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及脑卒中高危人群中应用颈动脉超声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03—2013-09我院神经内科接收脑卒中康复治疗140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运用颈部血管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等。结果140例脑卒中高危人群中,超声检出颈动脉狭窄率75.1%,其中男性颈动脉内膜增厚占70.4%,颈动脉斑块阳性占80.3%;女性颈动脉增厚占59.4%,颈动脉斑块阳性占78.3%。颈动脉狭窄患者糖尿病、高血压、吸烟、饮酒及血脂程度高于正常患者。经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颈动脉狭窄与脑卒中危险因素相关。结论颈动脉狭窄是脑血管病发病的危险因素,超声是探查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邵阳市居民脑卒中筛查高危人群颈动脉彩超结果与年龄、高血压、高血糖等危险因素的关系,为该地区建立高危人群干预体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邵阳市常住居民4200例进行体格检查及问卷调查,筛查出脑卒中高危人群628例,对脑卒中高危人群行颈动脉彩超检查,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影响邵阳市居民脑卒中高危人群患病的相关因素。结果628例调查者中检出颈动脉内膜增厚265例(42.19%),颈动脉斑块形成125例(19.90%),颈动脉狭窄38例(6.05%),同时检测出斑块形成及颈动脉狭窄28例(4.46%)。与60岁组相比,≤60岁组内膜增厚、斑块形成、颈动脉狭窄等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疾病组相比,非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组内膜增厚、斑块形成、颈动脉狭窄等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itc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患有高血压、高脂血症及颈动脉斑块形成是邵阳市居民脑卒中发生的独立因素。结论积极开展颈动脉彩超检查,对该地区的脑血病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CIMT)的传统影响因素,及高尿酸血症对CIMT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调查脑梗死患者350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测定患者外周血尿酸水平,用颈动脉超声检查内膜中层厚度,并对影响内膜中层厚度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高尿酸血症64例(18.3%),无高尿酸血症286例(81.7%)。单因素分析发现吸烟、糖尿病、既往脑卒中史、年龄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显著相关(P0.01)。性别、高血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高尿酸血症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糖尿病、高尿酸血症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相关(P0.05)。吸烟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显著相关(P0.01)。结论除传统危险因素外,高尿酸血症是影响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解体检人群中脑卒中发病风险,筛选高危人群,并分析相关危险因素,为脑卒中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以2015-04—2016-06我院256例体检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常规体格检查和劲动脉超声筛查,包括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等,记录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情况,并对性别、年龄、高血脂、高血压、肥胖等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年龄≥60岁患者斑块形成率为11.76%,高于年龄60岁的4.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斑块形成率为11.02%,高于女性的3.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脂、高血压、肥胖为脑卒中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人群脑卒中发病率较高,男性较女性发病率高,发生率与、高血脂、高血压、肥胖等危险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角嘴社区颈动脉超声应用筛查颈动脉狭窄结果及脑卒中的高危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角嘴社区5789名居民为研究对象,对其采用问卷调查及体格检查,统计分析颈动脉超声检查的结果及脑卒中高危因素。结果调查的5789名居民中,≥60岁居民内膜增厚发生率26.65%,斑块形成率为13.67%;40~60岁居民内膜增厚发生率9.20%,斑块形成率为4.42%。≥60岁居民的内膜增厚发生率和斑块发生率均比40~60岁居民高(P0.05)。男性内膜增厚发生率27.89%,斑块形成率为11.38%,女性内膜增厚发生率8.06%,斑块形成率为7.37%。男性内膜增厚发生率和斑块发生率均比女性居民高(P0.05)。居民的脑卒中高危因素分析表明,吸烟史、高血压病、明显超重或肥胖、缺乏运动所占比例高,分别为14.32%、16.02%、16.02%、35.13%,与其他因素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病、明显超重或肥胖、缺乏运动与脑卒中的发生关联较大(P0.05)。结论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角嘴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的干预的重点方向应为降低血压、控制饮食和多运动。通过开展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查,实现居民脑卒中前期患者的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0年6月~2010年12月入住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的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0例(A组)及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50例(B组),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所有患者进行双侧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探查.