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检测眼附属器淋巴增生性疾病中衣原体感染情况,探讨眼附属器淋巴增生性疾病与衣原体感染的关联性。方法:选取眼附属器淋巴增生性疾病患者118例为实验组,其中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46例,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41例,其他类型淋巴瘤31例;另选取眼附属器非淋巴增生性疾病标本2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包括脉管瘤17例,甲状腺相关眼病3例。采用免疫荧光的方法进行衣原体检测,在每个高倍镜视野(×1 000)下出现10以上包涵体则为阳性,反之为阴性。结果:118例眼附属器淋巴增生性疾病患者中80例衣原体感染阳性(67.79%),对照组眼附属器非淋巴增生性疾病20例中无阳性病例,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32.262,P<0.001)。MALT淋巴瘤衣原体感染阳率与非MALT淋巴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见眼附属器淋巴增生性疾病与衣原体感染可能存在关联性,尤其MALT淋巴瘤和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衣原体感染率较高。衣原体感染的检测与治疗为眼附属器淋巴增生性疾病诊治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眼附属器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的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特点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 22 例眼附属器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其中淋巴瘤 8 例,非典型淋巴组织增生病变 6 例,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组织 8 例。运用标准试剂盒提取 DNA,采用半巢氏 PCR 技术,采用 2 对引物进行 IgH 基因重排检测。同时运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标记(LCA,CD3,CD20,D79a,CD45RA,CD45RA,Bcl-2 等)抗体。结果 6 例非典型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中 IgH 基因单克隆重排 4 例阳性(67%)。8 例淋巴瘤中 IgH 基因单克隆重排 8 例阳性(100%)。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组织基因重排阴性。所有 12 例病例均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全部为非霍奇金 B 细胞淋巴瘤,其中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MALT)B 细胞淋巴瘤 8 例,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DLBCL)2 例,滤泡性淋巴瘤(FL)1 例,淋巴浆细胞淋巴瘤(LPL)1 例。结论 基因重排检测是眼附属器疑难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和淋巴瘤鉴别诊断的有效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眼附属器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的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特点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2例眼附属器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其中淋巴瘤8例,非典型淋巴组织增生病变6例,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组织8例.运用标准试剂盒提取DNA,采用半巢氏PCR技术、2对引物进行IgH基因重排检测,同时运用免疫组化2步法标记抗体(LCA,CD3 CD20,CD79a,CD45RA,CD45RO,Bcl-2等).结果 6例非典型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中IgH基因单克隆重排4例阳性(67%),8例淋巴瘤中IgH基因单克隆重排8例阳性(100%),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组织基因重排阴性.所有12例病例均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全部为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其中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MALT)B细胞淋巴瘤8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2例,滤泡性淋巴瘤(FL)1例,淋巴浆细胞淋巴瘤(LPL)1例.结论 基因重排检测是眼附属器疑难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和淋巴瘤鉴别诊断的有效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眼附属器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的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特点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2例眼附属器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其中淋巴瘤8例,非典型淋巴组织增生病变6例,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组织8例。运用标准试剂盒提取DNA,采用半巢氏PCR技术、2对引物进行IgH基因重排检测,同时运用免疫组化2步法标记抗体(LCA,CD3 CD20,CD79a,CD45RA,CD45RO,Bcl-2等)。结果 6例非典型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中IgH基因单克隆重排4例阳性(67%),8例淋巴瘤中IgH基因单克隆重排8例阳性(100%),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组织基因重排阴性。所有12例病例均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全部为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其中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MALT)B细胞淋巴瘤8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2例,滤泡性淋巴瘤(FL)1例,淋巴浆细胞淋巴瘤(LPL)1例。结论基因重排检测是眼附属器疑难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和淋巴瘤鉴别诊断的有效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眼附属器原发性淋巴瘤(primary ocular adnexal lymphoma,POAL)组织病理分型;凋亡调控基因p53、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在不同病理组织分型、临床分期中的表达。