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肾脏病(CKD)的患病率及肾小球滤过率与尿白蛋白排泄间的关系。方法收集自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资料,采用MDRD公式评估肾小球滤过率(eGFR),CKD定义为存在白蛋白尿或者eGFR60 ml/(min·1.73 m2)。白蛋白尿定义为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30 mg/g。采用多项式回归及曲线拟合分析eGFR与尿ACR之间的关系。结果研究纳入1521例2型糖尿病患者,平均年龄(63.9±12.0)岁,CKD及白蛋白尿的患病率分别为31.0%和28.9%。eGFR≥90、60~89、30~59、15~29 ml/(min·1.73 m2)患者白蛋白尿的患病率分别为19.9%、34.5%、65.6%和100%。在正常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及大量白蛋白尿患者中,肾功能不全的比率分别为3.0%、9.3%和40.4%。多项式回归分析显示当患者尿ACR90 mg/g时,eGFR下降缓慢且稳定保持在90 ml/(min·1.73 m2)以上,而当尿ACR≥90 mg/g时,eGFR则迅速下降。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CKD及白蛋白尿发生率高,对2型糖尿病人群进行CKD的筛查应该同时检测尿白蛋白与eGFR,为了延缓CKD的进展,应尽早对白蛋白尿进行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肌酐(Scr)、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正常的T2DM患者eGFR水平的变化。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于我院住院的T2DM患者166例,根据Scr及Cys-C水平,将研究对象分为Scr及Cys-C正常组109例,Scr正常、Cys-C升高组(Cys-C升高组)40例,Scr及Cys-C均升高组(Scr及Cys-C升高组)17例。Scr及Cys-C正常组根据eGFR水平分为eGFR≥90ml/(min·1.73m~2)亚组和eGFR90 ml/(min·1.73 m~2)亚组。记录各组临床基本资料、实验室数据。采用~(99m)Tc-DTPA肾动态显像法测定eGFR。结果 Scr及Cys-C正常组eGFR为(82.68±13.45)ml/(min·1.73 m~2),Cys-C升高组eGFR为(67.93±14.01)ml/(min·1.73m~2),Scr及Cys-C升高组eGFR为(50.54±15.10)ml/(min·1.73 m~2),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cr及Cys-C正常组26.6%的患者eGFR≥90 ml/(min·1.73 m~2),72.5%的患者eGFR 60~89 ml/(min·1.73 m~2),0.9%的患者eGFR 30~59 ml/(min·1.73 m~2)。经3个月随访观察,Scr及Cys-C正常组中4.6%处于T2DM合并慢性肾脏病(CKD)1期,34.9%处于T2DM合并CKD 2期,0.9%处于T2DM合并CKD 3期。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高龄、高TC、低左室射血分数(LVEF)是eGFR下降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本研究中,Scr及Cys C水平均正常的T2DM患者,73.4%出现了eGFR轻到中度下降,40.4%进入CKD期,女性、高龄、高TC、低LVEF是T2DM患者eGFR下降高危因素,应加强对其eGFR水平的监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的病因以及临床特点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01-2018-01期间住院的763例肝硬化患者的病因、并发症等临床特点。[结果](1)病因构成方面,乙型肝炎肝硬化482例(63.17%),酒精性肝硬化96例(12.58%),乙型肝炎合并酒精性肝硬化62例(8.13%),血吸虫性肝硬化26例(3.41%),自身免疫性肝炎21例(2.75%),隐源性肝硬化19例(2.49%),其他15例(1.97%)。(2)以2013-01为时间节点,将所有患者划分为前后两段时间进行比较,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人数由75.54%下降至53.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598,P=0.000);酒精性肝硬化由7.65%上升至16.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80,P=0.000);乙型肝炎合并酒精性肝硬化由5.50%上升至1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70,P=0.006)。(3)肝硬化主要的并发症依次为上消化道出血(21.49%)、原发性肝癌(20.18%))、自发性腹膜炎(12.58%)、肝性脑病(6.95%)和肝肾综合征(3.67%)。乙型肝炎合并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与单纯乙肝肝硬化(χ~2=18.366,P=0.000;χ~2=5.761,P=0.016)和单纯酒精性肝硬化(χ~2=5.229,P=0.022;χ~2=4.143,P=0.042)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肝硬化最主要病因仍以乙型肝炎为主,但酒精性肝硬化、乙型肝炎合并酒精性肝硬化的发病率明显增加,上消化道出血、原发性肝癌是肝硬化主要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CKD)患者血清骨钙素(OC)与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及胱抑素C(Cys-C)水平变化的关系。