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4 毫秒
1.
目的:分析产后盆底康复锻炼在预防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中的价值.方法:收集本科室2015年1月~2016年8月间接收的分娩后产妇80例,随机分成2组:参考组共40例,仅行盆底筛查与常规健康指导;研究组共40例,在参考组基础上加用盆底康复锻炼干预.观察及比较2组产妇产后的盆底肌力情况、压力性尿失禁(SUI)及盆腔器官脱垂(POP)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产妇产后3月时的盆底肌力Ⅰ、Ⅱ级率较参考组显著更低,Ⅲ、Ⅳ及Ⅴ级率较参考组显著更高(P<0.05);研究组产妇产后的SUI与POP发生率较参考组显著更低(P<0.05).结论:产后盆底康复锻炼有助于改善产妇产后的盆底肌力,减少SUI、POP的发生,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盆底功能评估产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状况,分析比较剖宫产与正常产两种分娩方式对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5年10月在该区妇幼保健院妇女保健中心进行产后复查的产妇10 540例,根据其分娩方式的不同分为剖宫产组(4 490例)和正常产组(6 050例),比较观察两组产妇PFD的发生情况及其对盆底肌力的影响。结果正常产组盆底疲劳度异常、肌力损伤、肌力收缩失调、压力性尿失禁(SUI)、盆腔器官脱垂(POP)、腹直肌分离及阴道闭合不全等情况的发生率高于剖宫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产组产妇两类肌纤维肌力受损情况均高于剖宫产组产妇(P0.05)。结论两种分娩方式均对盆底肌力有影响,但是剖宫产对产妇早期盆底肌力的影响小于正常产,为提高盆底肌力,产妇产后应早日进行康复锻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并给予康复治疗干预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2-4月于产后6~8周筛查盆底肌力的393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分娩结局、分娩体位、会阴损伤进行分组,探讨以上因素对产妇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并为盆底肌力异常的产妇进行盆底康复治疗。结果阴道分娩组的Ⅰ类、Ⅱ类肌肌力异常的发生率与剖宫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然分娩组Ⅰ类及Ⅱ类肌肌力异常的发生率低于产钳助产组,会阴侧切及裂伤组的Ⅰ类及Ⅱ类肌肌力异常的发生率高于会阴完整组(P<0.05)。自由体位与传统体位的盆底肌力异常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钳助产、会阴侧切都会影响产妇的盆底肌力,分娩体位对盆底肌肌力无显著性影响,对盆底肌异常的产妇可进行盆底肌训练及盆底生物反馈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阴道分娩与剖宫产分娩对初产妇早期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通过对我院2013年10月-2015年5月妇产科就诊收治的100例初产妇资料做回顾性分析,根据分娩方式的不同,分为阴道顺产组和剖宫产组,各50例。比较并分析两组产妇的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情况,包括肌力受损率、压力性尿失禁(SUI)发生率及盆腔器官脱垂(POP)的发生率。结果两组产妇盆底深层肌力受损率及盆底浅层肌力受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顺产组阴道前壁脱垂率、阴道后壁脱垂率、子宫脱垂率均明显高于剖宫产组(P0.05),两组产妇在孕期、产后1个月、产后6个月SUI发生率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阴道顺产和剖宫产在产妇盆底肌力受损率及SUI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但是选择性剖宫产可降低POP发生的危险性,有利于产妇早期功能康复及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比较康复治疗前后的产后妇女压力性尿失禁(SUI)、盆腔脏器脱垂(POP)和盆底肌肉收缩强度的变化,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康复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6月在厦门市妇幼保健院产后门诊就诊的初产妇236例,分为阴道分娩组170例,剖宫产组66例。于产后6周进行盆底功能检测,测定盆底肌力以及POP-Q数值,确定其存在盆底功能障碍,之后遵循自愿原则进行10~15次治疗,治疗结束后再次进行盆底功能检测。由专人询问及填写治疗前后的SUI问卷调查表,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SUI和POP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剖宫产组治疗前和治疗后SUI和POP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SUI和POP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肌纤维肌力下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剖宫产组治疗前和治疗后肌纤维肌力下降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肌纤维肌力下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分娩及剖宫产均对产后早期盆底肌力有影响,阴道分娩产妇盆底功能更差,各种PFD症状明显,而经过盆底康复治疗后,PFD症状明显减少,患者盆底功能改善,说明盆底康复治疗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具有防治作用,不同分娩方式的影响无差别,疗效与盆底功能障碍程度、患者依从性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初产妇阴道分娩时不同程度会阴裂伤对盆底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2017年于深圳市福田区妇幼保健院妇产科接收的1 000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产妇阴道分娩后会阴裂伤程度分为4组,会阴完整(无裂伤)为A组(321例),会阴Ⅰ度裂伤为B组(408例),会阴Ⅱ度裂伤为C组(176例),会阴侧切为D组(95例)。