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湖流域综合治理成本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国家批复的<太湖流域综合治理总体规划方案>所确定的太湖流域综合治理水利工程,其建设始于1991年,至2005年,流域11项骨干水利工程已经全面建成,并在防洪、供水、改善水环境等方面发挥了显著效益.2008年5月,根据太湖水污染情况,国务院又批准实施<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新一轮工程建设已经开始.综合分析太湖流域综合治理骨干工程(以下简称"治太骨干工程")的直接成本、间接成本、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为新一轮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提供经验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引江济太工程与太湖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军 《中国水利》2004,(2):32-35
太湖流域突出的水环境问题引起国家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两年的引江济太试验对缓解太湖水质恶化、使死水流动产生了明显的作用和效益.但是太湖流域的水环境修复和保护在本质上仍然还是要先治污.因此,引江济太工程需要与太湖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有机结合,分阶段实施.  相似文献   

3.
钟惠钰 《水利发展研究》2013,13(4):39-41,56
太浦河太浦闸工程和望虞河望亭水利枢纽、常熟水利枢纽是太湖流域重要的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三大枢纽工程在太湖流域防洪保安、水资源调度和水环境保护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简要阐述了三大枢纽工程在历年防洪调度和水资源调度中的作用和效益,分析了新形势下三大工程肩负的使命和任务。  相似文献   

4.
结合引江济太调水试验效益分析,对调水试验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分析获得了有关太湖流域水环境整治的新理念.引江济太是太湖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但由于调水试验工作涉及面宽,对一系列水事问题都会产生影响,因此,有必要用更宽的思路,从更大的范围,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太湖流域管理局苏州管理局坚持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不断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以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强化业务应用系统为手段,提高直管工程管理水平,在由传统水利逐步向现代水利转变的过程中进行了有益尝试。本文简要介绍了太湖流域直管工程信息化系统建设的现状,阐述了信息化系统的使用效果,交流了太湖流域直管工程管理开展信息化建设的体会。  相似文献   

6.
太湖流域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地形条件特殊,洪涝矛盾突出,流域排涝受到东海潮汐制约,台风防御任务艰巨,平均每年约有3.7个台风影响太湖流域。近年来,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主动扎实开展台风防御工作,细化落实各项减灾措施,并针对太湖流域特点大力开展防汛防台风信息化建设,强化技术支撑,突出工程调度,提升台风防御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重点分析了太湖流域台风防御形势,阐述太湖流域在台风防御工作中的主要做法,特别是信息化技术在防御过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以太湖流域现状工程为基础,针对新建骨干工程新沟河主要控制建筑物设计不同的运行调度方案,利用成熟的数值模拟计算技术,模拟计算百年一遇典型降雨条件下,分析不同方案引起的区域水位、水量变化,进一步分析对太湖流域防洪形势产生的影响,为新沟河相关区域工程调度方案制定及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1991年太湖流域大水后,太湖流域先后完成了“治太”十一项骨干工程的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加大信息化非工程措施建设,广泛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及自动化监控技术,对太湖局直管工程进行监控,提高了工程运行管理效率,降低了工程运行成本,充分发挥了工程整体效益。  相似文献   

9.
白屈港抽水站是太湖流域综合治理十大骨干工程之一武澄锡引排工程的主要项目.该站安装有5台开敞式轴流泵,总设计引排流量为100m3/s.  相似文献   

10.
太湖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充分考虑太湖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上,采用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反应模型,突出生态环境影响因子,建立符合太湖流域自身特点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按照水资源状态、水资源与社会经济、水资源与生态环境3个方面对指标进行分类,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对太湖流域2000—2006年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模糊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太湖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总体水平处于适载与超载的临界状态,提升空间有限。  相似文献   

11.
《水利水电技术》2004,35(4):56-56
2004年3月11日,太湖流域管理局水资源综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上海主持召开了太湖流域水资源评价成果讨论会.太湖流域管理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的领导和专家,江苏、浙江省水利厅、上海市水务局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总负责人(代表)等40多人出席了会议,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副总工李原园到会指导.会议听取了项目组对水资源评价成果的汇报,并进行了认真讨论.太湖流域水资源评价是太湖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的主要内容,是下一步规划工作的重要基础.会议认为太湖流域水资源评价成果符合《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及《太湖流域水资源综合…  相似文献   