方法 选取120例CKD患者,根据eGFR分为eGFR≥90ml/(min·1.73 m~2)组36例,60≤eGFR90 ml/(min·1.73 m~2)组60例,eGFR60 ml/(min·1.73 m~2)组24例,另选取健康体检者45名作为对照组(NC)。各组均测生化指标及血清OC、RBP4、Cys-C水平。结果 eGFR≥90 ml/(min·1.73 m~2)组OC低于NC组及eGFR60 ml/(min·1.73 m~2)组(P0.05);60≤eGFR90 ml/(min·1.73 m~2)组、eGFR60 ml/(min·1.73 m~2)组RBP4高于其他两组(P0.05);eGFR60 ml/(min·1.73 m~2)组Cys-C高于其他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OC、RBP4、Cys-C与eGFR呈负相关(r=-0.172、-0.304、-0.348,P0.01),OC与RBP4、Cys-C呈正相关(r=0.133、0.206,P0.05)。结论 OC、RBP4及Cys-C可作为评价CKD早期肾损伤及骨代谢异常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服用达比加群的老年高血压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与出血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2015年2月至2017年12月在全国12家医院开展的前瞻性观察队列研究,纳入服用达比加群(110 mg,2次/d)的老年高血压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528例,平均年龄为(71.49±7.09)岁,其中男性271例(51.33%)。根据患者的eGFR值分为两组:eGFR≥60 ml/(min·1.73 m~2)组(n=433)和eGFR60 ml/(min·1.73 m~2)组(n=95)。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如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等)、生化和凝血功能指标,随访3个月后,收集生化、凝血功能指标和出血事件信息。eGFR 60 ml/(min·1.73 m~2)定义为肾损伤。通过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患者eGFR与出血事件的相关性。结果:528例患者的eGFR平均值为(76.17±16.07)ml/(min·1.73 m~2),其中eGFR 60 ml/(min·1.73 m~2)95例,占17.99%。60例(11.36%)患者发生出血事件。eGFR 60 ml/(min·1.73 m~2)组和eGFR≥60 ml/(min·1.73 m~2)组的出血发生率分别为20.00%(19/95)和9.47%(41/4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多因素分析显示,与eGFR≥60 ml/(min·1.73 m~2)组患者相比,eGFR60 ml/(min·1.73 m~2)组患者的出血风险增加1.07倍(HR=2.07,95%CI:1.14~3.78)。结论:服用达比加群的老年高血压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肾损伤时出血风险增加,因此针对该人群应密切监测肾功能,以减少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深圳市盐田区人民医院收治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180例为观察组,单纯性消化性溃疡患者130例作为对照组1组,6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2组。比较各组HP感染率、观察组不同肝功能分级患者HP感染率以及观察组和对照1组不同类型消化性溃疡患者HP的感染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2组患者的HP感染率分别为44.4%(80/180)和49.3%(296/600),均低于对照1组的77.7%(101/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200、34.638,P0.001)。观察组中Child-Pugh A级、B级和C级患者的HP感染率分别为37.2%(29/78)、45.0%(27/60)和57.1%(24/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62,P=0.284)。观察组初发溃疡患者的HP感染率为64.5%(40/62),复发溃疡患者的HP感染率为70.4%(38/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49,P=0.503);胃溃疡患者HP感染率为58.7%(27/46),十二指肠溃疡患者HP感染率为72.9%(52/70),分别低于对照1组患者的68.6%(35/51)和83.5%(66/7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0.336、0.610,P值分别为1.415、0.087)。结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HP感染率与正常人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患者HP感染率低于单纯性消化性溃疡患者,HP感染并非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基线年龄为70岁、患慢性肾脏病(CKD)及未患CKD老年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在10年内的逐年变化情况。