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先天性全身脂肪萎缩性糖尿病(CGL),也称Berardinell-Seip综合征,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主要表现为全身脂肪萎缩、胰岛素抵抗、高甘油三酯血症和肝脂肪变性.近年,通过定位克隆的方法,在CGL家系中筛选出2个致病基因,即AGPAT2(BSCL1)和BSCL2,分别编码1-酰基甘油-3-磷酸-O-酰基转移酶2和seipin蛋白.AGPAT2突变导致脂肪细胞甘油三酯合成和储存障碍,而seipin蛋白的功能目前仍不清楚.致病基因的鉴定和克隆有助于CGL的分子诊断.  相似文献   

2.
家族性部分脂肪萎缩综合征2型(FPLD2)是LMNA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特征是四肢脂肪丢失,颈面部脂肪堆积,可能导致类似库欣的外观以及其他IR表现。本文报道2例FPLD2患者,临床表现差异大,需结合基因检测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congenital hyperinsulinism,CHI)是婴儿持续性、复发性低血糖的主要原因之一,迄今已发现了8种遗传学类型.ATP敏感性钾通道型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KATP-CHI)是CHI最严重和最常见的类型,约占CHI患儿的40% ~ 45%,其中82%的患儿对二氮嗪治疗无效[1-2].ATP结合暗盒蛋白家族C8 (ATP-binding cassette subfamily C8,ABCC8)基因编码的磺脲受体1(SUR1)是CHI最主要的致病基因,迄今已发现了150多种突变[3].其遗传方式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少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偶见新生突变.国外研究资料显示不同类型的ABCC8基因突变临床表现有着较大的异质性.本研究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4例CHI患儿家系的ABCC8基因的39个外显子区进行测序,以期揭示CHI的致病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我院收治的两例严重IR综合征的临床及遗传学特征. 方法 两例均进行弥散加权显像(DWI)脂肪定量、高分子量脂联素测定及胰岛素受体基因测序. 结果 两例严重IR的患者共同临床特征为高胰岛素血症、黑棘皮征、糖代谢异常及BMI正常.例1有脂肪性肝病和TG升高,全身脂肪含量为6.7%,高分子量脂联素水平为0.2 (2.0~20.0)mg/L,胰岛素受体基因正常;例2齿列不齐和生长发育障碍,全身脂肪含量为34.8%,高分子量脂联素水平为17.9 mg/L,胰岛素受体基因检测发现c.275G>A及c.2495delT的复合杂合突变,均为新发突变. 结论 两例均为罕见的遗传性严重IR综合征,例1符合先天性全身性脂肪萎缩的诊断,目前尚未发现有意义的突变基因;例2符合Rabson-Mendenhall综合征的诊断,由胰岛素受体基因编码区的复合杂合突变所致.  相似文献   

5.
中年女性,病程7个月,临床表现为中等量蛋白尿和高血压,无低蛋白血症和肾功能损害,外院肾活检提示淀粉样变性,为确定类型转至东部战区总医院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入院后行腹壁皮肤脂肪活检及直肠黏膜活检均提示淀粉样变性,直肠黏膜组织行免疫球蛋白轻链、A蛋白、白细胞趋化因子2、溶菌酶、淀粉样前体蛋白、甲状腺素转运蛋白、β2微球蛋白染色均阴性。后采集患者及父母外周血行全外显子基因测序,结果显示患者及其父亲凝溶胶蛋白编码基因c.640GA杂合突变,进一步完善其他家系成员基因检测提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患者直肠黏膜组织凝溶胶蛋白染色阳性,最终诊断为凝溶胶蛋白型淀粉样变性。  相似文献   

