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PS)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8年4月至2012年4月住院期间诊断为HBV-ACLF的患者437例,依据GPS评分对患者进行分组,比较不同GPS评分组的死亡比率。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三组及以上采用F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Cox生存回归筛选随访期间[30(5~825)d]患者死亡的的影响因素。结果 HBV-ACLF患者随访期间病死率为68.0%(297/437)。GPS评分越高的分组住院期间消化道出血比例、肝性脑病比例、肝肾综合征比例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就越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ox回归分析显示,肝性脑病(Ⅰ~Ⅱvs无肝性脑病:HR:2.520,95%CI:1.479~4.293,P=0.001;Ⅲ~Ⅳvs无肝性脑病:HR:3.678,95%CI:1.920~7.047,P0.001),肝肾综合征(HR:2.374,95%CI:1.452~3.881,P=0.001),消化道出血(HR:1.616,95%CI:1.153~2.262,P=0.004),抗病毒治疗(HR:0.668,95%CI:0.518~0.862,P=0.002),GPS评分(1 vs 0:HR:2.055,95%CI:1.653~2.702,P=0.001;2 vs 0:HR:4.520,95%CI:3.288~6.932,P=0.007)和HBV-ACLF患者死亡密切相关。结论 GPS评分对HBV-ACLF患者的短期和长期死亡风险预测作用较好,且高GPS评分为HBV-ACLF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分析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血清球蛋白(GLO)和甲胎蛋白(AFP)的水平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HBV-ACLF患者104例,生存组48例,病死组56例,检测两组患者血清GLO、AFP和血清总蛋白(STP)水平,并分析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生存组患者血清GLO水平为(18.36±2.97)g/L,低于病死组的(32.08±3.02)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2,P=0.04);生存组患者血清AFP水平为(324.96±27.84)μg/L,高于病死组的(168.23±25.70)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8,P=0.01)。两组患者ST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17,P=0.08),血清GLO≥30g/L和AFP200μg/L的患者中,腹水、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电解质紊乱、肝肾综合征及病死率均高于血清GLO30 g/L和AFP≥200μg/L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ACLF病死患者血清AFP水平降低,GLO水平上升,且出现腹水、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电解质紊乱、肝肾综合征及病死等预后与血清GLO和AFP水平相关。检测GLO和AFP水平有助于对患者进行并发症及预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肝细胞癌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确诊的135例HBV相关肝细胞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是否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分为出血组(45例)和对照组(9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转归。具体指标包括年龄、性别、是否抗病毒治疗、HBV DNA、血小板(blood platelet,PLT)、白蛋白(albumin,ALB)、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脾脏厚度、门静脉癌栓、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红色征、门脉高压性胃病、腹水、腹膜炎、肝性脑病和肝肾综合征。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HBV相关肝细胞癌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出血组与对照组患者HBV DNA阳性率(77.8%vs 66.7%)和PLT计数(中位数:147.87×10~9/L vs 148.51×10~9/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76,P=0.183;U=2009.500,P=0.942)。出血组患者ALB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31.47±6.64)g/L vs(36.24±7.04)g/L],PT显著长于对照组(中位数:17.85 s vs 16.91 s),脾脏厚度较对照组增厚[(47.98±10.93)mm vs(43.71±11.45)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87,P 0.001;U=221.500,P 0.001;t=2.072,P=0.040)。