方法回顾2000年1月1日至2010年1月1日住院治疗的262例70岁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出具有完整10年血肌酐、年龄和性别的病例。利用CKD-EPI公式计算eGFR,根据结果将患者分为CKD组[eGFR60 ml/(min·1.73 m~2)]和非CKD组[eGFR≥60 ml/(min·1.73 m~2)],通过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两组10年内eGFR的逐年变化速度并比较两组间的差异。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基础疾病,包括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肾结石、肾囊肿、糖尿病、心血管病及脑血管病对两组eGFR逐年变化速度差异有无影响。结果 262例患者中具有完整10年资料者212例,其中CKD组76例(35.8%),非CKD组136例(64.2%)。SPSS16.0箱图和误差图显示两组eGFR的变化速度在10年内都呈现下降趋势,且各组逐年的平均变化速度相对恒定,其中CKD组为(-1.67±0.95)ml/(min·1.73 m~2),非CKD组为(-0.39±1.05)ml/(min·1.73 m~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病、高尿酸血症及脑血管病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CKD和非CKD患者的eGFR逐年变化速度存在统计学差异;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病、高尿酸血症及脑血管病可能是导致老年人eGFR逐年变化速度差异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住院患者衰弱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降低对再住院风险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综合科收治的年龄≥65岁的老年住院患者274例,采用衰弱表型(FP)评估衰弱情况,并据此将患者分为衰弱组、衰弱前期组和非衰弱组。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疾病史、共病数量、临床用药情况及生化检查,通过血肌酐(SCr)获得eGFR,根据eGFR水平将患者分为eGFR60 ml/(min·1.73 m~2)和eGFR≤60 ml/(min·1.73 m~2)2组,对所有患者进行1年再住院情况随访。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根据数据类型,采用方差分析法或χ~2检验比较组间差异,采用Cox回归分析衰弱与eGFR下降对再入院风险的影响。结果 274例患者中有非衰弱76例(27.7%)、衰弱前期114例(41.6%)、衰弱84例(30.6%);与非衰弱组比较,衰弱前期及衰弱组患者eGFR水平偏低(P=0.018),年龄偏大、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及eGFR≤60 ml/(min·1.73 m~2)的比例增高(P0.05),衰弱组共病数量(≥4)及服药品种数量(5)最多。校正年龄、性别及共病数量后,与eGFR60 ml/(min·1.73 m~2)且无衰弱患者相比,同时存在衰弱和eGFR≤60 ml/(min·1.73 m~2)的患者再住院风险增加(HR=2.40,95%CI 1.39~4.16)。结论衰弱的老年住院患者eGFR水平偏低,eGFR降低伴有衰弱患者再住院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CKD)发展过程中血清总胆红素(TBIL)的变化。方法收集125例CKD患者临床资料,记录TBIL、纤维蛋白原(FIB)、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血肌酐(Scr)、BUN等生化指标。另选取112名健康者作为对照(NC)组。根据24hUAlb将CKD患者分为24h UAlb 30~299mg/24h(n=41)和24hUAlb≥300mg/24h(n=84)组。24hUAlb≥300mg/24h组再根据eGFR水平分为eGFR≥15ml/(min·1.73m2)(n=42)和eGFR15ml/(min·1.73m2)(n=42)两亚组。结果 24hUAlb≥300mg/24h组TBIL低于24hUAlb 30~299mg/24h组,且24hUAlb≥300mg/24h和24hUAlb 30~299mg/24h组TBIL均低于NC组[(12.01±4.73)vs(10.23±7.74)vs(7.51±2.84)mmol/L,P0.05]。eGFR15ml/(min·1.73m2)亚组TBIL较eGFR≥15 ml/(min·1.73m2)亚组下降[(8.34±3.47)vs(6.92±2.40)mmol/L,P0.01]。多元回归分析得出回归方程为:Y=15.67+2.32 X(Y为eGFR,X为TBIL),CKD患者TBIL与eGFR呈正相关,ALB、Hb及FIB与eGFR无相关性。结论 CKD患者的TBIL水平较健康人群低,其随着尿蛋白排出增多、eGFR下降而下降。TBIL水平为肾功能下降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CKD)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和IR及骨代谢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4年2月CKD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eGFR水平分为eGFR45~59ml/(min·1.73m2)组60例、eGFR 30~44ml/(min·1.73m2)组60例和eGFR 15~29ml/(min·1.73m2)组80例。