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杉属和红杉属化石叶表皮鉴定参照系的特殊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杉科植物的许多属种在小枝的形态和叶片排列上相似,而杉科植物的化石标本多保存为枝叶形式。表皮的特征作为压型化石枝叶标本细胞信息的重要来源,甚至是惟一来源。一直作为杉科植物化石分类鉴定的主要依据。水杉和北美红杉分别是水杉属和红杉属植物化石的惟一现存最近亲缘种,以往关于北美红杉的气孔分布和排列等方面的报道存在分歧,根据作者的研究,北美红杉的表皮特征变异幅度非常广。水杉的气孔分布也与以往报道有差异。利用表皮的特征鉴定杉科植物化石时;不同的处理方法和处理时间,角质层的完整程度和观察数量等均可以影响植物表皮特征的正确获取。  相似文献   

2.
在云南腾冲上新统芒棒组中发现保存较好的植物分散角质层,共识别出7种:Reticutissolida,Reticutis tylotis,Fundicutis verriculis,Lusaticutis arizelis,Piliparicutis anfracta,Discrepoparicutis elongata,Enormicutis torquata,可归于6属,4亚类,4类,1个大类,表现出上叶角质层类型和下叶角质层类型的组合特征及上叶角质层类型的优先保存情况。从表皮细胞形态及气孔器等微观特征上看,具气孔的4种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别,表明它们可能分别来自不同的母体植物;其中3种角质层的母体植物极有可能为被子植物,并处于优势地位。滇西当时温暖湿润的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气候,为分散角质层的母体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而该区植物分散角质层的发现为分析其母体植物和重建古环境提供微体植物化石证据。  相似文献   

3.
总结近30年来中国大陆植物化石角质层研究的进展,介绍角质层分析的3个主要研究方向:植物化石表皮微细构造研究、植物化石气孔参数与大气CO2和气候变化研究以及植物化石角质层地球化学特征研究.举出众多典型实例,提出植物化石角质层分析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4.
鄂西中侏罗世香溪组几种本内苏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5年秋,笔者在长江三峡东部参观三叠、侏罗系剖面时,采获了一批植物化石.其中有些标本保存良好,它们不但外形完整,而且叶角质层等微观构造也有较好的保存;有的尚为本区或我国首次发现.本文研究报道保存叶角质层的3种本内苏铁.标本均产自湖北秭归县香溪镇香溪组(狭义)下部.它们是 Nilssoniopteris vittata(Brongn.)Florin, Otozamites hsiangchiensis Sze, Otozamites of. mimetes Har-  相似文献   

5.
角质层微细构造是鉴定植物属种的重要特征之一,近年来又在古气候恢复中得到广泛应用。从甘肃永昌下二叠统采获了角质层保存较好的两种科达叶化石,详细分析了表皮微细构造特征,并结合其外形特征进行了属种鉴定:其中一种鉴定为淮南科达(Cordaites huainanensis Chen),另建立了一新种,命名为永昌科达(Cordaites yongchangensis sp.nov.)。本文选取与化石标本的宏观形态和角质层微观形态较为相似的长叶竹柏(Podocarpus fleuryi Hickel)作为其现存最近对应种,初次尝试利用化石气孔特征重建了甘肃永昌早二叠世的古大气CO2浓度。  相似文献   

6.
浙江下白垩统几种裸子植物化石及其表皮构造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曹正尧 《古生物学报》1989,28(4):435-446
在浙江广泛分布的早白垩世火山沉积岩系中,含有较多的各门类化石。植物化石虽颇丰富,但几乎全为印痕化石,且一般保存较差;比mosa (Fontaine) Watson和M.(Manica) papillosa Chow et Tsao两种产自新昌苏秦的松柏类标本(周志炎、曹正尧,1979)。本文记述苏铁类1新种和松柏类叶枝化石3种(其中较完整的标本不多,具有角质层的更是稀罕。至今对植物化石角质层的工作做得很少,已发表的仅有原定为 Manica (Manica) parcera-1旧种、2新种)。它们分别隶属于蕉羽叶(Nilssonia Brongn.),假拟节柏(Pseudofrelopsis  相似文献   