出血组患者门静脉癌栓(73.3%vs 40.0%)、食管胃底静脉曲张(71.1%vs 46.7%)、红色征阳性(42.2%vs 6.7%)、门脉高压性胃病(48.9%vs 12.2%)、腹水(77.8%vs 44.4%)、腹膜炎(55.6%vs 22.2%)、肝性脑病(17.8%vs 3.3%)和肝肾综合征(17.8%vs2.2%)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ALB(OR=0.912,95%CI:0.852~0.977,P=0.008)、红色征(OR=8.551,95%CI:2.808~26.036,P 0.001)、门静脉癌栓(OR=4.368,95%CI:1.761~10.834,P=0.001)、腹膜炎(OR=4.135,95%CI:1.877~9.10~9,P 0.001)和肝性脑病(OR=5.466,95%CI:1.282~23.313,P=0.022)是HBV相关肝细胞癌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ALB为保护性因素,红色征为最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出血组患者病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51.5%vs 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989,P 0.001)。出血组中病死者和生存者AL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11±5.73)g/L vs(31.84±7.59)g/L;t=-0.366,P=0.716],对照组中病死者和生存者ALB水平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中位数:32.56 g/L vs 36.70 g/L;U=256.500,P=0.065)。出血组和对照组患者仅合并红色征(0%vs 0%)、门静脉癌栓(3.0%vs 11.1%)、腹膜炎(8.0%vs 5.0%)及肝性脑病(12.5%vs 0%)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红色征、门静脉癌栓、腹膜炎和肝性脑病是HBV相关肝细胞癌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ALB为保护性因素。临床工作中应尽早采取干预措施减少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抗结核药物所致肝功能衰竭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探讨其护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抗结核药物所致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并发症和预后。结果抗结核药物所致肝功能衰竭的发病年龄以青中年为主,女性比例高于男性。22例抗结核药物导致肝功能衰竭患者好转出院10例,病死12例,病死率为54.5%。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腹水、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及上消化道出血。结论抗结核药物所致肝功能衰竭的预后较差,病死率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对于抗结核药物所致肝功能衰竭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乙型肝炎肝硬化住院患者的并发症、合并症及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分别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2568例和2011年1月至2014年9月300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住院患者的相关资料。结果发现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症发病率最高为原发性肝癌,不同时期比较发现发病率呈上升趋势(P=0.000),其余并发症如腹水、上消化道出血、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发病率呈下降趋势(P=0.000)。2型糖尿病、高血压等合并症发病率前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399,P=0.089)。除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外,肺部感染是肝硬化住院患者最易发的感染。对不同时期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肝癌、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和上消化道出血均与病死显著相关(P=0.000)。结论原发性肝癌仍然是乙型肝炎肝硬化最常见并发症,也是乙型肝炎肝硬化最主要的病死原因,病死患者均伴发多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低三碘甲腺原氨酸综合征(low triiodothyronine syndrome,LT_3S)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90 d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不合并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75例,根据90 d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36例)和死亡组(3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生物化学指标(ALT、AST、TBil、白蛋白、球蛋白、乳酸脱氢酶、γ-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胆碱酯酶、总胆汁酸、总胆固醇、C-反应蛋白、血肌酐、血钠)、凝血指标(国际标准化比值和凝血酶原活动度)、是否合并LT_3S、血小板、MELD评分及并发症(消化道出血、腹腔积液和肝性脑病等),分析LT_3S与ACLF患者90d预后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白蛋白、碱性磷酸酶、总胆汁酸、CRP、PTA和MELD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是否合并LT_3S、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及肝肾综合征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 0.05)。