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4 毫秒
1.
水稻生长后期不同施氮量对稻米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为供试材料,研究了水稻生长后期不同氮肥水平对稻谷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后期增施氮肥,能提高水稻每穗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从而增加水稻产量。但保花肥纯氮用量超过10 kg/667m2产量构成因素有下降趋势。后期增施氮肥,能显著提高稻米的蛋白质含量,提高稻米糙米率和整精米率,降低稻米的垩白率、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  相似文献   

2.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多效唑和氮肥用量对水稻品种盛泰优018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增施氮肥可增加水稻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提高籽粒产量,对稻米品质影响较小。施用多效唑,水稻籽粒产量明显增加,增产幅度最高可达3.1%,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有小幅增加,但用量过大时会减少有效穗数;适量施用多效唑可提高稻米品质,稻米整精米率明显提高,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小幅上升,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所有降低;株高随多效唑用量增加明显降低,增强水稻抗倒伏能力。适量增施氮肥和多效唑可提高盛泰优018的产量,改善稻米品质。  相似文献   

3.
通过研究水稻秸秆还田与施氮量对水稻生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为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磷钾水平下增加施氮量,能促进中后期株高和分蘖数,提高结实率,增加每穴的穗数,最适施氮量是150 kg/hm2,比对照常规栽培增产5.1%。另外,施氮量的增加没有使稻米食味值受到很大影响,但降低了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  相似文献   

4.
以籼粳杂交稻甬优538为供试品种,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及不同收获期对稻谷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增加氮肥用量,甬优538亩有效穗数、成穗率、穗粒数、结实率、产量相应增加,糙米率、整精米率、精米率、蛋白质含量相应提高,但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下降,稻米蒸煮品质和营养品质受影响;适当推迟收获,甬优538结实率提高,产量增加,糙米率、整精米率及精米率提高,但稻米蛋白质含量降低,稻米营养品质受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水直播干旱管理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和氮肥运筹对‘沪旱61’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N0处理相比,‘沪旱61’在增施氮肥处理下的结实率和千粒重无显著变化,总颖花数显著提高,产量显著增加,叶片SPAD值及茎、叶、穗的干物质量均有所提高;施氮量为120 kg∕hm~2时,‘沪旱61’稻米的精米率、整精米率显著高于N0处理;施氮量为240 kg∕hm~2和360 kg∕hm~2时,与氮肥只作基肥施用的处理相比,前氮后移处理的水稻产量分别提高了21.0%和9.1%,精米率、整精米率均减小。在同一施氮水平上,与氮肥只作基肥施用的处理相比,前氮后移处理会使‘沪旱61’稻米的青粒率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6.
施氮量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在大田条件下,以辽粳294(直立穗型)和沈农8718(弯曲穗型)为材料,研究了施氮量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辽粳294和沈农8718获得高产的适宜施氮量分别为190kg.hm-2和167kg.hm-2。两个品种的产量、品质性状对氮肥的反应基本相同。增加施氮量可显著增加单位面积的穗数,但同时也导致每穗颖花数、每穗成粒数减少,成粒率和千粒重下降。各品质指标中,氮肥对垩白率、垩白度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蛋白质、脂肪酸含量和整精米率,对其他品质指标影响相对较小。随着施氮量增加,垩白率、垩白度、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加,糙米率、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脂肪酸含量下降,而整精米率、胶稠度则与施氮量呈二次曲线关系。  相似文献   