观察4组产后42 d、3个月及6个月的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分度、盆底肌力损伤情况,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情况等。结果 4组产妇分娩进行良好,SUI、POP及会阴疼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高到低依次为D组C组B组A组。盆底肌力其他3组与D组相比,Ⅰ类肌肌力、Ⅰ类肌疲劳度、Ⅱ类肌肌力以及阴道动态异常率较低(P0.05),Ⅱ类肌疲劳度异常率4组产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的3个月、6个月性功能恢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高到低依次为A组B组C组D组;4组性功能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会阴裂伤直接影响盆底肌功能,对于孕足月阴道分娩的初产妇应合理评估会阴侧切的指征,保护会阴,尽可能避免会阴的深度裂伤,做好产后盆底功能训练,提高产妇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临床医学工程》2016,(6):787-788
目的探讨无保护会阴接生法与传统接生法对盆底功能的近期影响。方法将100例符合标准的初产妇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接生法分娩,观察组采用无保护会阴接生法分娩。比较两组产妇在产后1个月的健康状况。结果两组产妇盆底肌力下降、Ⅰ类和Ⅱ类肌纤维肌力下降及阴道压力异常发生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观察组产后SUI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保护会阴接生法分娩充分发挥会阴的弹性,使胎头以最小头径和缓慢的速度娩出,减少发生会阴部撕裂及侧切,减少对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2017年3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20例产后PFD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盆底肌锻炼治疗,研究组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治疗。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盆底综合肌力分级情况、盆底检查结果、性生活水平以及盆底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分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盆底综合肌力分级、性生活水平、POP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均明显改善,且研究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子宫脱垂、尿失禁、阴道壁膨出、腰骶痛、会阴伤口疼痛等发生率(0、1.7%、1.7%、3.3%、0)均低于对照组(8.3%、11.7%、11.7%、13.3%、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治疗PFD,有利于恢复产妇盆底综合肌力,提高产妇性生活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发病的高危因素,探讨产后早期盆底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2年7月1 211例于产后6周复查及健康体检的女性,对PFD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中330例接受规律产检及分娩的单胎初产妇于产后6周进入盆底肌训练的前瞻性对照研究。对照组(168例)行盆底肌肉锻炼,研究组(162例)采用法国PHENIX盆底肌肉康复系统进行盆底肌肉训练,根据个体化治疗原则进行盆底肌肉辅助生物反馈和电刺激。产后6周、3个月及12个月随访盆底肌力及尿失禁发生率,进行POP-Q分度测定。结果 1 211例女性中,压力性尿失禁(SUI)和盆腔器官膨出(POP)的发生率分别为18.41%(223例)和39.47%(478例)。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龄、多产、高体重指数(BMI)、便秘及新生儿体重过高是PFD发病的危险因素。研究组产后3个月SUI发生率为2.50%(4例),低于对照组(11.90%,20例);产后12个月SUI发生率为3.70%(6例),低于对照组(11.90%,20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12个月随访,研究组POP-Q分度Ⅰ度所占比例为33.33%(54例),对照组POP-Q分度Ⅰ度所占比例为48.81%(8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盆底肌力Ⅱ级、Ⅲ级患者数明显低于对照组,Ⅴ级患者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多产次、高BMI、便秘及新生儿体重过高是PFD发病的危险因素。盆底肌肉训练可改善PFD患者的症状。生物反馈结合电刺激的盆底肌力康复能提高盆底肌力,较仅进行盆底肌肉锻炼的患者效果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椎管内阻滞镇痛对初产妇分娩质量、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在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分娩的99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 其中54例采用椎管内阻滞镇痛(研究组), 45例采用常规镇痛, 未接受椎管内阻滞(对照组), 比较两组分娩质量, 产后6~8周应用盆底康复治疗仪、盆底超声评价盆底功能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均顺利阴道分娩, 研究组总产程时间长于对照组[(8.03 ± 2.94)h比(6.89 ± 3.49)h],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后6~8周盆底快速收缩阶段最大值、快速收缩阶段上升时间、持续收缩阶段平均值均大于对照组[(32.85 ± 10.13)μV比(14.73 ± 3.25)μV、(0.28 ± 0.06)s比(0.22 ± 0.05)s、(30.26 ± 5.24)μV比(16.74 ± 