比较各组临床资料、IR和骨代谢指标,比较不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患者的骨代谢指标。结果 3组年龄、性别、BMI、血压和FP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病程、CKD病程、尿蛋白、血脂、eGFR、HbA1c、FIns、HOMA-IR和骨代谢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例患者中,HOMA-IR≥3.28(IR)者129例,HOMA-IR3.28(非IR)者71例。两组骨代谢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5(OH)D3水平与HOMA-IR、左侧股骨近端骨密度(BMD)、腰椎BMD、血磷、血钙及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SAP)呈正相关(P0.05),与骨保护素和甲状旁腺激素(PTH)呈负相关(P0.05)。结论 CKD患者血清25(OH)D3水平降低,与IR水平和骨代谢水平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1,37(8):1817-182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3年内发生慢性肾病(CKD)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4年1月—2017年7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376例,随访3年,根据是否发生CKD分为CKD组(n=23)和非CKD组(n=353)。收集患者一般情况和实验室指标。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采用多因素Cox逐步向前回归方法,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3年内发生CKD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影响因素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CKD的预测价值,Kalplan-Merier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风险患者CKD累积发生率。结果 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HR=1.078,95%CI:1.007~1.114,P=0.026)、Alb(HR=0.923,95%CI:0.860~0.989,P=0.024)、肾小球滤过率(eGFR)(HR=0.977,95%CI:0.955~0.999,P=0.037)是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3年内发生CKD的独立影响因素。年龄、Alb、eGFR对CKD发生的预测价值较好(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1、0710、0.706)。Kalplan-Merier生存曲线显示,基线年龄≥55岁、Alb 32 g/L、60 ml·min~(-1)·1.73m~(-2)≤eGFR 76 ml·min~(-1)·1.73m~(-2)的患者发生CKD的风险高(χ~2值分别为9.647、13.621、30.940,P值均0.05)。结论高龄、低Alb水平及eGFR较低的患者建议密切监测肾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慢性肾功能受损对血栓栓塞事件的影响。方法选择无抗凝治疗的老年房颤患者265例,根据慢性肾脏疾病分级分为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60ml/(min·1.73m2)152例、eGFR4559ml/(min·1.73m2)69例、eGFR<45ml/(min·1.73m2)44例,通过eGFR和尿蛋白的评估,观察其随访期间是否出现血栓栓塞事件。结果房颤血栓栓塞的发生与eGFR下降(RR=4.183,95%CI:2.57159ml/(min·1.73m2)69例、eGFR<45ml/(min·1.73m2)44例,通过eGFR和尿蛋白的评估,观察其随访期间是否出现血栓栓塞事件。结果房颤血栓栓塞的发生与eGFR下降(RR=4.183,95%CI:2.5716.805,P<0.01)和尿蛋白(RR=3.692,95%CI:2.7316.805,P<0.01)和尿蛋白(RR=3.692,95%CI:2.7315.105,P<0.01)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尿蛋白使血栓栓塞的危险性增加46.2%(HR=1.462,95%CI:1.2155.105,P<0.01)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尿蛋白使血栓栓塞的危险性增加46.2%(HR=1.462,95%CI:1.2151.904,P<0.01);将eGFR≥60ml/(min·1.73m2)作为参照,eGFR在451.904,P<0.01);将eGFR≥60ml/(min·1.73m2)作为参照,eGFR在4559ml/(min·1.73m2)出现血栓栓塞事件增加17.2%(HR=1.172,95%CI:0.91559ml/(min·1.73m2)出现血栓栓塞事件增加17.2%(HR=1.172,95%CI:0.9151.402,P<0.01),eGFR<45ml/(min·1.73m2)则增加42.1%(HR=1.421,95%CI:1.2111.402,P<0.01),eGFR<45ml/(min·1.73m2)则增加42.1%(HR=1.421,95%CI:1.2111.816,P<0.01)。结论慢性肾功能受损增加了不用抗凝药物的老年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3.
