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针刺局部取穴为主治疗膝骨性关节炎126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红斌  赵建安 《陕西中医》2009,30(9):1211-1212
目的:通过观察以针刺局部取穴为主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26例患者采用以针刺鹤顶、膝眼、经验穴、阳陵泉、足三里等穴为主;配合合直流电中药离子导入、超短波物理治疗。结果:总有效率97.62%。结论:以针刺局部取穴为主,配合直流电中药离子导入、超短波物理治疗可以起到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祛风除湿、疏筋通络之功效。  相似文献   

2.
分期平衡针刺法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分期平衡针刺法对中风所致偏瘫的康复作用.方法:将100例中风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均按常规给予药物治疗,A组在软瘫期(肌张力低)针刺瘫肢上肢阴经穴、下肢阳经穴,痉挛期(肌张力高)转刺瘫侧上肢阳经穴及下肢阴经穴.B组在软瘫期,痊孪期都使用上下肢阳经穴.治疗时间60天,治疗前后做康复评测.结果:A组在肌张力恢复时间、肌痉孪发生率、运动功能积分等方面与B组比较,具有较好疗效,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期平衡针刺法可以更好地促进中风患者的肢体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头穴针刺配合推拿手法对中风后遗症肢体功能障碍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遗症肢体功能障碍患者按数字随机表法分组。应用头穴针刺治疗(对照组),头穴针刺配合推拿手法治疗(治疗组),每组各30例进行治疗观察。ADL(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疗效评定标准:肢体运动功能评定时采用MAS评分。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在性别、年龄、发病至参与临床观察时间及发病病因病机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与ADL评分的影响:治疗前两组的ADL评分无显著性差异,其两组治疗前后配对t检验,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治疗前两组肢体功能评定,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评定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头穴针刺配合推拿手法治疗较对照组的康复疗效好。说明头穴针刺配合手法推拿对ADL的影响,比对照组具有更好的康复疗效。结论:头穴针刺配合手法推拿对中风后遗症肢体功能障碍患者ADL及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效果是肯定的。也证明以头穴针刺配合手法推拿治疗中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以十宣、小海穴为主穴治疗中风后患者手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5例中风后手指不能活动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5例和对照组80例。治疗组患者上肢在常规针刺取穴基础上加用十宣、小海两穴,对照组患者上肢采用常规针刺取穴,针刺结束后两组均进行上肢的功能训练,分别于治疗前、3个疗程后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的手指功能(肌力)记分和Fugl-meyer功能量表中手功能的评分进行评估。结果治疗组治疗3个疗程后手指肌力和手功能恢复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针刺十宣、小海穴配合功能训练是一种治疗中风后手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陈四有  高晓芬 《陕西中医》2012,33(7):891-892
目的:探讨通经接气刺法配合推拿对中风偏瘫患者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处于稳定期或恢复期的中风偏瘫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通经接气刺法配合推拿和普通针刺配合推拿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变化。结果:与普通针刺配合推拿组比较,通经接气刺法配合推拿组患者在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改善且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 :通经接气刺法配合推拿的治疗方法对于中风偏瘫患者的康复疗效优于普通针刺配合推拿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中风后上肢瘫痪的临床疗效,探讨针刺治疗中风后上肢瘫痪的最佳方法。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治疗组采用头穴久留针加电针神经干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阳明经穴法,同时采用简化Fugl-Meyer(FMA)运动量表作为疗效评定标准,对治疗前后肢体功能针刺效应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疗程(4星期)后治疗组和对照组上肢的运动功能比较,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运用头穴久留针加电针神经干的方法治疗早期中风上肢瘫痪疗效理想,值得临床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输穴治疗痰瘀互阻型中风下肢软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痰瘀互阻型中风下肢软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人,两组均接受良肢体位摆放及偏瘫肢体被动、助动康复训练同等基础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法;治疗组在传统针刺基础上加刺下肢双侧输穴(太冲、太溪、太白),采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日常生活动能力评定量表、下肢运动功能量表评定疗效。结果两组治疗1月后,与治疗前比较(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明显提高Fugl-Meyer(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及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治疗组治疗方法在改善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传统针刺加刺下肢双侧输穴(太冲、太溪、太白)治疗痰瘀互阻型中风下肢软瘫,可明显促进中风软瘫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特定针刺方法针刺委中、三阴交、太溪穴对脑卒中后瘫痪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共选取脑卒中软瘫期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2组在相同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增加特定手法针刺委中、三阴交、太溪穴,观察对脑卒中软瘫期肌张力、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的影响。结果观察组肌张力恢复的早晚、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委中、三阴交、太溪穴的特殊针刺方法能促进脑卒中后偏瘫肢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根据核心肌力理论,观察电针夹脊穴治疗中风软瘫期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软瘫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及常规体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电针夹脊穴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及改良的Barthel(MBI)指数评分,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FMA及MBI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FMA及MB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8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夹脊穴对中风软瘫期肢体功能障碍的康复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督脉穴为主治疗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68例,针刺督脉选取大椎、命门、至阳等穴,对照组42例,常规选取肩俞、曲池、手三里等。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2.9%(P<0.05)。提示:针刺督脉可重新建立脑—督脉—脏腑经脉气血功能活动,从而恢复脑对人体生命功能的调控。  相似文献   

