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商标犯罪罪名析钟书峰,诗易为顺应“打假”斗争形势的需要,1993年2月22日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惩治假冒注册商标犯罪的补充规定》(下称《补充规定》。由于《补充规定》没有规定罪名,因此,刑法理论界和实践界对于根据该《补充规定》应归纳出...  相似文献   

2.
1992年9月4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7次会议通过的《关于惩治偷税、抗税犯罪的补充规定》(以下简称《补充规定》)第6条对抗税罪的犯罪构成及其处罚作了明确规定。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一规定,近年在司法实践中提出了许多问题。本文试就其中若干有争议的疑难问题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3.
1993年2月22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公布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的决定》和《关于惩治假冒注册商标犯罪的补充规定》。它标志着我国商标法制建设日趋完善,以服务和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和向国际商标接轨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抗税罪若干疑难问题探究张兆松1992年9月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7次会议通过的《关于惩治偷税、抗税犯罪的补充规定》(以下简称《补充规定》)第6条对抗税罪的犯罪构成及其处罚作了明确规定。如何正确处理和运用这一规定,近年在司法实践中提出了许多问题。本文试...  相似文献   

5.
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于1992年9月4日通过颁布的《关于惩治偷税、抗税犯罪的补充规定》(以下简称《补充规定》)。对我国刑法规定的偷税抗税犯罪做了重要修改和补充,并增加了新的罪名,使我国有关税务犯罪的立法趋于缜密。本文拟就该《补充规定》的有关内容进行探讨,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6.
我国刑法第121条已对偷税、抗税罪作了规定。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刑法第121条已不能完全适应同当前严重的偷税、抗税犯罪作斗争的需要。为了有效地同这类犯罪作斗争,保证税法的执行,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92年9月4日通过了《关于惩治偷税抗税犯罪的补充规定》(以下简称《补充规定》),因此,《补充规定》是对我国刑法第121条的偷税、抗税罪所作的全面的、重要的补充和说明。鉴于《补充规定》的内容较多,本文试就《补充规定》中的若干问题谈点浅见。  相似文献   

7.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经济领域中的犯罪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同犯罪作斗争的需要,经过反复的调查研究,不断地总结司法实践经验,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了《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和《关于惩治走私罪的补充视定》,对刑法和《关于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的罪犯的决定》的有关条文进行了补充和修改,作了更为明确具体的规定。在这两个“补充规定”中,颇为引人注目的是增设了新的犯罪种类,挪用公款罪便是其中之一,它是  相似文献   

8.
中外贪污贿赂罪法定刑比较研究缪树权目前,在惩治贪污贿赂犯罪的司法实践中,办案人员普遍感到,虽然我国《刑法》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以下简称《补充规定》)对贪污贿赂犯罪的法定刑规定得比较严厉,但是其刑罚种类相对单调,与其他一...  相似文献   

9.
我国《商标法》实施单一的注册取得制度,在商标注册上不要求商标使用,从而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时值《商标法》进行第三次修改之际,应对现行的商标权取得制度进行重构。一方面,《商标法》应将商标使用作为商标注册的条件,并借鉴美国《兰哈姆法》"意图使用"内容;另一方面,《商标法》应对商标的在先使用利益给予充分的保护,以防止未注册商标的抢注。  相似文献   

10.
全国人大常委会1988年1月21日通过的《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以下简称《补充规定》)第三条,在具体表述挪用公款罪的罪状和确定法定刑的同时,还规定:“挪用公款数额较大不退还的,以贪污论处。”怎样理解和适用这一规定?这是对司法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而又亟待理论上予以回答的问题。本文拟对这一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 正确理解法律规定是正确适用法律的前提。一般说来,在法律规定很明确,或者有立法和司法解释作依据的情况下,理解是不会有什么困难的。但“挪用公款数  相似文献   