推荐意见1: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在接受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前应进行尿常规和血清肌酐检测,并评估患者肾脏功能(eGFR)。患者在开始接受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6个月内,应密切监测尿常规。推荐意见2:eGFR≥60mL/(min·1.73m~2)且无蛋白尿的HIV感染者,在随访期间至少一年2次评估eGFR;对于老年患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HIV病毒载量高、CD4~+T淋巴细胞计数低、正在接受具有潜在肾毒性药物[如替诺福韦(TDF)]治疗等高危人群,应密切监测肾脏功能,至少每3个月评估一次eGFR。推荐意见3:eGFR60mL/(min·1.73m~2)或出现尿蛋白的HIV感染者(包括初治患者和经治患者),应避免使用TDF及其他可引起肾损伤的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对于使用TDF患者,当出现eGFR较基线下降幅度≥25%或eGFR60mL/(min·1.73m~2),应停用TDF。推荐意见4:当患者出现以下任一情形:停用可能导致肾功能下降的药物后,eGFR仍快速下降[eGFR较基线下降超过25%或eGFR60mL/(min·1.73m~2)];蛋白尿定量300mg/天;血尿伴随高血压或慢性肾脏病[eGFR30mL/(min·1.73m~2)],转至肾内科就诊。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酒精性肝病的临床特征,为其防治策略的制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6年12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收治的206例酒精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酒精性肝病的构成情况以及2011-2016年酒精性肝病占所有肝病患者的比例及其变化趋势;分析各种酒精性肝病患者的年龄分布特点;对比2011-2013年和2014-2016年前后3年各种酒精性肝病的构成情况。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酒精性肝硬化占比69.90%(144/206),其次为酒精性肝炎,占19.42%。2011-2016年酒精性肝病占同期住院肝病患者的比例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40~60岁年龄段酒精性肝病的发病率最高,为66.99%(138/206);酒精性脂肪肝以40~60岁年龄段的发病率最高,60岁年龄段的发病率显著低于其他年龄段(χ~2=8.16,P=0.01);40~60岁年龄段酒精性肝炎占比18.84%(26/138),酒精性肝硬化占比68.84%(95/138),酒精性慢加急性肝衰竭占比5.07%(7/138)。2014-2016年收治的酒精性肝病患者中,酒精性肝硬化占比显著高于2011-2013年酒精性肝硬化患者所占比例(73.20%vs 60.38%,χ~2=9.24,P0.05)。结论酒精性肝病好发于40~60岁人群,临床应当加强酒精性肝病的早期诊治,延缓或逆转肝纤维化及肝硬化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臂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是心血管病危险及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之一,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增加可能与其动脉硬化有关,目前为止有关baPWV与CKD的研究结果尚不一致,本研究主要探讨baPWV与CKD的关系。方法对完成baPWV检测的观察对象19 376人进行分析,平均年龄为50.5岁,其中男性12 533人(64.8%)。CKD包括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60 mL/(min·1.73 m~2)或尿蛋白阳性。结果 CKD的发生率随baPWV(三分位)的升高而升高。在Logistic回归分析中,校正了年龄、性别等混杂因素后,以baPWV第1三分位组为对照组,第3三分位组发生eGFR60mL/(min·1.73m~2)、尿蛋白阳性或CKD的OR值(95%CI)分别为1.34(1.05~1.70)、1.67(1.27~2.16)、1.46(1.21~1.77);以baPWV每增加一个标准差为自变量,校正了多种混杂因素后,发生eGFR60mL/(min·1.73m~2)、尿蛋白阳性、CKD的OR值(95%CI)分别为1.15(1.05~1.25)、1.24(1.14~1.35)、1.20(1.13~1.29)。结论 baPWV增加与CKD的发生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肾功能正常或轻度损害[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60 ml/(min·1.73 m~2)]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对比剂肾病的发生率,分析对比剂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方法:回顾2013-06至2015-06在第二炮兵总医院心血管内科行PCI的eGFR≥60 ml/(min·1.73 m2)的ACS患者254例。