7.
不同肥密条件处理对水稻产量与品质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在大田条件下建立了不同播种量、插秧密度和氮、磷、钾施用量处理的水稻群体,调查并模拟其产量和品质性状。试验结果表明:产量与氮肥施用量呈二次曲线趋势,氮肥施用量过多,会导致参试水稻品种贪青晚熟,籽粒不饱满,成粒率和千粒重下降,垩白增加,并使沈稻7号加工品质下降,但沈稻3号高产群体的需氮量超过沈稻7号。沈稻3号插秧穴距10~15cm时适量施用钾肥,沈稻7号插秧穴距15~20m时,适当施用氮、磷、钾肥,可以显著提高产量。扩大穴距,会减少单位面积穗数,但可显著增加每穗粒数。但插秧穴距超过20cm或每盘播种量超过80g会降低加工品质。单位面积穗数与每穗粒数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垩白度与垩白粒率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为了明确水稻高产条件下的栽培模式,增加水稻产量,改善稻米品质,试验采用规范化设计,以"沈稻9号"为材料,研究了氮、磷、钾施用量及水稻播种量和移栽密度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米的品质性状中,垩白度、垩白粒率受处理因子影响变异较大,直链淀粉含量和食味值差异较小。影响产量的主要因子是施氮量,增施氮肥穗数增加,但同时千粒重降低。施氮有利于糙米率和精米率的提高,但同时稻米垩白粒率明显增加,食味值下降,蛋白质含量增加。增施钾肥有利于提高食味值、降低蛋白质含量。增加插秧穴距,穗数和穗粒数都有增加的趋势,有利于提高碾磨品质,同时降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各处理因子对碱消值和直链淀粉含量影响均不显著。群体净同化率与抽穗后干物生产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最大叶面积指数与总干物重之间呈二次抛物线关系。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旱直播条件下施氮量对不同粳稻品种抗倒性及产量的影响,试验以沈稻528、沈稻305和沈稻529为试材,研究了4个施氮肥水平(0kg·hm~(-2),120kg·hm~(-2),150kg·hm~(-2),180kg·hm~(-2))下2个倒伏敏感时期(齐穗后25d和40d)旱直播粳稻的力学性状、茎秆物理性状、穗型因子与抗倒伏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无氮区,直立穗型品种沈稻528的倒伏指数在齐穗后40d最小,半直立穗型品种沈稻305倒伏指数在两个时期均为最大值,半直立穗型品种沈稻529倒伏指数在齐穗后25d最小,增施氮肥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茎秆的节间长增加而节间粗减小,抗折力显著下降而倒伏指数显著升高,且齐穗后40d的倒伏指数高于25d。沈稻528的倒伏性状受穗型因子影响很小,沈稻305和沈稻529的穗茎角随施氮量的增加显著增加。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产量先增加后下降,在150kg·hm~(-2)水平下的产量最高,单位面积有效穗数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下降,与产量表现一致,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决定水稻产量的高低。因此,提高茎秆的抗折力是提高水稻抗倒性的重要途径,通过选择抗折力大的品种同时适当的施用氮肥增加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来提高旱直播粳稻的产量。  相似文献   

10.
氮磷调控对杂交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氮磷调控对杂交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及在四川稻区环境条件下优质稻品种的稻米品质对氮磷调控的响应。【方法】以杂交水稻品种德优4727为材料,分别设置4个氮素水平(0、90、150、270 kg/hm~2)和4个磷素水平(0、30、60、120 kg/hm~2),测定其稻谷产量性状、碾磨品质、外观品质、食味值及RVA谱特征值和直链淀粉含量,探究稻米产量及品质对氮磷调控的响应。【结果】随着氮肥施用量增加,德优4727产量显著上升,在270 kg/hm~2条件下产量最大,而磷肥对于水稻产量影响不显著。氮肥和磷肥处理对其碾磨品质和外观品质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随着氮肥施用量增加,德优4727糙米率、垩白度和垩白粒率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精米率呈降低趋势,整精米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磷肥施用可以增加德优4727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降低稻米垩白度。氮肥和磷肥的施用与稻米蒸煮食味品质存在显著相关性:氮肥与糊化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磷肥与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冷胶黏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崩解值呈显著负相关。增施氮肥德优4727食味品质显著降低,低、中、高氮处理食味值分别降低4.37%、10.90%、12.13%。【结论】适当增加氮肥施用量,同时控制磷肥投入,可以在保证杂交水稻产量前提下获得较优品质。  相似文献   

11.
路梅  张发成  钱明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553-17555,17573
[目的]调查金华市主栽水稻品种纹枯病田间发生情况,探讨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明确其经济闽值。[方法]参照国家水稻纹枯病测报调查规范(GB/T15791—1995)进行病情调查,并测定不同水稻品种的各种产量性状;通过人工接种试验,研究不同接种量下水稻品种——金早47的病丛率、病情指数、水稻产量及产量损失率,并计算其在不同产量水平下的经济阈值。[结果]金华市现有水稻主栽品种的抗病性为中抗水平以下,缺乏高抗品种;其中水稻金旱47为中抗,两优培九为中感,协优46则为感病。同一水稻品种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生育期的抗性表现有所差异,水稻产量的损失随水稻品种抗病性的减弱而加重。孕穗期,金早47的病丛率和产量损失率成线性关系.要将产量损失率控制在7%以下,孕穗期的病情指数必须控制在4.2以下。[结论]明确了金华市水稻主栽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现状及其经济阈值.为水稻纹枯病的有效、合理控制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2.
采用“多元杂交,混系结合,株型理想,优化选择”方法,选出了9个水稻新品种。其中沈农8718、沈稻7号通过国家审定,沈稻4号、沈稻5号等通过辽宁省审定。新品种的产量超过对照品种。经检测,7个品种的米质达到国家优质稻米一级或二级标准熏其余达到三级标准。新品种各性状组配合理,抗病性、耐寒性、耐寒性较好。研究结果证明采用的优化育种方法是可行的,可以实现理想稻育种目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筛选出适合赣南中低产田区种植的耐早衰高产早、晚稻品种。[方法]在双季稻产量常年低于12 000 kg/hm2的中低产田区,于2011、2012年选择市场主推早、晚稻品种各8~10个,早稻以欣荣优2045、晚稻以天优998为对照,重复3次,研究各品种产量表现、生育后期光合速率、叶片SPAD值下降率和根系干重下降率及子粒灌浆充实度情况,筛选出高产稳产、后期耐早衰品种。[结果]早稻品种五优157、荣优1506与晚稻品种五优308、欣荣优2660的2年产量表现较高且稳定,较对照分别增产3.0%、2.8%和6.3%、3.2%,其生育后期光合速率下降率、上三叶SPAD值下降率、根系干重下降率都明显低于对照,子粒灌浆充实度明显高于对照。[结论]早稻品种五优157、荣优1506与晚稻品种五优308、欣荣优2660可在赣南中低产田区推广种植,从中任选1个早稻品种和1个晚稻品种进行双季稻品种搭配种植,可实现15 000 kg/hm2的产量目标。  相似文献   