7.
角质层的离析及显微观察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植物角质层的离析方法很多,获取化石植物的角质层可以同时用几种化学处理方法。舒氏液浸解是最常用的方法,也是几种方法共用时最关键的步骤。浸解液浓度过大或处理时间过长有可能破坏角质层的结构。对于已经获取到的角质层,利用相差光学显微技术可以增加反差。利用微分干涉光学显微技术不仅反差增加,而且有立体感,背景颜色也可以调节。荧光显微分析技术在不破坏标本的前提下,可以获取到表皮的特征。扫描电子显微镜具有观察不透明物体,放大范围广以及高的分辨力等优越性,可作为光学显微镜的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8.
广西百色盆地更新世樟科两种植物角质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描述的具角质层的两块叶化石,产自广西百色盆地更新统长蛇岭组。经与现代植物的角质层对比研究后,确定这两块叶化石分属于樟科的两属两种,即油丹(近似种)(Alseoda-phne cf.hainanensis Merr.)和紫楠(近似种)[Phoebe cf.sheareri(Hemsl.)Gamble]。研究结果表明,角质层在鉴定被子植物化石中具有可靠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粪化石对于了解某些动物的生活习性是有帮助的。人们了解到,大多数动物依靠植物为生,或以部分植物充饥。孢粉学家认为,植物的孢子花粉抗酸耐碱,通过动物的胃肠后,会随着大便排泄出去而不至遭受破坏。这样,粪化石中必然保存有动物生活中食用植物的孢子花粉。通过对它的研究,就可以了解当时的环境。我们在周口店第一地点洞穴堆积物中,曾发现过鬣狗粪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雾水对西双版纳地区不同类型植物的生态学效应,干季于20℃及30℃下用自制的设备测定了西双版纳地区4种附生和4种非附生植物叶片上表皮水分进出角质层的透性,比较研究了不同类型植物叶片通过角质层蒸腾失水速率(PT)、叶片通过角质层吸水速率(PA)以及吸水与失水速率的比值(R=PA/PT)高低,及其与生活方式的关系。结果表明,附生植物的R值都高于非附生植物且大于1,说明附生植物通过叶片吸收的水分大于蒸腾失水,雾水对于附生植物具有更重要的生态学意义;PT和PA在不同植物间有显著差异,这可能与不同植物的角质层化学成分和物理结构不同有关,对其适应各自生活方式及多雾环境有重要意义。除附生植物贝母兰(Coelogyne occultata)和掌唇兰(Staurochilus dawsonianus)以及非附生植物大叶藤黄(Garcinia xanthochymus)外,30℃下其余植物的PT和PA都显著高于20℃的,说明温...  相似文献   

11.
阎锡海 《化石》1996,(4):13-13
浅议化石分类及意义阎锡海众悉,化石是指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迹遗,它是古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亦是地质学研究的宝贵材料。-、化石分类依据不同的标准通常将化石划分为不同的类型。1.按照保存方式可分:①遗体化石:指古生物本身全...  相似文献   

12.
植物角质层分析术语新体系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目前,我国研究被子植物化石的工作更深入,除应用叶结构分析外,叶表皮角质层特征也日益受到重视。广泛的资料已证实,叶表皮特征的研究可提供很有价值的分类学证据;尤其是在近十几年的植物系统与进化研究领域,更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例如,对地层中植物化石角质层的研究,结合叶形与叶脉结构的分析,提高了化石植物鉴定与分类的可靠性,对过去仅基于叶形相似而建立的原有进化概念也作了修正与深化。  相似文献   

13.
史宗冈  张维婷  高太平  任东 《昆虫知识》2010,47(6):1043-1054
昆虫与植物的相互作用在昆虫与植物协同进化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化石记录中发现了昆虫取食花粉、授粉滴、访问中生代裸子植物具胚珠的繁殖器官等多方面的昆虫化石证据。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和报道了大量采自中国东北地区保存良好的昆虫与植物化石。例如发表于Science上的2篇具有长喙的双翅目和长翅目昆虫化石文章,暗示着它们很可能参与各种裸子植物的授粉。在本篇文章中,作者回顾了已报道的中国东北晚中生代时期的昆虫化石,并把它们与授粉或访"花"相联系。另外,作者对采自同一层位的同时代的植物化石进行了初步研究并介绍了可能涉及到与昆虫相互作用的代表性植物。今后将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期在化石中找到昆虫授粉和访花的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14.
在地层中,一般说来,保存十分完美的大化石并不多见,为了进行研究,我们只能借助于保存在岩石中的微体化石,而在这些微体化石中,相当数量是保存完好的植物的孢子-花粉。由于孢子-花粉的外面,有一层十分坚固的外壁,外壁中包含有一种耐高温、高压、酸、碱的化学物质一孢粉素;同时由于孢粉形体微小,数量众多,质量很轻,所以在时间和空间上,它们有着极为广泛的分布;即使在一、二十亿年前古老的地层中,它们也能保存完好,依然故我。一般孢子-花粉都打着地质时代的印记。就是说,一定时期的植物,只产生一定形态的孢粉类型。不同时代的孢粉组合,是当时植物界的一个缩影。在地史上,从未有过不同时期的不同植物,能产生过相同的孢  相似文献   