11.
关于税务犯罪法律适用的若干问题刘先惠,曾芳文1992年9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的《关于惩治偷税抗税犯罪的补充规定》(以下简称《补充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简称《税收征收管理法》),总结多年来司法实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1988年1月2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以下简称《补充规定》),增设了挪用公款罪,适应了我国司法工作的需要。根据《补充规定》第三条的规定,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集体经济组织工作人员或者其他经手、管理公共财物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  相似文献   

13.
一九八二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及一九八三年颁布的该法的实施细则,是我国建国三十多年来商标保护与管理的经验总结,是我国现阶段商标保护与管理的法律依据。《商标法》颁行多年来,对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在执行《商标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本文拟就本市商标注册、使用“两本帐”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以下简称《补充规定》)第三条规定:“挪用公款数额较大不退还的,以贪污论处”。深入分析和考察该条规定及其相关立法和司法解释,并结合司法实践,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着使人疑惑的问题,有必要加以澄清。  相似文献   

15.
论惩治假冒注册商标犯罪的法律依据贾宇1993年2月22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并公布了《关于惩治假冒注册商标犯罪的补充规定》(后文简称《补充规定》)。该规定已自1993年7月1日起施行。但从司法实践中看,对《补充规定》的准...  相似文献   

16.
我国1979年颁布的《刑法》第185条对贿赂罪作现定。此后,1982年3月8日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的《关于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的犯罪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刑法》第185条作了修改,规定索贿、受贿罪比较贪污罪论处,情节特别严重的,可处无期徒刑和死刑。1988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又通过了《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以下简称《补充规定》),该规定对贿赂罪作了重要的修改、补充,并规定了单位可为受贿罪主体。1989年11月6日两高又作出了《关于执行(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若干问题的解答》(以下简称《解答》),《解答》不仅对如何执行有关规定作了解释,实际还作出了新的立法规定,如离退休国家工作人员受贿亦构成受贿罪。这一系列逐步完善、详实的规定,弥补了《刑法》规定过于简单的不足,为我国反腐败斗争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也解决了大量司法实践中适用法律方面遇到的困惑。但在短短的十年中,关于贿赂罪的规定频频出台,而且变化很大,也反映了我国关于贿赂罪规定很不完善;即使是现在,几经修改、补充,仍有诸多不足之处,尚不能适应现阶段反腐败斗争的需要。笔者本文将尝试就其中几个问题略陈管见,以期有益于反腐斗争并就教于高明。  相似文献   

17.
我国商标法律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问题的中美、中欧谈判达成协议,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脚步声越来越近,在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今天认真研究我国商标法律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对于修改我国《商标法》及其实施细则、完善我国的商标法律制度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我国商标注册制度、注册不当商标撤销制度、商标管理的执法程序和商标专用权保护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做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8.
贪污罪新探     
贪污罪新探张兆松刑法第155条和1988年1月2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以下简称《补充规定》)对贪污罪的犯罪构成和处罚作了具体规定。1995年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又颁布了《关于惩治违反公司法的犯罪的决定》(以下...  相似文献   

19.
吉利集团有限公司与路华公司(英国)“陆虎”商标争议案焦点是对《商标法》第31条如何理解适用的问题,因此,如何正确理解适用该条规定非常重要。《商标法》第31条规定:“申请商标注册不得损害他人现有的在先权利,也不得以不正当手段抢先注册他人已经使用并有一定影响的商标”。该条与本案密切联系的关键词有:“不正当手段”“抢先注册”“他人已经使用并有一定影响的商标”。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经济成份的出现,有关税收方面的犯罪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不仅发案数逐年上升,犯罪的数额逐年增大,而且犯罪的方式也在不断翻新,因此原刑法有关税收方面犯罪的规定已不适应当前形势,主要是刑法原有规定过于简略,刑罚失轻。当前,税收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直接关系到整个国计民生的问题,依法严惩严重破坏税收活动的犯罪行为,已成为稳定我国政治经济的大局所需,针对这种情况,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92年9月4日通过并公布了《关于惩治偷税、抗税犯罪的补充规定》(以下简称《补充规定》),对我国刑法第121条作了重要的补充和修改,本文拟就该《补充规定》第2条的罪名、犯罪构成及处理中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