结果 动脉斑块最易在颈总动脉分叉处形成,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A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不稳定斑块多于B组,P<0.05;A组患者中、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例数多于B组,P <0.05;A组患者中、重度颈动脉狭窄例数多于B组,P<0.05.结论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与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都最易发生在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关系密切,可能是导致脑梗死早期进展的重要危险因素;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及重度颈动脉狭窄明显高于非进展性脑梗死,也是发生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MTHFR基因多态性与基因危险因素交互作用对海南地区未发病的脑卒中高危险人群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以未发病的脑卒中高危人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SNPstats在线软件平台,分析MTHFR基因的677C> T和1298A> C两个基因位点的基因多态性,同时采用颈动脉超声评估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情况,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内中膜增厚(CIMT)的关联分析用逻辑回归分析。基因危险因素交互作用使用MDR软件分析。结果高血压、糖尿病及高同型半胱氨酸对CIMT有促进作用;677C> T及1298A> C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 0.05);677C> T 5个基因模型均与CIMT无明确相关(P> 0.05)。1298A> C共显性(A/C,C/C)、显性(A/C-C/C)及Log-additive基因模型均与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有显著相关性(P <0.05);单体型C-C与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有显著相关性(P=0.0046);1298A> C与危险因素(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房颤,吸烟,卒中家族史,饮酒,BMI,Hhcy)使用MDR软件分析,未发现他们之间有交互作用。结论 MTHFR 677C> T基因多态性与海南地区未发病的脑卒中高危险人群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无明确相关性,而1298A> C的多个基因型均与海南地区未发病的脑卒中高危险人群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显著相关。基因与危险因素无显著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卒中高危人群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关系。方法调查脑卒中高危人群6331人的临床资料。采用Hcy循环酶法自动分析仪检测患者的血浆Hcy水平。结果根据血浆Hcy水平将患者分为第一分位数组2111人,第二份位数组2096人,第三分位数组2124人。3组间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舒张压及有颈动脉斑块比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第三分位数组比较,第一分数位组的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显著升高(均P0.05)。高水平的Hcy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的危险因素(OR=1.175,95%CI:1.023~1.349,P0.01)。BMI异常组合中,第三分数位组的颈动脉斑块的形成率是参考组的1.425倍(P=0.001);血压异常组合的颈动脉斑块的形成率分别是参考组的1.525、1.898、2.737倍(均P0.01)。空腹血糖异常组合的颈动脉斑块的形成率分别是参考组的1.581、2.023、3.021倍(均P0.01)。总胆固醇异常组合的颈动脉斑块的形成率分别是参考组的1.217、1.560、2.253倍(P0.05~0.01)。低密度脂蛋白异常组合的颈动脉斑块的形成率分别是参考组的1.267、1.530、2.095倍(P0.05~0.01)。高密度脂蛋白异常组合中,第二和第三分数位组的颈动脉斑块的形成率分别是参考组的1.499、2.021倍(均P0.01)。结论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斑块的形成率与血Hcy水平呈正相关。高水平Hcy合并肥胖、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对颈动脉斑块的发生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社区40岁以上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为卒中高危人群的干预措施提供依 据。 方法 研究方法为横断面研究,采用知情自愿的原则,从辖区内抽取40岁以上的常住人口,用问卷筛 选出1729例卒中高危人群,对所有高危人群进行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测颈 动脉内膜中层及斑块形态)。 结果 问卷筛查出高危人群1729例,其中男性453例(26.2%),女性1276例(73.8%),平均年龄 为(58.8±9.6)岁。颈动脉超声显示异常的833例(48.2%),其中颈动脉内膜中层单纯增厚、颈动脉粥 样硬化斑块分别为98例和735例,分别占总高危人群的5.7%和42.5%,分别占超声异常高危人群的 25.1%和88.2%。按照年龄分层,40~50岁、50~60岁、60~70岁和70岁及以上组左侧颈动脉内膜中层 增厚(χ2=15.5,P =0.001)和右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χ2=26.7,P<0.001)发生率差异具有显著性; 不同年龄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比率差异也具有显著性(χ2=48.6,P<0.001)。 结论 卒中高危人群中,颈动脉超声异常发生率较高,颈动脉内膜增厚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均 有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多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的发病情况及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海口市美兰区40岁以上的居民筛查,筛选出脑卒中高危人群进一步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实验室检查。分CAS组和非CAS组,统计分析CAS的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CAS检出率44.7%。