依据对比剂肾病定义[血清肌酐水平升高0.5 mg/dl(44.2μmol/L)或比基础值升高25%]分为对比剂肾病组(n=23)和非对比剂肾病组(n=231),记录所有患者的基线资料、实验室指标和手术指标,计算eGFR值。结果:254例eGFR≥60 ml/(min·1.73 m2)的ACS患者PCI术后23例发生对比剂肾病,发生率为9%。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急诊PCI(OR=0.370,95%CI:0.060~2.297)、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OR=4.209,95%CI:1.202~14.742)和既往未规律服用阿司匹林(OR=7.950,95%CI:1.108~57.034)是对比剂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肾功能正常或轻度损害的ACS患者PCI术后对比剂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是急诊PCI、NT-proBNP升高和既往未规律服用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肾功能损害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结构等方面的影响。方法:入选69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MDRD方程计算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分为3组,A组为肾功能重度不全组[eGFR30ml/(min.1.73m2),n=56]、B组为肾功能中度受损组[30ml/(min.1.73m2)≤eGFR60ml/(min.1.73m2),n=206]、C组为肾功能基本正常组[eGFR≥60ml/(min.1.73m2),n=427]。比较各组患者的心超指标、基本情况、NYHA心功能分级等。其中93例行多普勒参数检查,再比较各组之间的区别。结果: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约有37.86%的患者合并肾功能不全(CRI),其中有24.1%合并CRI的患者血清肌酐处于正常水平。肾功能较差的患者左室后壁厚度(LVPWT)更厚(P0.001);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的左房内径(LA)及室间隔厚度(IVST)较正常者也有增加(P0.05)。合并CRI患者发生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的比例更高(P=0.043),其E/A比值较大(P=0.031),Tei指数也较大(P=0.041)。合并CRI患者NYHA的心功能分级更高(P0.001)。此外,与单纯慢性心力衰竭组相比,CRI组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更高,且NT-proBNP水平与eGFR呈显著负相关(r=-0.175,P=0.025)。结论:肾功能损害加重心肌肥厚,影响左室舒张功能及NYHA心功能分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CRI的发病率高但临床检出率低,应用NT-proBNP作为诊断依据时应充分考虑到肾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及胱抑素C(CysC)在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中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10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根据肾小球滤过率(eGFR)分为重度组[≤60ml/(min·1.73m2),n=31]、轻度组[60~90ml/(min·1.73m2),n=47]、正常组[≥90ml/(min·1.73m2),n=22]。统计三组年龄、性别、基础心脏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心功能分级[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等一般资料,分析三组肾功能指标[eGFR、血肌酐(Scr)、尿素氮(BUN)]水平,比较三组血清CysC、NLR,分析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NLR、CysC水平与eGFR的相关性。结果 三组年龄、性别所占比、基础心脏病所占比、LVEF水平、NT-proBNP水平及NYHA分级所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eGFR低于轻度组与正常组(P&...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患者在不同年代中,首诊时临床特征的改变、首诊肝硬化及是否出现并发症的变化趋势,以及首诊途径和肝穿刺病理结果的变化情况,总结AILD患者首诊特征的年代变迁,为早期筛查和规范化诊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5年12月514例首诊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科的AILD患者,根据时间划分为2个年度段,即2000年1月-2007年12月(n=86)、2008年1月-2015年12月(n=428),比较患者首诊年龄、疾病特征、诊断途径、首诊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比例、合并肝外自身免疫性疾病情况和肝穿刺病理特征。