14.
优质多抗高产高效北方粳稻新品种选育报告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综合研究水稻优质、多抗、高产、高效的生理基础、生态条件和关键性状遗传特性的基础上,采用“多元杂交,混系结合,株型理想,优化选择”方法,选出了优质、多抗、高产、高效的理想稻新品种。其中沈农8718、沈稻7号通过国家审定熏沈稻4号、沈稻5号等通过辽宁省审定。新品种的产量超过对照品种。经检测熏7个品种的米质达到国家优质稻米一级或二级标准熏其余达到三级标准。新品种各性状组配合理熏抗病性、耐寒性、耐旱性较好。采用的优化育种方法熏实现了育种目标。  相似文献   

15.
不同穗重型水稻品种产量与品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40个水稻品种为试材,探讨不同穗重型水稻品种产量与品质的差异,以获得优质高产的最佳穗重类型水稻品种。结果表明,重穗型品种产量高,但稻米垩白率高,垩白度、碱消值和胶稠度大;中穗型品种糙米率和精米率高,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低,食味值高;轻穗型品种每穗颖花数少,产量低,稻米碱消值小,蛋白质含量高。总体来看,重穗型品种产量较高,但米质一般;中穗型品种产量较高,且稻米外观品质、加工品质和食味品质较优。  相似文献   

16.
辽宁省5种不同基因型水稻对镉吸收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对耐镉性强且低积累水稻品种的培育提供理论实践依据,在土壤外源添加镉的条件下,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辽宁省5个不同基因型水稻根系、茎叶、籽粒对镉吸收积累的差异,通过对分蘖期、抽穗期镉在茎叶各亚细胞组分含量的分析,探讨了产生差异的机理。结果表明,水稻各部位镉含量随外源添加镉浓度的增加而升高且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差异。不同基因型水稻籽粒镉富集系数存在显著的差异,且随添加镉浓度的升高,籽粒镉富集系数有下降趋势,5个品种富集系数相对较高的是沈稻47和辽粳9号,相对较低的是辽星1号、沈农15和沈农315,其中沈农315在各处理下均最低,与其他品种存在极显著差异。随着水稻生长发育,抽穗期镉在茎叶亚细胞各组分的含量低于分蘖期,且总体呈现细胞壁最大,可溶性部分次之,细胞器最小的规律;镉在各亚细胞组分的含量和分配比例因基因型和生育期不同而异,镉耐性品种辽星1号、沈农15和沈农315细胞壁和可溶性组分的镉含量和分配比例高于敏感性品种沈稻47和辽粳9号,细胞器的镉含量则低于敏感性品种。  相似文献   

17.
不同施氮量对新两优6号产量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氮肥施用量对新两优6号产量因子的影响,探索适合广西桂中地区超级稻最佳施氮水平。【方法】2009年,以超级稻新两优6号为材料,进行不施氮(N0)、189kg/ha(N1,比当地施氮水平降低30%)、270kg/ha(N2,当地施氮水平)、351kg/ha(N3,比当地施氮水平提高30%)4个不同施氮处理进行田间比较试验。【结果】施氮处理较不施氮处理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N2较N1的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各处理的有效穗、理论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均比对照具有极其明显的优势。【结论】施氮量过多或过少都会直接影响水稻的生长和产量,新两优6号适宜的施氮量为每公顷纯氮270kg。  相似文献   

18.
不同水稻品种群体质量与产量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选取30个不同熟期的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测定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叶面积指数、源(叶)库(粒)比率、单茎茎鞘重和株高,采用通径分析方法,研究不同品种在一定的生态条件下其群体质量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早熟品种有效穗数、穗实粒数对产量的直接影响显著大于晚熟品种,间接影响小于晚熟品种;早熟品种的结实率与产量的直接和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1.799和-0.893,晚熟品种分别为-0.231和1.085;两类型品种的叶面积与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778和0.690,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073和-0.016;早熟品种粒叶比与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为-0.369,而间接通径系数高达1.176,晚熟品种主要是直接作用(0.797),间接作用很小(0.016);早熟品种单茎茎鞘重与产量的直接和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274和0.254,但晚熟品种的直接通径系数为-0.33,间接通径系数为0.826;早熟品种和晚熟品种株高与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为-0.838和-0.799,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1.542和1.120,都大于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