12.
太湖流域是典型的平原河网地区,区域内河道纵横、湖泊棋布,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党中央、国务院对太湖流域综合治理工作高度重视,制定并施行《太湖流域管理条例》,开了我国流域性综合立法的先河.学习领会《太湖流域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结合上海市青浦区实际,对如何贯彻《条例》精神进行阐述,为促进太湖流域综合管理与治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张嘉毅 《中国水利》2012,(8):21-22,28
《太湖流域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我国第一部流域综合性行政法规,从流域综合管理的角度出发,为今后太湖流域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等方面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作为太湖流域的一部分(除崇明三岛),上海在太湖流域管理机构的统一指导下,以贯彻落实《太湖流域管理条例》为动力,进一步加强与流域内兄弟省(直辖市)的协调配合,全面系统、科学严格、长期不懈地实施了太湖流域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4.
叶建春 《中国水利》2010,(24):54-55
<正>2010年,太湖流域管理局在水利部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以保障太湖流域水安全为重点,不断推进太湖流域综合管理与治理,有力地促进了流域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5.
张凯  张怡 《中国水利》2012,(8):17-19
2011年11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太湖流域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我国第一部关于重要江河湖泊流域综合管理和保护的行政法规,标志着太湖流域综合治理工作纳入了法制轨道,为保障太湖流域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推动流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制支撑.日前,本刊记者就《条例》的贯彻实施情况采访了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叶建春局长. 中国水利:刚刚过去的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是中央1号文件发布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召开之年,也是《太湖流域管理条例》的发布实施之年.  相似文献   

16.
改善太湖流域水环境的水利工程措施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太湖流域水污染严重的特点,列举了水利工程成功调度,改善流域水环境的范例,进一步探讨了如何结合太湖流域综合治理十大骨干工程改善流域水环境的方案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太湖流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多项流域性重大专项规划和综合规划开展了一些工程建设,较大程度地改变了原有的河湖连通状况,相应地带动了流域及区域工程调度模式的转变。在明确流域未来河湖连通工程布局变化状况的基础上,梳理了流域工程调度模式转变历程和未来发展目标,并结合未来工程布局变化,对河湖连通特性演变趋势作了初步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太湖流域内发生过的典型风险事件,从工程调度过程入手,采用故障树分析法,初步分析了太湖流域河湖连通规划工程实施后调度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并提出了应对策略与建议,以为未来充分发挥河湖连通工程的正面作用、规避不良风险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8.
王太俊 《人民长江》1998,29(4):26-28
太湖流域平原河网护岸工程是“治太”工程一项重要建设内容,面广量大,所占的建设投资比重大。根据已建护岸工程建设实践,对冰砌石直立挡墙护岸结构的技术经济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该种护岸结构适合太湖流域平源河网特有水情工情的河道。  相似文献   

19.
利用情景分析技术对未来可能影响太湖流域洪水灾害的洪水风险动因和响应进行分析研究,初步确定了影响太湖流域未来洪水风险的动因与响应,在动因与响应的识别和描述的基础上,对动因、响应与洪水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对动因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大致排序,分析了太湖流域为应对未来洪水风险所采取的响应的影响及其可持续性,总结归纳了太湖流域未来可能发生的极端异常洪水灾害事件。结果表明,降雨等自然气候和城市化等经济社会因素是影响太湖流域未来洪水风险的主要动因;环湖大堤加固工程、城市地下蓄排系统等是可持续性评价指标较好的响应措施。针对太湖流域可能发生的极端异常洪水灾害事件较多,并且影响重大,提出对这些极端异常洪水灾害事件需要更加深入研究,以便得到更进一步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吴淞江工程是国务院批复的《太湖流域综合规划》等文件确定的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通过工程线路方案研究,划定规划保留区,预留了吴淞江今后拓浚空间,利于地方经济社会据此进行更好的规划布局,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分析了航道治理与吴淞江规划治理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交通航运和水利有效结合、避免工程重复投资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