工艺流程,得出系统控制与温度变化间的逻辑控制关系;通过VB程序模拟冷却循环系统的温度控制,验证各控制元件在控制过程中响应节点信号的正确性.结果确定了余热回收冷却系统温度控制的逻辑关系,得到了由温度变化来控制电动阀以及热泵启停的自动控制系统.经过VB程序模拟热泵、电动阀的开启、运行与时间的关系,证明该控制方案可行.结论实现了余热回收冷却循环系统中冷却循环水和余热回收系统的自动控制,在满足工艺水要求的同时,不断利用回收的余热为车间持续供暖.  相似文献   

2.
该文介绍了基于Win CC组态的锅炉废气余热回收监控系统,余热利用的现状,系统的总体设计思路,结合控制要求介绍了系统的组成、硬件配置、程序设计、组态界面的组成及开发过程,通过采用西门子PLC设备与Win CC组态实现对废气余热回收系统的监控。  相似文献   

3.
余热回收供暖是实现节能减排和清洁供暖的重要手段。本文定量分析了降低热网回水温度对钢厂低品位余热回收率的影响,提出了基于降低热网回水温度的钢厂余热回收供暖系统,研究了系统内各余热回收单元及内部换热网络的确定原则,构建余热供暖系统等效COP作为系统性能评价指标,并以某钢厂为例确定了低品位余热回收流程及经济性。结果表明,当热网回水温度降低至15℃时,钢厂低品位余热回收率达100%;余热回收供暖系统等效COP为6.1;余热回收供暖系统使得一次热网供热能力达到798 MW;基于降低热网回水温度的钢厂余热回收供暖系统静态回收期约为4年,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河南神火煤电股份有限公司焦电厂环境综合治理[1]之铸造型焦生产余热回收综合利用,着重阐述了采集炼焦炉废气通过改造过的20吨余热锅炉进行余热回收,并用于余热供暖和余热发电项目。余热的回收与利用既满足了环境的综合治理,也实现了废旧资源回收利用。  相似文献   

5.
钢铁企业基于能耗指标分解模型的情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钢铁厂能耗指标分解模型的基础上运用情景分析法,对钢铁厂的主工序吨钢能耗情况进行分析和预测.为评价国内某钢铁厂2009年和2012年的能耗水平,构建了先进工序能耗、近期可行及远期可能余热回收情景,其中近期可行余热回收情景只涉及烧结烟气、热轧烟气和冷轧高温烟气的余热回收,远期可能余热回收情景则包括各工序排放的高温烟气和固体废弃物的余热回收.通过对各情景的比较,得出节能效果最好的是先进工序能耗情景,近期可行余热回收节能效果并不显著,远期可能余热回收可较大幅降低能耗,最后提出了应用先进电炉预热技术、发展高温固体余热回收技术及提高轧钢工序余热回收等进一步节能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能源价格日益高涨,空气污染日渐严重,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已成为重要议题。本文讨论了余热回收利用的难点及解决方法,介绍了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及回收方式,探讨了烟气余热回收利用技术的应用、经济效益估算及节能意义。  相似文献   

7.
车用发动机余热回收的新型联合热力循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汽车发动机排气余热、冷却水余热和润滑油余热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适用于车用发动机余热回收的热力循环系统.此系统由用来回收温度较高的发动机排气余热及润滑油余热的有机Rankine循环(Organic Rankine Cycle,ORC)和用来回收温度较低的发动机冷却水余热的Kalina循环耦合而成.基于P-R状态方程,编写了计算程序对此热力循环系统进行了热力学性能分析,还分析了采用不同有机工质对循环整体性能的影响.与传统的只回收发动机排气余热的热力循环系统相比,文中提出的构型其余热回收效率更高.当采用环戊烷为ORC工质时,循环系统的整体效率为20.83%;当采用R113为ORC工质时,循环系统的整体效率为16.51%.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船舶柴油机余热,说明采用高温热泵回收柴油机缸套冷却水余热的优点,并计算出可回收利用的缸套冷却水余热量;进一步分析了高温热泵回收缸套冷却水余热应满足的条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高温热泵的类型,给出了用于回收柴油机余热的高温热泵的系统原理图,阐述了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研究中存在的难点,推荐了两种较为适宜的高温热泵工质.  相似文献   

9.
针对洗浴废水余热利用率低的现状,就如何提高废水余热利用率,提出了洗浴废水余热回收利用改造方案.分析了废热回收的利用效率及经济性,以及浴池余热回收和利用中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采用该方案可减少燃气燃料40%,节省运行费用30%.  相似文献   