COX多元回归表明,PTA(HR=0.345,95%CI:0.159~0.751)、CRP(HR=1.028,95%CI:1.013~1.043)、LT_3S(HR=1.113,95%CI:1.045~1.186)、MELD评分(HR=1.103,95%CI:1.039~1.170)及肝肾综合征(HR=1.008,95%CI:1.003~1.013)为ACLF患者90d病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PTA为保护性因素(P=0.007),CRP、MELD评分、合并LT_3S及肝肾综合征为危险因素(P=0.001)。结论低三碘甲腺原氨酸综合征为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病死的重要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优质护理在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及对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期间在该院进行治疗的104例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护理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常规护理组(对照组)和优质护理(观察组)各52例,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干预效果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肝性脑病4例,上消化道出血3例,肝肾综合征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5.38%,对照组患者发生肝性脑病10例,上消化道出血7例,肝肾综合征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8.4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38,P=0.008)观察组患者优质护理服务满意度为96.15%,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服务满意度为84.6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83,P=0.046)。结论优质护理措施的干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措施,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各种原因所致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为选择临床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方法 统计分析死亡和生存的肝功能衰竭患者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酶原时间,血氨、血糖、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血清皮质醇、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终末期肝病(MELD)评分及性别、年龄、有无并发症等因素的差异.根据不同资料分别采用均数比较、x2检验、Biraviate相关性检验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所观察的85例患者病死率为65%(55/85),以重叠感染者病死率最高(HBV和HEV重叠感染者为8/10,HCV和HEV重叠感染者为6/8),年龄和性别对病死率无明显影响(P值分别为0.423和0.728);病因分析中,以HBV感染者最多(52%,44/85),其次为HEV感染(39%,33/85);血清生化指标中,总胆红素定量、凝血酶原时间、胆固醇、尿素氮、肌酐和空腹血糖水平与预后相关(P值分别为0.005、0.001、0.001、0.005、0.010和0.049).并发症中,死亡组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和肾上腺功能不全发生率明显高于生存组(P值分别为0.005、0.012和0.025).但应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显示,只有凝血酶原时间与预后相关(P=0.035); MELD评分在死亡组明显高于生存组(t=18.236,P<0.01),且在并发肝性脑病和肝肾综合征患者中明显升高,并与血清TNFα水平呈正相关(r=0.585,P<0.01).结论 HBV感染是暴发性肝功衰竭的主要病因;病毒重叠感染者病死率最高;血清总胆红素定量、凝血酶原时间、胆固醇和空腹血糖含量以及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和肾上腺功能不全的发生可能与预后相关;MELD评分是可以预测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对鹿城区高氨血症和肝性脑病发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60例住院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并检测患者Hp和血氨水平及肝性脑病症状、数字连接试验结果等。Hp阳性者采用Hp三联根治疗法治疗1周,并于1个月后复查空腹下血氨水平,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其Hp感染情况。结果 60例肝硬化住院患者,其中Hp感染者为37例,占61.7%;肝性脑病者为28例,占46.7%。