探讨p53、Ki-67对POAL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以期为POAL治疗、预后判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搜集1995年至2006年收治的经病理确诊的35例(39眼)眼附属器原发性淋巴瘤的病理与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35例眼附属器原发性淋巴瘤LCA、CD3、CD45RO、CD79a、CD20、K、λ、BCL-2、Ki-67、P53的表达情况;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35例POAL中28例(80.0%)为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粘膜相关淋巴组织型(extranodal marginal-zone B-cell lymphoma,mucosa_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type MZL-MALT)。2)分期上,Ⅱ、Ⅲ期病例出现Ki-67、P53高表达,和Ⅰ期病例Ki-67、P53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1)。3)非MALT细胞淋巴瘤Ki-67、P53阳性表达明显高于MALT,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1)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粘膜相关淋巴组织型(MZL—MALT)是眼附属器原发性淋巴瘤(POAL)最常见的一种类型。2)Ki-67、P53的表达与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有密切关系,其检测有助于评价POAL的恶性程度及转移潜能,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老年眼附属器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分类。方法回顾性分析60岁以上眼附属器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63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予以分类。结果63例眼附属器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中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7例(11.1%),不典型淋巴组织增生5例(7.9%),淋巴瘤51例(81.0%),各类型病变临床特征相似;51例眼附属器淋巴瘤中,有45例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MALT-EMZL)。结论老年眼附属器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大多数为低度恶性的淋巴瘤,病理检查是分类与鉴别诊断的主要依据,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能进一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胃和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中的T(11;18),并探讨其相关的临床意义。方法:我们收集了眼附属器MALT1淋巴瘤1995~2007年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组织28例,并收集了同时期的胃MALT淋巴瘤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组织33例,其所有病例均为低度恶性胃MALT淋巴瘤,其中有22例患者接受过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根除治疗。所有病例均应用间期FISH法检测T(11;18)在胃MALT淋巴瘤和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中的表达,并在胃MALT淋巴瘤中分析它们和Hp根除治疗反应性的关系。结果:T(11;18)在33例低度恶性胃MALT淋巴瘤中的检出率为6/33(18%),在28例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的检出率为0,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22例经Hp根除治疗的胃MALT淋巴病例中,16例完全缓解者2例(12.5%)检出该易位,6例对根除治疗无效者中有3例(50%)检出该易位,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胃和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T(11;18)的发生率有差异,表明二者可能存在不同的细胞遗传学改变及发病机制;胃MALT淋巴瘤中T(11;18)的发生率与Hp根除治疗无反应相关;间期FISH法是检测石蜡包埋组织分子遗传学异常的有效而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K)组织中的CD44变异体CD44V6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方法,检测49例B淋巴细胞性NHL,6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CD44V6表达情况。结果:B细胞性NHLCD44V6基因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CD44V6阳性表达与病理分期,恶性有一定关系。结论:CD44V6与B细胞性NHL的发生,发展相关,可作为判断肿瘤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树突状细胞(DC)及CD44变异体(CD44V6)在恶性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56例淋巴瘤患者的淋巴结及10例肿瘤患者非转移淋巴结中DC及CD44V6的表达,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DC散在分布于淋巴组织之间,与肿瘤细胞密切接触,存时间长于5年组的DC较短于5年组多,差异有显著性(P<0.05);临床分期Ⅰ、Ⅱ、Ⅲ期患者的DC均较Ⅳ期增多,差异有显著性(P<0.01);DC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呈负相关(r=-0.267,P<0.05);CD44V6在淋巴瘤中可见阳性表达,且阳性率随疾病分期增加而逐渐增高(P<0.05).结论:DC及CD44V6在淋巴瘤的表达不仅可反映淋巴瘤的恶性程度,而且可作为淋巴瘤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与EB病毒的关系。方法将筛选的91例结外DLBCL患者标本制成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BCL-6、CD10和MUM1水平,将病例分为非生发中心型(non-GCB)、生发中心型(GCB)两个免疫亚型。再通过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两个亚型DLBCL和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中EB病毒编码的小核糖核酸(EBERs)的表达。结果 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中EBERs均为阴性,91例DLBCL中30例EBERs阳性表达,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1例DLBCL中,GCB型44例(48.4%),non-GCB型47例(51.6%);EBERs阳性表达30例(33.0%),其中GCB组中10例EBERs阳性(22.7%),non-GCB组中20例阳性(45.5%)。non-GCB组EB病毒感染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LBCL发生、发展与EBV感染有关,不同免疫表型的结外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因具有异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