6.
帕金森病parkin基因的突变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Tang B  Liu S  Yan X  Shen L  Jiang H  Yang Q  Ouyang S 《中华内科杂志》2001,40(12):799-801
目的 探讨中国人帕金森病(PD)中parkin基因第3-7外显子是否存在缺失突变,及其与该病临床特点的关系。方法 采集33例散发性PD和6例家族性PD患者外周血液,提取DNA,通过PCR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parkin基因第3-7外显子缺失突变,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结果 33例散发性PD患者中发现2例有第7外显子缺失,1例有第5、7外显子联合缺失,其起病年龄分别为46、48、50岁,6例家族性PD患者中,发现1例有第5外显子缺失,其遗传模式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起病年龄60岁;所有缺失突变患者均有震颤,僵直和运动迟缓,但无异动症。第3、4、6外显子未发现缺失突变,结论 中国散发性和家族性PD患者中存在parkin基因第5、7外显子缺失突变改变。  相似文献   

7.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CM)是一种常染色体不完全显性遗传疾病,其致病基因CCM1位于7q11.2-22。CCM1基因已克隆成功,其编码产物为KRIT1蛋白,能与KREV/RAR1A蛋白产生强烈的相互作用。CCM1基因突变使得KRIT1蛋白的功能缺失而导致CCM发生。CCM2与CCM3是近期发现的另外2个与CCM遗传有关的基因。  相似文献   

8.
正脂肪萎缩症又称脂肪萎缩综合征,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疾病,典型的表现为皮下脂肪组织的缺乏,包括广泛受累和局部受累,伴或不伴非萎缩部位的脂肪组织异常堆积,常合并胰岛素抵抗、血糖代谢异常、血脂代谢异常、高血压、脂肪肝等多种代谢紊乱。具体分子机制还未明确。目前很多研究证实一些基因异常可导致脂肪萎缩。1脂肪萎缩的分型脂肪萎缩分型较复杂,按照疾病来源,可分为先天性、家族性脂肪萎缩和获得性脂肪萎缩;按照部  相似文献   

9.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遗传学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CM)是一种常染色体不完全显性遗传疾病,其致病基因CCM1位于7q11.2-22。CCM1基因已克隆成功,其编码产物为KRIT1蛋白,能与KREV/RAP1A蛋白产生强烈的相互作用。CCM1基因突变使得KRIT1蛋白的功能缺失而导致CCM发生。CCM2与CCM3是近期发现的中外2个与CCM遗传有关的基因。  相似文献   

10.
脂肪萎缩糖尿病是一类由于胰岛素作用的遗传缺陷所致的特殊类型糖尿病,本文中报道了一例脂肪萎缩糖尿病女性患者,于青春期以高血糖伴酮症、胰腺炎起病,起病时空腹C肽低,诊断为特发1型糖尿病后,进一步检查发现患者月经紊乱,全身体脂比例降低,部分脂肪萎缩以及皮肤黑棘皮样改变,辅助检查显示高血糖和高甘油三酯血症,肝功能异常,空腹与餐后C肽明显增高,重度脂肪肝及双侧卵巢多囊样改变。并且其父亲亦存在部分脂肪萎缩和高甘油三酯血症,经基因检测提示该患者及其父亲均存在LMNA Lys486Glu突变,由于该患者起病方式较为特殊,其脂肪萎缩范围较同型患者更广,且存在LAMN基因新的氨基酸改变,提示可能为家族性部分脂肪萎缩糖尿病2型这一新的亚型。  相似文献   

11.
Results of repair of tetralogy of Fallot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2.
13.
14.
A total 89 fish and lamprey species has been recorded from Polish freshwater habitats. Twenty-seven of them (30.3%) have not been surveyed for parasitic helminthes. Some of the latter fishes are either rare or not easily accessible. Other live only in specific habitats in scattered localities. An important obstacle for studying parasite faunas of some fishes may be their status on an endangered species. Among the non-surveyed fishes, are those which have been relatively recently introduced to Poland or migrated there on their own. The present paper attempts to review all hitherto not studied helminthologically fish species, their habitats, localities and current protection status.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