肝性脑病和亚临床肝性脑病及肝硬化无肝性脑病患者发生Hp感染率分别为75.0%(21/28)、66.7%(10/15)、29.4%(5/1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性脑病和亚临床肝性脑病及肝硬化无肝性脑病患者血氨水平分别为(95.1±51.2)μmol/L、(60.2±19.8)μmol/L、(47.5±14.6)μ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氨水平、上消化道出血、Child-Pugh、肝肾综合征及血红蛋白量为肝性脑病发生危险因素。结论根治Hp可有利于临床预防及治疗肝硬化肝性脑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质子泵抑制剂(PPI)对肝硬化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的影响。方法比较32例肝硬化患者PPI治疗前后肝功能、凝血功能、肝脏影像学、临床症状、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等,分析PPI用于肝硬化的疗效。结果 PPI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治疗前后症状对比为腹水为20例vs 4例(P=0.000),乏力为27例vs 10例(P=0.000),纳差为21例vs 6例(P=0.001)。门静脉内径较治疗前显著减小(后前对比):13.00 mm±1.08 mm vs 13.70 mm±1.38 mm(P=0.000)。PPI治疗后Child-Pugh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Child A级为20例vs 10例,Child B级为10例vs 18例,Child C级为2例vs 4例(P=0.002)。PPI治疗1周前后ALT:44.30 u/L±22.72 u/L vs 36.02 u/L±22.63 u/L(P=0.001)。ALB较治疗前升高,TBIL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期内,发生自发性腹膜炎者2例,并发肝肾综合征2例,其中1例死亡;发生肝性脑病者4例经治疗后均好转。结论 PPI用于肝硬化治疗,可减少肝功能损害、减轻门脉高压症及缓解临床症状;肝硬化患者应用PPI并不增加本病并发症的发生率,亦未见其他明显不良反应可能有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病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57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502例存活,71例死亡。有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电解质紊乱、感染、肝肾综合征为死亡的危险因素;HBeAg阳性患者病死率27.8%,高于HBeAg阴性者6.3%(P0.01);出现腹水者的病死率16.8%,高于无腹水者4.4%(P0.01)。结论要及时发现与乙型肝炎肝硬化死亡有关的各种危险因素,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CA199的检测在肝硬化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检测72例对照组与1210例肝硬化患者的血清CA199,并分析血清CA199水平变化与肝硬化患者的预后、肝功能损害程度以及肝性脑病等的关系。[结果]肝硬化组血清CA199水平[41.8(1.6~1998.0)U/ml]显著高于对照组[8.5(0.8~37.0)U/ml],Z=10.89,P0.01。肝硬化患者血清CA199水平死亡者[90.0(2.7~1983.0)U/ml]显著高于存活者[40.7(1.6~1998.0)U/ml],Z=5.93,P0.01;肝功能B级者[44.5(1.7~1998.0)U/ml]显著高于肝功能A级者[30.1(1.6~942.3)U/ml],χ~2=38.06,P0.01,肝功能C级者[80.3(2.7~1998.0)U/ml]显著高于肝功能A级者[30.1(1.6~942.3)U/ml,χ~2=143.00,P0.01]、B级者[44.5(1.7~1998.0)U/ml,χ~2=46.45,P0.01];并发肝性脑病者[70.8(1.8~1983.0)U/ml]显著高于未并发肝性脑病者[39.6(1.6~1998.0)U/ml],Z=5.35,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血清CA199水平明显升高,并与肝硬化患者的预后、肝功能损害程度及肝性脑病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的病因以及临床特点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01-2018-01期间住院的763例肝硬化患者的病因、并发症等临床特点。[结果](1)病因构成方面,乙型肝炎肝硬化482例(63.17%),酒精性肝硬化96例(12.58%),乙型肝炎合并酒精性肝硬化62例(8.13%),血吸虫性肝硬化26例(3.41%),自身免疫性肝炎21例(2.75%),隐源性肝硬化19例(2.49%),其他15例(1.97%)。(2)以2013-01为时间节点,将所有患者划分为前后两段时间进行比较,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人数由75.54%下降至53.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598,P=0.000);酒精性肝硬化由7.65%上升至16.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80,P=0.000);乙型肝炎合并酒精性肝硬化由5.50%上升至1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70,P=0.006)。(3)肝硬化主要的并发症依次为上消化道出血(21.49%)、原发性肝癌(20.18%))、自发性腹膜炎(12.58%)、肝性脑病(6.95%)和肝肾综合征(3.67%)。