15.
吉林珲春晚白垩世植物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记述了吉林珲春产的以元叶属为主的植物化石,介绍了元叶属的形态特征及其地质、地理分布。通过与有关植物群的对比,确定珲春植物群的时代为赛诺期。鉴于元叶属化石的环北太平洋的分布,可以认为北太平洋两岸在晚白垩世曾有过某种形式的陆地联系。文中记述了分属于8属的14种植物化石,其中有6个新种。  相似文献   

16.
正琥珀是植物树脂经过漫长的地质演化而形成的化石。已知最早的琥珀发现于石炭纪中期的沉积物中,而最古老的具昆虫等内含物的琥珀发现于意大利的三叠系地层。琥珀本身就是一种植物树脂化石,其元素成分以及各种同位素指标具有重要的古环境意义。更重要的是,琥珀中常常包含了一些立体保存的植物、昆虫、蜘  相似文献   

17.
南京汤山驼子洞洞穴堆积中鬣狗粪化石含有相对丰富的孢粉,推测草食性哺乳动物食用带有孢粉的植物后,经鬣狗的猎杀、摄食、消化和排泄,孢粉较好地保存在鬣狗粪中,形成粪化石,成为洞穴地层的组成部分。虽然鬣狗粪化石中的孢粉含量不及湖沼相地层中丰富,但有几种植物的花粉保存较好且相对集中,如Pinus,Tsuga,Quercus,Carpinus,Artemisia,Cyperaceae,Polygonum,Polypodiaceae出现的频率较高。孢粉组合揭示早更新世南京地区植被主要是草原或森林-草地,气候凉干或半干旱半湿润,可以和地层中脊椎动物群反映的自然环境相互印证。在研究洞穴古环境的代用指标中,堆积物中的鬣狗粪化石中包含的孢粉是比较好的研究对象,对环境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前寒武纪是地球演化历史上的重要时期,随着早期生命起源、构造演化、油气勘探等研究的不断深入,前寒武纪越来越受到关注。微体化石是研究前寒武纪生命演化和地层对比的重要窗口,尤其是在新元古代大冰期之前的地层中,主要保存的是体型较小、类型多样的微体化石,而宏体化石则凤毛麟角,仅有为数不多的类型。在许多前寒武纪碎屑岩地层中,以布尔吉斯页岩型方式保存的有机质壁微体化石,是其中保存的唯一的化石类型。但因这些有机质壁微体化石在围岩中遭受了长时间地成岩、变质、风化和剥蚀等作用,在化石处理过程中非常容易破碎,导致获取保存完整的微体化石较为困难,给属种鉴定、生物多样性评估和生物地层对比等研究带来诸多不便。本文主要介绍一种从粉砂岩-泥岩中获取有机质壁微体化石的处理方法,包括样品的碎样、酸处理、富集、挑选、制片和拍照等各流程的详细步骤,以及在分析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9.
山东山旺中新世山旺组湖相沉积中富含保存精美的古生物化石。对于湖相沉积中的昆虫、植物和哺乳动物化石,前人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其中植物大化石和孢粉的研究结果表明,中新世山旺组在沉积期间,山旺湖周围的植被处于湿润的暖温带到亚热带的古生态环境下。哺乳动物蝙蝠和貘化石的研究结果也支持这个结论。然而,迄今为止,还没有关于草本植物的种类组成及含量的研究报道。本文首次对山旺组样品中的植硅体进行了研究,为山旺中新世植被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对从6块山旺组样品中分析出的植硅体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山旺中新世植硅体组合含有丰富的保存极好的草本植物植硅体,代表森林成分的双子叶植物植硅体,以及偶尔出现的棕榈科植硅体。草本植物的植硅体主要来自于C_3/C_4禾本科的PACCAD类群和早熟禾亚科的植物,少数可能来自于在林下封闭生活环境中生长的草本植物。山旺中新世植硅体组合显示,在湖边森林生活环境下,伴生大量的适合沼生到中生环境的草本植物,在较干旱的地区生长着早熟禾(和PACCAD)的草本植物。本文的研究结果进一步支持山旺中新世气候比现在更加湿润而且变动较小的观点。山旺中新世植硅体组合与土耳其和北美大平原中新世湖相沉积中的植硅体组合不同,后者的植硅体组合主要是由多种C_3早熟禾亚科草本和不同种类的PACCAD类群草本植物组成。今后的研究工作将进一步揭示这种差异是否反映了草本植物群落在大尺度的生物地理上的差异,或者是由于地区性的局部气候不同所导致。  相似文献   

20.
新疆尼勒克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叶肢介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报道新疆伊宁地区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叶肢介化石1新属2新种。其装饰特征与已知侏罗纪早、中期的类型有一定的相似性。据叶肢介在地层中分布特点及保存状况,认为其生活在浅水的湖沼环境并属于原地埋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