4.00)μV],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前静息阶段、快速收缩阶段恢复时间、后静息阶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后6~8周盆底Ⅰ、Ⅱ类肌异常率低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会阴侧切对盆底肌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0月在湖南省妇幼保健院行非侧切阴道分娩产妇260例作为对照组,同期分娩的会阴侧切经阴道分娩的产妇260例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产妇分娩后的临床症状、盆底肌力和肌电图的检查以及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发生率略高于对照组:大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张力性尿失禁和会阴疼痛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GRRUG方法评定产妇分娩后的盆底肌力,对照组共226例(86.92%)产妇肌力正常,观察组212例(81.54%)产妇肌力正常,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产后半年生活质量评价结果略高于观察组,但差异无统计学(P〉0.05)。结论 会阴侧切对产妇盆地功能无保护作用,可对分娩近期的盆底肌力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临床上在应用时应严格规范手术指征,避免滥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椎管内分娩镇痛对经阴道分娩初产妇产后早期(产后42 d)盆底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6月,产后42 d于烟台毓璜顶医院进行盆底功能检查的242例经阴道分娩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初产妇经阴道分娩时是否采取椎管内分娩镇痛,将其分为研究组(n=121,采取椎管内分娩镇痛)和对照组(n=121,未采取分娩镇痛措施)。采用成组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χ2检验,对2组初产妇产后42 d盆底三维超声检查与盆底表面肌电图(sEMG)检测结果,以及膀胱脱垂、子宫脱垂、压力性尿失禁(SUI)与产后尿滁留(PUR)发生率进行比较。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新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2组初产妇身高与分娩时体重、人体质量指数(BMI)、年龄、孕龄及第二产程时间、胎儿出生体重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①研究组初产妇PUR发生率为13.2%(16/121),高于对照组的5.8%(7/121),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92,P=0.049)。2组初产妇产后早期不同程度膀胱脱垂、子宫脱垂构成比及SUI发生率等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2组初产妇盆底三维超声检查结果显示,最大Valsalva动作时尿道内口打开、肛门括约肌不完整发生率,膀胱后壁最低点、宫颈外口最低点、直肠壶腹部下缘距耻骨联合下缘的垂直距离,肛提肌裂孔面积与膀胱颈移动度等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2组初产妇盆底sEMG检测结果显示,前静息阶段盆底肌肌电平均值、快速收缩阶段盆底肌肌电最大值及紧张收缩阶段、耐力收缩阶段与后静息阶段盆底肌肌电平均值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经阴道分娩初产妇采取椎管内分娩镇痛,除导致产后早期PUR发生风险增高外,膀胱脱垂、子宫脱垂、SUI及盆底肌损伤发生风险并未增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会阴无保护联合无痛分娩对初产妇分娩结局及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7年7月达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00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依据接产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会阴无保护分娩方式接产,320例)和联合组(会阴无保护联合无痛分娩方式接产,280例),比较两组产妇产后一般情况(第二产程时间、产后2 h内出血量、住院时间)、产妇分娩结局(新生儿Apgar评分、会阴损伤程度)、镇痛效果、盆底功能(盆腔器官脱垂POP-Q分期、盆底肌力分级)、产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产后2 h内出血量、第二产程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会阴损伤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产后POP-Q分度、肌力分级高于对照组(P0.01),产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会阴无保护联合无痛分娩技术应用于初产妇,具有明确的临床应用优势,不仅可有效改善产妇分娩结局、减轻盆底功能损害,且镇痛效果较好、产后并发症少,是初产妇一种行之有效的接产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对比剖宫产与自然分娩的产后盆底生物反馈。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入院剖宫产分娩46 d后的压力性尿失禁(SUI)初产妇136例(对照组),另选取自然分娩46 d后的SUI初产妇136例(观察组)。两组初产妇均接受4周的产后盆底生物反馈+盆底功能锻炼+盆底电刺激治疗,帮助初产妇恢复盆底肌功能,治疗后比较两组初产妇盆底肌综合肌力与盆底功能受损症状发生率。结果自然分娩的产后盆底生物反馈临床疗效较好。观察组与对照组均采用产后盆底生物反馈,观察组最大收缩压为(38.17±7.77)μV,对照组最大收缩压为(36.36±5.23)μV,观察组初产妇的肌力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经4周产后盆底生物反馈训练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初产妇膀胱颈移动度分别为(25.28±2.57)mm和(28.16±4.21)mm,观察组与对照组初产妇的性生活评分分别为(69.21±6.70)分和(62.03±9.32)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初产妇SUI恢复的显效、有效、无效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观察组自然分娩初产妇应用产后盆底生物反馈治疗之后,盆底肌力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15.