乙型肝炎合并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与单纯乙肝肝硬化(χ~2=18.366,P=0.000;χ~2=5.761,P=0.016)和单纯酒精性肝硬化(χ~2=5.229,P=0.022;χ~2=4.143,P=0.042)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肝硬化最主要病因仍以乙型肝炎为主,但酒精性肝硬化、乙型肝炎合并酒精性肝硬化的发病率明显增加,上消化道出血、原发性肝癌是肝硬化主要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2010—2020年浙江省嘉兴市晚期血吸虫病(晚血)患者死亡原因。方法 收集2010—2020年嘉兴市第一医院登记在册并接受国家晚血医疗救助的167例晚血患者死亡资料,并与1998—2008该市未接受国家晚血医疗救助的晚血患者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2010—2020年嘉兴市167例晚血死亡患者中,按人数多少排名前4位的死因分别为肝功能衰竭(22.16%)、上消化道出血(17.37%)、肝性脑病(14.97%)及肝癌(14.37%);平均死亡年龄74.8岁,死亡年龄主要集中在70 ~ 74岁。1998—2008年嘉兴市晚血患者按人数多少排名前4位的死因分别为上消化道出血(34.16%)、肝性脑病(22.28%)、不明原因(22.28%)、肝功能衰竭(4.46%);平均死亡年龄为69.3岁,死亡年龄主要集中在60 ~ 69岁。2010—2020年嘉兴市晚血患者死因构成([χ2] = 63.42,P = 0.00)及年龄构成([χ2] = 50.09,P = 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2010—2020年嘉兴市晚血患者死亡原因发生了显著变化,可能与国家晚血医疗救助政策的实施有关。  相似文献   

15.
肝肾综合征与血氨水平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分析肝硬化患者肝肾综合征(HRS)的患病率,研究HRS患者血氨水平与肾功能的关系,探讨HRS在肝性脑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我院2007年1月-2009年3月465例肝硬化患者以及2009年3月80例单纯肾功能障碍患者、8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和血浆,检测其肝功能(ALT、AST、γ-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肾功能(尿素氮、肌酐)指标和血氨.分别以尿素氮和肌酐为诊断标准,比较两种诊断标准的HRS患病率;分析HRS组与非HRS组及单纯肾功能障碍组之间血氨水平的差异;并对40例HRS患者肾功能指标与血氨水平的相关性进行追踪分析.结果 以尿素氮为诊断标准的HRS患病率为39.6%,明显高于以肌酐为标准的17.4%(χ~2=97.33,P<0.01);以尿素氮和肌酐为标准的HRS组血氨水平分别为(57.39±48.83)μmol/L和(64.80±47.25)μmol/L,明显高于非HRS组的(47.58±36.28)μmol/L和(46.13±29.99))μmol/L(t值分别为-3.07和-3.67,P值均<0.01);单纯肾功能障碍组血氨水平为(26.59±14.34)μmol/L,明显低于肝硬化HRS组和非HRS组(P值均<0.01),但与健康对照者组的(22.36±8.72)μmol/L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1.52,P>0.05).HRS组追踪分析发现,血氨水平与尿素氮和肌酐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874和0.834(P值均<0.05).结论 肝性脑病实质是肝-肾-肠-脑综合征.肝肾综合征影响血氨水平,从而促进了肝性脑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影响戊型肝炎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为其防治提供经验。方法 2009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慢加急性戊型肝炎肝衰竭患者140例,经内科综合治疗后生存63例,死亡77例。回顾性分析生存与死亡患者肝功能指标,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死亡组血清甲胎蛋白峰值水平仅为(47.6±8.9) ng/ml,显著低于生存组[(175.8±254.1) ng/ml,P0.05],血清总胆红素峰值水平为(377.3±164.6)μmol/L,显著高于生存组[(251.7±151.4)μmol/L,P0.05],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2.4±0.6),显著高于生存组【(1.6±0.2),P0.001】,血清白蛋白水平为(32.2±9.9) g/L,显著低于生存组【(35.8±8.2) g/L,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于60岁(P0.001)、有肝脏基础疾病(P=0.032)、并发肝性脑病(P=0.024)、存在感染(P=0.03)、并发消化道出血(P=0.014)、有腹水(P=0.02)为影响慢加急性戊型肝炎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肝性脑病(P=0.005)、感染(P0.001)、消化道出血(P=0.001)和基础肝病(P=0.004)是影响慢加急性戊型肝炎肝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部分戊型肝炎患者会发展至肝衰竭,以慢加急性肝衰竭为多见,内科综合治疗仅在不到一半的患者有效,而血清胆红素水平和INR太高患者预后不良,并发肝性脑病、感染、消化道出血和有基础肝病是影响慢加急性戊型肝炎肝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判断肝衰竭患者预后的临床指标,对此类患者应进行积极的护理和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以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功能衰竭合并肝硬化患者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γ-glutamyl transferase,γ-GGT)与前白蛋白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7年12月在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和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科住院治疗的肝功能衰竭合并肝硬化患者95例为肝功能衰竭组,HBV相关肝硬化患者30例为肝硬化组,同时选取两院健康人群30例为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外周血γ-GGT水平,比较肝功能衰竭合并肝硬化患者病死组和存活组入院前及入院1周时γ-GGT的变化以及γ-GGT上升者和下降者存活率的差异。