10.
内热式直立式炭化炉中兰炭熄焦余热的回收可避免水冷熄焦引起的水污染和空气污染,实现节能减排的效果。将热管应用在榆林兰炭熄焦余热回收中具有余热回收效率高、布置灵活的优点。本文提出了热管回收内热式直立式炭化炉熄焦余热的布置方案,并对其经济性和推广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将热管回收获得的熄焦余热应用于加热荒煤气电厂中的空预器可提高锅炉的热效率,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具有良好的市场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转炉炼钢是钢铁生产的关键环节,其产生的烟气含有大量余热和化学余能,但也具有烟气产生不连续、含尘量高、易燃易爆的特性,如何高效清洁地回收和利用转炉烟气余能是钢铁行业的热点问题。对转炉烟气余能回收利用的现状进行了介绍,重点总结了转炉烟气余能回收和利用过程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对一些新式转炉烟气余能回收技术进行了介绍和评价,展望了未来转炉烟气余能回收利用技术的发展方向。目前广泛应用的氧气转炉煤气回收法(oxygen converter gas recovery, OG)、由Lurgi公司和Thyssen公司联合开发的LT法(Lurgi-Thyssen)等转炉烟气余能回收利用技术在防爆和除尘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中低温烟气余热未回收、高温烟气余热利用■损失大、转炉煤气回收水平低、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以转炉烟气热化学储能技术为代表的新式技术为以上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思路。结合旧技术的缺陷和新技术的研究进展得出,未来转炉烟气处理工艺提高节能减排水平的关键是实现中低温烟气余热深度回收、高参数蒸汽发电、烟气余能梯级回收利用、能源资源环境一体化。  相似文献   

12.
韶钢新一钢两座130吨转炉配备有两套余热锅炉汽化冷却系统,可以在转炉运行过程中吸收高温烟气中的余热产生蒸汽,一方面降低了烟气温度,便于转炉煤气的回收;另一方面冷却产生的蒸汽可用于发电,有助于冶炼行业的节能降耗.通过分析余热锅炉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针对余热锅炉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一定的优化措施,使余热锅炉在转炉炼钢过程中运行更加稳定和节能.  相似文献   

13.
侯学军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13(26):7644-7649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能源供应相对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柴油机废气余热回收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针对钻井常用柴油机Z12V190耗油量大、热效率低、大部分热量以废气余热形势随废气排到大气中、能源浪费较大等问题,分析柴油机燃烧反应与废气成分,分别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建立了废气排量计算模型和废气余热量计算模型;并举例计算。分析发现:Z12V190柴油机废气排量较大,废气排量随废气含氧量增加急剧增加;废气余热量随废气排量增加呈线性增加。废气余热量较大,具有较好的经济开发前景,结合当前存在的利用柴油机废气余热热管锅炉、热力发电、热能储藏等实际应用,为钻井用柴油机废气余热回收利用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在余热回收装置中,低温烟气腐蚀金属壁面的原因,讨论了普通省煤器及热管式省煤器的腐蚀特性,论述了相变热水器抗低温烟气腐蚀的机理,指出相变热水器在低温烟气余热回收中具有相当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提出余热锅炉最佳排烟温度的确定方法,在考虑余热锅炉收益和投资的时间价值的条件下,建立余热锅炉排烟温度的优化模型;导出一定条件下余热锅炉受热面投资、经济排烟温度及余热回收系统年收益、净收益的计算公式,在多项工程设计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常减压装置节能技术改造情况做了全面介绍,并提出了改进工艺流程,降低工艺总用能;回收烟气余热,提高加热炉热效率;优化换热网络,提高装置热回收率是降低常减压装置能耗的三个关键性措施.  相似文献   

17.
提高燃气锅炉烟气冷凝余热回收效率和降低烟气氮氧化物排放浓度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提出了一种喷淋式助燃空气加湿型烟气冷凝余热回收方式。实验研究了助燃空气含湿量变化对燃气锅炉的烟气露点温度、系统热回收效率、氮氧化物排放浓度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当助燃空气的含湿量从3 g/kg增加到60 g/kg时,对应的烟气露点温度可提高8. 0℃;在维持喷淋水温度45℃、喷淋水质量流量0. 075 kg/s的工况下,烟气余热回收效率可达到8. 4%;排放烟气中的氮氧化物平均浓度可从101. 6 mg/m~3降低到53. 3 mg/m~3。当助燃空气含湿量处于40 g/kg时,燃气锅炉运行比较稳定,排放烟气中的氮氧化物平均浓度为70. 1 mg/m~3。  相似文献   

18.
针对燃气锅炉排烟余热回收利用问题研发了一种新型直接接触式降温减湿节能装置,装置内部设置了填料段以强化传热传质效果.为建立和完善节能装置设计方法,对其填料段内的传热传质过程和设计模型进行了分析研究,以烟气温度tg作为自变量,建立了包含Lewis数Le和主体烟气湿比热CH、烟气水相界面处烟气湿比热CHi的求解填料段传热传质微分方程组,改进了填料段内传热传质过程参数分布及填料段高度的数值计算方法,数值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吻合良好,表明所改进的计算方法可应用于新型节能装置的设计与分析.  相似文献   

19.
电力是钢铁企业生产中的重要能源,对整个流程的作业举足轻重.建立了4种钢铁企业的电力和蒸汽发电技术的模型,应用投入产出法对这些动力设备转换模式的模型进行了能源输入、电输出量,蒸汽轮机、燃气轮机、燃煤锅炉余热回收率分析,结合实际的数据对3家典型钢铁企业的电转换率、余热余能回收率和整体转换效率进行了比较,并对这些模型进行了探讨.这些模型的建立对钢铁企业的电力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焦化工序余热资源量及余热回收利用现状出发,分析了千熄焦装置传热强化的途径与技术,并介绍了强化传热技术在干熄焦装置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