性别、年龄、吸烟、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既往脑卒中史,高Hcy和FBS在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男性、吸烟、超重、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既往脑卒中史,高Hcy和FBS均为海口市美兰区脑卒中高危患者CAS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脑卒中高危人群患者应用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筛查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2014在我院体检的45岁以上受检者734例,对存在脑卒中高危因素的受检者与其他受检者的颈部彩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734例受检者中高危人群534例,脑卒中患者84例,一般人群116例,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为37.47%,左侧IMT增厚10.22%,右侧IMT增厚9.40%。脑卒中高危人群与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相比一般人群明显提高。高危人群的颈动脉血管斑块,主要为单发斑块,单发斑块发生率为26.97%,性质以规则均质为主。结论在脑卒中筛查中颈部血管彩超能够有效确定高危人群,能够准确预测颈动脉狭窄的发生,对脑卒中早期预防与控制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以及影响斑块稳定性的因素。方法入选2005~2006年间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44例,超声检查其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颈动脉斑块情况,并与血管性危险因素和代谢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年龄、吸烟、糖尿病史、收缩压、总胆固醇及血清尿酸增高与颈动脉IMT增厚存在独立相关性,而年龄、收缩压、总胆固醇及脂蛋白(a)增高则可独立预测颈动脉斑块的形成。性别、高血压史、总胆固醇及高密度脂蛋白和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之间存在独立相关性。结论年龄、吸烟、糖尿病史、收缩压、总胆固醇、脂蛋白(a)及血清尿酸增高可独立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B(Apo B)/载脂蛋白AⅠ(Apo AⅠ)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及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超声多普勒检查1089例颈动脉硬化患者的颈动脉情况,并检测患者的血脂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Apo B/Apo AⅠ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及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结果与非不稳定斑块患者比较,不稳定斑块患者男性、吸烟、饮酒史比率及舒张压、收缩压、Apo B/Apo AⅠ、糖化血红蛋白、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显著升高,HDL、Apo AⅠ水平显著降低(P0.05~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性别、舒张压、饮酒及Apo B/Apo AⅠ为发生不稳定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0.01),而Apo AⅠ为独立保护因素(P0.01)。与狭窄程度≤50%的患者比较,狭窄程度50%患者的男性、年龄、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冠心病史比率及收缩压、LDL/HDL、Apo B/Apo AⅠ、Hb A1c、Apo B水平显著升高,Apo AⅠ、HDL水平显著降低(P0.05~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性别、年龄、收缩压、吸烟、冠心病史及Apo B/Apo AⅠ为发生严重颈动脉狭窄独立危险因素(P0.05~0.01)。ROC曲线分析显示,Apo B/Apo AⅠ预测不稳定斑块最佳诊断分界点值为0.81,敏感度为65.0,特异度为57.0(95%CI:0.60~0.67,P=0.000);预测严重颈动脉狭窄的最佳诊断分界点值为0.88,敏感度为58.7,特异度为66.2(95%CI:0.60~0.67,P=0.000)。结论Apo B/Apo AⅠ是发生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及严重狭窄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状况,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各种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探讨对脑梗死高危人群防治的策略。方法:对200例住院的脑梗死患者行彩色多普勒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指标包括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thickness,IM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析这些观察指标与患者年龄、性别、入院血压、血脂、血糖、吸烟和饮酒之间的关系。结果:研究发现吸烟可能是IMT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OR2.943,95%CI:1.253-6.912);IMT值与年龄呈正相关(r=0.23761,P=0.0007),与吸烟指数也呈正相关(r=0.14655,P=0.0409)。年龄(OR1.077,95%CI:1.043-1.111)、吸烟(OR3.424,95%CI:1.569~7.471)、糖尿病(OR3.792,95%CI:1.650-8.717)、Lp(a)异常(OR2.624,95%CI:1.112-6.193)可能是颈动脉斑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斑块积分与Lp(a)呈正相关(r=0.20823,P=0.0208)。结论:颈动脉IMT异常与吸烟密切相关,可能是导致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在脑梗死的发病中具有一定的影响。除年龄因素外,控制吸烟和糖尿病是预防脑梗死较为重要及可行的,而对于Lp(a)的干预方法及效果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低密度脂蛋白与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方法经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查,将脑卒中患者120例分为4组:内膜增厚组22例,硬斑块组23例,混合斑块组40例,软斑块组35例,对照组26例。