赵永新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4):2211-2212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为预防和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1~6月期间在该院产科门诊产后6~8周复查的初产妇120例,根据不同分娩方式分为剖宫产组31例与阴道顺产组89例,采用Oxford骨盆底肌力强度评分法测定盆底肌力。结果:阴道顺产组肌力≤3分者占阴道顺产组的79.77%(71/89),肌力≥4分者占20.23%(18/89),平均肌力评分(3.42±1.29)分,剖宫产组肌力≤3分者占剖宫产组的48.39%(15/31),肌力≥4分者占51.61%(16/31),平均肌力评分(4.21±1.32)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分娩及剖宫产均对产后早期盆底肌力有所影响,产妇盆底功能会有所下降,阴道分娩较剖宫产产妇盆底功能更差,因此建议分娩后产妇在早期即应进行盆底功能锻炼以促进盆底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妇女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与盆底肌肉收缩力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4年5月在该院分娩后60天内出现PFD的患者87例作为研究组,同期在该院分娩后检查正常的妇女20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间存在相关因素进行比较分析,并比较两组间盆底肌肉收缩力的差异。结果:研究组平均年龄(31.8±2.9)岁显著大于对照组平均年龄(27.6±3.4)岁(P<0.05);研究组患者的孕期体质量增加≥20 kg(49.43%)、孕期及既往糖尿病率9.20%、便秘史26.44%、分娩时加腹压率19.54%、会阴侧切率40.23%、阴道分娩率67.82%、新生儿体重≥4 kg(20.69%)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快速收缩值(25.98±10.37)v、持续收缩值(22.07±7.74)v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FD妇女的盆底功能肌肉收缩力较正常妇女明显降低,PFD的发生可能和产妇的孕期体质量过度增加、孕期及既往糖尿病、便秘史、分娩时加腹压、会阴侧切、阴道分娩、新生儿体重过大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自我管理干预在产后女性盆底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2017年在四川省妇幼保健院进行盆底康复治疗的产后42 d妇女400例,采用电刺激生物反馈进行盆底肌锻炼200例为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我管理干预的200例为研究组,比较盆底康复治疗1疗程后两组盆底肌力及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发生率差异。结果两组盆底肌力各测量指标及SUI发生率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盆底电测肌电值、Ⅰ、Ⅱ类肌力明显高于对照组,SUI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盆底治疗相比,盆底康复治疗联合自我管理干预能够更显著地提高产妇的盆底肌力,降低SUI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盆底电刺激(PES)联合Kegal法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产妇尿失禁、盆底肌电生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12月该院收治的符合国际尿控协会制定的PFD标准的经阴道分娩产妇85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单纯采用Kegal法进行盆底肌功能训练,研究组(43例)采用PES联合Kegal法治疗,疗程6周,应用排尿日记、手测盆底肌收缩力测评分级(Oxford评分法)、盆底功能障碍评分(PFDI-20)、盆底功能影响评分(PFIQ-7)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尿失禁、盆底肌肉收缩力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后POP-Q分度0度比例明显增高(P<0.05),Ⅰ度和Ⅱ度比例明显降低(P<0.05),研究组治疗后POP-Q分度0度高于对照组(P<0.05),Ⅰ度和Ⅱ度小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尿失禁患者比例下降了55.81%,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研究组尿失禁患者24h平均尿失禁次数明显下降(t=5.235,P<0.05),且低于对照组(t=6.927,P<0.05)。研究组治疗后盆底肌力大于对照组(P<0.05),盆底Ⅰ类肌纤维肌电压、盆底Ⅱ类肌纤维肌电压及盆底Ⅰ类肌纤维疲劳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盆底Ⅱ类肌纤维疲劳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PFIQ-7、PFDI-20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结论PES联合Kegal法可改善PFD产妇尿失禁症状,促进盆底功能恢复,降低PFD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盆底肌电生物反馈仪联合盆底肌锻炼对经阴道分娩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医院产科经阴道分娩的12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予以盆底肌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仪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盆底功能[盆底肌力、阴道静息压(VRP)和阴道收缩压(VSP)]、尿道功能[功能性尿道长度(FUL)和最大尿道关闭压(MUCP)]、性生活质量指标(FSFI评分),以及随访1年内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发病率。结果干预后,两组盆底肌力、VRP、VSP、FUL和MUCP水平及FSFI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内,观察组PFD发病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肌电生物反馈仪联合盆底肌锻炼应用于经阴道分娩产妇,可增强盆底肌肌力和阴道张力,改善盆底功能并提升性功能质量,预防PFD。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补中益气丸联合盆底康复治疗仪对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足月顺产产妇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补中益气丸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神经肌肉电生理刺激治疗仪进行盆底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盆底肌力、阴道压力、肌肉疲劳程度和压力性尿失禁(SUI)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肌力≤3分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研究组治疗后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阴道肌肉收缩曲线下降比率<0%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SUI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中益气丸联合盆底康复治疗对产后盆底功能恢复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显著改善盆底肌肉功能,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