分析肝功能衰竭组患者γ-GGT与前白蛋白和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入院时肝功能衰竭组、肝硬化组和对照组患者外周血γ-GGT水平分别为(149.61±69.86)U/L、(123.96±59.52)U/L和(48.28±10.25)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19,P=0.021)。肝功能衰竭组存活者入院1周时γ-GGT水平显著高于病死者(t=5.400,P=0.021);肝功能衰竭组中γ-GGT上升者的存活率为71.83%(51/71),显著高于γ-GGT下降者的25.00%(6/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82,P=0.001)。肝功能衰竭组患者γ-GGT上升值与MELD评分呈负相关(r=-0.627,P=0.001),与前白蛋白呈正相关(r=0.709,P=0.021)。结论γ-GGT不断升高是肝功能衰竭合并肝硬化患者良好预后的指标之一;前白蛋白与肝功能衰竭合并肝硬化患者血清γ-GGT呈正相关,可反映机体肝细胞的再生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并发肝性脑病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235例,依据是否并发肝性脑病,分为病例组(并发肝性脑病组)93例,对照组(没有并发肝性脑病组)142例。对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学分析,筛选出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并发肝性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例组和对照组在WBC、PLT、ALT、ALB、TBIL、BUN、Scr、Na+、AM、PT、肝功能CTP评分、腹水、感染方面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氨增加(OR=1.237,P=0.042)、肝功能CTP评分增加(OR=1.328,P=0.027)、血肌酐增加(OR=2.427,P=0.039)、腹水增多(OR=1.546,P=0.034)是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并发肝性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更高的血氨、更高的肝功能CTP评分、更高的血肌酐、更多的腹水是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并发肝性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HBV-ACLF内科治疗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40例接受内科综合治疗的HBV-ACLF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效果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点。结果内科综合治疗有效98例,无效42例,死亡23例。有效组肝硬化病史、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及肝肾综合征发生率均低于无效组(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肝性脑病(OR=1.869,95%CI=1.073~3.256)、消化道出血(OR=3.478,95%CI=1.621~7.462)、肝肾综合征(OR=4.141,95%CI=1.031~5.091)、INR(OR=3.081,95%CI=1.497~6.341)、Scr(OR=2.817,95%CI=1.629~4.871)和MELD评分(OR=1.305,95%CI=1.194~1.426)是影响其疗效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HBV-ACLF内科综合疗效肯定,恩替卡韦联合糖皮质激素有助于提高疗效,而对于合并并发症、肝功能下降及MELD评分升高者,内科治疗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TIPS)治疗肝窦阻塞综合征(HSOS)的近、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我中心收治的27例HSOS的患者, 均行TIPS治疗, 观察门静脉压力(PVP)、门静脉压力梯度(PPG)及肝功能变化, 从而进行疗效评价。手术前后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取P <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7例HSOS患者TIPS术后PVP由分流前的(4.41±0.18)kPa降至分流后的(2.69±0.11)kPa(t = 82.41, P < 0.001), PPG由分流前(3.23±0.18)kPa降至分流后的(1.46±0.23)kPa(t = 32.41, P < 0.001),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肝功能较术前明显好转。术后随访24个月, 3例发生支架再狭窄, 经球囊扩张后再通。3例发生肝性脑病, 经药物治疗后好转。1例行肝移植。结论 TIPS治疗HSOS近、中期疗效肯定, 并可为肝移植患者提供了等待肝源的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