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不满足χ2检验条件则采用校正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514例AILD患者中,326例自身免疫性肝炎(AIH)、106例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62例为PBC-AIH重叠综合征、2例为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18例为Ig G4相关胆胰疾病。以2007年12月31日为分界点,2个年度段的患者首诊为肝硬化的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3.72%vs 29.91%,χ2=84.996,P0.05)。514例患者中204例(39.69%)因体检发现肝功能异常(首诊无症状),男女比例分别为6.4%(13例)、93.6%(191例),2007年后因体检发现转氨酶升高而就诊的无症状女性患者比例增多(22.4%vs 50.3%,χ2=16.525,P0.01)。514例患者中97例(18.87%)为因合并其他疾病从相关科室(如风湿免疫科)转诊的患者,男女比例分别为32.0%(31例)、68.0%(66例),2007年前后相关科室转诊女性患者的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4%vs 14.0%,χ2=4.640,P=0.031)。2007年前后首诊消化道出血女性患者的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3%vs 4.0%,χ2=51.184,P0.01)。171例合并其他肝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AILD患者中,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比例为34.5%(59例)。在2006-2015年完成的244例AILD患者肝穿刺活组织检查中,每年肝纤维化/肝硬化患者的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487,P=0.004);2014-2015年间AILD患者肝活组织检查肝纤维化/肝硬化比例为25.5%,2006-2007年为70.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28,P=0.009)。结论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中,因体检筛查发现肝功能异常而初诊的比例明显上升,但首诊年龄呈下降趋势,初诊时肝硬化及并发症的发生率逐年下降。提示对查体发现转氨酶升高的患者进行规范的免疫学检查,重视疾病早期诊断,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对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术后肾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连续入选2014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TAVR治疗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依据术前1 d肾小球滤过率(eGFR)将纳入患者分为4组:>90 ml·min-1·1.73m-2组、>60~90 ml·min-1·1.73m-2组、>30~60 ml·min-1·1.73m-2组和≤30 ml·min-1·1.73m-2组。术后72 h再次检测eGFR,按照术后肾功能变化将患者分为急性肾功能恢复(AKR)组、急性肾脏损伤(AKI)组和肾功能无变化组。其中AKR定义为TAVR术后72 h的eGFR值增加>基线值的25%,AKI定义为TAVR术后72 h的eGFR值降低>基线值的25%。比较各组的相关临床资料,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AVR术后肾功能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17例因主动脉瓣狭窄行TAVR治疗的患者,年龄(76.7±7.4)岁,其中女性86例,胸外科医师学会评分为(9.5±5.8)分。>90 ml·min-1·1.73m-2组(n=19)、>60~90 ml·min-1·1.73m-2组(n=116)、>30~60 ml·min-1·1.73m-2组(n=70)和≤30 ml·min-1·1.73m-2组(n=12)术后达AKR者所占比例分别为0、30.2%(35/116)、58.6%(41/70)和75.0%(9/12);共3例(1.4%)患者发生AKI,其中>30~60 ml·min-1·1.73m-2组2例,>60~90 ml·min-1·1.73m-2组1例。eGFR<60 ml·min-1·1.73m-2患者中AKI发生率为2.4%(2/82)。纳入的217例患者中,AKR组85例(39.2%)、AKI组3例(1.4%)、肾功能无变化组129例(59.4%)。3组的体重指数(BMI)、术前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术前eGFR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OR=5.54,95%CI 1.04~29.58,P=0.045)、术前LVEDD(OR=1.22,95%CI 1.09~1.38,P=0.001)及术前eGFR(OR=2.23,95%CI 2.04~2.55,P=0.004)是术后非AKR的危险因素。结论TAVR术后绝大多数患者表现为肾功能不变或者改善,TAVR术后肾功能的变化与BMI及术前LVDD、eGFR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