11.
头针、腹针结合康复运动治疗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12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综合疗法治疗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124例中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采用头针、腹针结合康复运动疗法综合治疗方案;对照组62例,用普通电针、体针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总有效率93.55%、对照组总有效率77.42%(P<0.05)。提示:综合治疗能更有效地改善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2.
取眼针上焦区、下焦区治疗脑梗塞后手指握力恢复7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眼针对脑梗塞后手指握力恢复的疗效。方法:12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78例,取眼针双侧上焦区、下焦区为主治疗,依辨证分型加心、肝、肾区穴。对照组50例,针刺肩髃、曲池、外关等穴。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4%,对照组总有效率70.4%(P<0.01)。提示:眼针通过经络调整五脏六腑的功能,促进瘫痪肢体尤其是肢体远端的功能恢复明显优于体针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张振伟  薛维华  袁军 《陕西中医》2010,31(4):474-476
目的:观察温针灸配合离子导入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治疗组45例采用温针灸配合离子导入治疗,对照组45例运用常规针刺法治疗。6周后,比较两组疗效、神经功能评分、疼痛改善程度、ADL积分。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6%和75.6%(P<0.05),治疗组在缓解疼痛、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总的生活活动能力上优于毫针组(P<0.05,P<0.01)。结论:温针灸配合离子导入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具有补气活血,消肿止痛的功效。  相似文献   

14.
张颖颖 《上海针灸杂志》2013,(12):1008-1009
目的观察针刺手厥阴经穴对脑卒中手软瘫期手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手功能软瘫期患者(Brunnstrom分级Ⅰ级)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所有患者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予针刺手厥阴经穴,当患肢手渡过软瘫期,功能恢复达到Brunnstrom分级Ⅱ级以上(包括Ⅱ级)时,改取上肢阳经穴针刺;对照组予针刺手阳明经穴,疗程20 d,治疗前后分别予患手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患手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1),观察组手功能评分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于手功能障碍软瘫期针刺手厥阴经穴能改善手运动功能且疗效优于针刺手阳明经穴。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神经干周围穴位配合井穴麦粒灸法治疗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中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其中治疗组采用针刺神经干周围穴位配合井穴麦粒灸法,对照组以传统阳明经穴配合头针治疗为主,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肢体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上下肢总有效率分别为92%、94%,对照组上下肢总有效率为72%、7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5)。结论:针刺神经干穴位配合井穴麦粒灸可明显改善中风患者肢体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6.
洪秋阳  王世广 《北京中医》2012,(10):765-767
目的观察董氏奇穴结合体针治疗中风失语的疗效。方法临床71例中风失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董氏奇穴结合体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体针针刺,4个疗程后观察2组疗效。结果 2组患者经治疗后的4种语言能力得分均有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组的自发言语和复述2项分值提高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85.71%,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董氏奇穴结合体针治疗中风失语较单纯体针疗法疗效更明显。  相似文献   

17.
电针夹脊穴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法对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治疗效果.方法:电针夹脊穴组30例,另设针刺手阳明经穴组30例作为对照,采用Ashworth痉挛量表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对受试者进行治疗前后比较.结果:电针夹脊穴组与手阳明经穴组治疗后Ashworth级别均降低,但电针夹脊穴法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手阳明经穴组治疗前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病人于治疗前Fugl-Meyer分值均较低,治疗后升高,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但电针夹脊穴组优于手阳明经穴组.结论:电针夹脊穴能降低中风病人的肌张力,缓解肌肉痉挛,有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头穴丛刺长留针间断行针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神经内科治疗、传统"中风-中经络"针刺治疗。治疗组予神经内科治疗、传统"中风-中经络"针刺加头穴丛刺长留针间断行针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0天。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三项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0.01)。治疗后,治疗组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结论:头穴丛刺长留针间断行针能够明显提高脑梗死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人迎穴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的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吞咽困难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针刺人迎穴配合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对照组单纯予吞咽功能康复训练,两组治疗4星期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吞咽功能恢复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人迎穴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疗效好。  相似文献   

20.
头针配合体针治疗颅脑损伤后遗症22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子信  王仙梅 《陕西中医》2010,31(7):880-882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遗症的效果。方法:治疗及针刺人中、外金津、外玉液穴的基础上,头针组21例以针刺头部督脉、胆经穴为主;体针组21例以针刺手足阳明经穴为主;头针加体针组22例针刺腧穴为前两组取穴之和。分别于针刺治疗前与治疗后,采用我国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及有效率观察。结果:针刺治疗后三组颅脑损伤后遗症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降低,与针刺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头针加体针组P<0.01、体针组P<0.01、头针组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头针加体针组优与头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针加体针组与体针组、头针组与体针组间无明显差异(均P>0.05)。三组间显效率、有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无显著差异(均P>0.05)。结论:针刺治疗本病有较好的疗效,针刺人中穴有涤痰作用,针刺外金津、外玉液穴对失语、吞咽困难等症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