检测并比较各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及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结果颈动脉内膜增厚组、软斑块组、混合斑块组、硬斑块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低密度脂蛋白的平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血管内膜增厚组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类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颈动脉狭窄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卒中的一种重要病因。最常见的颈动脉狭窄原因为动脉粥样硬化,造成这种损害的发病机制包括内皮损伤,炎症,脂质沉积,斑块形成、纤维蛋白,血小板和凝血酶。根据研究人群的不同,颈动脉窄占脑梗死病例的10%-20%。尽管经过选择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能够应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成功的治疗并且其他实验性疗法已经展现出希望,但预防始终是降低缺血性卒中影响的最佳途径。高危或易卒中患者能够被识别并以其为目标进行特异性干预治疗。 在这种情况下,颈动脉狭窄的治疗已经成为一种明确的治疗靶点和座中预防的支柱,有2种主要策略可以用于干预动脉狭窄的治疗。第一种方法是通过纠正危险因素和药物治疗来稳定或阻止预动脉斑块进展。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和高胆固醇水平与颈动脉狭窄和卒中紧密相关,控制这些因素可能会降低斑块形成和进展的危险。第二种方法是通过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颈动脉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术消除或减轻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是重度颈动脉狭窄治疗的主要措施,但不属于本文的范围。 在颈动脉狭窄的内科治疗中,抗凝药即使有作用。业已证实,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结合减少危险因素能够导致颈动脉狭窄减少,颈动脉狭窄的内科治疗应该以减少危险因素,患者教育和应用抗血栓药物。  相似文献   

17.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脑卒中复发密切相关。目前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脑卒中预防在于识别颈动脉狭窄危险因素,筛查脑卒中复发高危患者,从而使其从药物治疗或外科手术中获益,然而目前仅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制定治疗方案,缺乏个体化治疗。近年来,新型影像学技术如无创性高分辨力磁共振成像(HRMRI)等,可以检测出颈动脉易损斑块。与传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测量的颈动脉狭窄程度相比,无创性HRMRI可以根据颈动脉斑块特征准确预测同侧脑卒中风险,从而指导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监测并干预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LPA2)水平对高危缺血性脑卒中人群的影响及意义。方法在门诊、病房及脑卒中筛查工程的患者中选择200例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高同型半胱氨酸(Hhcy)血症危险因素(P0.05)差异,按照与患者沟通后自愿选择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分别在实验过程的第0、1、3、6个月监测血清Lp-LPA2的动态变化,并应用ALT5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两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 6个月后干预组Lp-LPA2呈降低趋势,P0.05,IMT值无显著变化,患者无不适症状。对照组Lp-LPA2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其中3例IMT增厚,2例发生脑梗死住院。结论对高危缺血性脑卒中人群实施早期监测及Lp-LPA2干预,能够有效控制IMT的发展,有利于降低脑卒中患病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长沙市乡村居民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并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血糖和血脂的检测收集长沙市潭阳村40岁以上的常住居民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并进行风险评估;对高危人群进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并分为斑块组和无斑块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长沙市潭阳村居民常见危险因素为血脂异常(45.8%)、吸烟(37.8%)、高血压病(30.9%)、明显超重及肥胖(22.4%)、家族史(11.3%)、缺乏运动(8.7%)、糖尿病(7.0%)。男性吸烟率较女性高(P<0.05);女性血脂异常和高血压患病率较男性高(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斑块组较对照组年龄更高、糖尿病和高血压病患病率更高(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高血压病、年龄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918、1.643、1.531)。结论长沙市40岁以上乡村居民常见的脑卒中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异常、明显超重及肥胖、吸烟;危险因素暴露率较高且有性别差异;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主要与糖尿病、高血压病、年龄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合并缺血性脑血管(ICVD)患者颅内动脉狭窄性病变的预测价值。方法对209例经血管造影证实冠状动脉狭窄(≥70%)同时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采用彩色多谱勒超声(CDFI)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分别检查颈动脉和颅内动脉,并将患者分为脑动脉狭窄组与非狭窄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结果颈动脉球部内-中膜(IMT)增厚、不均质回声斑块、多发斑块、颈动脉狭窄与CAD患者合并颅内动脉狭窄性病变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关系,(P<0.05)。结论颈动脉内膜增厚、不均质回声斑块,多发斑块、颈动脉狭窄与CAD合并ICVD患者颅内动脉狭窄性病变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采用CDFI对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进行颈动脉检测,在心脑血管事件高危人群中进行筛选,对临床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